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做好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晚报记者 孙立梅 报道

    “制度缺陷,家庭(或个人)弥补”,这是在谈到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时,社会学者们给出的建议之一,医疗、社保、养老如此,教育问题更是如此。

    因为面对的大多是独生子女,也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此一次没法重来,中国家庭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已经超过高考制度的缺陷这一项,还包括家长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值,对整个社会状况的认知,以及对社会未来的前瞻……几位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指出:现在的家长,确实越来越不好当。

赖丽芳

上海市立幼儿园园长

    幼儿园采取的差异化教学模式符合全社会倡导的理念,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弥补

幼儿园的教改基本与社会发展同步

    与小学和中学相比,上海市幼儿园的教学改革其实来得更早,更注重与国际的接轨。从我30年幼教工作的经历来看,中国幼儿园的教学发展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及之前,中国的幼儿园多借鉴苏联模式,重视知识灌输,而且还是分科进行,教学内容按照语言、计算、常识、美术等科目来划分,比较呆板;

    随着90年代初期国家对外开放,幼儿教育也接纳了来自欧美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能力培养,而且把多门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从学习形式上打破了“分科”的局限;

    近年来,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比如园内不同区域的设置,除了集体授课外,孩子们还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学习和玩耍。

    幼儿教育从纯粹的知识、能力培养,到现在包括教学大纲也提出要关注孩子个体差异化的成长,可以说是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跟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我相信成年人也会有这样的发现,幼儿园阶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那么可爱,而上学之后,他们脸上的表情就拘谨了很多。

    现在我们说“幼小衔接”,为什么引起这么多的重视,这么困难?知识和课程方面的衔接还在其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知识和课程方面的衔接还在其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幼儿园所采取的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全社会所倡导的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的,而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还需要学校、家庭共同来弥补这一块缺失。

陈彩玉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主任

    很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在于家长的“不甘心”

你得甘心承认孩子就是个普通人

    我们在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调查时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抱以很大的期望与要求,55.3%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表现优秀,位列班级前列;43.3%的家长希望学习成绩能在中等偏上。我相信这样的期望会持续到孩子参加高考,也就是说,90%以上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攀升到金字塔的顶层。这个金字塔是什么呢,在学校时看学习成绩,到社会上看社会地位、工作收入。但既然说了是金字塔结构,就决定了只能有极少数的人——可能不到10%——能到顶层,其他的只能处于中下层,不可能颠倒过来,让大多数人如愿以偿。家长的期望和现实的状况有如此之大的反差,肯定会出现普遍的焦虑。

    那么,解决这种焦虑的办法是什么?不可否认,整个社会大系统确实存在些问题。不仅仅是各种考试制度,还包括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比如我们对成功标准的定义还停留在地位高、收入高的层面上,这两点缺一样都不能叫成功。就算我们曾经说过 “搞原子弹的收入比不上卖茶叶蛋的”,但家长到现在还认为“搞原子弹”毕竟是个体面而收入稳定的工作,而“卖茶叶蛋”的肯定就是下里巴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顶层设计,我们的收入分配,都需要有一点与时俱进的能力。如果大学教授和出租车司机都被认为是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且收入相当,那么逼着孩子必须考上大学的家长就会少一些。

    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以上的家长提到自己的压力很大。但抱怨是没用的,家长也需要学习,认清形势,然后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心理素质。所谓辨别能力,就是你得知道你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像农民种庄稼,是稻子还是麦子,这两者的成长规律和浇灌的肥料是不一样的,你不能把稻子当成麦子去种。所谓心理素质,是你在对孩子做出辨别之后,你得愿意承认你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你对他过高的要求很可能造成他极大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还不是一时的,很可能是会影响他的一辈子。

    具体到学前和小学阶段,大多数孩子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静候种子发芽,而不是冒然以单一的成绩标准去塑造孩子。很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就在于家长的“不甘心”,拼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其他孩子的“复制品”:我当年学习成绩很好,我的孩子也应该比我同事的孩子好;或者,我自己没混好,我的孩子一定得混出个样子来。

陈小亚

上海儿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资深青少年问题热线专家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社会垂直流动的唯一通道,它也的确成就了很多传奇

生活不能变成活给别人看,教育也是如此

    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焦虑的根源,除了应试教育的制度缺陷和教育资源的依然匮乏、分配又不尽合理之外,我们头脑里顽固存在着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及“学而优则仕”(如今的“仕”还包括公务员、国企、白领)等观念,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习惯于把对孩子的教育,看作一个单一的“学校养成”的过程,认为能上重点小学就意味着能上重点中学,进了重点中学就意味着能考进重点大学,从重点大学毕业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拥有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那么不仅孩子成功,而且父母脸上有光,全家体面,甚至光宗耀祖。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观点,不能否认,这种人生设计确实曾经有过比较高的成功概率,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多元,这种按部就班的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有大量名校毕业的孩子工作并不如意,也有大量没有进过名校的孩子获得了成功。更可悲的是它让教育的过程背离了教育的本源,成为相互攀比、追名逐利、压抑个性的过程。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整个民族会在教育领域进入如此狭窄的误区?追根溯源,还是要归结到我们漫长的农耕社会和重农抑商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曾经十分先进的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覆盖了整个民族的教育。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面前,其它所有的学问都成了雕虫小技,中国也有科技的发展,但却没有一部科技史(唯一一部还是外国人写的)。对于民众而言,前途就是仕途。商人是禁止参与科举的,有钱也难以获得普遍的尊敬。相反,再穷的书生,只要得个秀才、举人的名号,就算走上了正道。除了劳作以外,正经事只有一件,那就是读四书五经,然后赶考,然后做官。对于家境尚可的孩子来说,只有读书是让父母高兴的,其它都是不务正业,跟当今社会的父母是多么相象!那时的科举是社会垂直流动的唯一通道,它也的确成就了很多传奇,所以中国很多戏曲、传说都拿落难公子中状元来说事。其实,它表达的是百姓内心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

    跟高考制度一样,科举制度也是一条羊肠小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通过。通过之后做什么?做官。从某种角度而言,平等观念从来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内心的观念,在我们的观念里,是讲究尊卑有序的,也就是等级。我们知道如何尊重上级,也知道如何对待下级,唯独不知道如何在平等的关系里自动组织起来。寒窗苦读不过是为了求取功名即地位。追求平等是泊来品,我们自己要的是不在别人之下,但并不反对在别人之上。我们的古训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百姓怎样成为“人上人”?只有靠读书,读好书才有身份。现在的身份就是文凭,因为中学普及了,身份要靠大学文凭。因而读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身份。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做好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追求身份还可以从对职业学校的态度中得到证明。德国把发展职业教育做为立国之本,而我们的孩子如果考上的是职业学校,几乎意味着学业的失败。大学扩招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现在连环卫工人都要本科文凭了,反正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有人来报名为什么不招?你看我们的文凭已经贬值到这种地步了,但没有个本科文凭,家长和和孩子都觉得没面子。

    认识到这种文化传承的局限性不等于能够克服它,因为家长自己就是它的载体,家长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这并不完全是为了孩子。为什么我们普遍重分数而不重内在成长?因为分数是可以拿出来比较的,那是面子上的事。你心里明白孩子的成长重于成绩,特别是心理的成长;孩子的成人重于成功,特别是人格上的独立和成熟。你知道孩子幸福的尺度在他自己手里,孩子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但你仍然承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跟他人的孩子做比较的压力,那是“里子”的事。于是生活变成活给别人看和看着别人活。教育孩子其实考验的是家长自己的做人,看你能不能洞穿人生的这一番道理,敢不敢放下那些空耗自己的精力,耽误孩子的年华,劳而无功的“面子工程”。

    科技革命以来,不仅仅是在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教育问题,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很不如人意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一本教育白皮书的题目,就是“学会生存”,那时候看到知识总量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人不可能学完前人的知识才去工作,因此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学会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迅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是我们还在训练“背”功,应付考题,而且明明知道考完大家都会忘记。

    王人平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困难,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于父母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内心是不是真的那么干净,把落后的、狭隘的、阻碍孩子成长的东西放下来,这是作为家长的修炼。我们为什么那么急于干预孩子的成长?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社会比较的尺度,因为我们心里放不下。

    对父母来说,做最好的你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记者 孙立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6751/911661625596.html

更多阅读

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是信任

   父母的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调查显示,子女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启蒙老师,生活上的参谋和感情上的挚友。因此,孩子特别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父母平等交流。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慈父家训孩子最好的礼物

  几年前,我读到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子女铺路,而是给他们一张道路图。因此,在我的儿子亚当准备离家去上大学时,我零零星星写下一些忠告,放在一个活页夹里。他母亲和我帮他搬进宿舍后,我就把那个活页夹送给他。  过了几天亚当打电话给我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六一节送孩子什么礼物最好

   儿童节就像是给孩子们完成愿望的节日,每当六一儿童节将至的时候,父母们总会偷偷试探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而有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不知道买什么样的礼物给自己的孩子。  接下来就让小编来给大家支支招吧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父母的鼓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人人都说孩子是人间的天使,可是面对这些可爱的天使我们应该要怎样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呢?我想这是很多家长何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吧。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吧,拥有你的鼓励他们就像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所以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哦。

声明:《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做好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为网友将心比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