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 苏州河 (5)上海苏州河(吴淞江)上的桥(二)

上海苏州河(吴淞江)上的桥(二)

       21.曹杨路桥:位于长宁区江苏北路与普陀区曹杨路之间,早在清代晚期此处就设有木摆渡船的渡口,名叫曹家渡。1928年在此处建了一座木桥,是吴淞江上最早建成的木结构车行桥,因桥南西侧有座道观三官堂,故名三官堂桥,又因桥南东侧为曹家渡渡口,所以又称曹家渡桥。

      1937年,在“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炸毁,随后修复。1949年3月,桥西侧另建一座木桩木面5孔临时木桥,称“西桥”,原木桥称“东桥”。

       解放后,曹家渡东、西木桥多次被加固修理。1950年,东桥改为人行桥。当时苏州河上自外白渡桥至中山路三号桥的18座桥梁中,以曹家渡西桥为最低,梁底标高5.75米。船只由东向西,往往过了东桥,过不了西桥。1957年,市政工人修理西桥,将中孔标高提升20厘米。1964年9月,东桥因严重损坏而拆除。1973年春节,拆除已呈危险的西桥,架设战备钢桥以通行。

      1976年8月,在东桥址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桥梁,河中不设桥墩。1979年改建为大型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是上海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于1980年5月建成通车,以桥北之曹杨路命名为“曹杨路桥”。

      1985年进行过大修,重建钢筋混凝土栏杆及平钢板伸缩缝,更换并铺砌人行道石板,以确保行人及车辆行驶安全。之后曹杨路桥又经过整治,桥南切断长宁支路在江苏北路直线通行,并建人行天桥,确保曹杨路桥桥南上下道能快速通行。

 




 

      22.华政桥:位于长宁区华东政法大学校区内,是连接南北校区的专用桥。1934年,为了方便两岸师生往来,学校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木桥,命名为“学堂桥”。解放后改名为“校园桥”,该桥是苏州河上唯一一座以学校简称命名的桥梁。1967年木桥因破损不堪而拆除,改设船渡。1980年10月,在原桥西北200米处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双拱梁结构,长44.6米、宽4.3米人行桥坐落于华东政法学院苏州河两岸,桥名仍为校园桥。

      2009年11月,改名为“华政桥”,是华东政法大学联系南北校区的专用桥。也是长宁区万航渡路经华东政法大学及华政法到普陀区光复西路的人行桥。

 





      23.凯旋路桥:位于长宁区凯旋路与普陀区凯旋北路之间,在建设轻轨明珠线时,在原沪杭铁路二号桥(铁路桥)东侧,新建了一座贯通凯旋路和凯旋北路的桥梁,定名凯旋路桥,于2000年建成。从此这里有两座桥,凯旋路桥和轨道线髙架桥是并行的,而主要桥柱都是各自独立建造的。

 





      24.轻轨明珠线路桥:位于中山路三号桥东侧,前身是为沪杭铁路而建的钢架桥,也称为沪杭铁路二号桥,于1915年建成,称为“铁路桥”,1916年沪杭甬铁路通车。1949年被炸毁,解放后架木便桥临时通车,1950年4月修复,为上承桁梁钢桥,以通行沪杭铁路为主,桥面东侧可供两岸行人往来。1997年起,沪杭铁路改走外线后,铁路桥上不再有火车通行。后改建为轻轨明珠线路桥,2000年12月明珠线,也就是现在的地铁3号线通车,这是上海第一条轨道髙架线。

 





       25.中山西路桥:位于长宁区中山西路与普陀区中山北路之间,原为中山路三号桥,俗称中山桥,现又称为内环线桥。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环租界的半周建设南起龙华路北达交通路的中山路,1930年竣工,长13公里,宽27米,车行道7.5米,全部煤渣路面。自北向南算起,过苏州河的桥,已是第三座轿,所以定名为中山路3号桥,此桥名一直沿用至。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中山路3号挢被日军炸毁。上海沦陷后,日伪当局又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军用桥,随后又在西侧另建了一座人行桥,形成双桥平行。抗战胜利后,两桥都已损坏严重,1946年进行了大修和加固。并将黄浦滩路、南黄浦滩和里马路改名为中山东路和中山南路,从此中山环路的格局初步形成。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军队炸毁,同年底被修复。

       1958年拆除老桥,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于1960年建成。正桥为装配式双悬臂梁,桥台是重力式预制混凝土块砌筑,桥墩为钢筋混凝土V型,全长96.94米,宽28米。 新桥通车不久,就发生桥面多处纵横向裂缝,随即进行加固和修补。1965年又发生桥台下沉,再次抡修。1985年又进行一次大修。

       1993年开始建设内环高架路一期工程29.2公里,1994年10月竣工通车。内环高架路宽18米,双向乡车道。内环高架路过苏州河的同时,结合对中山路3号桥东西两桥及过河管道架进行彻底改建。中山西路桥现在是三座并行、独立的桥梁,从而形成“三桥并行”和铁路桥、凯旋路桥“五龙过河”的格局。

 





       26.强家角桥:位于长宁区万航渡路与普陀区光复西路之间,苏州河流经周家桥成S形到强家角桥,南岸西侧过去是强家角村。万航渡路在此又南折与长宁路相接,这一地块就成近似三角形状,所以又称三角场。“强家角”、“三角场”这二个地名沿用至今,北岸至华东师范大学地名至今还称“渡口”。

吴淞江 苏州河 (5)上海苏州河(吴淞江)上的桥(二)

       强家角桥是由小木船渡口演变而来的。早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南岸强家角村, 就捐资建造强家角渡口,设施相当简陋,两岸设木质牵引大转盘,人力用绳索牵引拉动木船过河。虽很落后又影响过往船只安全通行,但比原用小船驳运方便了些。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上海沦陷,人工拉船渡口就从此停运8年。

       抗战胜利后,改为燃煤小火轮渡船。建国后强家角轮渡逐步纳入市轮渡公司统一管理,1962年改造为铁壳电动轮渡船。

       1997年12月16日, 在原轮渡码头东侧,强家角人行桥建成通行,桥长51米,一跨过河 ,宽5.5米。上下梯宽3.5米,可推行非机动车。同时撤销强家角渡,成为苏州河上原7个轮渡中最后一个撤渡载入历册。

 





       27.古北路桥:位于长宁区古北路和普陀区大渡河路之间, 这里是苏州河“十八湾”的第九湾,地段名称周家桥, 过往行人主要依靠强家角轮渡。

       1985年在现桥址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的人行桥,桥长44米,标髙7.9米,桥宽4.7米,定名“大渡河路桥”。2004年,市府决定将大渡河路桥拆除,重建新桥,2005年动工。2007年4月一条横跨长宁区和普陀区全长735米主桥70米一跨过河4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两旁有较宽人行道的崭新桥梁提前3个月竣工通车,改名为“古北路桥”,是目前苏州河上跨径最大的桥梁。

 





       28.泸定路桥:位于长宁区威宁路和普陀区泸定路之间,也称“威宁路桥”,是为了上海外环高架路、中环高架路和内环高架路之间增加南北通行的城市次干道,加速上海出入江浙等地的交通能力,也可以说是中环髙架路的配套工程。

       2010年2月11日竣工通车的泸定路桥长491米,主跨57米一跨过苏州河,桥宽27.1米,设双向二车道,两侧各一条非机动车道和一条人行道。

 





        29.真北路桥:位于长宁区北虹路和普陀区真北路之间,原名真北路一号桥,又名中环线桥。始建于1933年,又称北新泾桥,为木结构桥,与真北路同时建成。1964年拆除木桥,在现桥址建成钢筋混凝土桥,长80.4米,宽10米,于同年10月建成,仍叫“北新泾桥”。1992年,对真北路和桥梁同时进行改造。 

       2000年起上海建设中环高架路,在建造苏州河真北路高架桥的同时,对原北新泾桥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在这里东、西各建一座中环立交桥,中间是真北路桥,三座桥同时过河,但到了北岸又并为一中环高架路了,中环立交桥于2004年底通车。

 





       30.祁连山南路桥:位于长宁区淞虹路和普陀区祁连南山路之间,是为了适应虹桥交通枢纽的配套需要而建设的新型桥梁,祁连山南路桥也是中环线与外环线两条城市主干道之间唯一的一座跨越苏州河的桥梁,起分流作用的一条城市次干道。

       2008年10月,祁连山南路桥建成通车,桥全长1306.5米,没有桥墩,主桥跨径达70米,桥宽达39米,设6快2慢共8车道,两旁各有3米宽人行道,为苏州河上桥梁之最,是苏州河上一座比较年轻现代化宽阔桥梁。

 





      31.外环吴淞江桥:位于长宁区西北角,又名外环高速公路桥,由两座桥组成,为双向复线桥。 外环高速公路(S20)全长99公里,是全封闭的城市高速公路,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它建在上海市区和郊区的结合地带,连接上海各条高速公路和高架道路,对分流城市交道和过境车辆起了巨大作用。

       外环吴淞江桥与外环线同步建设,是为外环线跨越苏州河而建造的。外环高速公路桥在苏州河两岸没有上下车折返道 ,桥面也没有人行通道和慢车道。外环线一期工程于1997年7月开工建设,1998年11月通车。

 






       32.华江路桥:位于闵行区华漕镇和嘉定区江桥镇之间,为华江公路跨苏州河桥,又名华江大桥。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此处没有桥梁,1971年10月开工建造,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一跨全长68米,于1972年3月竣工通车,定名华江大桥。

       1982年进行抢修和加固,1988年1月发现华江路桥西侧拱肋断裂错位约15厘米,成为高危桥梁,只能封桥停用,申请列项重建。1988年9月开工重建为中型桥梁,于1989年6月竣工通车。重建后华江路桥,加宽为16.6米,其中车行道12米,。通车和人行能力大为提高。

 





       33.沪宁城铁和京沪高铁桥:位于嘉定区封浜站与闵行区虹桥站之间,由于沪宁城铁和京沪高铁都是双轨,都单独架挢过苏州河,为此两条高铁四座铁路桥并列同跨苏州河。

       2008年7月,沪宁城铁工程全面展开,于2010年6月竣工,7月1月上海虹桥站和南京站同时发出首列动车。宣告上海到南京,全长301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城际铁路正式开始运营。

      2008年4月开工建造京沪高速铁路,这是我国一条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24个车站,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7省市。是我国铁路史上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多(2209亿元)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30日通车。

 





      34.嘉闵高速公路桥(建造中):位于闵行区华漕镇和嘉定区江桥镇封浜之间,也称为华翔路桥。华翔路北起曹安路南至徐泾中路,全长10.1公里,为地面加高架道路,并建北翟路等互通立交。目前华翔路南段至北翟路包括北翟路互通立交已经建或通车投入使用。

 



      35.沪杭铁路外环线跨吴淞江大桥:位于闵行区华漕镇和嘉定区江桥镇封浜与之间,又称沪杭铁路封浜桥。 沪杭铁路从1973年起开始进行双规工程和全线牵引动力内燃机化,分东、西两桥,东桥初建于1965年:西桥始建于1973年后。

       为了进一步减少沪杭线客车等经上海市区平交道口的干扰,建设沪杭铁路外环线和跨吴淞江大桥, 1986年12月29日通车,1987年1月14日正式启用。沪杭铁路外环线经真如、匡巷至封浜站,再沿新环线南下,与沪杭干线连接, 南来北往的火车从此桥通过。

 







       36.解放岛桥:又称纪淞路桥,位于闵行区华漕镇纪王北面,是闵行区在苏州河上唯一一座两岸都在闵行境内的桥梁。北连嘉定翔江公路,南至闵行纪王镇纪淞路。

       吴淞江北岸有一块被称为解放岛,不规则的长方形飞地也属于纪王镇纪东村。此处原是一个渡口,叫解放岛渡,设摆渡船作为交通工具。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通行拖拉机等小型车辆,由纪王公社集资建造此桥。是一座相当简陋的单跨钢筋混凝土桥,因年久失修现已成危桥,只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

 





      37.京沪高速公路封浜桥:位于闵行区华漕镇纪王和嘉定区江桥镇封浜之间,跨吴淞江,原名沪宁高速公路桥,现正式名称为:京沪高速封浜桥(G2)和沪蓉高速封浜桥(G42)。它是贯通我国南北高速公路跨越苏州河的专用桥梁,其在嘉定安亭西再次跨越了吴淞江。

      沪宁高速起点为上海真北路中环立交桥,终点为南京马群立交桥,全长274.5公里(其中上海段26公里)。1991年1月开工,于1996年9月15日全线通车。按当时我国的高速公路标准建造,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共4车道。沪宁高速公路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公路桥为适应工程需要而新建起来的。

       京沪高速全长1262公里,从1987年12月开始分20个路段分期建设,经十多年的努力才得以全线贯通。上海在新辟高速通道的同时,于2008年起对上海段进行双向8车道扩建,于2009年竣工通车。沪宁高速公路桥也相应扩建为双桥并列。2009年7月建成的沪蓉高速对上海来说,是与沪宁高速并线运行的。

 





       38.沈海高速公路跨吴淞江大桥:位于嘉定安亭镇黄渡与青浦华新镇之间,原为嘉金高速(A5)公路桥,建于2003年,2007年正式通车。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G15),全长3697.737公里,经过分段分期建设最终形成的。沈海高速上海段是分三期完成的。一期为2001年建成的嘉(定)浏(河)高速公路10.4公里;二期为2004年建成的至北青公路的17.4公里;三期为北青公路至金山区山阳立交共47.1公里,于2007年建成。

       2008年起长74.9公里的上海段纳入沈海高速网,不仅对沈海高速全线沟通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界于上海外环高速和郊区高速之间,因而起着沟通上海多条东西向高速道路的作用,被称之为“辅环”。

 





       39.黄渡千秋桥:位于安亭镇黄渡,也称黄渡钱家桥,华浦路桥,北接博园路,跨越吴淞江,南连千秋桥路和青浦区新凤北路等。

       千秋桥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说是当年吴淞江(苏州河)上桥的鼻祖。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三孔石拱桥,桥上和桥头还搭建木结构长廊和牌楼。上世纪30年代改建为石礅木,1937年被日军作为战略目标彻底炸毁。

        现在所见的桥已是第三代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钱家村出资建了一座小型钢筋混凝土桥梁,桥长350米,宽90米,方便拖拉机和非机动车通行。2001年进行加固,但仍限定只能通行小型机动车辆。

        2011年由钱家村和安亭镇建设办出资,及部分企业的支持,予以重建。千秋桥重建后焕然一新,为悬索系杆拱型双架钢结构桥,虽然在长度宽度上没有大的改变,但在质量和外观上有了大的提高。

 





        40.嘉松公路桥:位于嘉定区嘉松北路与青浦区嘉松中路之间,又名黄渡吴淞江桥,北接嘉定黄渡镇,跨越吴淞江,南连青浦华新镇嘉松中路。

        该桥原来只是双向通行二车道普通公路桥,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嘉松公路和嘉松公路桥进行了综合改造。改造后的嘉松公路宽达70米,设4快2慢6车道,使嘉松公路(S224)成为上海市一条干线公路。

 





       41.邓家角大桥:位于嘉定区安亭镇黄渡邓家角村,故而得名,又称邓祥路桥,北接嘉松北路,跨越吴淞江,南连青浦区宝丰路。该桥于1996年12月动工开建,1997年7月竣工通车,是安亭镇地区一座辅助性吴淞江上的桥梁。

        邓家角大桥,是邓祥路跨越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该桥称为“大桥”,但实际并不大,全长68米,分三跨过苏州河,桥面净宽7米,人、车混合通行。

 





       42.安智路桥:位于嘉定区安亭镇黄渡西,北接博园路,跨越吴淞江,南连安亭新镇,因在安智路上而得名,又名安智路吴淞江大桥。

       安智路桥是2007年建造的一座新桥,全长377.9 米,其中124米为连续梁构造,采用挂篮法施工,桥宽30米,是安亭地区一项重要交通设施。

 





        43.安亭吴淞江人行天桥:位于安亭汽车博览公园内,南接安亭新镇,北连汽车博览公园。是一座双塔低高度钢筋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桥跨组合25米+70米+25米,桥宽8米,桥端设螺旋扶梯,桥塔处设观景平台。首次在上海地区应用具有低高度钢筋混凝土主梁、无风撑轻型柱式桥塔、简易索鞍锚固装置的自锚式悬索桥,高跨比之小为同类型之最。于2005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44.墨玉南路桥:位于嘉定区安亭镇南,连接墨玉南路,又名墨玉路四号桥、车城桥。北起上海汽车博物馆,跨越吴淞江,南连京沪高速公路(G2),始建于1992年,通车后,使得安亭汽车城,来往于吴淞江两岸的交通更为方便。

 





        45.京沪高速公路(G2)、沪蓉高速公路(G42)安亭桥:位于安亭镇吕浦,跨吴淞江,原为沪宁高速公路桥,于1996年9月建成通车。2008年起,沪宁高速公路桥扩建为双向8车道,于2009年竣工通车。现在实际上有四座桥,它们分别是上匝道桥、离沪行车道桥、进沪行车道桥和下匝道桥。

 



        46.上海绕城高速(G1501)白鹤桥: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境内,跨吴淞江(苏州河),原为郊环线(A30)公路桥。北岸为江苏省地界,实为两省市界河桥,穿过曹安公路后,又进入上海市嘉定区境内。

 



        47.外青松公路桥: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境内,北接嘉定外岗,经青浦,南抵松江的公路桥,也是上海市境内吴淞江(苏州河)上的最后一座桥梁。同上海绕城高速白鹤桥一样,也是上海市与江苏省之间的界河桥。

 







附已拆除的苏州河上的两座桥:

       1.江西路桥:位于江西路两端,前身为自来水桥,旧称二摆渡桥,1942年拆除。

 



       2.吴淞路闸桥:位于中山东一路和吴淞路之间,1991年4 月30日建成通车,2009年10月

17日拆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6851/849574030565.html

更多阅读

我与葛家澍老师 会计理论 葛家澍 pdf

我的大学校园生活(7)我与葛家澍老师1973年2月底,学校组织了六位老师(我是其中之一)赴上海进行教改调查,我们到了复旦大学(当时上海财院并入该校)、财政局、江湾机械厂、吴淞化肥厂、上海衬衣二厂、上海三药厂,还有手工业管理局和上海手工业

三官堂桥的故事 宁波三官堂大桥

三官堂桥的故事从武宁路桥下来,再沿着苏州河北岸往南走十多分钟,就看见曹杨路桥了。这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梁,河中没有桥墩,桥面也没有装饰,简单朴素得像个老头子。其实它的年纪不老,属于80后(1980年竣工)。不过说起它的

试论松陵吴淞江与黄浦江源头的关系 黄浦江的源头

上海黄浦江之水来源于太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江南河流众多,几经更迭,究竟是哪条主干流河道把太湖水引入黄浦江,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有说词。其中吴淞江为主要水道,直接影响着黄浦江后来的发展,“以浦代淞”这一说法,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

苏州河畔—1—中环立交桥、丹巴路码头 香港中环码头时刻表

我们家距离苏州河(长风生态商务区)大概3公里,这点距离在上海来说已经是比较近的了,所以我们会经常去那里走走。苏州河,古称吴淞江,出太湖,入上海,在外滩汇入黄浦江,苏州河途径长风生态商务区2.7公里,近年来普陀区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要把这2

七宝塔——上海宝塔21 图文/春雨方舟 灵山宝塔陵园

七宝塔(上海宝塔之二十一)七宝塔高高耸立于闵行区七宝老街的七宝教寺内。七宝教寺原为晋代陆机陆云家祠,在松江陆宝山,俗称陆宝庵、陆宝院。五代十国时迁往淞江,时吴越王钱镠曾驻跸其中,将“陆宝”误为“六宝”,赐给金字书写的《莲花经》

声明:《吴淞江 苏州河 (5)上海苏州河(吴淞江)上的桥(二)》为网友亡心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