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北京市消协公布上半年食品类投诉情况分析,同时公布十大食品投诉典型案例。据统计,保健品类投诉量排在首位,虚假宣传是“罪魁祸首”,退货和赔偿遭遇难题。
统计结果显示,1月至6月,北京市消协共受理调解消费者投诉13981件,挽回经济损失1463万余元。其中,涉及食品投诉754件,具体包括:日常食品264件、保健品69件、饮料和水56件、酒23件、婴儿奶粉7件。
另外,本次统计还包括上半年受理解决的餐饮服务投诉335件,其中也涉及到大量食品问题。

北京市消协梳理上半年食品类投诉后发现,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食品类投诉总量上升 质量问题为主
统计结果显示,今年1月至6月,食品类投诉数量和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投诉数量与去年同期342件相比,增加了一倍多;食品类投诉占受理投诉总量比由去年的2.92%,上升到5.39%,提高了2.47%。
从投诉性质上看,因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投诉200件,占到食品类投诉总量的26.53%,其它依次是合同、售后服务、价格、虚假宣传等问题。
【案例1】消费者购买“千喜农”牌柴鸡蛋,蒸熟食用时发现蛋黄流咖啡色液体。消费者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法》退货并十倍赔偿,商家认可问题,也同意赔偿,但双方针对赔偿金额达不成一致,故请求消协调解。经调解,商家联系厂家给与消费者十倍赔偿,消费者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案例2】消费者在某超市购买的“合和异心”牌涮肉片,食用时发现袋内有白色塑料袋,认为不符合食品质量标准,是质量问题,要求商家依照《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在消协调解下,商家最终赔偿消费者300元。
保健食品在食品类投诉中排首位 退货退款是难题
从投诉食品的种类上看,保健品类投诉排在首位。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协系统受理调解保健品投诉69件,占食品类投诉总量的9.15%。
尽管保健食品投诉、咨询居高不下,但由于被诉主体不明确、没有留存有效票据等证据,所以,真正受理案件并不多。即使受理了的案件,因为保健品质量责任难以判定,往往是虽无疗效,也无明显害处,因此要求全额退货很难,赔偿更难。
据统计,保健品投诉中涉及虚假宣传的18件,占保健品投诉的26.09%。此类投诉大多都是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一些不法经营者抓住老年人注重健康心理,打着健康讲课、义务体检、包治百病等旗号,夸大宣传,利用打折、有奖、赠送等手段,伺机夸大宣传,兜售保健品,有的甚至用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
【案例3】今年77岁的赵大妈,患糖尿病多年。今年5月,她听说街道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有5家著名医院的专家现场义诊,便如约前往某大饭店听课。“专家”很热情地接待了她,量血压、号脉、开药方,还保证药到病除。随后,工作人员还帮她把“药”送到家中,收2700元钱离开。
后来赵大妈发现“药”是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软胶囊保健品,服用后身体出现过敏,医院诊断为皮疹。找当初的业务员讨要说法,对方让她继续服用,最后干脆不接电话。在消协调解下,经营者对剩余保健品进行退货处理,退款2250元。
【案例4】5月25日,消费者马先生向消协投诉,称其在京东商城的天力讯驰(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店铺购买“修正”牌玛卡片。据马先生反映:该网站宣传“此商品是为蓝帽标识的保健品”,实际收货后发现只是有QS标识的普通食品。马先生认为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一赔三,遭到对方拒绝。
后经消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商家退还马先生货款并加倍赔偿,共计15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