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父亲 和珅幼年家贫?父亲是军区司令家中不愁吃喝

  “八旗”的“旗”,就是“领军旗”,也就是“认旗”或“认军旗”。不同统属的队伍旗帜用不同的颜色作为区分,其作用,一方面是标示这支军队的统属,一方面是便于军队在行进或战斗中寻找“自己的”那一支队伍。早期的满洲军队一共有八支,五色分红黄蓝白黑,黑色不便于用作旗帜的颜色,只剩下四个颜色,用来标明八支军队,只好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旗号,所以称为“八旗”。努尔哈赤时代,只有满洲八旗(据史籍记载,早期的满洲八旗,其实并不完全是满人,四百个牛录中,有满洲牛录三百零八个,蒙古牛录七十六个,汉军牛录十六个);皇太极时代,扩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洲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不设王,早期由汗王、后期由皇帝直接掌管。下五旗则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贝子”,在满语中本是“贝勒”的复数;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袭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袭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努尔哈赤时代的上三旗为正黄、镶黄、正蓝,由努尔哈赤直接统领。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衮把揽朝纲,因为他属于正白旗,就把正白旗取代正蓝旗,而把正蓝旗降为下五旗,从此上三旗就变成了正黄、镶黄、正白,成为满八旗的“嫡系”。

  和珅属于正红旗人,说明他不是皇家军队的嫡系。下面再解释《和珅传》中的第三句:“少贫无藉,为文生员。”要说“和珅少贫”,就要说说他的父亲了。和珅的父亲叫“常保”(“避父讳”是汉人的老传统;满清入关以前,没有这个习惯;清代建政以后,除了皇帝,普通满人、特别是早期的满人并不讲究“避父讳”,所以父亲叫“常保”,儿子可以叫“善保”,并不认为有忤),有祖先的“世爵”可以承袭。

  关于常保的生平,历史资料虽然并不太多,渊源脉络倒还算清楚。《清史稿·和珅传》说他家贫,是因为常保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虽然身为福建都统,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一个省的军分区司令,却并不贪黩,除了薪俸,很少有额外的收入。加上他多年戎守在外,却把老婆孩子留在京城,两地分居,开支未免要大一些,因此没有为子孙留下多少家产。虽然衣食无忧,也不过温饱而已。所以常保一旦故去,家道立刻中落。即便不是真正的“家贫”,日子过得窘迫,那是一定的。

  关于常保的世爵,有两个说法:一说他有个堂叔,叫做“啊哈顿色”,入关以后,曾经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在征战中阵亡。他这个堂叔可能没有儿子,所以把军功留给了常保,特赐常保为一等云骑尉,是个正六品的爵位。一说和珅的高祖名叫尼牙哈纳,因战功得到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是个正三品的爵位。后者见于《清史稿·和珅传》,是“官方”的资料。和珅的母亲出身名门,是河道总督嘉谟庶出的女儿。他的后母是吏部尚书伍弥泰的女儿,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到了乾隆时代,常保依“祖荫”加上他自己的功劳,出任福建都统(一说为副都统)。这样看来,和珅也算是将门之后,出身并不太卑微。《和珅传》说他“少贫无藉”,一方面是另有原因,一方面也是作者对“贫富”二字的着眼点不同。

和珅的父亲 和珅幼年家贫?父亲是军区司令家中不愁吃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151/421750659856.html

更多阅读

歌曲《父亲》演唱刘和刚 刘和刚演唱的父亲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YzMzUyNjYw/v.swf(请看视频演唱 刘和刚)歌曲《父亲》作词车行 作曲 戚建波演唱刘和刚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

许地山的父亲——《落花生》课后记 许地山和落花生的资料

课文《落花生》中的父亲,由对花生的品格的赞美,到引导自己的孩子,教育他:做不炫耀自己、不注重外表,只看自己对别人有没有帮助、对社会有没有贡献,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人。这话让许地山记在了心里,一辈子照这样的道理去做,甚至连笔名也叫做“

声明:《和珅的父亲 和珅幼年家贫?父亲是军区司令家中不愁吃喝》为网友我偏爱纯白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