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俗语 折射世态炎凉的几句“老北京俗语”

折射世态炎凉的几句“老北京俗语”

说“京味文学”也好,说“语言文化”也好,昔日那些老北京话具有文化内涵这一点,你不承认真不行。几百年的文化古都,保留下来的语言不具备文化色彩,也同样说不过去。前几篇文章已经提到一些老北京俗语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本文再谈几句折射那世态炎凉入木三分的老北京“俗语”。

一、“八竿子打不着”。

老北京俗语 折射世态炎凉的几句“老北京俗语”

这句俗语主要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或根本没什么关联。但是本人听到一些平民百姓在谈论两件无关联的物品或事儿时,有时候也用这句俗语。我认为这句俗语用词非常精炼、比喻恰到好处。记得著名作家张天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华威先生》。文章第一句描写“华威”先生的词句,就充分反映出作者对这位“主人公”的蔑视态度,那句话是:“转弯抹角地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八竿子打不着”来形容,您看那多精炼。

“八竿子打不着”,从社会变化角度看,这句俗语不仅直观地表达其含义,有时候也反其意而用之地折射社会变化时的世态炎凉。对此我深有体会,但是若以具体人或事举例,难免使知情人猜到所指人物,所以就含糊加笼统地说一说吧。

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听到说这句俗语的次数最多,但是听到说这句俗语,总是使人感到压抑和寒心的感觉。因为虽然用的是这句俗语,但大部分所指之人,实际恰恰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如我的一个同学,他曾经多次与我提到他的一个表叔,夸他这位表叔知识渊博。“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这位表叔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加之出身不好,不断受到批判。而此时我在一次提及他的这位表叔时,这个同学竟冷冷地说:“什么表叔,他和我‘八竿子打不着’!”好吗!一下子竟六亲不认啦。不过我知道他是怕受连累。因为在那个年头,不少人为了所谓“划清界限”,甚至把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放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位置上!

再如,改革开放后,不少人的海外亲人、亲戚纷纷回到中国探亲。时代变了,昔日有海外关系的人,在政治前途上几乎都受到严重影响,升学、升迁等更是受这些亲戚连累。所以但凡有海外关系的,总是千万百计地回避。然而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几乎都以有“海外关系”为炫耀自己身份的资本。不少真正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只因为身在海外,竟被一些稍微有点关系的“亲戚”争着“认亲”!有个女孩子(我认识的人),平时总是在人们面前开口闭口地谈论和炫耀她的一个在美国定居的“表姨”,有时候还提到这个“表姨”常给她们家寄钱。其实这个“表姨”和她似乎哪儿也“表”不着,真正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因为据说她们的关系是,这个“表姨”是这个女孩子母亲的堂弟的妻子的妹夫的表妹的一个堂妹!就凭这句话这么绕嘴,简直像“绕口令”一样的关系介绍,您就明白这“八竿子打不着”是如何折射世态炎凉啦!

二、“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

这实际是意思相同的两句俗语,所以放在一起谈啦。其意思都是指趁人之危而落井下石。应该是纯粹的贬义词。关于这样的现象和事例,大概用不着我举例啦。特别是在那场“文化大革命”中,活生生的事例足可以编辑一本厚厚的“书”!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我甄别那些“众人”或“乱人”的标准和我对其采取的态度。即有些“众人推”或“乱人捶”是属于无奈的,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批斗一个所谓“黑五类”分子时,要呼喊“打倒”之类的口号。如果大家都喊“打倒”,在那个场合谁也不敢不喊。这样的“众人”或“乱人”的行为,我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但是有些人却趁机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捏造一些所谓“罪名”,致使那被批斗者的批斗激烈程度“升级”,甚至被残酷折磨!这样的少数“众人”属于品德恶劣、属于本性邪恶,这是不能原谅的人!

这两句俗语有时候也出自那“墙”或“破鼓”之人的口。如某些人失势或倒霉时,受到欺辱和残害,往往自叹:“唉,我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呀!”

三、“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儿”。

按说,这句俗语决不是什么好话。这就要首先从“王八”说起。多少年来,不仅是老北京人,不少省市的人们都把那些妻子有外遇而做出淫荡之事的男人称作“王八”。这也是根据王八这种动物的生理机能借用的比喻。这称呼一般用在男人身上,当然,也有时候这样称呼那些丈夫在外拈花惹草的女人。老北京人文明就文明在处处要考虑尊重他人,也包括那些“王八”。所以老北京人在谈论这类男人时,经常称其“戴了绿帽子”(王八)或“脖子怎么长啦”(王八)。有些“王八”对于自己的女人出轨,还真不在乎。对于这样的人,老北京人有时竟“尊称”其为“王八大哥”,这又多少有点“骂人不带脏字”的味道。

多少年来被称作“王八”的男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自己憨厚或老实,其妻子作风不好,与别的男人做出对不起自己丈夫的苟且之事。对于这种男人,人们大部分还抱有同情之心,即便在背后谈论时,也很少对这样的男人用“王八”这个词儿。但是,在旧社会有不少男人为了有钱能过吃喝不愁的生活,竟强迫自己的老婆用色相去勾搭有钱人,甚至逼迫自己的老婆卖淫。对于这样的男人,人们,特别是老北京人都厌恶地直接骂其“王八”。同时也滋生另一句意思相似的老北京俗语,即“当‘王八’有酒儿喝”,暗含讽刺和鞭挞这种无耻的男人!

在旧社会,一些有钱有势的达官贵族或商贾大户,其男主人往往是三妻四妾,其中就有女人做出让自己的男人当了“王八”的不良行径。但是对于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即便人们都知道他是“王八”,却没人敢这样谈论他们,甚至迫于他们的权势,表面上仍对这些人“毕恭毕敬”、唯唯诺诺。而且还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目的,竟甘居下流、奴颜婢膝地阿谀奉承这些“王八”,这就引出了“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儿”这句俗语!

对于这句俗语,咱们最好就远不就近地举例,而且也别往“深处”谈啦!只是大量的这类事实,使人们不仅觉得这句“俗语”概括得精炼和恰如其分,而且更感到这俗语的创始者真具有远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151/549132866842.html

更多阅读

老北京照片 老北京照片,一起走过的日子

老北京照片,一起走过的日子_一起走过的日子老北京照片,一起走过的日子_一起走过的日子老北京照片,一起走过的日子_一起走过的日子老北京照片,一起走过的日子_一起走过的日子老北京照片,一起走过的日子_一起走过的日子老

老北京胡同 不得不去的北京老胡同

三联阅读配图老北京的足迹,不得不去的北京胡同- 玉阁胡同- 东轿杆胡同- 西颂年胡同- 前圆恩寺胡同- 蓑衣胡同- 豆腐池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 雨儿胡同- 石大人胡同- 福祥胡同- 菊儿胡同- 墨河胡同- 国学胡同- 帽儿胡同

老北京麻酱爆肚的做法 老北京爆肚的做法

   老北京爆肚的做法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

豆儿酱 【详图细解】老北京豆儿酱的做法

“豆儿酱是老北京传统小菜,其实它就是升级版的皮冻。在过去,它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地道下酒菜,现在咱们有冰箱,炎炎夏日也能吃上这下酒美容消暑的缤纷小冻冻了。”用料主料 猪皮1大块 黄豆1把

声明:《老北京俗语 折射世态炎凉的几句“老北京俗语”》为网友不言放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