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实验概况
1、90年代以来教育技术实验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其一,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教育技术实验项目。如: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育优化课题实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试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等。这些实验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改革、探索教育技术实验的规律特点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其二,国家级、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规模数量迅速递增。教育部在1997年确认443所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确认第二批实验学校。两批共确认了961所国家级实验学校。各省也纷纷确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验学校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2001年10月,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批准,由课程教材中心负责组织并立项管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研究启动,全国共有26个省、70个实验区申报了196项课题。“九五”期间,各地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课题研究的学校已达2400多所。
其三,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研究多样化且数量众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数量从“八五”期间的十项增至“十五”期间的196项,呈现迅速递增的趋势;在“十五”期同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的课题数达到了354项。
2、90年代以来教育技术实验的显著特点
其一,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从重视传统教学媒体转向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9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教学领域,固然每一种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但由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捷性超过了人类几千年来的任何一种技术工具,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实验转向了重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血用。
其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80年代的教育技术实验(电教实验)主要是媒体对比实验、专题实验。进入90年代在教育技术研究不断深化,在保持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一贯重视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教育技术合理成分,教育技术实验呈现出重视整体、综合的系统化研究特点。中央电教馆组织的“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实验、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主持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实验的指导思想中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
其三,从实验的理论基础来看,围绕素质教育理念展开的,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实验呈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应用研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由于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与我国素质教育倡导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相符合,与我国原有教育思想中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互为补充,在教育技术实验中得以大力提倡。
3、90年代以来教育技术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尽管开展了数量众多的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研究,但特别有影响的研究课题较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有些研究课题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切合研究者的实际工作环境,选题大而空,操作性不强,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不大;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中的物化技术(主要是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较快,但以教学系统设计为核心的智能技术与至关重要的涉及人作为潜件发展相对滞后;很多教育技术实验研究重结果、重总结,轻过程、轻科研。
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样的,固然与经济发展、师资水平、生源水平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作为实验主体的操作者对教育技术实验的本质及价值认识不清造成的。
二、教育技术实验的本质
1、教育技术实验是一种教育性的科研活动
教育技术实验体现了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遵循科研活动的一般流程,具有科学研究的特征,以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实践问题为目标。它通常依托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在对教育实践问题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起实验假说,控制变量,对实验假说进行验证,以探寻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问题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体现了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创新性、系统性与控制性等特点。但是这种实验活动具有教育环境下的特殊性,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是有意识、有心理、有生命活力的人,不可能像纯自然科学实验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可以分离,在教育技术实验中,除研究者、研究对象与研究本身之间的相互影响外,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变化,从而影响教育技术实验的信度与效度。
因此,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遵循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到它的教育特殊性,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重视伦理价值观,实验处理、操纵与控制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方法,力求教育技术实验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统一。
2、从理念支持上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启发研究者发现问题;理论是行动的依据,它是研究问题和提出假设的根据。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常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认识到面对信息社会知识飞速的更新,学习者只有主动地谋求自我发展才可能跟随时代的步伐。教育研究者身处其中,往往能有所触动。如:受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引导,研究者会发现中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学生创造性不强的问题,从而有意识地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
在问题产生后,理论就成为问题解决的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决定了研究者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例如:针对语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与“语觉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学结构”这一自变量的改变,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与全面素质。针对创造力培养问题,有学者则以脑科学、创造学等为基础,通过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这一自变量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视角切入,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技术)实验。
南国农先生在1999年《电化教育研究》第6期《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五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一文中认为。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六种现代教育观,同教育技术实验关系较直接、较密切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指三种学与教的理论。从中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迎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吸收、改进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信息传播学等理论,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以有效解决本国的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技术实验取得成功的基本思路。
3、从实验实施过程上看,教育技术实验注重自然实验下的“控制”与“验证假说”
20世纪以来,教育实验沿着两条道路进行,一条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条件控制严格的实验室实验;另一条则是在现实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条件控制不十分严格的自然实验。自然实验重视人的“社会性”,由于在较真实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有利于师生个性的发挥,这类实验具有较高的外在效度,易得到推广使用。
教育技术实验作为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实验,应提倡自然实验,同时努力提高其内在效度,使实验成果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研究的思路和形式,它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变量的操纵,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验证建立起的假说,这也是它与仅仅作为收集研究数据以便用来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的显著区别。
4、从技术应用上看,教育技术实验既包括物化技术,也包括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技术具有中介性,技术总处于“科学——生产”、“生产——科学”的中间地位上,它既可以是物化的技术,也可以是智能的技术,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教育技术在教育问题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之间搭起了桥梁,因此,教育技术实验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应用性”,具体说主要指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技术中的智能技术,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无论是宏观的教学系统设计,还是微观的教学系统设计部是教育技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营造或创设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从而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我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思想迎合了素质教育提出的创新人才与实践能力培养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营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这种思想的达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中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理应成为时下我国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主阵地。
5、从创新的最终结果上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最终是教学结构的变革
教学结构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具有系统性、依附性、层次性等特点。教育技术实验中物化技术与智能技术的使用,其最终改变的都是教学结构。
教学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是传播四要素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教育技术实验中改变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媒体与人(教师、学生)的关系、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等,其最终的结果都以教学结构的系统性改变作为表现形式。这就要求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教育技术实验,如:在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的教育技术实验中。如果不从教学结构的角度进行考虑,仅仅从教师、媒体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考虑,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整体性,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创造力的下降。教学结构的依附性,主要从相关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上考虑,教育技术实验也深受思想、理论指导,前文已有描述。教学结构的层次性,则可以为教育技术实验指明研究范围,既可以是相对宏观的关于不同学科的教育技术实验,也可以是某一学科的教育技术实验,或是更加微观的某门学科某一单元的教育技术实验。
三、教育技术实验的价值
1、从其它相关学科发展成熟过程来看,教育技术学发展需要教育技术实验
作为与教育技术学紧密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史都充分证明,正是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加速了这两门学科的快速成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办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建立起的心理实验的系统方法,使心理学走出了哲学思辨的象牙塔,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而德国学者梅依曼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实验教育学,认为没有实验依据的任何思辨都是违背实验教育学的精神的,对脱离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的批判,掀起了实验教育的热潮,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实验研究方法在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中的广泛、深入应用使心理学、教育学两门学科逐步走向科学化。
教育技术学要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必须大力倡导教育技术实验。实验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也一直占据着教育技术研究的主导地位,使美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有依据我国国情大力进行教育技术实验,探索技术使用规律,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从教育技术学的本质来看,教育技术学规律的探索需要教育技术实验
方法论的科学化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关键,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应用性决定了它更应当充分利用实验方法,以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实践问题。首先,教育技术实验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特点,它的研究往往与历史、现实紧密相联,由于涉及教学结构的变革,涉及复杂的传播过程,它能够沟通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次,教育技术实验受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同时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理论的深层次性与技术应用的实践性,对于探索教育技术学实验方法体系及教育技术学规律都有积极意义。
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效果深受本国的国情、社会文化影响,其规律探寻就显得更加复杂,不可盲目移植,技术应用的规律需要以实验来进行探索证实。通过有效设计,对实验的相关变量进行有目的性的操纵、控制,才能较好地把握技术利用规律,探索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实验及学科规律。
3、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看,实践与学科发展都需要教育技术实验
80年代国内教育领域提出的“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命题,虽有过分扩大教育实验意义的倾向,但其确实有效推动了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教育变革,促进了学校教育质曼的提高。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实践与理论两张皮的现象,通过教育实验可以有效得到解决。它既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又能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
如:针对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光盘、网络等为载体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运用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就成为研究的迫切需求,通过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就可以探索出其应用的规律性,提高利用有效性。
诚然,任何一种研究都有它的局限性,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也有诸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操作相对复杂等特点,但是实验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为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技术学科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作用力的信息社会中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南国农,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五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电化教育研究,1999,(6):42~45
[3]裴娣娜,论现代中国教育实验观的根本转变,教育研究,1999,(7):19~21
[4]裴娣娜现代教育论(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杨汉麟,外国教育实验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05
[6]陈庆贵,繁花似锦硕果累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5~9
[7]宗晓艳美国教育技术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历史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05,(6):87~89
编辑:王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