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肩榫,顾名思义,其外形酷似抱肩,腿足将裙板与束腰以抱肩的形式连接,明清束腰家具常采用此榫卯构造。明清时期的家具是在腿足上端做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榫头,用以连接桌面;而在与裙板相连接的部位做出45度的斜肩,并在内侧凿三角形卯眼以便与裙板的45度斜肩及凿出的三角形榫头相接。此外,在裙板内侧需开出一个上小下大梯形结构的木槽,与腿足内沿的"挂销"紧锁住,防止裙板与腿足的"脱销"。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遗憾的是真正遵循此做法的如今已是凤毛麟角了,一些家具厂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做足了"减法":腿足与裙板上的木槽省略了,裙板上的榫头不做了,腿足内侧的榫眼也没有了,只是在裙板与腿足的上端通过机械插销,同时用胶粘合,既节省材料,也节约时间,简化了工序。消费者从外在看没有丝毫变化,但是使用木胶,一旦胶制品的功能失效,家具容易松动。同时在提拉时容易造成木销的折断,家具的整个框架也随之散开。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做出原汁原味的抱肩榫,也大大降低家具的稳固性,家具的收藏价值与实用性便大打折扣,更有损中式家具“千年牢”的美誉。
紫檀方桌上的抱肩榫

紫檀方桌上的抱肩榫
宣明典居为使传统的榫卯结构更加严谨科学,在继承优良传统工艺的同时做了一些改进。严格按照传统工序的步骤,一凿一锉地将腿足内侧的榫眼挖掉,与裙板的三角形榫头匹配,紧紧套牢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