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于2015 年3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该会议两年召开一次。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讨论更新国际早期乳腺癌专家共识(St. Gallen 共识)。共识专家团汇集了来自全球的乳腺癌外科、内科、放疗、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会议聚焦早期乳腺癌治疗决策的个体化、精准医学和大数据等内容。本文就会议成果谈几点笔者体会。
大数据时代临床研究结果解读
临床研究优化治疗方案 1896年,乳腺癌根治术的实施开启了乳腺癌标准化手术治疗的历程。2002年,保乳手术长期随访结果得以公布。内分泌治疗方面,从20世纪初行卵巢切除术治疗乳腺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发现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R),随后他莫西芬、芳香化酶抑制剂不断得到临床研究和应用。
辅助化疗方面,1974年开始CMF临床研究,1997年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开启了靶向治疗时代。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模式越来越成熟,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200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弥补了既往传统的医学模式和个体医生临床经验的不足,能够增加人类对乳腺癌的认识和了解,更有利于全面评价和比较现有的治疗方案,更好地论证新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而探索疾病的防治策略,从而改变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
辅助化疗领域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改变可手术病人的术后治疗模式,需要化疗病人的辅助化疗标准已经建立。通过B-15、US9735、E1199等临床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和疗程。
如AC方案代替了CMF,AC-T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类)的方案优于AC,而加用卡培他滨或吉西他滨并没有改善预后;而不含蒽环的TC方案优于AC。化疗基础上加用1年曲托株单抗,可以显著提高HER2阳性病人疗效。
同时,NSBAP B-36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危险度不高的早期乳腺癌病人,6个周期的FEC方案(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疗效等于4个周期的AC。而BCIRG 005研究证实AC-T的疗效等于TAC。
所以,早期乳腺癌术后化疗基本就是3套方案,即AC、TC 和AC续贯T。至于紫杉药物的选择,可以优选紫杉醇2周一次的密集方案或多西他赛3周疗法,还可以选择紫杉类周疗法。

临床研究推动治疗指南的制定和修改 近年来进行的临床研究逐步回答了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即不同月经状况病人的药物选择和最佳疗程。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早期辅助治疗的选择与是否需要将疗程延长到10年,ATLAS、aTTom 研究数据已给予了临床实践肯定的回答。
aTTom和ATLAS共同证实持续三苯氧胺(TAM)治疗5年后可逐步降低复发率。ATLAS研究入组6846例绝经前HR阳性病人,证实10年TAM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乳腺癌复发率和病死率。
MA17试验是TAM治疗5年后,再序贯使用来曲唑5年的研究,该研究显示后续辅助内分泌治疗使用AI对合适病人有效;亚组分析显示,诊断时绝经前但TAM治疗后达到绝经者,来曲唑后续强化辅助治疗后,较诊断时绝经后的病人获益更为显著。
鉴于这些结果,绝经前激素受体(HR)阳性病人TAM治疗5年后,如果仍然处于绝经前状态,可以选择继续行TAM治疗至10年;如果已经处于绝经后状态,可以选择AI继续治疗5年。
对于HR阳性病人,是否需要行卵巢功能抑制,以及是否加用芳香化酶抑制剂。201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公布的TEXT和SOFT联合分析中,卵巢功能抑制(OFS)联合AI(OFS+AI)优于OFS联合TAM(OFS+TAM),为绝经前HR阳性早期乳腺癌病人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同年的SABCS公布的SOFT 研究结果,在TAM基础上加用OFS,总人群5年无病存活率(DFS)无疗效优势(P=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