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如何将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

老师,您好!

  现在的地理试题提供的材料多种多样,许多材料都是我从未见过的,做题时也感觉难度比较大,所以想请老师就如何将题目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给予专门答复,不胜感谢!
  [JY]台州市院桥中学高三(7)班杨心灵
  杨心灵同学,你好!
  你所提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很多同学都与你心中的困惑一样,现给予答复如下:
  将题目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实质是高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体现。“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会给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其他能力的提高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是同学们解答问题的“入场券”。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
  高考地理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提供新的信息,设置新的情景。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入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置新的情景呈现出来。(2)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图表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3)地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地理信息表面上看似不完整。另一方面,高考试题所给的地理信息还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4)提供组合信息。地理试题往往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通过试题提供的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利用储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等,获取解决问题的条件,思考问题的线索,解答问题的提示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准确而综合的信息系统的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2)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3)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这三个要求层层深入,要求逐层提高。因此,明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目标的“要求”,分清能力目标的“三个层次”,在平时训练时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对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试题除了材料新颖,信息提供合理适度以外,问题的设置也非常重要。一道试题的质量好坏与设问的科学性、技巧性和严谨性直接相关。设问的科学性影响到试题的正确与否,技巧性影响到试题的技术水平,而严谨性则影响到试题的逻辑规范性,即设问中的逻辑性和条件限定,对问题回答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指向。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因为理解偏差导致解题出现较大的偏差。
  例1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雾凇(俗称“树挂”)是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饱和水汽遇冷附着于地面物体凝华而成。吉林市区溯流而上十五公里,因修建丰满水电站而形成的巨大人工湖泊――松花湖,冬季湖面一抹如镜、冰冻如铁,但从大坝底部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是4℃,特定的条件让吉林雾凇驰名天下。“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是吉林雾凇的真实写照。图1为吉林省等高线图,图2为吉林市雾凇景点分布图。
  材料二东北有机大米是农民有区别地选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山泉水或无污染河水灌溉的地区种植的稻米,通常一年一熟。吉林省的舒兰大米、万昌大米、大荒地大米驰名中外。
  (1)吉林�F凇观赏区有“夜看雾,晨看挂”之攻略,请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简析当地“雾”、“挂”形成的主要原因。
  (2)简述图2所示河段的水文特征。
  (3)分析吉林省盛产优质大米的自然条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从考生的实际答题情况分析发现同学们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导致出现了较高的失分率。试题第(1)题简析当地“雾”、“挂”形成的主要原因,既要分析“雾”的成因,又要分析“挂”的成因,然而许多同学把两者放在一起分析,对“夜看雾,晨看挂”中的“夜”与“晨”的理解不到位。第(2)题是简述图示河段的水文特征,许多同学把水文与水系混杂在一起分析。第(3)题是分析吉林省盛产优质大米的自然条件,针对的是自然条件,而许多同学是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混杂,导致产生较高的失分率。
  第(1)题,分析“雾”的成因应从大气逆辐射、水汽温差等方面入手。分析“挂”形成的主要原因应从凌晨气温下降、水汽附着在树枝上凝华成雾凇这一过程分析。第(2)题,简述图示河段的水文特征应答出该河段受上游松花湖调节作用,河流流量稳定;由“从大坝底部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是4℃”可知,该河水没有结冰期;图中河流两岸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则河流含沙量小;从图中可知,该河段等高线稀疏,则水流速度较慢。第(3)题,分析吉林省盛产优质大米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
  【答案】(1)“雾”的成因: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该段江水温度较高,水温与气温的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挂”的成因:凌晨气温明显下降,雾气冷却成过饱和水汽附着在树枝上凝华成雾凇。   (2)流量较稳定;冬季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流速较慢。
  (3)①夏季白昼较长,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较大,利于有机养分的积累;②生长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稻米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④灌溉用水清洁(环境洁净),保证了稻米的高品质。[HJ1.7mm]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题目中的文字表达或热点时事的背景材料,包括图名信息都是解题的关键。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精心选择概括提炼后形成的,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背景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
  结合例1分析如下:
  “雾凇(俗称‘树挂’)是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饱和水汽遇冷附着于地面物体凝华而成。”由此推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降温。
  “从大坝底部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是4℃,特定的条件让吉林雾淞驰名天下。”由此推出:图示河段冬季无结冰期。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由此推出: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东北有机大米是农民有区别地选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山泉水或无污染河水灌溉的地区种植的稻米,通常一年一熟。吉林省的舒兰大米、万昌大米、大荒地大米驰名中外。”由此推出:①夏季白昼较长,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较大,利于有机养分的积累;②生长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稻米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④灌溉用水清洁(环境洁净),保证了稻米的高品质。
  2.从图像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地理试题已形成“无图不成题”的试题命制风格。这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如何将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
  �D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它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几年由于命题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
  由于地理图像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图中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如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特殊地名、特殊地理景观等。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当然近几年由于高考命题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有用的。
  结合例1分析如下:
  由吉林经纬度位置可以推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夏季白昼长;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
  从图2所示河段在丰满水电站下游,有大坝调节水量,源头长白山植被覆盖率高可以推出:流量较稳定;冬季无结冰期(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是4℃);含沙量小;流速较慢。
  3.从表格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情景提供信息,是高考试题图表化的表现。解答的关键是要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3为西非某国及周边地区简图,该国森林覆盖率仅约4%,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图4为河口三角洲前缘沙洲示意图。
  材料二该国沿海红树林广布。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等风浪较小的浅海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的潮滩湿地生物群落。
  材料三图4中甲地气候资料表
  (1)推断图3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
  (2)描述甲城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
  (3)说明该国沿海红树林广布的原因。
  (4)从经济地理区位角度归纳该国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解析】题中材料三提供的表格数据信息非常关键。从气温数据分析推出甲地为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数据分析推出甲地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且降水集中在北半球的夏半年,从而推出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降水总量大,除了常规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外,图示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信息显示:受西南风与沿岸暖流因素影响。
  【答案】(1)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
  (2)特征:降水总量大;季节变化大,夏多冬少。原因:夏季受西南风(或受赤道低压)影响;沿岸暖流增湿作用;故降水量大且集中于夏季。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盛行离岸风,降水少。(言之有理即可)
  (3)原因:纬度低,终年高温;海湾多,滩涂广;海岸曲折,风浪小;多位于河口,河流带来营养物质;暖流流经利于种子传播扩散;人为破坏较少。(言之有理即可)
  (4)特征:临近港口;临近矿产地(工矿地);分布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
  第三步: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结合平时所学和总结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快速锁定答案。
  结合例1分析如下:
  1.雾的成因分析方法。
  2.水文特征描述方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651/201744813148.html

更多阅读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试题评分标准。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最近三年甚至文综考试以来的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进行研究性学习,找出高考试题答案具有的共同特点。在历史答题中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

公共基础知识答题技巧 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答题技巧

  每一种类型的题我们都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知识点都掌握了但没有好方法而去失不必失的分值。以下是由爱华网小编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答题技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答题技巧 

申论客观题答题技巧 2017考研政治客观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

现在正是2017考研的同学复习备考的初期阶段,在此阶段考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高效的复习方法,尤其是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两大模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2017考研政治客观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2017考研政治客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考试中同样非常重要。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

声明:《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如何将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为网友入你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