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 汪永泉太极拳心法 《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心法探秘》节选5


心法与劲法

太极拳是个哲学拳,练拳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理性的思考。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天人合—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模式,蕴含哲学思想的太极拳也不例外。无极、太极、阴阳、道法自然、法天象地,诸多概念在拳法中若隐若现。思索,同样是在练拳。

太极拳的锻炼过程,除了身体上的锻炼,还可以看作是一个向内心求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极致的过程。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粗钢坯锻造成削铁如泥的宝剑,从内心到外在都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练拳者按规矩习练,不自觉间,便被拳法的内涵所影响,改变气质。躁者心趋静,粗者渐而雅。练拳日久,内在的精神力量便会隐隐透出来,有所谓的气场了。

太极拳的心法、劲法贯穿于拳法之中,没有这二者的太极拳,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太极拳,是要练出一个太极劲。这个太极劲要求做到的是真正的柔中寓刚,周身关节无一着力,全然松开,仅是举手之劳、抬腿提脚之力而已。神意气要充足,但不能做出怒目错齿的状态。通过各种手式,将对方松弹出去,而不是用强力推搡出去。被松出去的人感到,这是一种非常浑厚、不可抵挡的力量,把自己催出,蹦跳而起,身上并不觉得难受,反而有种舒服的感觉。在这之中,既有劲法又有心法,同时还有手法,三者密不可分,可分者即非拳道。

心法、劲法难以用语言文字说得十分清楚明白,汪公永泉把技法和内功称为招和术,并强调招术结合来应用。它有不同的侧面,每个侧面都包含了整体的信息,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太极拳讲究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能用语言、肢体动作来表达、形容、说明的,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但那至少还有个形象可以抓住,观师摩像,学个八九不离十。唯有心授,玄而又玄,实在是不好阐述。

本篇只能勉为其难,尽量从个人的体验出发,以文字对太极拳的心法进行一番探究。

太极是个什么状态?

谈太极拳,必然要说到太极这个概念。然而就是这个太极,却是最难形诸于笔墨的,强为之说,反而离太极越来越远。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又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古人对太极的描述,大多是抽象的概念,让后人为之彼费思量。若说太极,还要先说说无极。

无极是混沌一片,是“有”之前的“无”的状态。太极拳有无极式,无极桩,让习练者全身放松,去除杂念,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来。

太极生出两仪,两仪化生万物。正是老子《道德经》所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可是个功夫,如同气功中的入静,虽是初步功夫,但有多少人就是入不了这个静。道家功夫、佛家功夫莫不由此而入,张三丰真人有以武入道之言。太极拳相传是张真人所授,想来其本身当与大道不相违。若只求身体健康,浅尝辄止,自无不可,但不深入探索,终是可惜。

一阴一阳谓之道。有人说,太极拳可以叫做阴阳拳。

太极拳有诸多招式,如果简而言之,只有阴和阳二个式子。所有的招式都是在阐述、演示阴阳之变。单人习练,便是自身阴阳变化,双人揉手,是在自身阴阳变化的基础上,演化为彼此阴阳变化。彼阴我阳,彼阳我阴,脱于阴阳,无一是处。

那么就叫阴阳拳好了,为什么称之为太极拳呢?我们不去探讨名称由来的故事,单以拳理来看,太极可比阴阳高。怎么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你看,太极的辈份比阴阳高了一辈儿呀,是阴阳之母。实为阳,虚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进为阳,退为阴。阴阳一分,虚实已判,拳式就用老了。阴阳是从太极生出来的。那么太极的状态就应该是从无极状态中来,但虚实未分,在阴阳之间,有无之间的那个东西,此时脱离了无,要“有”却还没有实在的“有”。没有B超的手段,看不出是要生阴还是要生阳,这便是阴阳莫测了。

我们练太极拳,且不说以武入道,单是这阴阳莫测,便够我们追求的了。

在练拳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个太极,乃至无极的状态?

不单在练拳中,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也体会这个状态?,或者能够随时回到、进入这个状态?让自己时时都在练拳?这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应该说很难。引《圆觉经》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追求“空、无”的境界

阴阳莫测是太极拳的高级状态,我们练拳,是从有形有象的招式,逐渐归于空、无,达于无招胜有招。道家有言:顺则凡,逆则仙。练拳也是倒溯回去,由复杂归于简单。

汪公永泉传“松、散、通、空”四字,还说过练拳时“我什么都没有了”。不去刻意想这是掤,那是捋,也不特意练个无人似有人。盘拳时,他主张,周身合适为万法宗。

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 汪永泉太极拳心法 《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心法探秘》节选5

什么都没有了,才能什么都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太极拳的空也应该从这上面去理解。空和无,不是断灭的,它和“有”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空中含有,有中寓空,空是无,同时也是有。纸灯笼因为有外面一层皮儿,才能体会到里面是空的,光在其中通达无碍,才能有光的作用。道德经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把自己也想像成这个样子,外边与天地连着,里面没东西了,光剩下皮儿了,松、散、通自然也就有了。这种状态,古人还有一个词,称之为“虚”。

从宏观上看,宇宙是虚的,星球运转,中间有无形的力量在维持;从微观上看,原子里面是空的。据科学家研究,如果原子是一个足球场,那原子核就是场中央的一颗绿豆,一定数量的电子围着原子核转动。如果原子内部不空了,全挤一起了,恐怕也就毁灭了。可见有“空”,才能有作用的存在。

老拳谱上说,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这是个很高的境界,要做到这个,还是要从放松上去找,包括身体的放松和精神、心意的放松。

无中生妙有,神意气相合。

空、无中生发出“有”的作用,这个“有”不能是僵硬的、直杵的、死的,是活泼泼的有、是变化中的有、是巧妙的有、微妙的有。

有什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图中阴阳鱼若是没有那二个鱼眼,便只是分开阴阳而已,有了鱼眼,阴阳鱼就活了,动了起来。阴鱼阳眼,阳鱼阴眼,阴阳互通,起了变化。

外形上且不说,只说心法。六合之意,内三合领先于外三合,神意气合做到了,自然外三合也到了。盘拳时神意气合,自然姿势顺遂,揉手时神意气合,劲法通达自如。

手一抬,神意气就合住了,就“有”了,与人搭手,对方就会感到不合适,就要调整,我的神意气影响到他的神意气了。但注意一点,接手之前神意气如果合得太足,身上就整了,一搭手,挨打的就是自己。为什么?过了,太实了,这个“有”就是僵的“有”。

合是虚合,但又不是全虚,虚中含着一点实,就像那个阴阳鱼眼的意思。两人搭手,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太极图,有实点必有虚点,左实右必虚,反之亦然。你给对方一个虚,对方必然给你一个实,你用自己的虚中实,打他的实中虚,避实击虚,但又不脱离开他的实,必应手而出。就看谁的阴阳变化好,变得快,看谁的“有”更灵活,更微妙。

精神与天地相往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乐府民歌中,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天圆地方的图画,这是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太极拳讲天地人合。虚灵顶劲,头顶的是天,脚踩的是地,目光所及,心神便到。前后左右都是如此,眼睛看不到的,心神也能达到。天像个圆盖,扣在大地上,我在里面想像自己能感知到天地极远之处,到达了地平线。我的意能发,还要能收回来。我的每一动,都要和天地产生某种联系。我体外的那个大气球,鼓胀出去能够充斥天地,包容一切,收缩回来能够荣卫自身。

太极拳讲打人要打透了,神意不能只到拳头,在放到对方身后,放到后面那堵墙上,乃至放到极远的天边。盘拳时我的意带着天地一起盘拳,劲放得长,放得远。出得去,还要收得回来。发劲时,我的意气由手指通出,指出方向,穿透对方,放到天边。

神意气合,一现即隐,神意气不能总在外面呆着,要回来滋养自己的身体。

(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651/260044385409.html

更多阅读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要诀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视频

无”的运用意气原则方法应互参。老六路的内功理法内容的理解 肘沉腰圈有利于周身齐动,以免脆弱的腰直接迎敌。祝大彤亦认为一般杨式太极拳一味注意以腰带动肢体,很容易将腰暴露在一线,危险。故老六路大部分动作是肘沉腰圈、肘领腰转,是

小师兄杨大卫讲解杨式太极拳85式摄像 杨式太极拳杨大卫

流水无限小师兄杨大卫讲解杨式太极拳85式摄像  流水无限收藏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预备式01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预备式02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预备式03杨大卫讲解杨式太极拳85式---起势1杨大卫讲解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起势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歌诀 85式杨式太极拳

本帖最后由 夏日无雪 于 2011-5-8 11:55 编辑西安:李海水李海水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六代传人、扎西老师的高徒、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副会长、教 练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歌诀(除去重复动作),是我在平时教拳过程中,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抓住动作

声明:《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 汪永泉太极拳心法 《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心法探秘》节选5》为网友苏陌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