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衙,坐落于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它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至今已有730余年,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
NO.1 衙门八字开
NO.2 大堂前广场
照壁,谷称“影壁”,通常有一安形和八字形,是古代官署衙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字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来统称为“影避”。古代朝廷大多在照壁上绘制警示图案以提醒为官要清廉守法,南阳府衙的照壁左侧雕刻“贪吃太阳”,贪是指一种贪婪的兽,善吞金银财宝,贪的周围刻有芙蓉,脚下有金银财宝,象征已享受荣华富贵,但是贪还不满足,妄想吃掉太阳,但它爬上悬崖还是够不着太阳,结果失足坠入万丈深渊。
NO.3
这是仪门,是南阳府衙的第二道门,有礼仪之门的含义,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
NO.4
NO.5
NO.6
大堂重建于清顺治五至八年(公元1648-1651年),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它仪仗等,大堂公案背景设屏风,上饰云雁。
NO.7

NO.8
NO.9
NO.10
NO.11
大堂院子东侧分别是吏房、户房、礼房;西侧分别是兵房、刑房、工房。
NO.12
寅恭门为府衙第三道门,也是二堂之门户,寅恭门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实际上也是一种礼仪之门,有些地方衙门堂前可以不做此门,而直接于大堂屏风后设屏门。
南阳府衙二堂仅次于大堂,其面阔比大堂少2米,但进深又比大堂多1.8米,因此,高度更显深邃,整体建筑别具凝重之庄严气氛,而于大堂突出高峻、威严之形象略有不同。同时,由于二堂内金柱进顶五架梁,而天棚又高设于五架梁间,因此,二堂室内空间显得高大宽敞,突出了府衙二堂特有的环境气势,显示了衙署建筑刻意创造威势氛围的文化底蕴。现存南阳府衙二堂重建于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3年),清末知府傅凤飓也曾葺残补缺,加以整修。堂匾曾记载为“退思堂”,现名“思补堂”为知府顾嘉衡重题。思,考虑,补,补助,燕思,退思,思补皆有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
NO.13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府衙中的重大案件,一般都在二堂审理,誊录房抄完口供后,知府大人常在退堂,从二堂西稍间(西山门洞)进入耳房,到师竹轩里签判,然后才可到大堂进行公开审理。由于二堂是知府的主要日常办公场所,府之大部分机构多是围绕二堂布置。
NO.14
NO.15 二堂西侧的小游园
穿过二堂,就是知府日常生活的院落了。门前悬着的一条木鱼。这个叫“府门悬鱼”。传说东汉中平三年,羊续到任南阳太守,当时南阳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但是羊续发现南阳许多豪门贵族和官员之间相互礼贿,风气很差,于是羊续决定要以身作则抵制社会的浮华风气。一天羊续的手下府丞焦俭给羊续送来了一份礼物:白河大鲤鱼。焦俭盛情难却,羊续只好收下,等焦俭走后,他令人将鲤鱼悬挂在自己的屋檐之下。过了几天,焦俭又来送鱼,羊续便指着屋檐下已经风干了的鲤鱼说:看,这条我还未动。焦俭领悟到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走了。此事慢慢传开,官员们对羊续的高尚品德深深折服,便有了后任官员效仿“羊续悬鱼”的做法以示清廉。
NO.16
NO.17
穿过官邸宅门门,即为三堂院落,其中三堂两侧两座配房与厢房构成东西偏院,另外有东西跨院,廊房,整个院落较前各建筑豪华壮丽。府衙三堂距 邱大门19.95米,面阔五间18.88米,通进深11.21米,两踏步,登堂入室。
NO.18
NO.19
三堂,也称官邸,匾“燕思”,是知府大人处理内务的地方,风设接待室,书房,更衣室,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 议机密事件,处理隐私案件,常在这里进行。既是内宅,自然也是符台长官燕居憩息之所。
NO.20
NO.21
NO.22
NO.23
NO.24
慈禧御书“福寿”碑,传说慈禧小时候到过南阳
NO.25 府衙中的师爷
NO.26
NO.27 南阳名知府事迹展
NO.28
南阳府衙的地牢,这是三个入口中的一个
NO.29 衙署“五脊六兽”
NO.30
NO.31
NO.32
NO.33 明式家具
NO.34 清式家具
NO.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