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保健的捏脊方法只要长期坚持,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免疫力。
“逆运八卦”有点像给孩子“挠”手心,可以缓解感冒咳嗽症状。 艾灸可以激发孩子身体的元气和病邪做斗争。 经常给孩子推拿手指可以刺激身体的免疫力。 按摩可以增进孩子的抵抗力,孩子也会喜欢家长这样的陪伴方式。 抚触和推拿都是中医育儿的温和方式。
中医育儿,是一场因果论的哲学教育。比如发烧,高温只是高温吗?不是,中医要追究它的前世今生,到底是吹了风着凉还是实热引起。再比如缺钙缺锌,真的吃两盒钙片或者钙铁锌硒口服液就能万事大吉吗?不是,中医认为,缺锌可能是脾胃虚弱惹的祸,因此,调理脾胃比吃营养液更有效。
可见,中医育儿重视辨证问诊,也就是说,一切的病症都事出有因。所以,中医持有顺应天然的育儿态度。同时,专家也提醒说,现在网络上中医育儿的方法很多,家长最好适当学习基础的中医知识,便于慎重选择育儿方式,也能在就诊时,给中医提供有助于诊疗的信息。
专家观点
中医调理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没有痛苦、没有副作用
解读专家:程凯
大诚中医连锁机构负责人、创建人我们都知道小儿的生理特点跟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注定了对待小儿病症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那么什么方式更好些呢。首先,宝宝正在成长,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发育得不完全,没有健全和完善的生理功能,即宝宝正处在“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状态,所以宝宝容易生病。针对这种情况,就不能简单的一见孩子生病就往医院跑,而是要想办法提高小儿自身的免疫功能,增强孩子的体质,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调理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没有痛苦、没有副作用。宝宝还小,动不动就打针吊水,孩子受苦不说,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身体不好,药物进入宝宝体内,慢慢累积,时间长了宝宝的体内就会产生抗体,对药物也会产生耐药性,以后宝宝每逢生病,都得挂水,而且药量会越来越大,药物选择也会越来越高级别,而且级别越高的药物对宝宝身体的伤害就越大,这样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其次,中医调理效果好。宝宝正在生长发育的时期,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不断完善和成熟,虽然免疫力不强,但宝宝各方面的功能都处在快速成长的上升期,活力充沛,再生修复能力强,而且宝宝体质单纯,情绪等因素影响小,配合推拿按摩治疗,康复速度很快。
第三,操作起来简单便捷。中医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入手,从整体出发,只要生活中多用点心,就能有很好的疗效,像一些推拿手法都很简单,只要能坚持下去,孩子免疫力就能明显增强,生病机会就少。
不过,也有家长质疑中医的科学性,比如有妈妈提出她小孩,很小,一直流口水。养生的邻居就说,你小孩脾虚,要健脾哦。这个妈妈就认为很荒谬,所有小孩都流口水,难道所有小孩都脾虚?但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中医育儿不科学。虽然小孩都流口水,可是流口水和流口水还有不同之处。
中医认为,人体所有的功能状态都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一旦超过了范围,就不再是生理现象,而是病理表现了。中医认为儿童的体质是属于肺脾肾不足,而心肝有余。正是由于孩子的脾气不足,对于口水的控制能力不足,所以小孩才会容易出现流口水,而正常的稍大点的孩子就不会整天流口水。这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讲,就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太完善而致。而中医则认为是孩子的脾气不足,对于津液的摄纳无力而造成的。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于同一种现象的不同解释,就像是两种语言一样。
其次,以小孩子都流口水,来得出自己的孩子流口水是正常的,这种思维也是不正确的。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是否也还在流口水,其次,即使是与自己孩子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流口水,还要看流口水的情况是不是一样。有的孩子是偶尔流一些口水,而有的孩子则是口水不停地在流,弄得胸前下颏和脖子里整天都是湿乎乎的,这种情况下,就不是正常情况了,真的就需要给孩子补补脾了。
由此可见,中医西医各有其优势。所以目前,也有不少家长推崇中医育儿,因此网络上信息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家长特别注意,比如从微博上获取信息,一定要首先区分该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健康类的知识信息,不能在任何一个人的微博里看到某个说法、方法就相信,并且按照上面说的去做。
一般来说,这类信息,一定要从经过实名认证的、正规的医生的微博中获取,这样所获取的信息真实度就比较高。而随便看到什么育儿秘籍、育婴宝典、健儿偏方之类的野史内容,我建议家长们不要轻易去尝试。
中医疗效并不慢,家长掌握基本的中医育儿知识可以让孩子少生病
解读专家:夏桂选
中医儿科博士,当归中医学堂讲师
中医育儿与西医角度不同,西医注重科学,比如补钙、补锌,通常根据检查的客观依据,进行补充,主要针对结果。而中医更关注原因,即因为什么而导致缺钙、缺锌,比如缺锌是不是脾虚等。而国内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家长盲目给孩子补钙,但却不知道是否该补,要补到什么时候,会不会补过了。
事实上,中医里很多育儿歌诀中提到的内容也与西医的出发点不一样,以“鱼生火、肉生痰”为例,西医认为鱼和肉都是补充营养成分的食物,是儿童发育期需要进食的;而中医则认为,鱼肉不像淀粉类物质一样容易消化,因此吃得太多可能会损伤消化系统。
此外,孩子反复生病,原因也很多,有的家长,孩子发高烧、咳嗽照样送幼儿园,这样一来,孩子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自然没法恢复。加之家长对小儿病症常识的缺乏,常导致孩子生病家长自己心里没底,单纯依赖医生,这其实也是家长不知道方法、没尽到责任导致。
同时部分家长对中医有些误解,比如有的家长认为中医疗效慢,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生病时首先是去西医院,只有西医院治不好的,或者一些慢性疾病,才想到找中医,所以目前国内中医治疗慢性病的居多,但治疗慢性病本来疗效就比较慢。如果换作中医治疗感冒发烧,也不需要一两个月,比如扎针灸或拔罐,当时就能缓解症状。
不过,也有家长看到了中医育儿的好处,所以现在,中医育儿成为一种趋势,但不少家长的中医育儿方式还比较低级,停留在按揉穴位、小偏方等初级阶段,所以很多家长通过网络与中医交流,会直接问孩子咳嗽流鼻涕怎么办,但中医不是对症治疗,而是辨证治疗,要辨清寒热虚实才能诊治,比如鼻涕是青是黄,这些都是需要提供给中医的有效信息。
因此建议家长,学习基础的中医知识,这样便于在孩子生病时采集到对中医治疗有用的信息。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一些基本的育儿方式,比如很多家长要上班,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照顾,而老人通常比较怕冷,所以也会给孩子穿很多衣服。但其实,不是着凉才会感冒,也并非穿得越多越好,因为孩子是不停运动的,很容易出汗,而出汗遇风才容易着凉。
这里有一个原则,孩子穿衣服的量以背部不出汗为宜,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体感增减衣物。另外,有的孩子半夜睡觉容易出汗,踢被子,那么家长要注意肚脐、脚部保暖,头和心胸适当露一点,也不易着凉感冒。
抗生素是苦寒之药,刮痧、拔罐、推拿的根本目的是刺激身体的免疫力来“战斗”
解读专家:陈姥姥
师从青岛的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名医陈为章、《小儿推拿学》的作者佘健华等,专攻小儿推拿,并在北京的望京地区免费开班,教授年轻妈妈们用中医推拿的手法治疗和预防小儿常见疾病。
我本身就是一个抗生素“抗大”的孩子,我妈妈是同仁医院的西医,我和哥哥弟弟从小一有病就打抗生素。到30几岁的时候就不行了,脸色灰暗,四肢冰凉,痛经痛得死去活来,头痛呕吐,看了很多西医都没有用,最终是中医推拿给治好的。等我做了姥姥之后,我外孙女的第一次重病是久咳不愈,咳了整整两个月,咳到夜里坐起来哭,什么医生都看了药也都吃了,全都不见效,太折磨人了。那时候我就发誓,我不相信没有别的办法能治好她,我就在网上搜啊搜,搜到了佘健华老师的久咳推拿。我试着给孙女儿推,没想到刚推拿完,当天夜里就一声不咳了,我实在太振奋了!这效果太显著了,是手到病除立竿见影啊!我就跟我的中医朋友交流,他们介绍给我说山东青岛有小儿推拿的名医陈为章老师,我立刻就飞过去报了他的班去学。
从那以后,推广小儿推拿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先是在望京开了个班,请陈为章老师来讲课,后来觉得这样知道的人太少了,于是我又开了微博,还有小儿推拿万里行。我想让更多的家长知道,孩子生病除了去医院打点滴,还有更多的方法、更好的方法,而且我们这么好的疗法为什么不能申遗,找机会一定要去申遗,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今年有好几个孩子高烧不退找到我家,都是打针吊水都束手无策的,我用推拿给他们治好了。抗生素是苦寒之药,小孩是纯阳之体,用抗生素是打击了孩子的阳气,免疫力都不战斗了,而把这个苦寒之药留在体内,就会导致他成为反复感冒的“复感儿”,这根本是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我们中医的刮痧、拔罐、推拿,根本目的都是刺激免疫力起来“战斗”,一次次的进攻退下,直到最终打败病毒。
打针吊水见效快却破坏身体元气,艾灸则激发元气和病邪抗争

解读专家:单桂敏
退休医生,至今已行医40多年。擅长用艾灸、针刺、导药、放血、火针、穴位注射、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出版了《单桂敏灸除百病》、《灸除百病的智慧》、《艾灸扫除常见病》等书。
我非常赞成家长们都学一些传统中医疗法,俗话说“针灸拔火罐,病好一大半”,老祖宗留下来很多的宝贝,现在都失传了,真的让人很痛心。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病了更倾向于去医院,因为打针吊水见效快,但是却把身体内的元气破坏了很多。人体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你不让它去发挥,反而让西药来打击这种修复的能力。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单位里面,如果领导懂得调动他的积极性,干起活来肯定特起劲,如果领导一直让别人干他的活,觉得他干不干都行,那么久而久之就有惰性了。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打针吊水的孩子,抵抗力会越来越差的道理。经常打吊针,身体内的寒、湿、邪会增加,机体会加重寒凝病气,有诱因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以发烧为例,很多人都会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用冰块敷额头、腹股沟、腋窝,让血管收缩、身体冷却下来。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轮反复可能更严重。因为热量在他的体内,你不让它发出来,反而给捂住了,怎么能好呢?以前我妈妈给我们姐弟几个治发烧的时候,她的方法是“搓痧”,用紫苏叶和蓖麻子,放到蒜缸子里面捣烂成糊,在后背来回地搓,后背是“一身之阳”的地方,这么做让两味药发挥到最大的治疗作用,把体内的寒邪都给引出来,泻火。还有治疗咳嗽喉咙痛是“揪痧”,围着脖子揪出来的都是紫色的疙瘩,但体内的病就找到了发泄的出口,从体表发出来它就好了。此外还有治疗头痛用“挤痧”等等,都是特别有效的。这些都是传统的治疗方式,如今渐渐淡出的可贵治疗方式,如果失传,感觉很可惜。
再说说艾灸,学界有人反对在孩子发烧期间用艾灸,但是经过临床实践,用艾灸“以热引邪”是没有问题的。它可以引导体内的热量往外行走,发散,治疗过程中孩子出汗了,验证效果也就出来了。我们说艾灸最大的功效是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消炎止痛,在我40多年的行医经历中,我发现很多西药的消炎药都不如艾灸。在治疗疾病上,往往艾灸的作用好于用药,因为艾灸可以激发元气,协助人体原有的元阴元阳来和病邪抗争。其实艾灸就是给身体注入元气,当你的正气足了,疾病就会远离你。
有人质疑艾灸不能给小宝宝用,实际上我们自家的小孩儿,管我叫姑奶的,出生的时候肚脐眼烂了,而且生理性黄疸特别严重,在医院照了一个星期的蓝光也没见好。我建议家里人在他睡着的时候,肚脐眼上盖一条纱布,艾灸20分钟左右,然后再做10分钟的足三里,一个多星期之后,肚脐眼就干燥、脱落了,黄疸也彻底好了。我们常说刚出生的宝宝是纯阳之体,从母体带出来有天生的免疫功能,所以我认为婴儿也是可以采用艾灸疗法的。而如果是用艾灸保健的话,那就从第一个生理周期开始,女孩六岁、男孩八岁就可以做了。
预防小儿感冒的推拿方法
程凯推荐:家长最担心孩子感冒,以下小儿推拿方法可以每天早上给孩子做,可以预防感冒。
开天门
[穴位位置]自两条眉毛的中间向上到前发际的一条直线。
[操作方法]家长用双手的拇指指腹着力,从眉毛的中间向上到前发际推动,两拇指交替向上推,称开天门或推攒竹。推的频率,要在一分钟200次左右,这样推100次左右。
[功用]醒脑,镇惊,安神。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受惊吓、精神萎靡、呕吐、惊风等病症。
推坎宫
[穴位位置]从眉毛的内侧端到眉毛的外侧端,呈一条直线。
[操作]家长用两拇指的指腹自眉头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推的频率,也是一分钟200次左右,这样推100次左右。
[功用]疏散解表,除昏迷,提精神。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眼屎过多、惊风以及内伤诸症。
推坎宫结束,相信宝宝也已经完全醒过来,这时,妈妈就要扶着宝宝慢慢坐起来,然后用中指指端运太阳穴、揉耳后高骨。
运太阳
[穴位位置]在眉后凹陷处。太阳为经外奇穴,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功用]开窍,醒神。
[主治]头晕、头痛。
揉耳后高骨
[穴位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疏风解表。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这里要注意的是运太阳穴的时候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稍用力;而揉耳后高骨时,手法要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也是每分钟200-300次。
下面,该给宝宝穿好衣服准备吃饭了,在等待饭菜拿来的时候,来给宝宝做一下最后一部分按摩吧———清肺经、拿风池、捏肩井。
清肺经
[穴位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由指端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动,为清,称清肺经。推100~300次。
[功用]用清法能清热解表,止咳化痰,用补法补肺益气。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这与补泻有关,补泻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细哦!
拿风池
[穴位位置]耳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颅底枕部的凹陷当中。
[操作]家长用两拇指的指端与食指、中指二指的指端,或者拇指的指端与其他四指的指端相对用力提掐肌腱或小肌束。操作时拇指和其他指用力应协调一致,动作要轻巧灵活,缓和连续,由轻渐重,切忌突然用力。操作频率为80-100次/分。每次拿5-10次。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本法对发汗效果显著,往往立见汗出。
捏肩井法
[穴位部位]肩部和手部。
[操作]双手中指掐按患儿两侧肩井穴,或以双手拇指与小指相对拿捏肩井穴,再以右手拇、食、中指紧拿左手食指和环指,使患儿上肢伸直摇之,换手做右手。
[功用]通行周身气血,诸手法完毕,多以此法收之。
注意清肺经的时候,千万不要弄错了方向,这与补泻有关,补泻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