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的外观跟一般的鼓不同,像是一个精心装扮的女子,扎了大红的流苏,鼓身描金绣凤,油漆彩画,看上去精致、漂亮,更像一个艺术品。
让你惊叹的是,翼城花鼓一舞起来便带着一股热辣辣的情感,走你全部的注意力。鼓者的头顶、肩背、手肘、腰间、膝上、脚踝等多处绑着大大小小的鼓,在跳跃舞蹈中敲出欢快的鼓点,就像打在人的腰眼上,让你忍不住想随着节奏舞起来。500年前,这火辣辣的翼城花鼓便在闹元宵的诸多表演中脱颖而出,博得明朝李太后的喜爱。
李太后是明朝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据说这位李太后的祖籍是山西翼城,在其父亲过世后,回翼城探乡祭祖,恰逢元宵闹红火,观看了当地社火表演。也许是翼城花鼓那热闹的舞动、欢快的节奏驱散了心头的沉重,她当场就奖赏了表演者。这件事被记录在当地的史志中。
一位翼城的老艺人说,翼城花鼓的历史非常久远,他家已有30多代打花鼓的历史,家里曾经有一块刻录着花鼓唱词的匾,落款是唐贞观三年正月初十日。一些出土的文物上曾有类似翼城花鼓的图像,侯马出土的东周时期的陶片就有女子打腰鼓的“速写”,图中的细腰鼓与现在花鼓中的“胸鼓”和“腰鼓”所挂位置基本一致。虽不能说这就是翼城花鼓的起源,但和花鼓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打起花鼓庆丰收,打起花鼓把年过,打起花鼓娶媳妇,打起花鼓闹满月,天黑打到公鸡叫,天亮打到日头落,一时不听花鼓声,凉水盆里着了火。”这首流传在翼城的民谚告诉人们,打花鼓是他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打花鼓是他们热烈情感的释放方式。

翼城明间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郁。历经千年传衍,遍及全县各地的“翼城花鼓”以其节奏欢快、情绪热烈、动作奔放、幽默风趣,给人们带来无尽乐趣。翼城以“花鼓之乡”而闻名遐迩。翼城花鼓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快节奏。
它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喜爱,而且多次参加国内多种文化艺术大赛,荣获金奖,得到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2006年6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12月,翼城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之乡”。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