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真正的爱是因为了解而更加吸引,因为吸引而更加深爱,恰恰因为深爱也更加能够接纳分离。爱,不需要互相的抓取和占有,而是自然而然的相伴相依,更是内心深处彼此的相互接纳、联系与连接。爱,不会让你的世界变小,小得只能容纳得下对方,相反,爱会让你的心变得宽广,也变得柔软,变得慈悲。
作者:慕棉
编辑:爱无界身心灵空间
此文为爱无界原创稿,转载请与本平台联系,经授权后方可转载
有一位朋友留言跟我说,我最近遇到难事儿了,你说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会看到个帅哥就挪不动步了呢?前一段时间,才偶然见了一面的,可我最近真是对他日思夜想啊,连老公孩子都没心思管了。总是忍不住想着对方,而且一想到他,我就心头小鹿乱撞,感觉到那种特别心动的美好?我觉得这就是遇到真爱的感觉呀。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对的呀,人家可能根本就不认识我了,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家庭还有孩子,越想越觉得自己这样又不对劲,也挺害怕......可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我该怎么办啊?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关于爱与痴迷,似乎在不同时代都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通常来说,在心理学上,痴迷是指一种持续不断的想法、状态和冲动,并最终会带来恐惧、压力和不适感。那么,什么是爱呢?而说到这个话题,就不能不提费洛姆,事实上我觉得费洛姆用一本小册子几乎已经探讨了关于爱的大多数深邃主题。因而,反而是珠玉在前,再落笔都是困难的。那么,就不妨引用费洛姆的话吧,他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因而,费洛姆总结道,“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所以,当这段话列出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了解了,痴迷并非真爱,甚至至多只能算作是不成熟的爱。因为痴迷本身更多的可能是基于一种需求而存在的。
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痴迷呢?
首先,痴迷也常常既与心理喜好的因素有关,也与荷尔蒙的分泌有关。从心理因素来说,我们都有带着一定的先天特质而来,我们也在后天的原生家庭里习得很多根深蒂固的喜好习惯。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对某种特质的人就特别容易产生好感。如果再配合相遇时刻正好处于身体的某种荷尔蒙分泌上升的关键期,那么对这些类型的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就更容易了。
通常,这在青春期的年龄段里更容易发生。偷偷喜欢上一个人,喜欢看他的样子,留心他喜欢的事物,喜欢上他喜欢的事物,幻想着他笑的样子,他皱眉的样子,甚至他也喜欢自己的样子......这似乎是很多人年少的时候都有过的经历。人们也常常给这种单恋贴上纯爱的标签。
事实上,暗恋之所以美好,常常在于自己的那种感觉,那看一眼对方就莫名的咧开的嘴角,那种一个眼神就羞红脸的怦然心动,那种跟对方说一句话就能开心好几天的莫名的喜悦,甚至是兴奋,亢奋。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年少的初初心动都是会容易被自然放大的,因为它此前可能并未如此明显的出现过,那种感觉太特殊,自然也就容易被记住。
这时候,人们的念念不忘常常并不是对那个人,而是那种心动的感觉,极度的愉悦和美好的体验。甚至,这种感觉在很多时候,对方是完全不知晓的。只是属于自己的一种小甜蜜,却是极度诱人的甜蜜。
再加上那种不能为对方所知晓的淡淡的哀伤,远远遥望对方的浅浅的忧郁,就如同给甜蜜里又加了一点点的酸来调味。这种求而不得又心意所属的复杂感受就更加让人如痴如醉了。渐渐的这种重温也会变成一种习惯,甚至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年少的时候,我们常常是经由这种最初的爱而开始认知自己的。因为爱上你,我也不再是原来那个与他人分不清楚的自己,我是独特的了。经由豢养了对你的爱,我成就了我自己的存在。这样的爱,就如同那句流传甚广的话所说,我爱你,与你无关。
所以,我们就这样爱上了自己去爱一个人的感觉,也爱上了有一个人可以被自己爱着的感觉。所以,这常常并不容易放手,因为心里放着一个人,会有一种踏实感。尤其是在自我不够独立稳定的时候,就更加有这种需要了。所以,只要没有出现另一个强有力的对象可以取代这种踏实的感觉,这个人的影子哪怕都模糊了,长相都记不清了,可那种感觉还是会顽固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无他,我们需要而已。这种情感常常与爱情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一种自我愉悦和对自我存在的一种变相的感知方式。
再者,在即将失去的时候,也是爆发痴迷的高发期。很多人与伴侣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特别的重要,然而,一旦对方试图离开这段关系,他们就会感觉到强烈的痴迷感,无法失去不能失去,甚至离开了对方自己要死掉了一样的感觉,都会一一地呈现出来。
人们常常也会觉得这是爱,然而,事实上,却未必。这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对自己与对方共同构建的这样一种生活模式的习惯。即使双方是异地恋,对方并没有在你的现实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两个人保持关系甚至保持联系本身,不可否认地就是一种存在状态。而任何一种旧有状态的打破,对很多人来说,都意味着要脱离安全区和舒适区,都是不习惯的,不适应的,不舒服的。因而,很多伴侣就重复着在要分手的时候,感情才最好,然后复合了,感情又变得可有可无这种困局。
这种对习惯的依赖,也会使得人们无法看清现实。比如,在我接触的很多婚姻案例中,一方已经完全抽离开了家庭关系,甚至持续了几年的时间,另一方还是不肯放手,去办理离婚的手续。他们会说,自己还爱着对方。其实这时候人们常常爱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心里面存有的那个对对方的印象,那个自己不断在幻想里加强的对方的样子。而事实上,现实,还有那个真实的人,早已经无法被看到了。因为,现实是那份感情早就已经碎了,而那个真实的人会说,我不爱你了,我只想离开,这是我唯一想要的。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会不要看到这一切,不要听到这一切,闭上眼睛堵上耳朵,跟自己说,爱,还是存在的,他一定会回心转意的。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上面几点提到的不同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痴迷更多的时候与对方的真实无关,却与我们的想象息息相关有关。与其说痴迷是爱别人,不如说,痴迷是我们爱上了自己想象出来的某个形象。然后,我们在幻想里与那个人相处,在幻想里与那个人相爱,又在幻想里与那个人相依相伴,然而,那个真实的人可能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有些暗恋者遇到真实的暗恋对方,会吓得躲开。因为我们害怕的是那个人其实并非我们想象里的那个样子,我们害怕梦碎的感觉。所以说,痴迷,不是爱,既不是对自己的爱,也不是对他人的爱。
所以,其实从痴迷的这种特质我们也可以看出,痴迷的本质与他人无关,而是一种未完成的自恋,或者说等待被完形的自恋情结。这样的状况,常常也是从婴儿的一体化感知的自我中心思维里,没有能够很好的分离的结果。所以,走出这种幼稚的爱的方式,莫过于及时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去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的完成属于自己的自我成长,走出这种对自己无益的心理模式。
那么,说到最后,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呢?爱并非因为冲动的痴迷而在一起,却因了解而分开。恰恰相反,真正的爱是因为了解而更加吸引,因为吸引而更加深爱,恰恰因为深爱也更加能够接纳分离。爱,不需要互相的抓取和占有,而是自然而然的相伴相依,更是内心深处彼此的相互接纳、联系与连接。爱,不会让你的世界变小,小得只能容纳得下对方,相反,爱会让你的心变得宽广,也变得柔软,变得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