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61)地方及民族特色型:云南建水
九州之颠,彩云之南,有一座古韵悠长,极富中原色彩的边陲城镇,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它古名“步头”,近曰“临安”,现叫“建水”。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尘埃的厚积,交通条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僻远,在这座边城中,她深藏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以及众多的、至今尚保留完好的古建筑、古文物、古遗风等,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直到1994年建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在滇南这片苍茫而翠绿的红土高原上,镶嵌着一颗美轮美奂的明珠——建水古城。这颗明珠所闪射出的是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融合的光辉,两者如此厚重,如此和谐,如此完美,如此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建水简介
建水县,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中国紫陶之都,距昆明200公里,3小时车程。云南建水有着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元代以来建水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建水在滇东高原南缘,面积3789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北由西微波东倾斜。南部高山为红河与南盘江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南为红河大峡谷地带,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山形嵯峨,气势磅礴。县境中部横陈着建水坝子(山间小盆地)和面旬坝子,泸江河贯流其间。西北部有曲江坝子,东北部为山地和南盘江谷地。
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光照和热量条件好,但哀牢山和县境南部高山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中部和北部却因此雨量偏少。因县境呈立体地形,气象的垂直变异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南部边缘为热带稀树干草原气候,坝区为亚热带气候,山区则为温凉气候。由于地形和气候上的这种"三台阶"式特点,境内生物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的温、热、亚热带经济作物和瓜蔬果品种类繁多,四时不断。较驰名的水果有大白桔(被评为云南优质水果)、旷野红桃、酸甜石榴等。象牙菜(俗称草芽)为特有的水生蔬菜。
在地质构造上处在云南山字形构造的前弧地带,成矿良好,锰、铁、铜、铅锌(含钼、钒、镉、锑、银)、钛等矿藏丰富,锰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铅锌金属储量占全省第四位,是国内主要的放电锰产地之一。
历史沿革
建水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古已有“粮蔗之乡”的称谓。
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因水得名。据《元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故名惠□。汉语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约在公元810年前后筑惠历城,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明代称临安府,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民国元年(1912)10月,改知府为府长,临安府所在地的建水县被裁撤,由临安府府长兼理建水县行政事务。第二年国民政府统一撤销府的建制,“复设县治于建水,改名为临安县”。又一年,仍恢复建水县旧名。
历史文化
建水历史悠久,自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境内人才辈出, 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 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 “滇南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充满浓厚文化积淀的建筑物,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达50余处。有建于元代的文庙,清代 的双龙桥,还有燃灯寺、东林寺、玉皇阁等文物古迹。这些历尽沧桑,古迹斑驳的瑰宝,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
建水是一个民族聚居县,境内主要居住有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发展建水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风情习俗。不同民族的住房、服饰、待客、婚嫁,别具一格;插秧号、烟盒舞、串寨等传统习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玛拖、火把节、采花山等传统节日各具风采,令人心驰神往。
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民俗
建水是云南旅游近年来的新宠,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建水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达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典型建筑:始建于公元1285年,占地约7.6万平方米,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雄踞红河岸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历经风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历史文化名村团山等。此外,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为代表的溶洞以及以云龙山、黄龙寺、哈尼山寨、绵羊冲水库、曲江温泉度假村等为代表,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光为一体的重点景区120多处,成为建水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建水不但山川秀丽,环境优越,物产丰饶,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景观,变化万千的立体气候,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并呈现出门类全、数量多、品位高的特点。总的看来,建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
(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建水古城最初为南诏国时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元朝之后,随着江南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迁来,逐渐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明清时建水为临安府所在地,长期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和“诗书郡”的美誉。
(二)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全县有文物古迹13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9处,州级9处,县级43处。著名的有“形胜巍巍壮南疆”的彝族纳楼长官司署;有建于元代,规制宏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建筑规模居全国第二的文庙;有雄镇东南的朝阳楼;有保留宋式建筑风格的元代大型木构建筑指林寺;有被誉为“西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和被誉为“云南楼兰古城”的团山传统民居建筑群;有造型雄奇,被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为“中华宝塔古今无”的清代文笔塔;有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列入中国现存10痤大型古石拱桥之一的双龙桥;有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清代学政考棚;有工程艰巨,造型奇巧的天缘桥和滇南道教名山云龙古建筑群等。这些古建筑均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特色鲜明的民居。建水民居丰富多彩,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汉族青砖四合院;有哈尼族的蘑菇房、竹瓦房,有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土平房等。形态各异,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开发价值。特别是以朱家花园、张家花园为代表的传统民居,更是建水“民居博物馆”里的珍品。
(四)奇特的地下岩溶景观。主要由燕子洞溶洞群和颜洞溶洞群组成。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著称于世,其洞体高大雄伟,被誉为“亚洲第一溶洞”;其姊妹洞颜洞古有“西南第一洞天”之称,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慕之数年,为之起走万余里”,曾慕名足履其间,撰有《游颜洞记》。
变化万千的立体气候。在南部焕文山—红河大峡谷和民族风情景区,海拔最高的五老峰(2515米)和海拔最抵的红河谷(209米),两地直线距离仅30千米,海拔落差却有2306米,温差15℃左右,气候变化万千,云海梯田奇异多彩。行车不到1小时,就能体会由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立体气候变换的美妙感觉。
(五)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地。有云南近代史上震动全省的周云祥反清仇洋起义军大本营天君庙,有20世纪20年代朱德元帅旧居,有滇南地下党活动中心建民中学,有中共云南省工委建水会议旧址西林寺,有滇南护乡第五团起义旧址乡会桥,还有地下党统战组织“九人团”活动点张家花园等等。
(六)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有汉族的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民族芒鼓舞和长街宴,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采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风俗习惯等,构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景观。
正是由于拥有上述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1994年,国务院将建水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随后,州政府又把建水确定为全州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
建水历史悠久,曾称步头。也就是中国的最南边了,走到这这就再往南走就是别的国家了。古城建水以境内广布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而著称。
景区景点
建水古镇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不堪。解放后政府又拨款修葺,才焕然一新。建水古城,有着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古城内有着众多的明清建筑。
特色鲜明的民居是古城构成的主体之一。从哈尼族的草项记、竹项房,彝族、傣族的土平房到汉族的平瓦房,数量多,质量好,保存相当完整。集中于城区和西庄镇的汉族民居,以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为典型代表。
朝阳楼
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临安镇临安路东头,雄踞县城中心,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已经600余年历史,比北京的天安门还要早28年。站在楼顶可俯瞰建水古城风光。
朝阳楼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朝阳楼由四十八根巨大木柱和无数粗大的楹榫接成坚固的木构架,覆以三重檐歇山屋顶。《建水州志》证有“东楼凌汉”一景,谓:“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春夏之间上千雨燕巢居檐下,呢喃之声不绝于耳,蔚为壮观。 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 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巧,生动细腻,琦丽华贵城楼东侧为明饼临安卫声闻数里的大铜钟,唐三四千斤高二米余。 朝阳楼风吹雨打六百余年,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劫难大地震的考验,至今完好如初。有对联赞“栋字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
文庙
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西北隅,始建于元代(1285年),后经明清两代扩建,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水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水文庙是继曲阜文庙后中国第二大文庙,这处建筑群一共有六进院子,包括学海、杏坛、大成殿、先师殿等。每到周末,先师殿的前面都会有古乐演出。
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明代全国就有府、州、县三级文庙约1560所,清代增到1800多所。建水文庙占地面积己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在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庙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完全仿曲阜孔庙风格规制建造,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坐北朝南,纵深625米,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县城内新街,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居民建筑群,素有“滇南大观园”的美誉。
建水朱家花园景区花园园主叫朱朝瑛,字渭卿,建水县人,清光绪丁酉科乡副进士,后因功授广东补用道。辛亥革命后参加重九起义,被推为正都统,该花园是在他任职期间扩建。
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是建水古城的得要组成部分,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铁青还挥毫题词:“朱家宗祠,华丽民居,旅游开放,建水一奇”。
如今,建水朱家花园景区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有一定规模的档次的,有品味,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景点。特别是县旅游部门利用原建筑房间众多的特点,从二进院的四个院落中增辟了“梅馆”、“兰庭”、“竹园”、“菊园”共28个房间作为客房,供游人入住,亲身体验清代起居生活方式。房间内的床,凳,桌,椅及宫灯赞美均采用紫木雕刻,体现清代风格:门僮及导游小姐的服饰和接待客人的清式礼仪,让人有恍若置身百年前历史生活的感受:游清代民宅,园红楼幽梦——此举颇受中外游人的欢迎。
天缘桥
建水城东十里外的天缘桥,横跨于沪江河上,为三孔百拱桥,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为三孔石桥,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阁一座,覆以八角赞尖顶。底层为桥面通道,南北引桥为石板铺砌的高坡,各向东西方向屈曲,形成一个横写的“S”型,犹如游龙一般,即将弹身飞腾。正桥加引桥全长121米,两旁镶有一米多高的块石栏杆、石雕狮、象各一对雄踞桥头,“每当天空雨雾,状若长虹之下饮,而首尾之婉蜒,则础牙鳞集,雁齿横施,矮如游龙,其形势之奇特,又为临郡增一大观。”
桥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长6米,宽2米,以高2.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撑,桥亭内有碑刻七块,记载建桥始末及其功德,书法甚秀,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块碑上刻有保护环境及桥周围环境的乡规民约,专家称“这是中国依据文物的重要文献。”高级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考察后,称赞此桥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桥建成 ‘S’形,是为了减缓坡度,便于车子和人通行,车子好上,人走起来不累。”
双龙桥
久负盛名的双龙桥坐落于建水城西三公里处,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横亘于南盘江支流的沪江河,塌冲河交汇点上,因两河犹如双龙婉蜒盘曲而得名。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续建十四孔,与原建三孔“雁齿蝉联”,故又名十七孔桥。
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 148米,桥面宽 3--5米,宽敞平坦。桥上建有亭阁三座,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布局得体。中一阁层累为三,高撤云霄,前后两阁互相辉映。成丰六年雨辰(1856年),三阁毁于战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动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比旧图为宽敞,中间人阁为三重檐方形主阁,高近二十米,边长十六米,层檐垂叠,檐角交错,雄伟壮丽。底层为桥身通道,拾级登楼,可远眺万倾田畴,千家烟火,群山起伏,波光鳞鳞等山青水韵。南端桥亭为重檐攒尖顶,檐角正翘,玲珑秀丽。可异经端桥亭已毁。建水双龙桥是云南古桥中规模最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桥梁,它承袭我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体,凝结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智慧,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六五年,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考察后认为应列为中国现存大型古石桥之列。该桥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指林寺
临安镇临安路275号。“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指林寺坐落在建水城西南隅,坐南面北,素称临安首寺。它创建于宋末,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大殿为云南尚存的元代建造、宋式形制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冠,在国内也极少见。据碑刻记载,早在宋代大理国统治此地时期,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常见一只鹿出没其间。一天,有人逐鹿至林中,鹿忽不知去向,只有一异人前来,指着森林对众人说:“鹿居此久矣,汝辈为何取它?”言毕,亦复不见。众人皆惊诧,以为遇到神人仙鹿,便立小庙,绘塑神像以祀。许愿求神者认为灵验,香火日盛。到了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郡人何昌明于此大兴土木,请来中原工匠,改建为一殿二塔,绘塑佛、菩萨、大士之像,栖住持,每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成为参禅拜佛之所。并取前述异人事,书“指林寺”匾悬于门楣。因而,碑刻称:“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
明清时期,指林寺内又增建了天王殿、地藏殿、藏经阁、准提阁、环翠亭等,“幡幢杂沓,鼓钟振扬,为一郡瞻依之所”,“有十方大禅刹之风”,而成为滇南的著名禅寺。明代学者、状元杨升庵谪滇期间,曾应建水归里进士叶瑞之邀,寓居小桂湖泮,并“游颜洞,栖指林”,作有《指林寺》诗一首:“梵音妙音海潮音,前心后心皆此心。试询禅伯元无语,白水青岑环指林。”
此禅院尤以建于元贞年间、现在保存完好的正殿闻名于世。经北京古建筑专家考察,证实确属距今700余年的元代古老木构架建筑,省内少有,全国亦属罕见。现仅存指林寺正殿和指林寺牌坊。正殿内保存有两幅佛教工笔白描壁画,为明朝永乐年间成画。一幅为释迦牟尼讲经图,一幅为孔雀明王法会图。正殿丹墀前有指林寺牌坊“第一山”,相传为流之来滇的建文帝光顾指林寺所题。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古井
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建水的井奇在一个“古”字,有自元初开凿至今还在使用的东井,有圈于明代洪武年间,志书称之“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等等,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岁月。古井不但记载着建水的历史,同时也是古城儒家文化兴盛的印证。
龙井:座落于城内东北角,为建水城内一甜水井,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相传为浙江籍移民所建,因其水质、水味与浙江杭州龙井寺中的龙井之水相似,因而赋“龙井”之名。现今建水县最大的农贸易市场建于此,故以此井定名为:“龙井农贸市场”。
红井:始圈于明代初期,座落于城内的红井街(红井街由此井而得名)。传说从红井中汲出的水清澈,但在阳光照射下却会呈现出微红色,故名。红井为建水“古八景”之一,曰“见水拖蓝”。相传古时这里井旁长有数株枝叶茂密的古树,绿荫遮其井口,井里水面呈碧蓝色,到此汲水者不论身穿何色衣服,汲水时映入水中倒影也都呈碧蓝色,实为奇观。可惜此井在“大跃进”中被当地群众拆毁,现已无存。
诸葛井:座落于城内正街北头西侧,此井因原在古诸葛庙(此庙毁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兵变)中而得名,为一甜水井。
醴泉:即东井,座落于东正路太史巷北侧,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据《礼记.礼运》载:“天降甘露,地出醴泉”。“醴泉”之名出于此。
渊泉:又叫小板井,座落于西城外小节处,俗称“小节井”。因“井水甘洌,四时不绝(《云南通志》)”,水质、水味与大板井(溥博泉)相似,但水温却比溥博泉低,因而有“小节井前喝凉水,一点一滴凉心头”之说,被列为建水凉水井之首。
溥博泉:座落于西城外梨园街西头。据《云南通志》载:“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称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民间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贯甲全滇”之说,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誉称.
最有名的为"东门井"、"西门井"两口井水。水质最好的为西门井,井的附近有很多豆腐坊,只因用的是西门井水,做出的豆腐味道特别鲜美。每天清早,买水的马车和三轮车就排在水站等候。
曲江温泉
位于建水县曲江镇洗澡塘村,距曲江镇大约只有五公里。曲江温泉不是一般的地热温泉,而是来自地球深层的自涌温泉,是含氡量很高的珍稀氡泉,享有西南第一氡泉的美誉。
1970年元月曲江发生7.6级大地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曲江温泉设立水化站,对曲江温泉水质水样进行长期监测,经地质专家分析研究得知,曲江温泉形成于2000万年前,泉水来自震旦系石英砂层的地球深部,富含氡、锰、镁、硒、锌、钾、钠、钙、硫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珍贵的天然自涌泉,其水质和出水量不受地球表面旱涝影响。2008年5月经云南省权威机构检测,终于揭开了曲江温泉养生保健神奇功能的秘诀,检测结果表明曲江温泉居然是国内少有的珍贵氡泉,含氡量为410—450BQ/L,远远高于国际上医疗温泉含氡量必须大于111BQ/L的国际标准。曲江温泉的含氡量居全国氡泉第二位,成为西南第一氡泉。
曲江温泉因历史悠久、水质优良,颇受中外游客亲睐,众多文人墨客蜂拥而至,并留下“金池浴罢骊山冷,欲笑当年万乘君”,“行蓬曲江古各胜,解衣浴罢仍流连”,“天然自涌珍稀泉,祛疾保健更养颜”等名句。明代著名诗人瞿俊更是对曲江珍稀氡泉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曲江温泉》一诗中,写下”此泉有买本无价,一日可值千金钱”千古绝唱。
燕子洞
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景观著称于世。洞外古树名木于绝壁陡崖之间,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叶茂,有数十种鸟栖息。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着数十万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
每年春夏期间,群燕飞来,如万箭齐发,数十万燕子出没其间,呢喃之声不绝于耳,燕声和着水声,在洞内共鸣,汇成一曲声震山谷的溶洞交响乐。燕于洞成盛产燕窝,是滋补美容养颜之珍品。每年8月8日为建水燕窝节,当地农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长的洞顶,在钟乳丛中采集燕窝,惊险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
建水燕子洞位于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景观著称于世。洞外古树名木于绝壁陡崖之间,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叶茂,有数十种鸟栖息。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着数十万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间,群燕飞来,如万箭齐发,数十万燕子出没其间,呢喃之声不绝于耳,燕声和着水声,在洞内共鸣,汇成一曲声震山谷的溶洞交响乐。
燕子洞景区分为洞外自然林地、旱洞两部分。1986月动工开发,1987春节对外开放。燕子洞旱洞居上,水洞在下。旱洞形似一巨大天生桥,两面透光,洞厅宽敝可容千人,洞北有小洞通凌空栈道。旱洞内有近百块清代摩岩石刻、碑刻,与水洞口钟乳悬匾遥相呼应,相映成趣,这一景区,较集中地展示了燕子洞风景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遗迹。水洞是珠江水系泸江河5千米地下伏流河道,游览面积5万余平方米,景观气势雄伟,钟乳千姿百态,是风景区的精华所在,探索其间,如临仙境,似游龙宫,洞内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3千米陆路、8百米水路游览线上,分布着三组规模宏大的溶岩景观,每一景区景观独异,共有大小厅堂数十个,景点数百个,可谓五步一奇,十步一景,步移景异,美不胜收。第一景区“龙泉探幽”以高达34米的“擎天玉柱”最具持色,它是燕子洞形成的“石铸史书”;第二景区“天街撷美”是高于河床35米的绝壁游廊;第三景区“梦幻世界”最为壮观,游览面积2万平方米,景点遍布,设备豪华,集游、乐、吃、购为一体,是燕子洞旅游交响曲的华采乐章,充分体现了“燕子文化”的天然乐趣与深刻内涵。
洞外公园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叶茂,古树名木生长在悬岩峭壁间;林间松鼠嬉戏,百鸟争鸣,彩蝶纷飞,好一处人间乐园!其它景观还有横跨泸江的百米吊桥,登山长廊、绝壁游廊,三清阁、升仙坊、观燕亭等,游客可以自由地纵情游览,舒适地休憩。
朱德早在辛亥革命后,任滇军营长驻军建水南校场期间,就游历过燕子洞。1962年6月9日,朱德来滇南视察看望段正罡,路过此洞,停车再游,兴致盎然,离去后作《燕子洞》诗一首:“满岩燕子窝,燕儿舞婆娑。春来秋去也,唯尔子孙多。游客题诗话,农夫禁网罗。洞内新天地,贯通建水河。二十公里远,开远露伏波。前曾为匪窟,肃匪动干戈。道人称百岁,香客信无讹。临安风景地,避暑气温和。”
1989年1月10日,一支以保加利亚科学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馆长、保加利亚洞穴联合会主席P. 贝龙教授为首的国际溶洞考察队伍对燕子洞进行了考察。3天的考察,P. 贝龙在燕子洞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整个燕子洞的水流、生物、土壤等进行了考察分析,临别时,用英文为燕子洞题词:“燕子洞是亚洲最壮观最大的溶洞之一。燕子洞因有燕子、河流和巨大溶洞,在世界级的溶洞中是突出的。”
张家花园
建筑规模在建水民居中仅次于朱家花园居第二位,而建筑质量、完好程度、文物价值则可称为首位。张家花园坐落在建水城西13公里的团山村,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系张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为建水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与朱家花园不同的是,张家花园依然发挥着民居的作用,不过却已经是不同的几家人分散在各个院落里了,不再是以前的大户人家。但是院子里还有以前那种雍容华贵的气息,尤其是那些还有淡淡一层金漆的木雕门窗。木雕的精美程度比起朱家花园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媲美徽州。最重要的是这里完全没有重新装修的痕迹,虽然看起来有点破旧,但比起朱家花园的“修旧如旧”来说,感觉上要舒服得多。张氏祭祖活动,每年正月十二,当地的张氏家族都会在张氏宗祠举行祭祖活动,场面十分隆重。
走进团山,感觉就像走进了另一个古老的建水——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老房子,不过这里的文化气息似乎更浓厚一些。在村里乱逛,一不小心就会走进司马第、秀才府之类的老宅,实在是让人惊喜不已。
团山民居
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的团山村,是世界建筑遗产保护对象之一,它是一个奇特的民居建筑群落,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建筑风格结合的民居世界,体现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建筑文化的特色风光。团山至今还保存着的完整古村落整体格局,有着滇南乡村特色风貌与传统社会人文环境的原生态特点,是近代中国民营商业与乡村传统文化发展融合的最佳实证。世所罕见,极为珍贵。
团山村的村落建筑,由汉族四合院、彝族土掌房、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3类组成,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传统形式,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的各式民居建筑,凸现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体现了汉彝结合的建筑文化特色。加上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4座寨门、3座寺庙、1座宗祠和一眼改变观察角度便会形成东西向为椭圆形、南北向为圆形的极具变化之妙的古井以及环绕整个村庄的寨墙、碉堡,形成了“寨中有城城中寨”的特点。其中有典型意义的古建筑分别是东寨门、北寨门、南寨门、上庙、下庙、大乘寺和张氏宗祠。另外将军府、皇恩府、秀才府、保统府、土掌房都是滇南民居的代表之作。张家花园是团山村规模最大的家宅,号称城堡式私家园林。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
团山民居以“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深厚文化底蕴,已被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列入2006年世界100个濒危遗址观察目录,得到世界的关注。
建水美食
“建水十八吃”云:建水第一吃,汽锅鸡;第二吃,过桥米线;第三吃,草芽;第四吃,酸石榴;第五吃,烧豆腐;第六吃,糯米揣莲藕;第七吃,曲江烤鸭;第八吃,燕窝;第九吃,燕窝稀饭;第十吃,燕窝酥;第十一吃,狮子糕;第十二吃;羊奶菜;第十三吃,脐橙;第十四吃,脆黄瓜,第十五吃,沙莜(红薯)窝窝头;第十六吃,凉勺粉;第十七吃,炒米豆腐,第十八吃,水泡梨。建水古城,这么多的美食,真是让人心动。
其中最有名的有两样小吃,一是建水豆腐,二是建水肠旺米线。
建水豆腐
当地人是引以为傲的,在全云南都知道建水的烧豆腐是弹性十足,口感细腻。在当地,各色的烧烤很多,但豆腐是最有名的。在建水大道上,有一家张红武饭庄,是一家生活颇好的当地饭店。一个小院子,两层的小楼。在楼下,有专门的人负责烤豆腐。在饭店用餐,吃烤豆腐是免费的,就像是饭前的零嘴。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人,常常是免费的豆腐吃到已半饱了,再到房内吃饭,已是难以下咽了。因此,常常开玩笑说,可不可以吃完免费的豆腐就离开。建水的自豆腐有新鲜的和干的两种,新鲜的常见,干的不常见。干的如黄豆大小,经过慢慢加热,逐步膨大,变得有如半张麻将牌大小,很香,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口味。
建水肠旺米线
各种类似的分店在昆明也有很多,但建水当地最有名的店铺在朱家花园的正门口边。很大的碗,鲜嫩的血旺,几片草芽,一碗米线,超饱的早点。
其实建水的烧烤也很有名,如烤鸡脚之类,昆明有很多地方都打着建水烧烤的牌子,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当地出产的红薯也是特产,炸着吃软糯,煮着香甜。草芽是一种水生的植物,像竹笋,但是全身洁白,适合用于做汤或与芦笋同炒。其他红河州常见的油炸肉、裤带蚕豆、八面煎鱼等各色美食都能在前面提到的张红武饭庄吃到。
购物
燕窝
燕于洞盛产燕窝,是滋补美容养颜之珍品。在水洞乘船处有个雨燕燕窝专卖,有燕窝产品出售。

建水活动
全球华人同祭孔
在2005年9月28日孔子诞生2556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联合举办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华人同祭孔”活动。建水文庙被列入了中央电视台“全球华人同祭孔活动”五个现场直播点之一。
八月八燕窝节
“燕窝节”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特色节日,每年8月8日、9日、10日在燕子洞洞口和减水县城举行。建水燕子洞旅游景点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3月份都有30多万只来自印度洋的候鸟——白腰雨燕飞到高大宽阔的燕子洞内筑巢繁衍,8月份燕子们携儿带女返回南洋家园。可爱的白腰雨燕在一来一去的大半年之间,不仅除去了危及农作物的害虫,也给建水留下了很有价值的燕窝。
为了沿袭当地传统习俗,保护白腰雨燕的生态平衡,每年8月8日、9日、10日燕窝节期间,20多名来自当地的攀岩高手将徒手赤脚在无任何保护措施和攀登工具的情况下,争相攀登到高达50多米的洞顶,穿梭钟乳丛中、采集名贵产品燕窝,场面壮观,气氛惊险,同时,建水古城内举行旅游商品销售活动,朱家花园推出水上戏台系列表演,文庙举行洞经音乐表演等系列活动。此外,一年一度的攀岩大赛也在此期间举办。
悬匾活动
每年3月21日,燕子洞都举办“迎春燕钟乳悬匾”庆典活动,聘请攀崖高手悬挂名人名家题书的字匾,于是,“南天一绝”、“摘星奇观”等赞美大自然鬼斧神工和攀崖高手绝技的字匾,被挂上了洞顶。
挂匾时,攀崖高手在腰间系一个袋子,在袋子内装上绳子、钳子和铁丝等工具,徒手赤脚地沿着两侧的岩壁攀爬到洞顶,当攀崖高手到达预定位置稳住身子后,便放下绳索,在下面配合的工作人员,将匾用绳子系好,并挂上鞭炮。明炮后,攀崖高手将连上附件超过15公斤重的字匾徐徐上提,在挂匾过程中,攀崖高手身处四五十米高的穹顶,没有任何设施可以固定身子,只有将身子紧紧地贴在石壁或石柱上撑住,将字匾一点一点提到位,又固定在钟乳石上,其耗费的精力和所冒的风险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其场景“惊、险、奇、绝”堪为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