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继续进行数学一(下)的知识梳理,主要是认识图形、元角分的相关知识及解决问题练习。
一
认识平面图形,识别应用
在一(上)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一(下)主要“从体到面”,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复习时,重点是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并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在识别这些平面图形时,最难也最容易出错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辨别。虽然一年级小朋友还不需要完整地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可以引导他们从边的长短来分辨清楚: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而长方形只是面对面的两条边一样长。
综合性的题目主要有:
(1)分类统计图形:可采用边数边在图形上打“√”的方式,这样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2)找规律继续画:先要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几个图形为一组,把一组组图形圈出来,这样就能顺利地照样子继续画下去啦!
如:□△○○ □△○○ ______________。
(3)数图形:首先要找到最基本的单位,再观察依次用2个、3个……能否拼成更大的图形,最后把个数累加即可。当然,有时还要注意拼组的方向。
如: 有(5)个正方形
(4)操作:一定要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小棒、折一折纸,这样才能直观形象地感知,继而能更加深入地思考。如:知道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一次能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至少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才能摆出一个正方形等。
二
活用“元角分”,学会购物
“元、角、分”这一单元是全册书的难点,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很少接触人民币,生活中鲜有独立购物的经验,所以一直是孩子、家长、老师都比较头疼的知识点。本单元除了让孩子们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重点和难点是使他们初步学会购物活动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这其中不仅涉及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区别,还涉及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数学活动。
1熟记进率“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些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要非常熟悉。熟记了进率,才能很好地进行不同单位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及比较。
如:8元7角=( )角,因为1元=10角,8元就是8个10角即80角,80角+7角=87角;38分=( )角( )分,满10分是1角,38分里有3个10分是3角,还有8分照写8分,所以38分是3角8分。
在比较人民币的大小时,一般先统一单位再比,如:1元3角9角,先把单位统一成“角”再比。但有时也可以用“数据相同比单位”的方法,如:30角30元,都是30,只要比“角”和“元”这两个单位的大小。还有的时候只比几“元”就行,如:7元5角6元8角,只要比出“7元”与“6元”的大小即可确定最后的大小。因此,要掌握比较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准确换币兑换人民币的准则是公平,因此,换钱前后人民币的总面额不能发生变化。当遇到面额较大时,可以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来检查。
特别要注意换币时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如1张50元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或者是( )张20元和( )张10元。遇到这种情况,可有序进行思考:若只换1张20元,其余都换10元的,那得需要3张10元;若换2张20元就是40元,则还要1张10元;若换3张20元,那就是60元了,已超50元不能换了。
还要特别注意换币时说法的不同,如:

①1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也可以换( )张20元,还可以换( )张10元。
②1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 )张20元和( )张10元。
这两题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第①小题是把100元换成都是50元的,或者都是20元的,或者都是10元的;而第②小题是把100元换成又有50元的,又有20元的,又有10元的三种不同的面值,合起来是100元。
3购物问题解决实际购物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重点明确: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灵活选择数量关系予以解决。
实际上,要想使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购物问题,还是要让他们能到真实的购物情境中去。在家长的监督下,独立尝试购物,体验过程,积累经验。
三
理清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部分,重在让孩子们加深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沟通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下)教材中,新增解决问题的类型有: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好多时候就体现为求“原来有多少”及“一共有多少”的情况。只要把“去掉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能求出“原来的”。
(2)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好多时候就体现为求“吃掉了多少”“卖掉了多少”“借走了多少”“运走了多少”等情况,可以简称为“去掉了多少”。只要用“原来的”减去“剩下的”,就是“去掉的”。
(3)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问法多样,不论是“( )比( )多多少” “ ( )比( )少多少”,还是“( )去掉几个就和( )同样多”,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要用“大的数”减“小的数”就能求出“相差数”。
当然,在解决问题中,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数学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逐渐培养根据问题灵活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好了,经过这样的梳理,孩子们的复习思路是否明晰一点了呢?记着,还要结合小朋友自己学习中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所侧重,这样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祝愿小朋友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作者:陈芝娟(江苏常熟石梅小学)
责任编辑:胡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