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白红绿黄青”等颜色入联的,谓之颜色对。它也同颜色本身一样,五彩缤纷,读来妙不可言。如 “轻黄嫩绿齐生气;姹紫嫣红总入时”,“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等,令人眼花缭乱。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这副对联中,嵌入了“红、白、青、黄”四种颜色,上下对仗工整,给人以警醒。
唐代著名田园诗人戴叔伦,幼年才思敏捷。一次,老师带他到郊外游玩,来到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见一只白色的公鸡站在高处啼叫。老师见此情景,即兴拟出上联,命叔伦对出下联。上联是:
白店白鸡啼白昼;
小叔伦边走边寻思,一直到了日头偏西,还未想出恰当的对句。后来,他们走到一个叫黄村的地方,恰巧碰到一只黄狗从大门内窜出来,追着他们狂叫。这时,戴叔伦灵机一动,马上对出下联:
黄村黄犬吠黄昏。
据传,从前,云南昆明黑林铺有位秀才,曾写过一副含“黑白红绿黄青”颜色的上联求对:
黑林铺出白日鬼,红眉绿睛,黄大嫂青眼看见;
此联贴出后,一个补锅匠路过看罢,顺口对出下联:
金马寺观银龙驹,铜鞍铁镫,锡老匠铅手拉着。
下联用“金银铜铁锡铅”六种金属对“黑白红绿黄青”六种颜色,信手拈来,既贴切又工整。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
好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这短短的三十四字对联,不仅利用色彩描绘了三国时关张赵三人的特征,同时勾画出一幅三国斗争形势图,可谓匠心独运。
清代时润州有一太守曾出一上联求对: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一个和尚闻之,遂对出下联: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描绘出了这两种花草在不同时间和季节具有不同的色彩特征,别具情趣。
1927年11月,董必武在湖北黄安发动了农民自卫军武装起义。起义军占领了县政府,宣布红安县劳农政府成立。在县政府大门口,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先生撰写的一副颜色对格外引人注目:
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
克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联语巧嵌多种颜色,对比鲜明地表明了人民群众对反动派的深恶痛绝,对红色政权衷心拥护的思想感情。
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空军将士们,在朝鲜战场击落美军多架飞机,有人热情洋溢地撰写了一副颜色对:
穿紫云金霞,双双银燕高飞,白鹞鹰斗下碧眼蝠;
保蓝天绿海,颗颗金弹怒射,黑老鸦翘起红尾巴。
该联色彩鲜明,比喻十分风趣,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北宋时,四川泸州地区的白塔街上开着一家打铁铺,铁匠姓黄,有一天,一位书生路过打铁铺时,撰写了一上联: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北打东西;
书生百思不能写出下联,只好怅然离去。
几年后,他到青城山游览,夜宿青城观,与观主朱道长谈诗论文,无意中,想出下联:
青城山,朱道长,隐绿林,倚褐帐,从冬夏看春秋。

下联以“青、朱、绿、褐”四色对上联“白、黄、红、黑”四颜色,其中“朱、黄”二字姓氏相关联,又以“冬、夏、春、秋”与“南、北、西、东”相对,个中意蕴,细细玩味,真可谓妙对天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叶,此中有尧日舜天。
这是曾做过莫愁湖主人的徐达题金陵明宫联,联中将朱元璋比作古代的尧舜,虽有溢美之辞,但此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青、白、绿、红点缀其间,却也艳丽无比。
还有一首怪联:
关公骑马过赤壁,红!红!红!
孝子放羊上雪山,白!白!白!
此联的上半联都是隐喻,联末各用三个“红”和“白”来加以重叠,使色彩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