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活人书 《南阳活人书.卷第二十二》 伤寒十劝 朱肱.宋

     朱肱,约生于11世纪至12世纪间,吴兴归安(今浙江归安)人,元祐3年(1088)进士。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其志不在仕途,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1115年)因书东坡诗获罪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
    据天启《吴兴备志》云:朱肱,吴兴人。善论医,尤深于伤寒。在南阳时,太守盛次仲疾,因论经络之要,盛君立赞成书。盖潜心二十年而《活人书》成,道君朝,诣阙投进,得医学博士。肱之为此书,固精赡矣。尝过洪州,闻名医宋道方在焉,因携以就见。宋留肱款语,坐中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即日解舟去。由是观之,人所学固异耶?将朱氏之书亦有所未尽耶?后之用此书者,能审而择之则善矣。
    朱肱潜心研究伤寒20年,先于大观3年(1108)著成《伤寒百问》6卷,类聚伤寒条文,设问答百题。流传过程中渐有残缺。至政和元年(1111)重加校正,张蒇作序,终成20卷,更名《南阳活人书》。政和8年(1118)因各本刊误颇多,且证方分卷,仓促难检,乃重为参详,修改百余处,命于杭州大隐坊镂版重印。除此之外,还辑有《内外二景图》。
    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朱肱以为:“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因此.他具体地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等病名区分开来.以为“名定而实辨”,这样才可“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而治无差误。他所论述的正病名的题目.实际上扩大了疾病的鉴别诊断。

类证分析是他研究伤寒的又一特点,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回纳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如头疼一证,太阳证头疼宜麻黄汤、桂枝汤等,少阳头疼小柴胡汤主之,阳明证头疼宜调胃承气汤,厥阴头疼吴茱萸汤主之。可见朱氏既重于辨病,尤精于辨证。他所说的“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然后用之万全矣”,正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结果。

 

(一)伤寒头疼又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

伤寒传三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又身热.即是阳证.若投热药必不救.

(二)伤寒当直攻毒瓦斯.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若随证早攻之.只三四日痊安.医者乃妄谓先须正气.却行补益.使毒瓦斯流炽.致杀人.

(三)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药.

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终无饥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亦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致热气增重.或致不救.

(四)伤寒腹痛亦有热证.不可服温暖药.

难经云.痛为实.故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痛甚者加大黄.夫痛甚而反加大黄.意可见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方是阴证.须消息之.每见医者.多缘腹痛便投热药而致杀人也.

(五)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暖及止泻药.

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外.其余身热下利.皆是阳证.当随证根据仲景法治之.每见医者.多缘下利便投暖药及止泻药而杀人.

(六)伤寒胸胁痛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

常见村落间有此证.无药便用艾灸.多致毒瓦斯随火而炽.膨胀发喘而死.不知胸胁痛.自属少阳.腹膨胀自属太阴也.此外惟阴证乃可灸耳.

(七)伤寒手足厥冷.

当看阴阳.不可一例作阴证治.有阴厥.有阳厥.医者少能分辩.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极热.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者厥深也.热深而更与热药.宁复有活之理.但看初得病而身热.至三日以后热气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语昏愦.及别有热证而反发厥者.必是阳证也.宜急用承气汤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下利或小便数.不见热证而厥逆者.即是阴厥也.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缘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滑.阴厥脉沉而弱.又阳厥时复指爪却温.阴厥常冷.此为可别也.

(八)伤寒已在里.即不可轻用药发汗.

伤寒证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正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热.则是里证.若医者一例发汗.则所出之汗.不是邪气.皆是真气.邪气未除.而真气先涸.死者多矣.又半在表半在里之证.及无表里之证.不惟皆不可下.仍亦皆不可汗.但当随证而治之可也.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病患恣饮过度.

病患大渴.当与之水以消热气.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遂令病患纵饮.由是为呕.为哕.为咳逆.为下利.为肿.为悸.为水结.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欲饮一碗.只可半碗之水.少少与之为善也.

(十)伤寒初瘥.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及行房事与食诸骨汁、并饮酒.

南阳活人书 《南阳活人书.卷第二十二》 伤寒十劝   朱肱.宋

病方愈.脾胃尚弱.食而过饱.不能消化.病即再来.谓之食复.病方愈.气血尚虚.劳动太早.病亦再来.谓之劳复.又伤寒食羊肉.行房事.立死.食诸汁饮酒者.再病之也.予每念父祖俱死于伤寒.乃取仲景所着.深绎熟玩.八年之后.始大通悟.阴阳经络.病证药性.俱了然于胸中.缘比年江淮之民.冒寒避寇.得此疾者颇众.兹根据仲景法随证而施之药.所活不啻数百人.仍知伤寒本无恶证.皆是妄投药剂所致.因追悼父祖之命.皆为庸医所杀.而又叹人无间于贫富贵贱.于此不能自晓.则轻付一命于庸工之手也.今辄摭其流弊多误有害于命者.略开其说.目曰伤寒十劝.其言不欲成文.冀人易晓而以为深戒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9251/177645993385.html

更多阅读

康熙皇帝泥金御书《心经》原版!开开眼!! 泥金工艺

清代皇帝大多有佛缘。顺治皇帝曾说他的前身是僧;康熙皇帝自称是无量寿佛的化身。此为康熙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7行,计276字,用泥金书写在珍稀昂贵的磁蓝笺上,康熙于丁丑年(1697年)为祝贺仁宪皇太后五十七岁寿辰而抄写。仁宪皇太后是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围城方鸿渐主要经历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内容摘要: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无用以至无能,怯懦、迷惘,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缺乏理性和对抗精神,他的行动无力,甚至龟缩在虚无的精神内壳里不行动,致使他的人生“围城”成为“围城”人生。他的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 左列钟铭右谤书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李陵被俘,使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受到宫刑。刺激之下,司马迁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之说而提出“发愤著书”一说。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他若

声明:《南阳活人书 《南阳活人书.卷第二十二》 伤寒十劝 朱肱.宋》为网友现实太现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