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中英文摘要???????????????????????????????Ⅰ
1.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1
1.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
1.2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1
1.3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2
2.泸沽湖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2.1泸沽湖旅游景区范围的界定??????????????????????2
2.2泸沽湖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3
2.3泸沽湖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6
3.泸沽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9
3.1泸沽湖旅游景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9
3.2泸沽湖旅游景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9 参考文献????????????????????????????????15 致谢??????????????????????????????????15
泸沽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出现和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从很多不断显现的事实中发现—旅游可能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泸沽湖旅游景区也不例外,游客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民族文化的变质发展等问题日趋严重 ,对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泸沽湖旅游景区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泸沽湖 旅游 可持续 区域合作
Abstract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tourism industry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es. In this proces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mass tourism and tourism activitie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cale, many people continue to appear from the facts found - may travel to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ultura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Lugu Lake Scenic Spot is no exception, the growing scale of visitors, causing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such as degeneration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the tourist area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Lugu Lak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the only way.
Key Words: Lugu Lake, tourism,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1.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1.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2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之后,由于机器和能源的大量使用,生产率猛增。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出现了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水俣病、骨痛病等一系列公害事件。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相当于美国人口的10%)上街游行,要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根治污染危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1.3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出现和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从不断显现的事实中发现,旅游可能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旅游业开发中追求和攀比数量增长的情况不但继续存在,而且不断加剧。旅游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严峻,突出表现为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的增多使旅游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有关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影响问题的研究也迅速向这一主题靠拢。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环境,同时又可能会损害甚至破坏环境,这一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能使旅游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期获得持续的经济和非经济效益。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主张也因此而提出,并成为世界各地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和讨论的中心议题。所谓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其实质在于要求旅游的发展应实现与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在保持和增进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同时,使外来旅游者和接待区居民的需要都能得到同等的满足。
2. 泸沽湖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泸沽湖旅游景区范围的界定 泸沽湖为川滇两省界湖,位于宁蒗县北部永宁乡和四川省盐源县左侧的万山丛中,距宁蒗县城有73公里,距丽江县城280公里。泸沽湖湖面海拔2680米,,平均湖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湖水清澈蔚蓝,最大能见度为12米,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
也是世所罕见的至今未被污染的处女湖。
泸沽湖旅游景区面积为7.6万亩,湖面总面积57.87平方公里,其中四川部分32.82平方公里,约占56.7%。四川在面积上占优势,在泸沽湖畔18个摩梭自然村落中,有16个都在四川。具体范围如图所示:
2.2泸沽湖旅游区发展的现状
2.2.1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
泸沽湖碧波荡漾,风光迷人,有“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净土”、“东方第一奇景”等美称。这里古朴的民风,秀丽的山光水色与浓郁的传奇风情,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泸沽湖旅游区由湖区水域和永宁坝区两部分组成,湖区以清澈湛蓝的水体为主景,有湖岛、狮子山、女神幽谷、十七个沙滩和一个海堤连岛,湖周围森林植被及散落于湖岸沿线的落水、里格、浪放等十余个古朴的民族村落。自然资源以泸沽湖水域与格姆女神山(狮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价值品味最高。从人文资源来看,泸沽湖旅游区摩梭人的母
系文化特殊的家庭结构、氏族集团、“走婚”习俗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无论是从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从满足大众游客好奇心的角度来讲,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开发价值。
泸沽湖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摩梭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湖泊旅游资源富集于一体。
表2-1 泸沽湖旅游资源类型
2.2.2泸沽湖旅游市场发育现状
以摩梭文化为核心的泸沽湖旅游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泸沽湖云南部分开始有零星旅游者进入,到2004年泸沽湖旅游业分别成为云南宁蒗县和四川盐源县的支柱和主要扶持产业。泸沽湖旅游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农户自发的形式为主,主要开发了低层次的感知型观光旅游产品和以“猎奇”为目的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包括划船、骑马摔跤、打歌、转山、家访、观赏湖光山色和云雾天象、考察岛屿及风味食品等。
泸沽湖旅游区客源结构以国内游客为主,其中来自四川攀枝花市的最多,其次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周边的游客以昆明丽江、大理和西昌等地为主,另外,海外游客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以欧美、日本等地的游客最多,且大部分是从丽江、大理和中甸等地分流而来。游客以中青年为主,老年与儿童较少。另外,在泸沽湖旅游区的客源市场中,受教育的层次普遍较高。
从游客的行为层次看,以游览观光为目的的基础层次游客为主,其次为文化体验类游客。游客大多集中在5~10月份,其中尤以“五一”和“十一”节假日游客数量最多。另外,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客少的特征也很明显,据调查,游客的逗留时间一般不超过两日。
2.2.3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现状
(1)基础设施
外部交通方面,丽江至宁蒗县城的110公里的旅游新三级公路已通车,宁蒗县城至泸沽湖旅游区89公里的公路已改造成三级路面;从攀枝花至宁蒗县城的公路已全程铺成柏油和弹石路面,从香格里拉到永宁的旅游交通条件随着道路的修通即将得到改善。总之,目前可沿丽江—宁蒗—泸沽湖、丽江—永盛—泸沽湖以及西昌—左所—泸沽湖三路以及从四川经泸沽湖水路进入景区。需要说明的是宁蒗至泸沽湖景区的公路沿线时常有山体滚石和滑坡,旅游交通有待改善。
内部交通方面,由于排污设备的修建破坏了弹石路面,多泥沙,雨天泥洼遍布,人行、车行均较困难。泸沽湖旅游区内电力不稳,停电事件时有发生。供水条件较好,永宁乡政府所在地及部分村子已经有自来水,35KW输电线已经通道永宁坝内。沿湖各地已经开通移动、程控和磁卡电话;永宁坝内则相对落后,有待提高。重点接待地摩梭山庄和落水村已经修建了一些排污设施。
(2)服务设施
宾馆、饭店等接待方面,摩梭山庄有500左右个床位,室内有卫生间,正在改造成高级宾馆,设备较完善;落水村有床位2000余个,室内无卫生间,隔音效果差;永宁坝也有300个左右床位;竹地附近建有宾馆。上述的接待设施都达不到星级标准。
住宿与餐饮服务接待大部分集中在落水村,为家庭旅馆式经营,村内无大型停车场,停车地点分散在各家各户,造成用地浪费;餐饮服务也多在各家各户进行,特色饮食缺乏,卫生条件较差,落水村附近建有小型酒吧。
旅游商品服务设施集中在落水村,有数家旅游商品零售店,但是其所卖商品大多为外地引进,缺乏本地特色。反映摩梭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有猪槽船等的木制品、野生蘑菇等菌类、药材以及有关泸沽湖和摩梭人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等。
泸沽湖旅游区无自己的旅行社和导游,导游多从丽江来,时常产生片面、歪曲的介绍泸沽湖景区状况的现象。
2.3泸沽湖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
2.3.1环境问题
泸沽湖旅游景区湖泊水体清澈,各项断面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水域标准,但由于沿湖排污设施的设置和游客乱扔的垃圾,沿湖一带已经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湖中鱼类由于过分猎捕,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大气质量基本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一级标准,无一超标。泸沽湖周围及永宁坝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山体植被稀少,可见裸露的土壤和岩石,冲沟、泥石流时常可见。泸沽湖旅游区的卫生设施(如垃圾箱、公共厕所)较少,卫生条件极差,畜粪遍布,其中永宁坝地区更为严重。
2.3.2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威胁
伴随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泸沽湖沿岸的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其具体表现如下:
摩梭文化日渐衰落。摩梭文化是构成泸沽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但它却十分脆弱。摩梭文化保护主体是摩梭人自己,但不少摩梭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脆弱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有可能导致汉化、泛化,旅游吸引力随之降低。宁坝地区永的人文环境外观基本保持原貌,建筑格局未变,包括祖母房、花楼、经堂和畜圈四部分,人们仍操当地的摩梭语言,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的文化藏化严重,这从喇嘛地位、经楼、扎美寺可见一斑,而原来摩梭人自己的达巴教几近失传,整个永宁坝仅剩两个年轻的的达巴。
母系文化遭到曲解。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发展的初期,人们出于对目的地文化的陌生,常常会衍生出曲解和误解。尤其是泸沽湖地区摩梭文化还涉及到人们在传统观念中较为羞涩的“性”的内容,就更让人觉得神秘莫测了。而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人们对于摩梭文化特别是涉及到“走婚”的内容大做文章。例如有的外地人租用了本地人的房屋,搭建经堂、花楼,并推出所谓“交钱后就可与当地人走婚”的娱乐项目。他们还与旅行社或导游有暗中的回扣,所以很多团队游客都必须到此一游。当地人对这样的做法很是愤慨,认为他们这样的做法是在迎合一部分游客的淫秽心理,是在败坏摩梭人的名
声,是对社会风气的污染。要解决这一问题,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摩梭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可开发程度、文化的保持和发展都将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现代文明的侵入。泸沽湖的现代文明是与旅游业一起来的,现在不仅有了电视、电话也有了电脑,现在游客和本地人能够很方便地上网,甚至也早已掌握了在网站上发布信息的工具。例如里格村的“晴天”就是旅游网站上有名的住宿点,很多人慕名而来,利用网络这一便捷而时尚的信息发布方式,使得“晴天”成为了里格生意最好的旅馆之
一。现代生活文明,给摩梭社区带来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夜晚活动不再是围坐在火塘边的谈话,青年人在烧烤城喝酒;老年人和孩子就围在电视机旁。村里流行的是最时尚的流行歌曲,甚至年轻人的服饰和生活态度也越来越趋于城市化。只是碍于村里有要着民族服饰的规定,才不得不在“下班”之后再换上汉族衣服。 淳朴民风逐渐消亡。当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时,完全开放的乡村,大量涌入的游客,给摩梭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现金收入,满足了他们的生活基本需求。商品经济的直接后果是使一直淳朴的摩梭人民开始学会怎样算计旅游者。所有的旅游服务,全是在金钱的指导下,与游客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交易关系。一旦将这样的精明扩大化,就影响了邻里、亲戚甚至是走婚者双方的感情。例如:传统的走婚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不掺杂其他因素,不受外界影响的男女双方的事,但现在,人们纷纷以和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走婚为荣;传统的习俗是当有客人到访的时候,全家人都要热情接待,但现在如果不是手持礼物的话,很难见到当家人的笑脸。金钱至上的观念一旦根植下来,其他传统的价值观念便逐渐消亡。
民俗文化商业化严重。民族文化的商业化意味着旅游产品完全被商业交换目的所掩盖,文化内涵荡然无存。随着游客需求的增加,和摩梭民族文化开发的低层次和粗制滥造,摩梭民族文化只会走向庸俗化。所有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歌舞表演、祭祀、节庆节日全为手工操作,进行批量生产,原有的文化意义在这些产品上已经无从体现,艺术生命消亡,以商品形式活跃于交易领域。摩梭民族传统的打跳,原来只是在节日举行,现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在方便旅游者的同时,重复的表演,缺乏良好的组织,表演者水平参差不齐,情绪不高,动作也懒懒散散,有的甚至将家里的小工拉来凑数。表演气氛差可想而知。
缺乏区域合作。泸沽湖两岸分别为云南宁蒗县和四川盐源县,两地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是,两地只自身利益考虑,一直为了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女儿国而争论不修。首先,云南岸的旅游发展条件交好,而且在建以及已经建成的交通网络将使永宁地区成为整个泸沽湖地区的交通枢纽。其次是云南岸泸沽湖地区的市场发育良好,景区规划、接待设施建设、旅游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最后,云南省已经制定了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泸沽湖地区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民族风情成为了一个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亮点,将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四川省也确定了发展旅游业以及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泸沽湖风景区的决策,四川省属于内地省份,在吸引外来投资、经济总量上都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四川岸泸沽湖因为依托稻城亚丁的名气,开拓徒步穿越线路。四川岸泸沽湖旅游业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相对已经开发的一些云南村寨而言,四川泸沽湖一些村寨摩梭人的文化保留得更为传统和原始。近年来,两地开始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开发治理泸沽湖旅游景区,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泸沽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泸沽湖景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由于泸沽湖地区特殊的山盆环境,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20世纪80年代以前进入这一地区的外来人群,主要是马帮、小商贩、民族研究和湖泊研究工作者。该地区的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都是自助式的旅游,旅游接待由落水村的村民自主承担。1993年以来,国内和国际游客及旅游收入一直持续增长,在各种媒体和旅游者的大量宣传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市场空间,有了一定的外来投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泸沽湖正处于游客急剧增加、旅游设施建设高速发展、外来文化冲击强烈、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泸沽湖旅游业能否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采取优良的旅游规划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显得重要。
3.2泸沽湖景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方法
3.2.1以保护性的利用旅游资源为前提
与传统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因此,旅游开发应采取对旅游资源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以谋求持续的旅游效益。没有保护,旅游的开发利用都是短暂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讲,保护性开发也是旅游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泸沽湖地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必须以保护性地利用资源为前提。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先原则
在泸沽湖地区的旅游开发中,依据生态效益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草海的保护首先要控制草海污染,建立草海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监测、预测草海污染动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健全环境监测网络等,这些都已纳入本地旅游管理总体规划之中。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防止草海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要注意草海生态系统的退化。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保护并不等于完全封闭。适当的“干扰”是必要的。干扰动因划分有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种。前者有火烧、冰雹、洪水、风暴、地震、酸雨、泥石流、病虫害和干旱等;后者主要是区别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形成的干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但是,干扰并不都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行为。例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采伐、修枝、人工更新等一些人为干扰,即可以促进森林的发育和繁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率。在草地生态系统中,适时、适当地进行人为干扰,可以促进植被更新,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重视摩梭民族文化的护养与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人文旅游资源是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替而保存下来的珍贵遗存。一个旅游地的风格在本质的层面上,是一种与生存方式相联系的处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人文因素。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制及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与泸沽湖、狮子山等自然生态紧密相连的。衣食住行、母屋、生殖崇拜、猪槽船、节日传说,都构成了摩梭人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的统一,同时也构成了区域的人文环境。对其保护与利用的好坏,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的长远利益。
泸沽湖旅游区母系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养护十分重要。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护养摩梭母系文化,将外来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就是一种保护性利用。利用首先考虑保护,保护又为了更好地利用,两者是互动、互补、相得益彰的。进行规划性保护。对摩梭母系制文化这一宝贵人文资源,应立足于“保护第一,有序开发”的原则例如自然村的接待不能一哄而上,而是部分试点,循序渐进。母屋接待不留宿游客,保持摩梭人和谐的传统生活原生态。进行政策性保护。县委、县政府可以出台专门针对保护摩梭母系制文化的政策,如允许摩梭人走婚的婚姻形式;生子可以不必认父,针对女性加强卫生与计划生育措施的宣传与实施;制订和完善保护母系文化的乡规民约,采取利益分配机制,防止母系大家庭的瓦解等。进行宣传性保护。宣传尊重民族习俗和民族感情。对于摩梭人走婚,给予正确宣传与引导,让游客了解,作为历史遗留的走婚制,并不是无条件的性乱婚,而是在有恋爱基础和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走婚。切忌因商业炒作而猎奇式地侵犯隐私权,从而伤害民族感情。
在旅游经济发展中,摩梭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十分珍惜,对防止母系大家庭的分裂,也出台了积极的防范措施。正是旅游经济改变了泸沽湖村民的贫穷落后促进了泸沽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他们意识到保护旅游经济发展的根基——摩梭母系文化的重要性,因而产生了自觉的保护母系文化的种种举措,实行自我调适与变革。这种积极的应时而变,消解了母系文化面临经济利益的巨大冲击波,有效地保护了母系大家庭。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就是“村寨文化”。保护民族村寨就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和关键环节。在泸沽湖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起积极促进作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摩梭地区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使摩梭的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得以保护与传承,又可以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激发当地老百姓主动自觉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在动力与支撑。
3.2.2实施区域旅游合作
(1)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对区域旅游的理论研究较为有限、分散,而且尚没有形成区域旅游的公认定义。林洪岱(1983)认为对国际旅游的区域性可以从国际旅游的市场结构、世界游客潮流、旅游
消费的区域化和地理圈、旅游客源国和接待国的对应、旅游的区域协作和区域竞争等多方面来广泛地加以认识。涂人猛(1992)认为区域旅游指以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接待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以客源地的中心城市或者名胜风景旅游点为依托,根据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地理行政区划等因素,按旅游经济活动规律,全面安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点和设施的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以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涂人猛(1994)对区域旅旅游理论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区域旅游是指特定空间存在的旅游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和,认为资源、市场、发展水平等在地区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以及交通联系上的便利性是区域旅游的形成基础,区域旅游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发生的共生效应、互补效应是区域旅游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2)泸沽湖旅游景区实施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泸沽湖沿岸大量兴建旅游接待设施,无统一规划,大多为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住宿与接待混杂,档次较低,大部分无完善的给排水系统。无论是云南还是四川,污水都是泼到地上,这样通过土壤的渗透,实际上是直接排到了湖中造成了湖水的污染。
摩梭人的房屋是由正房、花楼、以堂、门楼等组成的四合院,都是用木料垒筑而成,是典型的木楞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不断增加,原来的旅店和木楞房旅馆不能容纳过多的旅客,为了向更多的游客提供住宿条件,众多的农户盖了新房,所修建的新房不再是摩梭人传统的住宅,而是高达三层或四层用于发展旅游业的木楞房。晚的簧火等也需要大量的木材。解放初期,泸沽湖四周都被原始森林包围,山上随处可见一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树,可现在泸沽湖四周的树木大量减少,一些小山己成了秃顶,失去了泸沽湖的神秘自然景色。
据初步统计,泸沽湖有鱼类13种,其中4种是泸沽湖的原生种: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泸沽裂腹鱼、泥锹,前3种为特有鱼种,以及9种为次生的鲤鱼、鳞鱼、草鱼、青鱼、麦穗鱼、银鱼、卿鱼等属于人工放养的鱼种。泸沽湖的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之丰富在全国高原湖泊中是少见的,据统计,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37种,隶属25属、19科,水生植物按生活形态分为沉水、浮水和挺水三个类、11个群落。其中沉水植物最为丰富。由于沿湖居民都到湖里过度捕捞,及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对沼泽地进行改造,对湖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资金和资金流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泸沽湖地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金产生极大的需求,每一个外来资金或本地资金流入旅游行业,都将推动泸沽湖地区旅游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旅游业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产品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更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现阶段的泸沽湖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差,旅游业所需的各景区景点机场通讯公路商品开发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资金缺口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泸沽湖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建设本身具有周期长,资金消耗大,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泸沽湖地区旅游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不稳定,资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要。导致本地区许多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资金不足是两省开发泸沽湖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泸沽湖所在宁蒗县的盐源县均属国家贫困县,经济建设起点低,自身资金积累不足,政府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没有能力对景区进行大规模、高档次的开发;当地百姓也没有多余的钱投入旅游业。资金问题成为限制其开发的瓶颈。
综上所述,从规划开发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都产生了合作的必要。对于泸沽湖地区这样的接待基础差,发展空间窄,风险控制能力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合作,将优势叠加起来,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3)泸沽湖旅游景区实施区域旅游合作的方式
区域旅游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针对泸沽湖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旅游企业间平行合作,保证合理开发
这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旅游活动内容上的平行合作,既可以是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也可以是区域内部地区之间的合作。如区间和区内旅游企业在开发某一旅游资源、旅游延伸产品、旅游路线等旅游产品上的通力合作,或者在对区域旅游的价格、广告、促销上进行合作,或者互为对方旅游产品提供销售渠道网络等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旅游企业旅游景点间,减少无益的竞争,而且也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组合,对区域旅游市场进行统一安排,延长旅游时间,有利于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等等。在泸沽湖地区,由于两省的旅游发展各有其优劣,在发展方向差异化确定后,可
以进行区域内或区域间的有效合作。如开发“环湖健行”等旅游项目,但同时也应考虑到泸沽湖地区与周边区域如丽江旅游度假去,稻城一亚丁探险旅游区以及凉山彝州航空旅游区等地区的合作。平行合作是旅游产品的延伸,是旅游线路的扩张。除此以外,平行合作还可以是双方就价格、广告和促销上的合作,如统一对外营销泸沽湖地区。合理使用紧张的广告经费,统一对外宣传,选择优势每体,扩大区域影响。
(二)各部门开展广泛的垂直合作,保证合作得以顺利实现
主要是旅游部门在不同的旅游内容上的合作。不同企业分别承担不同的经营活动,最终组成合作优势。如旅游开发部门与旅游营销部门合作,旅游开发部门与旅游公司的合作等,他们各自承担一定的功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两省山水相连,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又同样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且两省在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早己有先例。早在云南借1999世博会的东风旅游业蓬勃发展后,四川就组织了众多的专家学者与业界认识到云南参观考察,并有大量的文章和学术资料面世,而当四川经过近4年的旅游业发展,到2003年,云南旅游界也感受到了四川旅游业的强大实力,于是从2004年开始,由云南省政府,旅游局和旅行社、景点的负责人也陆续向四川参观学习。 政府会晤的参与人员可以包括与泸沽湖地区密切相关的各基层的领导,如包括永宁乡乡长和泸沽湖镇镇长、两岸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主任等中层领导等,其余如宁蒗县文化局的局长与盐源县文化局的局长,和两县主管乡镇建设的领导等。在一些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如竹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厂负责人,将来在博树污水处理厂修建后其主要负责人,以及各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村长和旅游接待大户代表等。会议决议可以逐级扩大影响,先以两岸旅管委加强信息的不定期互相通报开始,先对诸如两岸泸湖的水质监测数据,旅游接待情况等双方关心的问题作相互的通报,通过一定时间的信息搜集和积累,等对整个湖周的环境与接待情况作了一定和调查与了解,双方可以根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地召开各行政村和自然村村长的碰头会议,及时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和事件,双方保持一定密度的会晤一段时间后,不但有助于加强交流和理解,也有助于消除民间的猜忌心理和敌意。会晤地点可以采用轮流坐庄的方式,也可以到某一接待户家走访座谈,甚至可以利用电脑的摄像功能与语言沟通功能,形式多样,但以尽量减少支出,减轻负担为宜。
(三)各部门和企业间全方位的交叉合作,创建综合合作的机制
主要是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围绕旅游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政企之间进行的全方位或全面的合作。内容可以包括政策协调、联合生产旅游产品、市场信息共享、联合宣传推销以及联合接待、联合服务等。而政府在其中也可以起关键性的作用,如两省可由丽江旅游局和西昌旅游局牵头,带领各自所辖的旅行社到对方的旅游区进行参观、访问和沟通。在沟通中找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并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招商活动,进行项目的推广,扩大地区知名度。例如在政府之间的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委员会,也可以成为旅游区域合作的核心。共同协调有关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现阶段建立的“云南四川两省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就是两省至今为止在环境设施建设上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机构,它的工作机制是:为切实加强云南、四川两省在泸沽湖、金沙江下游环境保护等工作中的合作与协调。
通过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围绕旅游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政企之间进行的全方位或全面的合作。对泸沽湖地区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将起到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洪岱.国际旅游的区域性【J].中国社会科学,1983, (6):91-108.
[2]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 (5) : 83-88.
[3]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9, (2):2 9-32.
[4]邓武功,薛晓飞等.神秘摩梭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J].中国园林,2003 (8) : 23-25.
[5]云南城乡规划设计院,丽江地区旅游局.泸沽湖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2002
(3):6-12.
[6]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旅游
学刊2001(3): 68-71.
[7]何庆明.云南泸沽湖开发与生态经济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1 (03) : 49-51.
[8]陈烈 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盛连喜 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72-175
[10]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1]杨慧 从文化实践解读文化生态村建设【J] 云 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12]方李莉 全球化背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艺术,2006
[13]泸沽湖旅游管理局泸沽湖风景名胜区(四川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04
[14]冯敏,张利等 推进四川省泸沽湖旅游跨越式发展—摩梭历史文化应用研究2006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