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的生,不是孤独的死?------三毛
三毛,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庆。原名陈懋平,5岁随父母赴台湾。1964年,她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后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29岁与德裔未婚夫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在撒哈拉沙漠的法院,三毛与荷西公证结婚。她的文学才华得到激发,作品源源不断。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后三毛回到台湾。1991年1月4日,三毛被发现在医院以丝袜绕颈自尽,享年48岁。对于她的死因,至今仍有争论。
《回声三毛作品》这张唱片在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极具典藏价值——如果暂且抛开音乐层面的意义不谈,单纯从收藏的角度讲,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这张唱片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张CD唱片。当时滚石唱片公司率先从日本引进了雷射唱片(CD)生产技术,于1985年先行推出卡带版的《回声》,成为滚石1986年1月推出的前五张CD中的第一张,其编号为RD-1001。
这张唱片是作家三毛的半生故事,由她亲笔写下的12首歌词,串联成一张完整的音乐传记。这张专辑的一大特色是齐豫与潘越云宛若天籁般的歌声的珠联璧合。由李泰祥、陈志远、陈扬、李宗盛等七位作曲高手所谱写的歌曲,在齐、潘二人的歌声里以不同的曲式唱法,诠释出三毛在人生不同时期、不同际遇之下的不同心境,再经由三毛本人的旁白贯穿,从而成为一张有着内质统一、叙述丰富的动人故事的唱片,被称之为“传记音乐”。
《回声》这张专辑将三毛的半生划分为四个阶段:从《轨外》到《谜》所诉说的童年封闭,是三毛这一生不寻常经历的缘起,其中的压力与叛逆,孕育出她日后浪迹天涯的生活中所赖以支撑的毅力与勇气;从《七点钟》、《飞》到《晓梦蝴蝶》则是少年三毛的初恋记录,由忐忑憧憬到恨别远走,心情也在纤细的颤栗中迷乱;从《沙漠》开始的崭新世界是三毛传奇的高潮,她对生命独特的观点带给人们一种新奇的刺激与向往,也是她最大的魅力所在。三毛浪漫的爱情,亦伴随她传奇的经历开始,《今世》和《孀》是唱给故去恋人的悲歌,也是三毛脆弱生命的一个节点。而最后的《说给自己听》、《远方》到《梦田》,则是在漫漫黑夜中乍现的黎明曙光,经历人生的创痛之后,在豁达中给自己的灵魂松绑。
“她要的是黎明,一种没有任何声音的黎明。即使她如此渴望着,回声还是不肯退去。” ——三毛在《回声》的唱片文案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回声》是一种绵延的声音,一波又一波地振荡着我们的耳鼓,将那份难以名状的感动,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这份感动,足以穿越时间,抚摸你。
专辑中文名: 《回声》--三毛作品歌手: 齐豫 潘越云 旁白:三毛发行: 滚石唱片1986年地区: 台湾语言: 普通话
专辑曲目:
01 轨外/潘越云
02 谜/潘越云 齐豫
03 今生/齐豫
04 飞/潘越云
05 晓梦蝴蝶/潘越云
06 沙漠/齐豫
07 今世/齐豫
08 孀/齐豫
09 说给自己听/潘越云 齐豫
10 远方/潘越云
11 梦田/潘越云 齐豫
三毛这一生是不快乐的。歌的开始,她的独白虽然语速较快,听来却迟疑、忧伤。逃学、私奔、流浪,她似乎一直在逃避。正因为如此,她对幸福的体味才如此深刻,婚姻的幸福令她超脱尘世,孰知一瞬间崩塌——幸福有多高,日后的痛苦便有多深。
《轨外》
曲 李泰铭 唱 潘越云·齐豫
“三毛因为出于对老师的恐惧,有七年的日子没有上学。她说“那七年有如一种埋在身体里的病”,而敏感的她也由此更加自闭,惯于独处。无疑沟通上的欠缺使得三毛把内心世界那本来还开着一点缝隙的门关上了。她将自己那段不上学的日子写了出来,就是这第一首歌,名字叫“轨外”。而她与父母彼此的无法理解被写到了第二首歌:谜。”
(没有上学的日子持续了七年。对于一个少年来说,那造成了生长期的一个断层。以后,仍然常常将自己禁锢反锁在黑暗中,不想见任何人。当我写到—小小的双手,怎么用力也解不开是个坏小孩的死结那句话时,发觉自己竟然悄悄流泪。大人的回忆,小人的遭遇,那里面孱弱、自卑、寂寞都是如此无能为力。只因为,当时实在年纪小。)
胆小的孩子怕老师
那么怕 怕成逃亡的小兵
锁进都是书的墙壁
一定不肯 不肯
拿绿色的制服
跟人家比一比
那家的孩子不上学
只有你自己自己最瞭解
啊——
出轨的日子
没年没月没有儿童节
小小的双手
怎么用力 也解不开
是个坏孩子的死结
《谜》
曲 翁孝良 唱 潘越云·齐豫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大人们也说小孩子懂得个什么。听一听三毛怎么在说:“当时实在年纪小,我的愁,我的苦,妈妈,你不要以为它不是真的。而我是这样的不明白,今生的起步,要等到什么时候”。
(常常,我偷看母亲,尤其当她专心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总是在猜,猜我的苦与愁,母亲总也不以为那是真的。人类生生死死了几千年,爱是一回事,了解又是一回事。写到这儿,又看了一眼母亲,我突然感到辛酸。她的苦与愁,我又明白了多少呢?)
当时实在年纪小
我的愁
我的苦
妈妈 你不要以为
它不是真的
而我是这么的不明白
今生的起步
要等到什么时候
《七点钟》
曲 李宗盛 唱 齐豫
“今生的起步要等到什么时候?要等到什么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灵,真正地快乐起来,似乎周围的世界一下子明朗起来,充满了阳光呢?
对三毛来说,是她的初恋。一个慌里慌张的少女,一个初恋的约定,一次两个人的旅行。三毛将她初恋的往事形象地表达在了这首“七点钟(今生)”里。在李宗盛欢快的曲子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被初恋的喜悦击中的少女,欢快地奔跑着,那飞舞的长裙告诉了我们她的快乐。她终于快乐起来了,是爱情让她终于快乐起来了。
这就是三毛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起步。她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一列火车,开始了她生命的旅程,从此再没有下来过。那列火车叫做“爱情”。
(写到初恋,那幅灰暗厚重的幔子呼一下被刮去,爱的风雨如此欢畅强烈的向我吹拂过来。直到这一刻,生命才显出了意义和一切复杂的滋味。看到当时的实景——七点钟,「你说七点钟?好、好、好、我一定早点到……」看见那个急迫的女孩,我禁不住大笑起来——准时到就好了,早点去有什么用?初次约会在开往淡水的夜车上,那是一场旅程的开始,而我,就一直没有下过火车。)
今生就是那么地开始的
走过操场的青草地 走到你的面前
不能说一句话
拿起钢笔 在你的掌心写下七个数字
点一个头 然后
狂奔而去
守住电话 就守住渡日如年的狂盼
铃声响的时候 自己的声音那么急迫
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
七点钟,你说七点钟?
好、好、好、我一定早点到
啊明明站在你的面前 还是
害怕这是一场梦
是真 是幻 是梦 是真是幻是梦
车厢里面对面坐着
你的眼神
一个惊惶少女的倒影
火车一直往前去呀——
我不愿意下车
不管它要带我到什么地方
我的车站
在你身旁
就在你的身旁
是我——
在你身旁
《飞》
曲 李宗盛 唱 潘越云
“过早地品尝了爱情,又如何呢?初恋大多数是没有什么结果的。三毛自己的经历验证了她的这句话。
可以想象:一个一直自闭的、终于因初恋敞开了心扉的女孩子,在感情破碎之后的那种难过。受了爱情重挫的三毛,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这个留有太多悲伤记忆的城市里呆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即使在离开前的那一瞬间,三毛还在等待着那个答案。然而这没有到来。我想在飞机起飞的时候,她那颗因初恋而希望起来的心彻底碎了。”
(你听过有什么结果的初恋吗?很少,是不是?是受着重挫走的,那么空空洞洞的一个人。走的时候,机场大厅里一遍又一遍呼唤,呼唤没有航向的飞行者向第三号登机口离去。)
我不怕等待
你始终不说的答案 但是
行装理了 箱子扣了
要走了要走了要走了
这是最后一夜了
面对面
坐着没有终站的火车
明天要飞去 飞去
没有你的地方
没有你的地方
钥匙在你的紧锁的心里
左手的机票右手的护照
是个谜 一个不想去解开
不想去解开的谜
前程也许在遥远的地方
离别也许不会在机场
只要你 说出一个未来
我会是你的
这一切都可以放弃
《晓梦蝴蝶》
曲 陈志远 唱 潘越云
“每一次的情感经历都会让人有所领悟。更不要说那刻骨铭心的初恋了。初恋的破灭让三毛写出了这首“晓梦蝴蝶”。从她的歌词里,可以看到那一颗被爱情伤害后疲倦得已不想跳动的心。
(一度,变成了不相信爱情的人。写这首歌的时候,一只翩翩然的蝴蝶。而蝴蝶,它们朝—生—暮—死。非常偏爱这首歌,喜欢歌词里迷漫的雾,还有那一群无可无不可的蝴蝶。)
那夜的雨声 我还记得
说了什么话——对你 却
都已忘
晓梦里 漫天穿梭的彩蝶
扑向枕边 说
说 这就是朝—生—暮—死
不 我不在记得什么
除了夜雨敲窗
爱情不是我永恒的信仰
只等待 等待
时间给我一切的答案
《沙漠》
曲 李泰祥 唱 齐豫
“离家出走后的三毛开始了她流浪的旅程,一去多年。如果你读过她的散文,应该知道沙漠里的经历是她最为感人的部分,因为在那里,她有了对生命更新的感悟,也找到了她的爱情归宿:一个叫荷西的男人。而在那片天地玄黄里的爱情也更加深地刻在三毛的记忆里,即使是死亡也无法抹去。
三毛说:“其实,沙漠真正的美,还是因为那些隐藏的水井”。而爱情呢?应该是:“井里面,一双水的眼睛,漫出一抹微笑……”我想只为了那一抹微笑,就足够温暖一生。”
(其实,沙漠真正的美,还是因为那些隐藏的水井。)
前世的乡愁 铺展在眼前
啊———— 一疋黄沙万丈的布
当我当我 被这天地玄黄牢牢捆住
飘流的心 在这里慢慢 慢慢一同落尘
呼啸长空的风 卷去了不回的路
大地就这么交出了它的秘密
那时 沙漠便不再只是沙漠
沙漠化为一口水井
井里面 一双水的眼睛
荡出一抹微笑
嗳———— 呣————
《今世》
曲 李泰祥 唱 齐豫
“这是三毛曾经讲述过的故事中最让人心碎的部分:荷西死了。曾经听过三毛的一个录音,讲她和荷西的故事,讲荷西死了以后她的悲伤,那声音有些苍凉,听了让人感到四周似乎一片漆黑。
三毛说在荷西死了以后,她特别恐惧黑夜的到来,于是只有抱着回忆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
(每听这首歌,齐豫的眼里总也浮着一片水。我没有像她一样。听到第七遍,那一个转折出现,说:「不是跟你说过三次了吗?我是你—的—天—使……」这才动容恸哭起来。以后,就没敢再去听这首歌。)
听不见 狂吹的风沙里
在说什么古老的故事
那一年 那个三月
又一次
地老天荒
花 又开了 花开成海
海 又昇起 让水淹没
你来了来了 一场生生世世的约会
我不再单独走过秋天
不是跟你说过三次了吗
我—是—你—的—天使
不在你身旁的时候
不可以不可以
跟永恒去拔河
你忘了忘了 忘了忘了
那一次又一次水边的泪与盼
你忘了岸边等你回家的女人
日已尽 潮水已去
皓月当空的也晚
交出了
再不能看我
再不能说话的你
同一条手帕
擦你的血湿我的泪
要这样跟你
血泪交融
就这样 跟你血泪交融
一如
万年前的初夜
《孀》
曲 陈扬 唱 齐豫
“失去了爱人并不等于失去爱情,但是回忆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由于不能忘却,三毛时常活在苦痛中,这首《孀》唱出了那时的她的感受。在我跟大家一起分享这张三毛半生传奇的唱片时,繁华的都市里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情爱所伤,而失去了爱人的,面对此情此景,只会更加心痛。那时的三毛虽然不断告诉自己日子总要过下去,但这样的日子走的太慢。”
(总是这样的——一种呜咽的调子夜深人静的时候缓缓在漆黑的长空掠过。没有黎明的长夜啊,白花一朵一朵悄悄在墙角开放。那么多年,花也爬上了发鬓,而日子,总得过下去。过得了一夜,就过得了第二夜。这种岁月,其实不难,就是慢了。)
月季花慢慢爬墙
青苔
也比它快了
点点白花 是我
永不移的星星
夜 总也不能过去
啊—————
等待是织布机上的银河
织啊织啊 织出渡河的小船
总有人来 来
问我的婚期
我说
织完了 这又要开的一朵
有一朵 又一朵
一朵又一朵一朵又一朵……
才是时候
《说给自己听》
曲 李泰铭 唱 潘越云·齐豫
“六年后(1991年)的三毛以自缢与这个世界告别。也许当时听到消息的人都有些吃惊,但很快平静了下来。兴许是读过她的作品的大家都明白她的苦,明白那漫漫长夜般的日子对她的折磨。或许这对她是最好的解脱。
而其实早在这张1985诞生的“回声”中,三毛就已经有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
“让我说给你听吧,但愿醒来,已不在这个世界,去了去了,不带一支发夹。明天的星星,不是挂在这一边。”
(一直告诉自己,如果能够再活一次,天上的繁星不会总是挂在北天寒冷的地方。星星们总也挤在天的一角,既使一再跟自己说,如果再跨出一步,可以看见温暖的南十字星,而我不能。写这首歌的时候只想到一条蛇,那条可以将我送到彼岸去的蛇。)
让我说给你听吧
但愿——
醒来 已不在这个世界
去了去了 不带一支发夹
明天的星星
不是挂在这一边
让我再说给你听吧
从来 知路的候鸟不迷航
去吧去吧 不要带任何心情
明天的星星 四面八方
让我说给你听吧
让我再说给你听吧——
《远方》
曲 王新莲 唱 潘越云
“三毛死后,即刻就有“三毛不是自杀的”之类的传闻充斥媒体。何必何必。感谢那些爱她的人的不忍,不齿于那些炒作者的恶毒。如果她真的很苦,对她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或者说如果另一个世界有她爱的人在等她,就祝福她吧。
虽说死亡是解脱,或许是开始一个新的希望。
生也好,死也罢,爱了,恨了,都是时间的旅程。如果拥有了爱情,就好好珍惜吧,那是生命的精华;如果没有,就继续向着远方的航程吧,远方就是希望。”
(远方是什么?是醒来时发觉星星四面八方。是脱去了一层又一层的束缚,身至心到的境界。我的心灵,这才如同空气一般真正自由了。)
远方有多远
请你请你 告诉我
到天涯 到海角
算不算 远
问一问你的心
只要它答应
没有地方 是
到不了的
那么远
《梦田》
曲 翁孝良 唱 潘越云·齐豫
“最后一曲《梦田》是她最后的心情释放,掌心中涌出满满的种子,就把它们全种下去,去享受那农夫看见新芽的心情吧。”
(这是现在的梦,想一片田,不要太大,那么方方的一亩也够了。想着想着,掌心中涌出满满的种子,而我,很想把它们全种下去,去享受那农夫看见新芽的心情。)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
一颗啊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 一亩田
那是我心里一个 不醒的梦
三毛生前珍贵录音,讲述她与荷西的爱情。
听三毛原声讲述她的情感故事,听三毛的故事,听那些歌,感动的一塌糊涂。
三毛的回声
三毛与荷西:超越一世的情缘
撒哈拉大沙漠、西北荒原、加纳利小岛……这些地方,都留下过作家三毛的足迹,在她的一生中,环绕地球十五周,足迹遍布世界五十九个国家。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橄榄树》是三毛写的歌,也是她的人生,她把流浪当成了寻找最后归宿的过程。她不但是“流浪疯子”,更是一个在流浪中寻找爱情的“爱情疯子”。
如果在她那个年代,非要立个贞节坊的话,不会有三毛的名字——因为她有太多的绯闻。如果她穿旗袍的话,一定比《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更风情万种,缠绵悱恻——因为她有太多的爱恨。三毛对爱情从不追求结果,只求一个过程的绚烂,直到她遇上了一个名叫荷西的男子,她们在漫天黄沙的撒哈拉谱写出了只属于她们自己的旷世恋歌,这一切的一起,堆砌了一个名叫三毛的女人。
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三毛仍然念念不忘。她的身上寄托着许多人浪迹天涯的梦想——用柔弱的身躯践行自由与浪漫。她代表着人性中理性的另一极——感性、真挚、浓烈,一生悲喜起伏,但始终袒露真心,任情所至。她的孤独就是她的勇气,带着爱与自由的理想一遍遍出发。
罗大佑写给三毛的这曲哀婉的《追梦人》,道出了三毛浪漫而凄美的一生,也透露了罗大佑对三毛的倾慕。
三毛,一个飘着散乱长发流浪天涯的浪漫主义作家,她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不死鸟》、《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倾城》、《滚滚红尘》等熟悉的作品,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和一缕缕真挚的情感。上世纪末,有句话非常流行: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这句话虽然是顺口溜,但是却明确地反映了三毛在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她的作品男女皆宜。一位才华横溢、近乎疯狂而又超乎现实的女作家,她的英年早逝给我们所有人留下了数之不尽的遗憾。1991年,三毛在写的剧本《滚滚红尘》拍摄完成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奇迹般地获得了金马奖八项大奖,这也给三毛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到台湾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三毛英文名叫ECHO['ek??],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有人说,三毛把世界看透了,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内心,她所向往的那种生活境界这个世界无法给与,她是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梦幻中的天国。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她一生独身到过50多个国家,在流浪的旅途中也创作了普通作家无法做到的作品,包括《撒哈拉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不折不扣的流浪作家。
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有一次,她在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捡破烂的。一边享受美好的阳光,一边看看垃圾堆里有没有别人扔掉的好东西”。是的,三毛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这就注定了她一生永不停息的流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三毛的流浪文学里,有这样的句子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为爱痴苦的恋人,她说“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个人的那一刻开始的。她还说,“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就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三毛,在感情的世界里浮浮沉沉,体会着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别样情愁,写出了许多感动无数痴男怨女的经典名句。
三毛先后真正爱上过三个人,每次都是疯狂地投入。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做任何事,她都会比一般人付出更多,恋爱也是如此。
19岁时,三毛做了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的一名选读生。离群多年的少女,又回到了群体之中,一场疯狂的爱情已经不可避免。三毛轰轰烈烈地恋爱了。他爱上了戏剧系二年级的一名高材生舒凡。三毛在《我的初恋》一文中也曾这样写道,“我对这个男孩,如同耶稣的门徒跟随耶稣一样,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他有课,我跟在教室后面旁听;他进小面馆吃面条,我也进去坐在后面”。
可这场恋爱仅仅持续了两年,就因两人志趣不同而各自东西。带着破碎的心,三毛独自去了遥远的西班牙。第二次,三毛在台北遇见了一个比自己大许多的德国男子。她便再一次沉醉于爱的狂热之中。谁知老天无眼,就在他们印制好结婚名片的那天夜里,多情的德国恋人却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三毛的怀抱之中。悲痛万分的三毛,万念俱灭,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虽救治过来,身心已遭重创。
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于是第三段感情,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了她最能伸手触摸的幸福。这是三毛作为一个女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她内心的深处,和荷西的爱恋,甚至愿意用童话般的思维去净化和升华。
三毛认识荷西,是她第一次去西班牙的时候,那时候三毛刚刚经历了一段情伤,所以远走他乡来疗伤,正是“无所谓的花蝴蝶”的阶段,今天和这个出去喝茶,明天和那个出去吃饭,在一个朋友家的圣诞party上,她与荷西初次相遇,那时三毛只是惊叹,“天底下竟然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当时荷西只有18、9岁,还在读高三,所以在已经25、6岁的三毛看来,确实也只是个男孩子。随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训他:不要逃课!再逃课就不理你了!
而荷西却照样逃课来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故意气他,对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来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跟三毛说:“ECHO,再见”!后来荷西便真的再也不来找三毛,偶尔在路上遇见,他只是礼貌性地拥抱一下三毛亲亲她的脸颊。返台后的三毛遭遇到了她的第一次情感不幸,也就是她的未婚夫因为心脏病意外身亡。痛苦之余她重返西班牙,于是,冥冥之中的异国姻缘开始走近他们。那一天她接到一个好朋友的电话,说有要事嘱咐她赶过去她家。见面时,好朋友叫她闭上眼等候。而此时,三毛被人突然拦腰抱起,旋转,三毛睁眼一看,是荷西!她开心得说不出话来,就任由这样的快乐变成旋涡将她围绕在里面。七个月后,三毛与荷西举行公证结婚,开始他们幸福而疼痛的爱情之旅。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作一名潜水工程师,最初的时间里荷西上班的地方离他们家比较远,而三毛每天都会在下午两点半开三个小时的车冒着沙漠里走沙与龙卷风的危险去接五点半下班的荷西回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定而执着的爱!
三毛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充满幻想,有些神经质的小女人,但是荷西似乎总是能理解并包容她全部的古怪精灵,在沙漠里快要被烤死了,渴死了,找到一块完整的骆驼头骨做结婚礼物送给三毛,让这个小女人欣喜若狂;在兵荒马乱的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把所有三毛心爱的东西,从骆驼头骨到冬菇统统想办法从沙漠运到加纳利岛,出现在三毛面前,让她手舞足蹈。他总能读懂她的心思,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虽然荷西和三毛显然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人。荷西和三毛之前交往过的男人都不一样,他不爱读书,也不会和三毛谈哲学谈艺术谈诗歌谈人生,但是他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她所有不切实际稀奇古怪的想法。三毛突然说要自己去沙漠旅行,还打算在那里长留,荷西什么都没有说,没有问她为什么,也没有劝她不要去,过几天来告诉她,他已经在沙漠的磷矿找到事做,先动身去那里等着她了。如果说三毛是一个小情小调的思想家,那么荷西就是一个踏实肯干的生活家。当三毛抱着寻找前世乡愁的浪漫梦想到沙漠的时候,是荷西为她先行打点好一切;当三毛受不了撒哈拉威人只有毯子的生活时,是荷西在沙漠的烈日下自己动手为她打家具;当三毛想要改善生活时,是荷西化身素人渔夫下海捕鱼……
三毛婚后七年,那一次,陈爸爸和陈妈妈远道飞来欧洲探望外子,因为地域的文化差异,荷西不懂得如何称呼中国的岳父母,依西方人习惯,他便要称呼其为陈先生陈太太,而对三毛来说,这可是不行的。一定要叫爸爸妈妈才可以,荷西紧张得不得了,言行拘谨,从始至终都还是未能将爸爸妈妈叫出口。而就在吃晚饭时,正在收拾碗筷的三毛忽听聊天中的荷西对她爸爸说:爹爹,你叫ECHO准许我买摩托车好不好?三毛赶紧躲进厨房,泪流满面!荷西肯这样叫她的爸爸,是缘于他对她多么深情的爱才可以做到的!!
可惜就在送别三毛父母的那一个夏天,三毛陪同双亲飞离岛上,而荷西也送他们到了机场,嘱三毛早点回来!可是,这便成了永诀!!三毛终生的最爱就这样在几天后长眠……荷西潜水时出了意外。那年的荷西才三十岁!
三毛最受推崇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荷西,他是三毛所有幸福灵感的源泉。三毛曾自言:“我的写作生活,如果不是我的丈夫荷西给我自由,给我爱和信心,那么一本书都写不出来。”所以荷西去世后,三毛的文字也默默的发生着改变,她由一个记述者变成了一个幻想者,在现实里哭诉离殇,在梦幻中寻求真实,再也看不到她哪种单纯而充满感旧的文字,对世界的描述变成了一种哭泣,沉迷在自己的牢笼里无法自拔对死亡形成了一种追逐。
三毛无法面对荷西和自己永别了的这个事实,她把荷西安葬在了她们经常散步的墓园里面,在埋葬了爱人之后,三毛写下了这样的话:“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荷西死后,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湾定居,结束了长达14年的异乡生活,这个时期的三毛也终于成为了 “大家的三毛”。很多人希望三毛再婚,再有个爱她的丈夫。她是作家,但她首先是个女人,她应该拥有自己完整、独立和美满的婚姻。她太累了,应该有个自己的家。但是这样一位情感丰富的女子,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不能再嫁,并不意味着三毛可以任凭感情没有寄托,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三毛死后,关于她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广为流传。尽管有人出来反对,试图证明三毛和王洛宾之间没有恋情。但有人却不仅相信他们有,而且还很深,这种情感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卿卿我我,而是看不见的心意相通、水火交融。
在服丧期间,三毛有过极其强烈的自杀欲望,后来经过好友琼瑶七个小时的苦苦相劝,直到三毛答应绝不自杀,琼瑶才放心离开,从那以后,三毛逐渐重新回到书案写作,1981年,三毛把怀念荷西的散文结集出版,就是这本《梦里花落知多少》和《背影》,风格哀而不伤,此后,三毛开始在台湾做环岛讲演,白天她在演讲台上兴奋的有些近乎歇斯底里,可是每当夜晚来临,她又开始独自品尝失去荷西的锥心之痛。
事实上,三毛的作品,特别是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和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里,三毛的文章充满欢乐,我们阅读她的小说也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即便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但是没有了荷西,也就没有了可爱、快乐的三毛。
之后的三毛和大陆很多文人都有过密切接触,而她和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故事更是众说纷纭。直到1995年,也就是王洛宾去世的前一年,他才在媒体面前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讲述了他和三毛的关系。
三毛和王洛宾两个孤独的流浪者,看似天作之合,但是她们又不尽相同,三毛追寻的是可以依靠的橄榄树,而王洛宾追寻的是永远遥不可及的地方。

三毛的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都充满着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而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滚滚红尘》也是由三毛编剧,严浩导演,林青霞、秦汉与张曼玉主演的一部旷世佳作,上演后因剧本影射并同情汉奸胡兰成与女作家张爱玲相恋,颇受非议,尤以内容涉及国民政府之形象问题,三毛也受到了台湾舆论界严厉批评。
1990年12月15日,三毛盛装出席第二十七届金马奖颁奖典礼,滚滚红尘获十二项提名,夺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八个奖项。三毛角逐最佳编剧奖,结果榜上无名,不禁当众落泪。
她曾自言:“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既道破了人生孤独的真谛,也是三毛风雨数十载心路的亲历,遗憾的是,最终她没能渡过自己内心的关隘。她以流浪的方式名世,又以决绝的姿态告别红尘,死亡,是她生命最后一次的肆意放任。
1991年1月4日,台北荣民总医院医护早班查房,发现三毛在病房浴厕用丝袜系在马桶上方挂注射液的铁钩上自缢身亡。这个重磅新闻在当时无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关于她的死因传闻也铺天盖地,各种流言绘声绘影,说三毛的早逝是她热衷通灵造成的。另一方面,外界也流传她是被谋杀的言论。由于三毛死前并未立有遗嘱,关于她的真正死因,也就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至今未解的谜团。
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一下变得灰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它的是无尽的悲伤,三毛从一个洒脱的流浪者变成了一个哀伤的过客,尤其是她后期的文章,里面总是透着一种死亡的气息,而她本人就像失去了依托,失去了那颗可以依靠的橄榄树,照片中的她总是这样蜷缩着,而生命的最后她也就是这样,蜷缩着走到了远方。
1991年1月4日,港台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三毛自杀的新闻,三毛的死留给世人的除了无尽的唏嘘,但更多的还是疑惑,因为她自杀的方式太不可思议了,这就是她所在医院的卫生间里,上吊时所用的点滴架,这个点滴架高度只有一米六,再去掉丝袜的那几十厘米,一个成年人想要在这个高度上吊自杀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三毛的身高是1米63,一个人可以吊死自己但绝对做不到勒死自己,可是从某种角度上讲,三毛就是完全自己把自己勒死的。
据三毛的家人回忆,三毛被发现时,竟然是坐在病房的马桶上,而且她双手合十做祈祷状,面容安详,这样的死法确实令人诧异。
其实在三毛自杀的卫生间里,马桶的两边是有扶手的,也就是说那天夜里只要她哪怕有一丁点的求生欲望,她都可以扶着扶手站起来,保住性命,可是当时在死亡的边缘上,三毛是用一种可怕的冷静静静的注视着自己的生命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究竟是怎样的痛苦才能让一个人如此决绝的看着自己的生命的流逝,警方的结论则是因病厌世所以自杀。可是三毛的主治医生却根本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三毛当时患的只是普通的子宫内膜肥厚,在入院的第二天,赵大夫就为她做了一个小手术,而且手术相当成功,本来医院是安排三毛1月5日出院的,可就在出院的前一天三毛自杀了,所以她的主治医生赵灌中根本无法认同因病厌世这个说法。
而这时外界也开始盛传,说三毛的早逝是因她热衷通灵造成的。
这是三毛参加一次“观落阴”过程的录音,时间是1985年10月24日,离三毛去世还差五年零两个月,但它却准确的预言了三毛在去世之前,出版著作的总数是23本,并且还预言三毛如果不再婚,她的生命将划上终止符。
这种通灵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相当流行,三毛为了和去世的丈夫荷西取得灵魂上的沟通一度沉迷其中。1985年前后,三毛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而这一年,恰恰是荷西离开人世六周年,而6这个数字,对三毛来说无疑是一个怵目惊心的数字。
三毛的生前好友眭澔平公布了三毛在世时留给他最后的一封信以及最后一通电话录音。
遗憾的是,三毛的这两通电话当时都没有被接听,而第二天,她就已经离开了人世。
在三毛的照片中,她穿着大朵碎花的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一位作家曾说:“三毛是我喜欢的那种有灵性的女人。自由,漂泊,落拓不羁。这样的女人注定是自恋的。因为无人分享和读懂她的生命,只有她自己最知道灵魂深处的激情和华丽。所以这样的女人注定也是孤独的。这个喧嚣的世间有时没有任何安慰,只有世俗的窒息,自杀才是惟一的归宿。”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三毛所想的,因为三毛——一个传奇而又普通的女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不尽的思索。
无可厚非的是,她的人和她的书,都在以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着很多人。她的浪迹天涯,她扑朔迷离的婚恋,她令人扼腕叹息地离开人世的方式等等,无不牵动着万千读者的心。
她和大胡子荷西在沙漠结了婚,从此写出了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也由此迅速地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而“流浪文学"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如今,三毛早已衔着梦中的橄榄枝飞向远方,她所动情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成为一道定格的风景。只能臆想而无法触摸。她就是这样一个跨越万水千山、红尘滚滚的女子,一个压抑绝望而又健康不羁的女子,一个生活在现实而非艺术中、生活在平和而非革命中的女子。她笔下勾画的世界究竟是一个虚伪的世界,还是虚幻的世界,我们无从评判。只能让文字来证明她,也许一切都只是像她曾经说过的那样:“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
唯愿真的有来世,唯愿三毛与荷西的情缘能生生世世。
1990年成都
三毛与荷西在结婚证书上签字
三毛语录:
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为了家,再苦也是温暖的。
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初抵它的土地就可以马上区别出来。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能哭,对活着的人,总是好事。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的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
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力的。
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人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而更无法面对的是有一日,青春,就这样消逝过去。
有谁,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的生,不是孤独的死?
一切都会过去,明天各人又将各奔前程。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
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
不合意的东西,是应该舍弃的,不必留恋它们,哪怕只是一件,也不必把他留下来。
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了,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
明日,是一个不能逃避的东西,我没有退路。
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许多的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几成疯狂,相思,像一条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的长,那么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都没有滴完的一天。
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留下的,也并不是强者,可是,在这彻心的苦,切肤的疼痛里,我仍就要说——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水,还是让我来喝下吧!
知音,能有一个已经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没有,还有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一个朋友。
“不幸”当是生命极大的苦痛时才能用的字,没有知音就算不幸,万一别的不顺心来了,要叫什么呢?
不去认识人生,是无法认识去爱人的快乐的。
没有人能够在世界上能够“弃”你,除非你自己自暴自弃,因为,我们是属于自己的,并不属于他人。
学着主宰自己的生活,没有了爱人,你也有能力一个人过活。
你有死的勇气,难道没有生的勇气吗?
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不要急,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