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我姑且把成组照片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侧面视觉表现的摄影称为非故事性专题摄影。尽管这类摄影的照片之间没有紧密的因果关系,每张照片可以单独成篇,但是这类照片主题相同,意思相近,也是具有叙事性的。它的叙事性体现在每张照片的视觉要素都具有一定的情节:对事件中人物(动物)、动作、场面的基本描述。通过对这些视觉要素的重新结构和组合,使其具有内在的故事。照片中的情节对于专题摄影的选点至关重要。
专题摄影中的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的落脚点,二是编辑思想和创意的落脚点。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拿《希望工程》举例:解海龙拍了一些失学儿童和农村贫困生的照片,每张照片都能讲出照片内和照片外的故事,这是基于照片的情节所在。一旦这批照片的落脚点与“希望工程”这个主题挂上钩后,围绕“希望工程”这个主题的摄影形式便成立了。同样,编辑思想和创意的落脚点也决定着照片资源的配置。一旦编辑思想的主题形成,围绕这个主题的照片叙事就会被拣选出来,形成专题摄影的形式。比如《庙会上的老礼儿新传》这组专题照片,其落脚点就在于当代庙会中继承和发展的主题。庙会踩高跷、红灯笼、吹糖人等老北京的玩意儿还都在,但是服装的材料变了、红灯笼的形式丰富了、奥运会的吉祥物也来了、电子设备进了庙会了……
北京青年报图片专版
点的选择需要经过一个思考、辨析、提炼的过程。点选的如何,关系到读者的兴趣程度和传播效果。点的选择与确定既可以在拍摄前,也可以在拍摄中,还可以在拍摄完成后。但“故事性专题摄影”(图片故事)一般是在拍摄之前完成的。
专题摄影中的线是指围绕主题所反映出来的多个侧面之间的联系线,也就是照片与照片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专题摄影中每一张照片都具有叙事性,都能够单独成篇,当把这些照片组织在一起时,必须寻找到一个脉络,就像有一根线把看似彼此独立的照片穿起来一样,让这些照片形成一个整体。专题摄影中的线既有时间关系线,也有空间关系线。
在《新年趣事儿》中,主题选点非常明确,就是围绕世界各地元旦节日中的趣事儿,通过空间转换的线索,把“天地”、“冷热”、“南北”、“中洋”一一串接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每一张照片实际上都是单独成篇的,正是编辑为这些照片找到了一根空间线,才将这些“散落”在图片库中的图片拣选出来,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主题。

北京青年报图片专版
摄影专题中,如果没有逻辑线索的串联,照片之间会显得非常散乱,缺乏连贯的秩序。这样的专题照片阅读起来很困难,也不流畅,叙事和传播力度有限。
专题摄影中的面是经过对拍摄对象的调查了解,以一定规模的影像,对一个话题现象的系统呈现。而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堆砌大量的照片。这种看似形成影像规模的专题由于缺乏秩序和脉络,画面信息重复,表现形式单一,叙事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没有形成内在的结构,传播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专题摄影中的广度与深度不仅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由于照片内容的独立,我们的编辑就必须格外小心谨慎。点和线决定着面,在大量的照片面前,必须有结构主题的意识和手法,充分运用编辑手段。
《找工记》在反映主题的多个侧面中,每一张照片的精彩度不够,传递的信息比较单一,相互重复,整个版面显得比较散乱,缺少一条串联线。而《美丽的旅程》则在有限的版面空间中使用了几张空镜。空镜是没有情节的,这样的空镜被反复使用,整组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既没有多少深度,也看不到多少广度。再加上照片之间缺乏互补的关系,导致整组照片形式散乱,叙事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完整。
新视觉图片专版
对于专题摄影来说,照片的呈现方式既体现着编辑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拍摄者对于主题的理解与提炼。在对主题视觉化的过程中,概念和定义是基础,思想性和创新性是水平,良好的技术素质是保证,这是我对于专题摄影的基本认识。
· 本图文选自《中国摄影报》4月1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