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要学习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你要明确告诉孩子,黄灯的时候是可以走。或者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看谁先到终点。
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
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待在家里呢!
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如规定30分钟的吃饭时间,吃不完,就不允许再吃了。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错的就可以了。
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要及时跟孩子说哪些事是错的哪些事是对的。
比如,明明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他: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孩子喜欢的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这些原则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
明明爸爸的话对明明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还会破坏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联系。如果明明的爸爸说:“今晚你别吃肉”(假如明明爱吃肉),那效果会比这么说好得多。
— END —
内容来自网络,8090妈妈群整理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