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又称莲花城,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
洪洞闻名天下,原因有二:其一明初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始于洪洞。“此地别故乡,明代迁移忙。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清末刘大观诗);另外一个原因,是京剧《苏三起解》里的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 。
“洪洞县里没好人”,是苏三的戏词,确实,苏三自从来到洪洞,就备受折磨,说出如此激愤的话顺理成章,有情可原。可没想到,这话后来传遍全国,人人皆知,洪洞县于是乎成了"坏人窝"的意思,人们不但常常以此取笑洪洞县的人,还把坏人集中的地方也叫作"洪洞县",这使洪洞县的老百姓很难堪,也很不服气。
在洪洞城北,有一处古大槐树公园,西近汾河,东临同蒲线。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香火极盛的广济寺,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又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落之时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便在大槐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仍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惜别家乡的标志。
为了巩固政治、巩固边防,恢复生产,明王朝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措施,从富省山西,尤其是山西首富的洪洞县集中移民数百万人。洪洞移民,使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得到了解决;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使明王朝税粮大量增收,社会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同时移民拓荒、实行屯田,巩固了明政府的边防。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乳皆知。在洪洞县的古大槐树处,无论冰雪寒冬,还是盛夏酷暑,都有络绎不绝的远方游子,前来寻根祭祖,有的虔诚拜祭,有的留诗提词,有的捐款捐物。
洪洞人对明王朝如此巨大的贡献,本应得到社会的弘扬和彰显,为何后来又落了个“洪洞县里没好人”的骂名呢?
众所周知,是京剧名曲《玉堂春》传唱的结果,《玉堂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余不赘述。平心而论,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衙遭受百般凌辱后,愤愤所骂“洪洞县里没好人”,其实是指“洪洞县衙没好人”。
苏三监狱
监狱文化是政治文化中最底层、最黑暗的部分。“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苏三监狱主要由普通牢房、死囚牢房组成。大门挂有“明代监狱”的匾额,院中立有苏三的塑像,外院为当年监狱的办公场所,右边的院落是普通监牢,中间是过道,两排12间普通牢房中间上空,铁丝网密布,铜铃高悬,稍一碰触,便铃声大作,真可谓是天罗地网,插翅难飞。每间牢房仅4平方米,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牢内现在陈列着明代律法和各种刑具实物,还陈列着苏三蒙难的实物。死囚牢俗称“虎头牢”,牢门上刻画着的“狴犴”头像,酷似“虎头”,青面獠牙,狰狞可怖。死囚牢院内有枕头窑一孔,隔为三间,西侧的一间当年囚禁过苏三。牢门共有两道,死囚牢房墙厚达1.7米,其内填满流砂,以防死囚犯挖墙逃跑。苏三监狱外院东房,是展现苏三悲欢离合故事原由与背景的蜡像馆。
故事链接
"苏三冤案
苏三,原名周玉洁,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其时妓院已有两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为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往甚密,并立下山盟海誓。在那里不到一年, 王景隆床头金尽, 被老鸨赶出了门。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发奋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

老鸨偷偷以1200两银子为身价把苏三卖给山西马贩子沈洪为妾。沈洪就带苏三回故里。 沈洪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与赵昂合谋毒死沈洪,诬陷苏三,并以一千两银子行贿。知县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屈忍画押,被判死刑,禁于死牢之中。
适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王景隆为避嫌疑,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知县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
人说山西综合整理 转载请著名出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