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是目前呼声最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之一,而情境的营造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做到情境教学设计上的步步为营,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字的世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而如何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实现一次诗意的熏陶和浸染,是每位执教者应最先思考的问题。
一、在图片的衬托中打下情感的基调
以《蜡烛》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成功导入新课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先让学生观看书中母亲形象的插图,谈自己的第一感受。
生1:母亲非常的苍老。

生2:她很虔诚地在祷
告。
生3:她的神态非常从
容,看起来和蔼可亲。
……
自评:通过几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对这副插图的感受,为之后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契机。
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起伏与重心的过渡
《第一次真好》的教学中,在简单介绍过作家和疏通字词后,我用同句异读的方式导入。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所
标注的不同的重音位置朗读同一句话,并揣摩其中的含义。
①第一次真好
②第一次真好
③第一次真好
④第一次真好
⑤第一次,真好
生1:①句虽然很平淡,
但是只有平淡的才是真实的。
生2:④句包含了对与第
一次的留恋。
生3:③句表现了第一次
带给人新奇的感受。
生4:⑤句说明对第一次
有着难以忘怀的感情。
师:没错,正因为第一次的经历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我们都要学会珍惜第一次——愿你珍重第一次。
仅仅是几次口头朗读,就让学生从不同的停顿以及语气词的添加中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重心,体验到了第一次经历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在人物的识读中勾勒情感的对象
《羚羊木雕》一文当中,对“我”的身份的定位是打开文章情感枢纽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文章当中,“我”到底具备了怎样的身份呢?
师:我们可以从三个角
度来切入, “我”是父母的(孩子),万芳的(朋友),羚羊木雕的(“主人”)。
那么在父母眼中“我”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生:“我”还是个“小朋友”。
师:没错,那也就意味着“我”在生活中的行为会怎么样?
生:“我”还不能独立自主,“我”的行为还要受到束缚。
生:做事情之前还要过
问一下父母的意见。
师:但每一个孩子内心
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生:长大,可以自己决定和处理一些事情。
师:但是“我”内心的这种渴望父母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这就说明父母虽然
关爱“我”,但并不——理解“我”。在这个时候,疼爱并不等于理解。
我们再来看我的第二种身份:万芳的(朋友)。万芳是个怎样的朋友?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仗义,她和“我”换裤子。
师:父母知道万芳在
“我”心目中的地位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父母不理解我
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刚才大家说我是羚羊木雕的(“主人”),但“我”是真正的主人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我”只有使用权,没有支配权。
师:这么名贵的木雕,父
母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父母很疼爱“我”,可是疼爱并不等于理解。当“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它作为代表友情的信物送给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们却逼“我”去要回来。
对“我”的形象的分析实际上是学生对自我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分析,并且由于在生活中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在分析到“我”的时候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
四、在文字的示范中开启情感的心扉
在《秋天》一文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拓展的环节,让学生用“这是一个
的秋天, ”写一段文字。
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与导向,我先让学生阅读了自己所写的文字——
这是个思念的秋天
思念是因为别离的伤悲
秋日黄昏唯一能寄托思念的
是在每一片红叶的飘零中
去寻找你笛声中婉转的轨迹
在这样的铺垫和引导下,学生的文字表现出极大的灵性。
生1:这是一个归回的秋天,麦浪带着感激,归回农舍;渔翁带着喜悦归回渔舍;牧羊女带者思念,归回牧场,盼望着牛背上的笛声再次鸣起。
生2:这是一个令人思乡
的秋天,因为思念的泪水润湿我枯干的心灵,心灵的火焰表达我心灵的无助,无助的思乡令人悲痛,悲痛的思念犹如断肠。
生3:这是一个让牧女思
恋的秋天,他走了,带着那绝美的笛声离开,远去了。在快要凝结的河岸,牧羊女悲伤地眺望金色的夕阳。
……
情感的濡染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涓涓细流的开发和引导才能汇成浩荡江河,当语文的课堂结合了音乐、图片以及教师到位的语言后,语文的韵味就会芳香四溢。每一次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一次心灵的涉渡,教师要成为成功的引渡人,就要让学生在感觉与体验的荡舟中感受一个诗意的世界,让情感的吃水线使他们变得深刻,走向成熟。
作为语文教师,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在临界点上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体验文字,感受生命,爱,人情,还有人性,让每一颗心在沉睡中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