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佩 陈苗
《奥赛罗》的渊源 主人公奥赛罗是一个摩尔族的黑人英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 伊阿古,是使奥赛罗陷人嫉妒、走向毁灭的始作俑者。伊阿 古向奥赛罗的妻子苔斯蒂蒙娜求爱,遭到了拒绝,于是,伊 阿古产生了强烈的嫉妒报复心理,并且制造一系列事件把奥 赛罗一步步地推向嫉妒的深渊。他对奥赛罗说,苔斯蒂蒙娜 是他偏爱的下级军官卡西奥的情人,奥赛罗在恼怒之下,同 伊阿古用装满沙子的长袜勒死了苔斯蒂蒙娜。为了掩盖罪行, 他们烧毁了房子。事发后法庭对当事人进行了判决:奥赛罗 被驱逐出境,并且一直为自己的堕落行为感到痛苦,最终难 逃被死去妻子的家人所杀的命运;伊阿古被拷打而死;卡西 奥得以幸存。原著借助伊阿古和奥赛罗表现人类常见的爱情 嫉妒行为类型:对已婚夫妇的嫉妒,并通过制造人际的竞争 否定他们忠诚的强烈的毁灭情绪。
目录
? ? ? ? ? ? ? ? ? 嫉妒的定义 精神分析学派嫉妒理论观 嫉妒心理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嫉妒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的心理因素 嫉妒情绪的特点 嫉妒心理类型概述 嫉妒心理学效应 嫉妒心理的危害 克服嫉妒的方法
嫉妒的定义: 嫉妒的定义:
1.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 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 成的复杂情绪状态_____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 2.嫉妒是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个人屈从于强烈的压抑并把 压抑转化为潜意识的过程,在条件唤醒这种潜意识的情境 中,常可能导致人格及行为上的迷失——弗洛伊德 3.嫉妒心理是指某一个体对交往对象在能力、作用以及社 会评价等方面强于自己时,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和憎恨感, 这种现象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反映,同时是一种不良的心 理环境。——《社会心理学》 (日本《广辞苑》、《牛津英语词典》)
嫉妒和羡慕的区别 在中国文字中,嫉妒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 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 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而羡慕则有敬仰、超出、依 恋,思念之情 西方普遍的观点认为,在语义上,羡慕主要指某种东西是 别人的,自己无法或不可能拥有,然而却想拥有的一种反应 而嫉妒则是面对我们拥有的东西将要失去的反应,无论这种 失去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中的,一旦嫉妒产生,就意味着 属于我的东西面临失去的危险。
在使用范围上,羡慕是含义较广的概念, 羡慕比嫉妒更复杂,嫉妒只是羡慕的一部 分,羡慕可以代表嫉妒,嫉妒则不能代表 羡慕。羡慕是嫉妒的催生剂,会使嫉妒更 加炽烈。而羡慕
并不一定非由嫉妒产生不 可。
精神分析学派嫉妒心理理论观
精神分析学嫉妒理论对嫉妒研究的影响巨大,时 至今日它的理论价值和治疗意义非但没有过时, 反而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嫉妒研究和治疗中。例 如,1980年—1988年全世界嫉妒文献统计结果显 示,在全部590篇嫉妒研究论文中,运用精神分 析学嫉妒理论进行研究和治疗的论文数量多达 176 篇占论文总数的29.8%
(一)理论建构和嫉妒成因 精神分析学嫉妒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是弗洛伊德将其理论观点建构在实际治疗领 域的成功尝试之一。其理论建构渗透着许多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学的重要理念,如意识、潜意识、压抑、冲动、童年 经验、本我自我、超我、伊底普斯情结、伊莱克拉情结等 等 在嫉妒概念 嫉妒概念上,弗洛伊德认为嫉妒是一种情绪状态,很 嫉妒概念 像悲痛,如果它表现为一个人人格及行为的迷失,那么必 定是他屈从于强烈的压抑,并且把这种压抑深埋于自己的 潜意识之中。精神分析学理论始终把嫉妒看作是意识和潜 意识的关系冲突。嫉妒既表达又掩饰了人类一些最深层的 恐惧和欲望,嫉妒的这种动力特征能够解释那些难以理解 的,加剧嫉妒者痛苦的心理和行为,如寻找最强烈恐惧证 据的意像,将伴侣推向对立面的冲动。
在嫉妒成因 嫉妒成因上,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嫉妒并非 嫉妒成因 与生俱来,而是童年的潜意识创伤经验的复现。 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未被意识到的冲动 欲望、恐惧和创伤性记忆。这些潜意识经验,常 常是有意识行为的对立影像,成人的生活模式往 往受其童年的潜意识经验支配,无论在人格定型 上,抑或在伴侣选择上从来都不是随意的,而是 为了满足他们在童年时代没有满足的情感需求。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在与童年创伤经验相似的情 境下,才可能引发成人的嫉妒。这就解释了为什 么人们并不是事事嫉妒的疑问。
(二)嫉妒发生于何时 ● 嫉妒发生于性器官成为儿童的注意和快乐中心的生 殖器崇拜阶段。这期间男孩和女孩发现他们的性器官外形 不同,因此他们遇到的困惑也不同。女孩由于没有男孩明 显的外部性器官而产生的“阴茎嫉羡”情结是女性嫉妒的 原发因素 ● 嫉妒主要根植于人的第一性欲时期的伊底普斯情结和 伊莱克拉情结,大约在2~3岁。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孩 子都会体验到伊底浦斯式或伊莱克拉式的痛苦。当儿童“ 陷入”这种最初的“三角”关系时,他们把对所体验到的 悲伤丧失的痛苦、无能为力和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认 识全都压在心里,形成潜意识创伤经验,在
成人阶段一旦 发现自己处于类似的三角关系时,潜意识中的相关内容被 唤起嫉妒即被引发
(三)嫉妒分类 (1)竞争或正常嫉妒 竞争或正常嫉妒指个体在竞争中失去了爱的对象,从而 遭受到的一种心理体验。表现在: ●失去爱的客体而产生的痛苦 ●自尊的丧失 ●对竞争者的忿恨 ●由人际交往失败导致的自责 (2)投射嫉妒——来自于生活中男人与女人各自的不忠, 或对不忠冲动的压抑。如果他或她把自己的不忠冲动投射 到那些忠实的人身上,便可获得缓和——真正用自己的意 识获得的缓和。这个层次的嫉妒既不在于澄清别人的清白 也不试图揭示自己实际或幻想的不忠,它涉及治疗上的问 题
(3)妄想嫉妒——妄想嫉妒的产生机制是对同性 吸引力的防卫动机,在对同性吸引力排斥的认可 中,将其投射到异性身上,导致嫉妒产生。妄想 嫉妒的根源也是压抑的不忠的冲动,但是这类嫉 妒的主体和客体是同性的。妄想嫉妒的典型是离 开导致它产生的同性,在一个人内心,当他试图 防御可能产生的不适当的同性冲动时,可以归结 为以下形式:“我不爱他,她爱他!
(四)嫉妒容易发生的两种情境
一是在三人的情感关系上,甲接近乙而疏远丙,丙容易 对乙产生嫉妒; 二是在两人作相互比较的情境中,如果各方面条件与自 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如果自己所 厌恶的人强于自己,如果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强于自己,都 容易让人产生嫉妒。
嫉妒心理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共同需要和个体差异 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同个体,都有着相同的物质 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系列需要都表现为个体活动 的动机。个体在行为过程中,自然都要达到自己 认为应当实现的动机,以满足自己的具体的需要 。但是个体能力又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就必然 导致同样的动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不平衡 是引发嫉妒的直接根源。此时嫉妒者往往采取不 同的形式的手段来中伤、诋毁被嫉妒者,并试图 以此冲淡和抵消不平衡心理,以重新获得心理上 的平衡。
嫉妒心理的社会根源: 二.嫉妒心理的社会根源:私有制 嫉妒心理的社会根源 嫉妒心理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嫉妒心理学史随着私有 制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就没有嫉妒。 嫉妒最早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或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解体之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私有制 的建立,及阶级的对抗和国家统治机器的产生,引起社会 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全面的根本的变革,随之,整个社会 意识发生了
根本变化,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为核心的社 会意识便产生了。这样,以自私观念为核心的嫉妒心理也 就随之而来。由此看来,嫉妒心理是私有制的产物。
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绝对平均主义 三 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绝对平均主义 绝对平均主义或平均主义是嫉妒心理滋生的思想根源。 人们的理想是希望获得公平的物质分配,但是在目前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这就必然会产生 一种似乎顺理成章的思想:当别人比自己大得多的劳动付 出比自己大得多的成果是时,便产生了不平,有不平而到 不满由不满而到中伤,由中伤而到攻击,由攻击而到诬陷 。这实质上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嫉妒心理的滋生过程。 四 嫉妒心理产出的直接原因 嫉妒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往往都是比较容易涉及个人切 身利益的一些内容,或是对切身利益有一定影响的因素, 集中表现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等几个方面,具体表 现为嫉德、嫉能、嫉才、嫉名、嫉财、嫉情
嫉妒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的心理因素 ? 参与心理
人们的参与心理,是指人们都有参与社会活动,并在 其中展示自己才能,不甘人后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极普 遍的意识,男女老少皆有。如果参与心理得不到应有的满 足,就会滋生一种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有时就会滋生 嫉妒心理,以达到一种变相的参与和满足
? 自我实现心理 人们自我实现心理,是指促使自己的潜能 得以实现的心理趋势。很多时候这种实现心理 趋势只能是一种“水中月,镜中花”的形式, 在现实的生活中比较难以实现。当理想与现实 出现矛盾的时候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不满足 感。这自然也是引发嫉妒心理的一种重要心理 基础
? 投射心理
所谓投射心理就是自己内心深处所想到的,或 已经形成的,但又是不情愿的想法,投射给别人 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 冲动、意识推向其他事物,以此来逃避良好的谴 责,求得心理平衡。这种心理常常发生在不便表 达的情境中。 投射心理在嫉妒心理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了引发 的作用,具体来说是使嫉妒心理得到投射的假想 即将嫉妒者自身的设想投射到了嫉妒者的身上。
嫉妒心理的特点
1.具有针对性 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个体体验到自己 与他人在某些他认为重要的方面(才能、吸引力)的现实 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劣势,个体就可能出现嫉妒情绪 2.具有持续性 嫉妒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影响到个体的思 想、情感和行为 3.具有对抗性 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别人 成功他们就会不满
足和愤恨,并可能用极端的手段诋毁报 复别人
4.具有普遍性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 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当然这种情绪 也是可以克服的。 5.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 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 着发泄性行为。 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 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种是具体 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6.不易察觉的伪装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 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 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 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 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嫉妒心理的类型
? ? ? ? ? 正常的嫉妒与反常的嫉妒 慢性嫉妒和急性嫉妒 投射性嫉妒和妄想性的嫉妒 良性嫉妒心理和恶性嫉妒心理 事业型嫉妒心理和生活型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学效应
所谓“心理效应”,就是在特定的情绪、环境或其他条 件下,某些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具有规律性和一般概括性的 反应
马太效应
由美国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就是指荣誉会带来 更大的荣誉,成功会产生更多成功的增值效应。马太效应 也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人们在各个领域的行为 中都有所表现 有嫉妒心理学的人一般说来只嫉妒与自己不平、状况不 相上下的人,而绝不去嫉妒比自己高出许多的名家,这本 身就是一种马太效应心态的反映。千方百计地进行挑剔、 挖苦,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其实就是嫉妒心理的形 成过程,也是马太效应心态在一些人心理中的不正确反映 以为自己有的只能越来越多,别人没有的只能永远没有下 去,马太效应的负向心理作用,如果不得到应有的及时控 制,是很容易为一定嫉妒心理提供和可能的。
?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心理学学者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奥克学校曾 作了如下心理实验:他们随意抽取了部分学生,请教师暗 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 绩要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进步快很多。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能以较高的期望来对待别人,把别 人的进步和收获看成是自己的进步和收获,那么关系就自 然融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就会 将别人的进步和收获,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误以为别人 超过了自己就是自己退步了,或是失了面子,不光彩,那 么,就自然会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
? 晕轮效应
嫉妒心理的形成本来就是因为在心理失衡的情 况下产生的一种不满情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