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骞有哪些故事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闻名遐迩。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一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号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途中刚好做张骞的翻译。但是在去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发现,随后被掳去软禁起来。匈奴单于为了拉拢张骞,进行了各种诱惑,还给张骞娶妻生子,但是依然没有动摇张骞出使大月氏之心,他不改汉节,坚定忠臣之心,就这样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
张骞雕像
终有一日,张骞趁敌人监视有所松懈,便趁其不备逃离匈奴的魔爪。但是没有带上妻儿便离开了,这里就说明大汉之命在张骞心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逃亡的道路十分艰难,但是张骞等人毕竟在匈奴的地盘生活了十余年,这为他的逃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他们非常顺利的避开了匈奴的监视。他们一直向西逃难,路上饥寒交迫,物资缺乏,人烟稀少,困难重重,就这样张骞等人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的国君听闻张骞的经历后,派人将他们送到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将其送到大月氏。
事后,张骞动身回汉。在回去的途中不巧有遇到了匈奴,匈奴再次将他们带了回去,就这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在匈奴内乱的时候,张骞趁乱又成功逃出了匈奴的地盘,回到了汉,这便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一一九年,这次出使西域带了三百多人,带了丝织品以及牛羊等牲畜,这一次出使乌孙王国很是顺利,因为匈奴那时候已经投降汉朝,所以路上已没有了障碍。
张骞凿空一次来源介绍
“凿空”这一词是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他把张骞出使西域叫做凿空。凿空也就是凿孔,因为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就像在地上凿了一条道路,凿孔也只是张骞开辟新道路的形象之说。张骞凿空的事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人人所称赞的。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凿空的呢?
张骞凿空图
西汉年间,匈奴的势力越来越了强大,汉武帝恐匈奴的势力大到威胁到自己的大汉,便想着要把匈奴一网打尽。偶然一次机会,汉武帝在一个被抓的匈奴口中得知一个大月氏国家被匈奴打败,忍辱逃到了别处。大月氏对匈奴的仇恨一直盘踞在心里,于是汉武帝想要借助大月氏的复仇力量一举歼灭匈奴的势力。于是决定招募有识之士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国家。
当时的张骞有胆有识接受了汉武帝的应征,于是带着一名匈奴人甘父陪同当翻译。他们风餐露宿,道路险阻,一路上真的可谓是尝尽千百种苦难,堪比唐僧西天取经。没想到到达了匈奴的势力范围,被匈奴发现,成了俘虏。这当俘虏的时间一当便是十年,匈奴人为了拉拢大汉使者张骞,可谓是想尽各种方法,还让张骞娶妻生子。
偶然一次机会,张骞等人趁人不备,逃出了匈奴部落,在大宛国国君的帮助下,成功到达大月氏。然而大月氏认为攻打匈奴的路程太过遥远,便没有同意张骞的一起攻打匈奴的建议。于是张骞打道回府,在回去的途中,张骞去了大夏国,发现了可以避免遇到匈奴的捷径。回汉后的张骞被汉武帝赞赏。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任务同样也交给了张骞。
张骞苏武是同类人吗
张骞和苏武同是汉朝外交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俩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均是被匈奴掳去做了十多年的奴役。苏武比张骞的时间更长,十九年被控制在匈奴地区无法脱身。苏武为后人所知更多的是他的气节与忠心,张骞为后人所知的更多的是丝绸之路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两者还是有所不一的。
苏武放牧图
张骞第一次出使大月氏之事,历经万难,途中风餐露宿,长途跋涉,被匈奴发现,带回部落奴役了十年,最终逃出匈奴的地盘,继续踏上去大月氏的道路。这来来回来数十年让他发现了许多西域国家以及捷径的开辟。回汉后的张骞被汉武帝升官,继续由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杰出的外交关系让他闻名与西域各国与中亚地区,各国使者纷纷前来朝贡,甚至保持长期的和亲关系。张骞带来的外交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后来也成了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
苏武同样担任过使节,但被匈奴囚禁的时候,不被其威严所逼,仍然坚持自己,曾经欲引刀自杀,也不愿意投降于匈奴。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刻,用雪水解渴,用粘毛充饥。苏武的形象常常被画成画作,或者拍成剧作,然而张骞的事迹很少被排成剧目。苏武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也被后世赞颂。张骞代表汉朝外交的成功,苏武代表汉朝国家的尊严,自然国家的尊严远远比外交重要,因此在后来的文化贡献衡量上,苏武被人提及的次数远远大于张骞。但是两人在历史中的声望都是名垂千古的。
推荐阅读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张骞班超和丝绸之路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如何走出一条“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是什么西汉的张骞一生中几次出使西域1/2 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张骞乘槎是怎么回事
乘槎的意思就是乘坐竹筏或木船,后来特指出使。张骞作为汉代著名的外交官,两次出使西域,,为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出使大月氏的时候,更是被匈奴抓去做俘虏长达十年之久,最后逃脱出来,找到了大月氏。虽然他最终没有劝服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但是回汉后的张骞仍旧被汉武帝赞赏。
槎
于是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为人讲求信义,心胸宽广,为人和善,于是深受西域人民的喜欢。那么这下有就人问了,西域大部分都是陆地,应该乘坐马车,为什么称张骞是坐着竹筏去的呢?
传说在西汉时期,刘彻派掌权乘坐着槎去寻找黄河的源头,于是张骞乘槎逆流而上,到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那里男耕女织犹如世外桃源。他走进一户人家询问这是什么地方,男主人说是天河。后来女主人吧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来之后便被东方朔认出,说是天河织女的仙石。更有人说他乘坐的是通往天河之间的神槎。当然一定会有人将这个说法否定了。仍为乘槎是出使的意思,表面意思是乘坐竹筏,实际上就是指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情本身。
也有人自然而然的将张骞乘槎与郑和下西洋结合在一起。说郑和才是历史上真的有乘槎的历史人物。郑和下西洋时带着多名水手,乘船下海。这些船都是木质船做改制的,也可称作槎,所以有人说张骞乘槎实际是暗喻郑和,这个说法似乎也行得通。
张骞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
众所周知,张骞是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冒险家。他所开辟出来的丝绸之路为大汉与西域之间的往来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条件。没有张骞的丝绸之路,就不会那么快促使中西文化交流。陆上丝绸之路最先形成于西汉,张骞则是其道路形成的鼻祖。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商业贸易渠道,是后来中国连接欧洲各国进行往来贸易的重要交通道路。
张骞雕像
这条丝绸之路将阿拉伯等于中原连接在一起。经过好几个朝代,逐渐拓展到地中海地区。也就是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再由后人继续开拓发展到像今天这样东到达日本朝鲜西到法国。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还可以到达意大利,埃及等国家。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从古代影响到现代都影响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丝绸之路起着商业交流的作用。丝绸是中国古代极具文明象征性的物品。中国古代的丝绸和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各个国家。各个国家的物品也随着丝绸之路流进了古代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碰撞在丝绸之路的作用下日益生辉。
丝绸之路还起着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科技也是很发达的,它们则通过丝绸之路传递到西方,比如四大发明的向外传播。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考古学家发现在敦煌等地均有印刷品的痕迹。此外宗教之间的交流也是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如今各国文化经济日益强大,最早也要归结于丝绸之路的开拓,张骞的贡献是值得载入史册的。
汉武大帝张骞归来事件始末
《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讲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所发现的事情。在这部剧中张骞是由演员任重饰演。而关于张骞从西域归来的桥段也是看得观众尤为心酸。张骞在西域经历了十多年,被匈奴掌控了整整十年,最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长安。
汉武大帝张骞归来图
剧中的他归来时,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令人印象深刻,十多年的历练使一个爽朗的汉子变成了被风雨折磨皮肉日渐消瘦的苦汉。那身早已穿烂了的行头成了他归来的标志,一切都空空如也,消瘦的形体与破烂的衣裳承载着他多少血和汗,但唯一不变的却是那颗真诚热爱大汉的赤子之心。
《汉武大帝》中张骞归来之时,不小心再次被匈奴掳去,但是匈奴的总领刚好是张骞妻子的堂兄弟。于是张骞和妻子才能在深夜轻而易举的逃走,到达大汉边关便晕倒在地。可想而知,期间所受的苦难岂能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正史中的张骞出使西域之事和《汉武大帝》中的剧情相似,可以说剧情也是还原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图。张骞被羌笛俘虏了两次,从羌笛处也逃脱了两次,最终才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张骞出使西域所传达出来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乃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也是世世代代所提倡的,至今张骞的事迹与精神依旧被弘扬。先人的志气与精神应当世世代代被传颂,不可将其泯灭于历史之中。
推荐阅读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张骞班超和丝绸之路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如何走出一条“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是什么西汉的张骞一生中几次出使西域2/2 首页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