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缺失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深度好文)


ABC微课堂30万篇作文中小学生作文、手抄报大全、笔画笔顺查询,中小学生学习必备神器,方便超出你想象!



父母越来越不懂如何去处理家庭情感问题,男人把生活的焦点放在工作上,女人把焦点放在孩子上,都属于焦点错位。


男人往往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而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还小,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父亲角色缺失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深度好文)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4.男人不愿被忽视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在浪费生命。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父母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



---------------ABC微课堂---------------

在线学习,方便超乎你想象!

小学微课堂,方便超乎想象!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0951/666154220116.html

更多阅读

李安携手郎雄~演绎父亲三部曲 李安家庭三部曲顺序

李安,应该说是华语电影的楷模。《卧虎藏龙》让他在奥斯卡席卷4项大奖,而《断背山》更是登峰造极,让他成为首位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李安手捧小金人~乐此不疲~实至名归)在李安早期的电影中,不能不提及的,自然是他的“三部曲”

“中国式”家庭农场 中国家庭农场名录

3月28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常熟田娘农场,在麦田埂上,向高健浩了解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金秋十月,田娘农场喜获丰收。高健浩开着联合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收割稻子。苏报记者 弓 玺 陈震欧 商中尧题记——“袁隆平是让中国 人吃饱,家庭

缺失用户或角色名 集团战略角色缺失之误

  集团总部如何实现对分子公司的有效管控,使得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成为集团管控的核心所在  正所谓“孤军奋战,不败也哀”。张博的困惑或许正是很多集团型企业的困惑所在,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更多站在集团的

中国式家庭模式3 2 1 中国模式的特点2

  第二是必须坚定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而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不是前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真正从本国实际出发,又广泛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实事求是的走适合

中国式家庭模式3 2 1 中国模式的特点1

  什么是中国模式?  有人说“中国模式”是相对于“斯大林模式”而言的,我想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已不能准确的表达中国模式所应该拥有的内容。应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视野里去审视它,正视它。  笔者认为中国模式应该是中国经济发

声明:《父亲角色缺失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深度好文)》为网友零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