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勤:揭秘山海经(1)修改稿
凡是读书的人,或者喜欢读书的人一定知道“山海经”。凡是文化人一定读过山海经。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红楼梦,没有人不知道红楼梦故事一样。但是,山海经是一部2千年以前的古书,这部书讲述的事情距离今天实在是遥远。读山海经能够知道距今万年以后至距今6千年中华人的生活。请想一想,中华文明5千年,而山海经主要讲述5千年以前,也就是“中华文明”以前的事情!山海经的成书时间(从口传到文字)很早,很长,从“周”以后逐渐不能被理解。这是因为山海经的那个时代逐渐远离了“古人”,那个时代逐渐被“古人”遗忘,以后,以至今天。
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是一部被忘却的书。山海经是一部古书,从起源到成书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
在初始,在成书以前,在氏族时代的早期,叫作始族的时期,有主持“祭祀集会”的“文化人”。这样的文化人宣讲自己始族的经历。祭祀辞,宣讲词由始族的文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这其中包括了山海经的起源和流传。这个时期的“始族文化”收集在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公元前4千年以后,始族人逐渐定居,他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在祭祀,宣讲,传唱的基础上有了歌舞表演,有了固定的场地。这固定的场地古人称作“祠”,在山海经书中叫作“山”和“冢”,主持祠的人叫作“巫”。时间久远,名称的变化很大。始族人的文化“资料”保留在巫祠那里,(山海经以后的资料保留在道德经书中)。不晚于周代,巫祠退出社会,走进宗教。“资料”不再被社会知道。山海经成了一部被忘却的书。这些事情从山海经书中看出来,相信读者细心读过山海经也能够看出来。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是一部古文献。公元前4千年以后,出现了新的社会成分,新的社会成分成长起来。这新的成分叫作生产氏族,更早的古人可以叫作采集始族。不是说中华文明5千年吗?不是说黄帝时代吗?黄帝时代已经是生产氏族时代。生产氏族的经历(在今天叫作神话传说)由春秋人制作了历史:三黄五帝,尧舜禹。采集始族的经历保留在山海经书中。始族人的文化是什么呢?就是对始族人采集生活的记录。你可别小瞧,这些记录可是宝贝:我国的考古出土了1万多遗址,遗址的主人是谁?这些记录就告诉你了。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它是中华文化之源。读者,说到这里,你已经觉出点味道了。是的,被今天称作原始社会的时期经历了采集阶段和生产阶段。公元前4千年以前的采集文化在古书山海经中保留下来。黄帝时代的神话传说是对采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对于许多莫名其妙的典故,许多不知出处的典故,你尽管到山海经中找答案好了。山海经,它的丰富的内容,珍贵的价值无法用语言概括出来。
山海经与考古学
对于山海经,在古代,在过去没有读懂,被忘记了。在今天,能够读懂,这是因为有“考古学”的帮助。
我们的历史从“周”以后开始清楚,因为从周以后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早于周的“商时代”,确定的资料有“殷墟”,“青铜器”和“甲骨文”等等。可惜,凭借这些资料我们对商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楚。从商时代再向上是黄帝时代。对黄帝时代的认识更加不清楚。从黄帝再向上,史记说,有一个很长的神农时期。
在考古学建立以前,对历史的认识大致这样。在上个世纪,以“仰韶文化”的发现为标志,考古学诞生了。从考古知道,公元前6千年出现村落。村落的出现标志了社会的开始。对于村落,考古学叫作“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到了公元前4千年,“文化”已经遍布中华土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和渭河)的文化称作“仰韶文化”。读者是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仰韶文化人与始族文化是怎样的关系。“仰韶人”与“山海经人”发生了惊人的吻合:从公元前6千年到公元前4千年这2千年里,凡是出遗址的地方,就有山海经人生存,凡是山海经人讲述自己的地方就有遗址出土。对于我们的祖先,考古的仰韶人用遗址讲述自己的生活,古书的山海经人用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
因为考古发现,中华人的历史提前到了至少距今8千年。我们能够确定的知道中华社会开始的时间。但是,从遗址中不能清楚8千年前古人生活的“细节”,我们对古人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楚。十分欣慰,从古书山海经中发现了关于古人生活的记录,山海经的奥秘显现出来。记载确定的讲述了考古“文化人”的生活,而且是文化人的“亲口”讲述。
关于山海经的评论
不少于2千年的采集时代以后有一个千年的“动物崇拜”时代,动物崇拜以后是千年的黄帝(巫祠)时代,黄帝时代以后是千年的大商时代,大商时代以后是千年的周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时代逐渐被忘记,巫祠时代逐渐被忘记,因此,古书山海经也逐渐被忘记。秦汉以后对山海经的评论有3处:1、史记的评论。2、鲁迅的评论。3、词典的评论。这些评论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对山海经的不同的认识。
西汉时的历史学家,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至禹本纪,书中的怪物予不敢言之也。”司马迁的话写在“史记”里,是交待一下史记没有采用山海经资料的原因。为什么没有采用?因为对山海经讲的事情不清楚,不确定,不敢言之。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司马迁比今天的任何(历史)学者都伟大。他治学严谨,写“史记”20年始成。对于山海经这样一部现成的“资料”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司马迁为什么不敢言之?为了说得清楚一些,打一个比方:读者知道,圣经表达的思想成为今天宗教的经典思想。但是,圣经的记载不能当作历史的资料使用。司马迁是将山海经当作了宗教的经典。因为有史记的“定论”,历史从黄帝开始,山海经不再被当作“历史”研究。
“怪物”,是说山海经书中写了一些“动物神”。山海经书中记录了怪物是因为在山海经时代有一个“崇拜动物”的时期。动物崇拜主要有由人扮演成动物的伴歌伴舞的形式。这是古中华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动物崇拜时期以后,动物神被吸收进了巫祠,成为巫祠的神像,这就像今天庙宇里供奉的神像。山海经书中写的“怪物”是对“巫祠”中“塑像”和“绘画”的记录。动物神的歌舞盛行了千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细心的读者就是在今天也不难看到动物神的影子。司马迁时代的“学术界”受到历史的局限,对我们的祖先有过动物崇拜不能理解。认识就这样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到了近代,鲁迅对山海经有评论。他说,山海经是一部巫书。“巫”,是能够沟通人与“神”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有巫婆神汉,巫师等等。在山海经时代,巫是专门一类人。在山海经书中,是代表“氏族”向祖先“汇报”,“请示”,主持祭祀的人。山海经的记载就是“巫”说的话。巫在祭祀时候说的话叫作“祭祀辞”。这些祭祀辞是比“甲骨文”更宝贵的文献。鲁迅看出了山海经的奥秘。鲁迅的见解是精辟的,可惜,鲁迅对山海经的评论只有这一句。鲁迅的话说得很对。山海经是一部巫书,是古中华时代“巫”讲述的事情。巫的事情在今天见不到。在巫的时代,不象今天这样统一的国家。那时候是大小不一的氏族。不管氏族大小,都实行祭祀。主持祭祀的人叫做巫。巫是一批职业人,文化人,巫构成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阶层。
祭祀是一项很重大的活动,很象是今天的大型集会,节日集会。这些集会都需要主持人,巫就是这样的主持人。做一个职业的巫需要许多的知识,需要组织能力,巫是远古时代的社会活动家。有了上面的简单的介绍,读者可能对巫有了一点认识,远古的巫不同于今天的巫,也不同于今天的宗教。象巫,冢,祠,山,这些远古的事物消失了以后,这些文字“挪做他用”。读山海经如果按照今天的字义读就读不通。在今天,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保留向祖先祭祀的习俗,流传下来叫作“史诗”的祖先歌。山海经的记载证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歌至少从公元前6千年开始流传,公元前4千年基本结束。中华史诗传唱了2千多年,发源了中华文化,构筑了史诗时代。中华文化经由巫哺乳了“春秋文化”。亲爱的读者,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为我们民族的史诗时代自豪吧,为世界民族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部史诗古籍山海经自豪吧。
今天的词典对山海经词条这样解释:“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书中主要记录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词典的解释代表了今天人对山海经的通常认识。
上面例举了司马迁,鲁迅以及词典对山海经的评论。从有文字书以来几千年了,有多少“书”因为古人不再保留,不再流传而消失了?例如,在今天被当作“宝贝”的甲骨文是从地下发掘出来,古人并没有流传它。例如,在今天发现的考古文字,包括古墓中的发现,被当作珍贵的资料,其实是古人的弃物。山海经流传了下来。一方面,山海经不被理解,一方面又被当作“经”流传。当我们考察“春秋文化”的几部古书时,也能够发现这个现象。代表春秋文化的古书需要解读,需要揭秘。这其中山海经为最。
古地貌与大洪水
山海经的故事从距今万年说起。那个时候的地理环境与今天不同。读者读山海经要注意到古今地貌的变化。如果对古地貌的认识不清楚,也要增加阅读的困难。在距今万年以前,黄河土地不是今天的样子。那时候,从渭河到黄河的河道不相通,中间被山地隔成两段。西面的一段,今天的渭河积聚起来一片大湖。大湖西边的土地叫作“六盘山”,渭河就是从六盘山里发源出来。大湖东边,渭河和黄河中间的土地叫作“豫西山地”。从豫西山地往东是黄河河段。那时候的黄河是一条海沟。今天的华北平原,河南平原,黄淮平原也浸没在海水下面。在燕山的南边,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有一条河,叫作“桑干河”。在1万年以前,桑干河又宽又长,北边的黄河水直接从桑干河流进大海。海水有过低落的时候。在海水低落的时候,今天的渤海没有多少水,两个半岛,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也连接起来。
古人在山洞居住:在桑干河的南岸(中条山和太行山的北段),在山东丘陵,在豫西山地,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南部,在发源渭河的六盘山,在秦岭山地,这几块山地分布着“古中华人”。从公元前6千年以后,古人开始移向平地。到了公元前4千年,古人广泛分布在平地的水边,这样的地方考古叫作“台地”。古人为什么从山地移向平地?古人居住地的迁移为什么从距今万年以后开始?这件事与古地貌的“大洪水”有关。
在万年以前,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地表气候变暖,从“冰期”进入“暖期”。地表变暖引起了海水上涨,海平面上升,年轻的“冲积平原”在这个时期形成。山海经人从山地(的山洞)走出来,走向水边平地,走向平原。人类的黎明开始了:建起了“穴屋”,组成村落,烧制陶器,实现了对“野生粟”的熟食,狗的饲养也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的第一种关系,始族关系建立起来,告别动物界,开始以“社会”的方式生存。这些土地上的古人是“最早说汉语”的人群。这些人口说的“汉语”叫作“古汉语”。但是,在从距今万年到距今6千年这4千年里,古汉语还没有最后形成。这个时期古人说的话就叫作“方言”。在山海经书中就是用方言说的。这些方言经过了古汉语的翻译,仍然象是外国话,增加了读书的困难。
山海经的故事就是这几块土地的古人对自己的讲述。古人讲述了他们从山地向平地迁徙的经历。从距今万年到距今6千年这4千年间的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个时候,没有人工生产,不但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工厂,城市,就是像今天农村的种植生产和饲养生产也没有。那时候的古人采集自然的食物,嫩叶,树果,小动物,采集到什么就吃什么,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光了,就换一个地方。请读者记住,距今6千年以前的古人不生产。在今天,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的“领域”,有部门,集团,家庭等等复杂的关系。古人的关系没有这么复杂。那时候,古人组成了原始的“氏族”。这原始的氏族叫作“始族”。
说到这里,已经将山海经介绍给读者了。当你翻开书时,你已经在和古中华人喝茶聊天,促膝而谈。你聆听到我们的祖先对后代的教诲,你知道了我们中华人走过了怎样的童年时期。这个时候,你受到感动,热泪盈眶。朋友,读一读山海经吧,它将使你体味生活的深邃,感受社会脉搏的跳动,扩大对人生的胸怀。8千年古人的亲口讲述,这是古今中外的一大奇迹,是世界民族中仅有的。
孙忠勤的博客:揭秘山海经(2)
山经.海经.荒经。古书“山海经”约三万字。从书的记载看,明显分做三个部分:山经,海经,荒经。这三个部分反映了三个时期,山经时期,海经时期和荒经时期。
山经时期。山经时期包括了从社会开始到动物崇拜的早期,记录了始族迁徙(的史诗),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这个时期“成千上万个始族林立”,众多的始族各说各的话,叫做“方言”。这些方言各自流传着,汇合进汉语以后由“古汉语”记录成山经。古汉语大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开始形成。开始形成的古汉语只是在一小块地区使用。这一小块地区在今天的黄河下游,叫做古河道。在“古河道”地区汇合了四面八方的“方言始族”。方言始族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语言。这统一的语言叫作古汉语。到了公元前三千年,始族方言与古汉语的汇合达到高潮,为古中华奠定了语言基础。以“古河道”为中心的古汉语巫祠对始族史诗和巫祠遗址的资料作收集和整理。这个时期的山经是口传的,没有文字。大以后,有了文字,才由文字记录下来。简单说来,山经部分这样成书。
海经时期。公元前4千年以后,出现了“巫祠”。公元前3千年古汉语巫祠进入辉煌时期,公元前2千年进入晚期。从这个意义讲,海经时期也就是巫祠时期。巫祠收集和整理了山经,流传下来。古汉语巫祠整理的是古资料,表达的是古汉语巫祠时期的思想认识。
海经是对巫祠的记录。准确的说,是巫祠的信徒对巫祠辉煌时期的考古记录。巫祠衰落以后,它的信徒一方面保存和流传山经,一方面“追忆”和“收集”巫祠的遗迹,(巫祠是今天的话,用海经的话叫作“人”和“国”)。海经描述了巫祠的塑像和绘画。这些人,国,塑像和绘画被司马迁称作怪物,被鲁迅称作巫书。
荒经时期。公元前2千年以后,巫祠衰落,这是因为“商”兴起了。商兴起了,巫祠退出了“历史舞台”。巫祠时代的那些人和国成为残迹遗址。大约在商周之际,巫祠的信徒和后代再度兴起,一方面对巫祠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一方面制作了新的崇拜。新的崇拜叫作“帝俊”。帝俊崇拜存在到东汉年间。关于帝俊崇拜收集在荒经部分。
山经,始族史诗
山经1万5千字,分作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5个部分。这是对山经地区的划分。山经时期从社会开始到公元前四千年。这个时期没有怪物,也没有神崇拜,只是讲巫祠的位置,有什么水流,有什么金,玉,颜料,有什么动物,有什么植物,这些动物和植物能治什么病,等等。山经时代的巫收集,整理,宣讲的这些内容都与始族生活相关,可知这个时期的巫还没有从始族中脱离出来,宣讲实实在在的“知识”,很类似今天的“唯物论”。因为是实际的知识,保留了距今六千年以前的记录,因此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读了山经可以知道,黄河流域的始族人曾经频繁的迁徙,过着采集的生活,口头流传着起源史诗。距今五千年以后,这些原始的记录不再为后人理解,成为了一道历史之谜。
南山经。南山经记录了“鹊人”,“柜人”和“丹人”3支始族。鹊人在山东丘陵。柜人在六盘山。丹人在秦岭东段,今天的丹江。公元前4千年以后,这3支始族的后代先后的迁徙到了黄淮平原地区。祖先的“史诗”也带进了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称作“南”,这是因为古汉语氏族的中心在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处的“古河道地区”。南山在古河道的南边。柜人的语言中保留了明显的“秦方言”。
西山经。西山经记录了“华人”,“周祖先后稷”以及“生存在渭河北的2支始族”。华人起源了著名的“女娲神话”。西山的地区包括了渭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因为渭河大湖还没有消失,西山人生存在大湖的以东以西两块地方。书中有一段关于女娲的记载,记载说:栗广之野,有神十人,横道而处,曰女娲之肠。
这一段话记载在荒经里,可是,讲的事情,女娲,却是山经时候的事情。商人和周人是说汉语的,但是在广大的地区不说古汉语,周人的祖先华人也不说古汉语,这就象今天的汉语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一样。当少数民族改说汉语时,他们的文化也翻译成了汉语。女娲之肠这段话也是这样。我们将这段话回复到原始族的传说,就发现这是一段始族的起源史诗:
我们女娲始族在始祖的时候有十支“肠”(肠,实际上是连接新生命的“脐带”),这十支肠栖息在“栗广”的水边和山坡下,这十支肠生出了我们这一支始族,我们始族的名字就叫做“娲”。(娲是对脐带的音译,肠是对脐带的意译)。
上面一段话是娲始族的起源传说。这段话由周人(的祖先)翻译成古汉语,就有了栗广,神,横道这些话。将字义(肠)和发音(娲)分开,并且将娲字加个女字做说明。娲是肠的意思,在这段话中看不见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山经时代的始族人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天真地猜想自己的起源。娲这支始族人从今天的西安地区向东扩散到了河南,山西,女娲的传说被当做中华人的起源,在更大的地区里流传。
北山经。北山经记录了后人称作“冀”地区的几十个巫祠的遗址。在北山经已经看不到始族史诗。著名的“商”的祖先起源于这个地区。前面说到古河道地区。北山经人是古河道地区的重要移民。
东山经。东山经记录了从桑干河边向南迁徙的几支始族。大洪水以后,大片的平地显露出来。这是华北平原的形成时期。东山经人一路“水行”南下,到达了山东丘陵。
中山经。中山经记录了“伊洛河”地区的始族,伊洛河始族是著名的“伏羲人”。
海经,图画和塑像的记录
古书有图,今书只有文字。今书的图是后人补画的,少年鲁迅描画的图也不是原图。原图是对巫祠遗址塑像的描画。从巫祠到文字的记录不少于二千年,这些图画在巫祠的墙壁上辗转流传,文字以后,经过了无数次的手抄,翻刻,无法想象原图的面貌。古书有图,山海经是一部图书,至少,海经部分的文字是配图的说明。这部图书配三万一千多字,山经部分的文字是一万五千多,可知这部书的容量多么大。图配字。在文字以前,有过一个画的时期。搞音乐的人无法用“话”说明声音,就使用了谱。巫祠的记录在使用文字前使用了画。在祠中,有塑像和画。始族的起源史诗由口传流传,而巫的记录则由巫祠的塑像和图画流传。
海经部分怪物大量出现,这一部分记录了巫祠的塑像和绘画。考古出土了公元前三千年的巫祠遗址,在渤海岸的一处遗址发现了大型的塑像。这些塑像有的与人相等,有的大于人一倍。在甘肃秦安的一处遗址是大型的建筑,主建筑是一个内厅,内厅里应该有塑像和壁画。内厅前面是一处与内厅等宽的广厦,显示了是供宣讲的场所。这两处遗址这么成熟,规模这么大,可知塑像和画的时间不能晚于公元前四千年。
巫祭祀神。巫祭祀的神与今天的神不一样。今天的的神是“人形”,死去的叫做神,活着的叫做仙。巫祭祀的神是动物,巫时代崇拜动物,并不崇拜人。在巫时代的早期,祭祀祖先。从始族产生出来的祭祀(崇拜),实际上是始族的“起源”。这起源可能是一块石头,是山,是水,是某种植物或者某种动物。在书的海经部分和荒经部分,有“人”和“国”,这人和国是说“神”,人形的动物神。说到这里,读者应当明白,人类对自己祖先的认识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后开始清楚。大约从战国以后,古人意识到古中华有过“蒙昧”的三皇时期。更早的时候,商,周的时候,古中华人不能知道自己的祖先。他们找到了神,人,氏,帝,当做自己的祖先。古人将自己的认识流传下来,写进书里,今天看到了。这神,人,氏,帝,便是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说到科学探索,从古到今没有停止过,在今天不是继续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吗?
荒经
从山经时期到海经时期,达不到认识世界的能力,巫逐渐“神化”和“宗教”化。到了荒经时期,达到了宗教的成熟程度。在荒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帝,叫做帝俊,帝俊与今天的宗教神没有什么区别。帝俊神在周以后流传,在西汉以后记载进山海经。帝俊的起源也许早到商的晚期或者商周之际。
在荒经时期,巫祠逐渐宗教化,脱离社会。
巫家。本文对山海经的探秘就要结束了,现在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山海经的历史地位。
1、祭祀。距今八千年,有村落出现,用考古的话说,叫做文化。据考古,在洛阳的一个叫做裴李岗文化,在太行山东坡的一个叫做磁山文化,长江边的一个叫做彭头山文化。西辽河的兴隆洼遗址占地二万平方米,房址每排十余间,总计有一百三十余间。在西安附近出土了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遗址上有壕沟围起来的三万平方米的居住区。
像兴隆洼和半坡这样的遗址沿一条河的河边星星点点的分布,便组成了村落,巫宣讲应当开始于村落时期。在村落的不远处,山坡下,空旷的地方建设起来一块供集会活动的场所。始族人的文化生活,祭祀,宣讲,歌舞,在这里进行。这样的场所在早期可能没有房屋,也没有人管理,逐渐地,建起了房屋。这样的场所叫做巫祠,主持和管理场地的人便是巫(更早时期,祭祀在山洞进行。这样的山洞叫作窟)。
在空旷的场地上,燃起了熊熊的篝火,参加活动的人打扮起祖先的模样。他们想像的祖先的模样,可能是一些象征的动物,也可能是一些象征的植物。他们拿了已经是道具的石器,木器,在身上挂了装饰性的毛皮和枝叶,花环一类。在篝火旁边堆放着采集来的食物。人们就这样地围着篝火跳来跳去,饿了就吃,吃了再跳。
祭神的仪式开始了,人们将供神享用的食物,玉器摆放在一个显眼的高台上。主持祭祀的巫唱起了祭神歌,有时候是由巫领唱,众人随唱。这些祭品或者在仪式中,或者在仪式以后埋进地下。有了专业的巫以后,这些祭品由巫收下,不再埋进地下。
这就是远古时代的祭祀,这样的祭祀不同于后代的“供”。祭祀的组织者,巫,引导着祭祀的参加者围着居住区“游行”,游行的队伍高声喊叫,敲打出各种声响,祭祀达到了高潮。游行过后,祭祀的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居住区,祭祀便结束了。
2、巫的宣讲。巫祠的又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巫宣讲。宣讲巫与主持巫不同,需要宣讲的能力,宣讲巫可能是走巫的形式,在一定的地区里巡回宣讲。巫宣讲这种社会交流的方式经久不衰,将一个地区的文化思想传播到另一个地区,因为宣讲巫的传播,扩大了语言的范围。
语言这个东西广义的,从形式讲包括了文字语言,声音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包括了方言和外语。从用途讲包括了生活语言,专业语言(术语)和交流思想的社会语言。我们从这样分类的角度看,就发现:在始族时代,始族人使用“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那种语言。而宣讲巫使用的却是“交流思想”的社会语言。社会语言因为巫宣讲而成熟,而丰富。古汉语因为巫宣讲而形成。古汉语氏族因为古汉语而汇集。大商氏族因为古汉语的传播而辉煌。周秦因为接受古汉语而铸就了古中华文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古文明这样形成起来。在今天,大卷的道经、佛经、古兰经、圣经来自哪里?是聪明的圣人写出来的吗?不,是传道者经年累月地宣讲积累起来的。巫的宣讲就这样的一代一代的口传心记,传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有了文字的记载,内容便固定下来,在以后的时间里,社会改变了,巫的宣讲显得更加古,被当做经保留下来。
3、巫文化与春秋文化。远古中华结束于周秦。春秋以后开始了一个新时代,远古中华是个氏族社会,几千年的氏族社会积累了巫文化,它滋润,哺育了以后三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华史上有一个光辉的春秋文化。春秋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超出了丛书的范围,这里不做讨论。可是,春秋思想来自哪里?来自氏族社会,公元前一千年,氏族社会进入晚期。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结构,系统的氏族文化,巫文化。春秋人从不同的角度,从氏族社会吸取文化营养,总结和整理氏族社会的文化(历史)遗产。
著名的《道德经》也是宣讲的底本。古书“墨子”中能够看到“巫宣讲”的痕迹。能够与山海经相比美的一部书是“尚书”。尚书也是取材于古资料,战国时成书,汇编的时间近千年。尚书从尧舜禹的传说编出了“历史故事”。尧舜禹的传说取材于禹神话。水浸的黄淮土地显露出来。在黄淮土地上起源了禹崇拜。从禹治水到夏后启,尚书的故事基本结束。
山海经成书二千年来,人们虽然不能读懂它,却觉察到了这部书的价值。任何的社会都不会保留对社会无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讲,是古人向我们推荐了这部书。单讲书的文字,除了一些古字而外,十分通俗,这是因为书的资料源于口语,出于宣讲巫文化的高手。但是书中记录了几百条水,保留了远古时代的语言,这些语言又是非古汉语,等于是“外国话”。这就增加了阅读的困难。
在文字前,有一个神话,史诗的阶段,一切的氏族的发育都这样。在大地域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中华由成千上万个氏族汇合起来。社会的文化以巫文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中华人的氏族集合,巫文化的悠久,丰富,复杂,多彩,独特,都是世界各民族中唯一的。我们中华人当之无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部书告诉了我们中华人的早期分布,早期生活,这一切以巫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春秋时代有诸子百家,它是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即社会思想。不管这百家之间有怎样不同的认识,它们都是对氏族社会的总结,对新的社会的求索。基于这个总的认识,总的出发点,就发现,山海经应当是春秋百家中的一家。
山海经这一家是怎样的一家呢?社会分做了管理(政权)和被管理(生产)两个部分,用孟子的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动物人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人,社会人又经历了几千年的发育,形成了这样的关系。社会分离为两个部分,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事实,儒家做了理论的说明。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寻求实现社会的有效的秩序。用孔子的话说叫做“仁人爱人”,“克己复礼”。
儒家思想没有为政权者采用,政权者(秦)采用了商鞅思想。商鞅思想对于政权的建设十分有效,实现了皇帝政权。道思想是对远古的生育崇拜(女娲崇拜)的继续和发展,达到了哲学思想的高度,自成一家,叫做道家。有了上面的认识,现在来说山海经这一家。
商以前的社会管理是巫祠的管理。巫是一个人数十分可观的群体。氏族社会的文化思想由巫表达出来。文字是巫的工具。如果没有巫文化群,也就没有古汉语的创造,自然古汉语氏族也无从谈起。山海经一家与儒家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个是神治世,一个是圣人治世,一个是维护神权,一个是维护人(贵族)权。社会的发展却是沿着政权的方向。
中华史上有一位赫然大物,叫做黄帝。黄帝的又一个名字叫做轩辕。黄帝是谁树起来的?是山海经这一家。轩辕是起源于渭河的著名巫祠。关于春秋百家,据西汉学者有十家。大约是,儒,道,墨,法,医,兵,名,小说,阴阳……山海经独立于十家以外,可以叫做巫家。
无论是中华史还是世界民族的历史,依据于文字的记载。文字记载的历史能够上溯到距今五千年,更早的始族历史不能清楚知道。二十世纪以后有了考古学,借助考古学的帮助能够对山海经重新认识,这是一部关于始族历史的原始记录,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记录始族的文字资料。
远古中华,这是一块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领域,借用一句文学的语言,叫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再说得具体一点,反映这块领域的山海经几乎无人(至少从书上看不到)解读。今天的中华人都在说,龙的传人,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等等。谁能说清楚这些祖先的内容?关于古中华的认识停留在二千年前春秋人的高度。当着二十一世纪的中华航船起锚航行的时候,我们中华人航向哪里?历史将告诉我们,沿着历史的方向。而山海经则是中华航船的起锚地。
揭秘山海经(3)
读者,从这一篇开始,我们读原文,请准备好原本山海经作参照。这一篇讲述一支古老的原始氏族人采集迁徙的故事。这篇故事依据这支始族的祭祀辞,讲述始族经历的祭祀辞在今天叫作史诗又叫作祖先歌。
有一条古河道叫作济水,济水在今天的黄河道上流过。这条济水已经堙没在黄河的河床下面,或者说是黄河道的古名。又有一条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标记废黄河。废黄河是从黄河分支流向淮水的一道水流。一支叫作鹊的始族在济水和废黄河之间生存着。这块地方叫做古河道。在鹊始族时代,济水和废黄河的地方是大片的水域,对这片水域,鹊人叫做西海。有丽鹿之水流向西海,就是说鹊人生存在在泰山地区,这里是山东丘陵的西坡。
这是一篇记录鹊始族的史诗。鹊始族在古河道地区生存着,繁育着,使用古老的鹊方言。
在泰山南50公里,一个叫作大汶口的地方,出土了遗址。这就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人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千年以后。在大汶口人时,黄河海沟已经淤积成了陆地,而在鹊人时期海沟正在淤积。可知鹊人是大汶口人的祖先时期,早了大汶口人不止千年。
鹊人从招摇这一支分支来到古河道,这一支分支也就将自己的领地叫作招摇。招摇是个没有伤人的野兽,食物又充足的地方,鹊人确实找到了理想的住地。在这块地方,栖息着白耳朵的猴子,凡是有猴子栖息的地方一定没有伤人的凶兽,而且,猴子的食物也是鹊人的食物。
在招摇这块地方,还有叫做祝余的植物,是一种灌木。祝余的嫩叶可以吃。祝余,又叫诸余,唐以后叫做茱萸。有一首唐诗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祝余在古河道普遍生长。
还有一种树叫做迷榖,是这个地区通常的树木。穀树是什么树呢?在今天,常见的树有杨柳松柏,在6千年以前是穀树。在今天这种穀树可能在我们身边,只是语言的原因,无法知道是哪一种树。
鹊人在这里住下来,搭草苫,挖地穴,采嫩叶树果,捡拾小虫子。几百年过去了,鹊人发生了几次的分支,领地不断扩大。
山东丘陵的古人口有2个来源。1,山西芮城人的后代至少在几十万年里向东迁徙,成为了山东丘陵的土著。2,距今万年大洪水时期从桑干河向南迁徙的东夷人。这部分人口集中在丘陵的北坡和东坡。在今天已经知道,至少距今八千年有村落出现,基本的词语开始形成,古汉语起源于太行人(从磁山到濮阳)。从语言看,鹊人与太行人亲缘,是最早与太行人融合的芮城人后代。总之,鹊人在招摇时期组成了村落,能够讲述自己,但是还没有崇拜,是在“辨识环境”的阶段。
文中说:“食之不饥,食之善走,佩之不迷,佩之无瘕疾”,表明鹊人对生活环境有了朦胧的认识。招摇……堂庭……猿翼……杻阳……鹊人发生了不少于10次分支。如果始族百年发生一次分支,那么,十次分支就在千年以上。因此可以知道,鹊人在古河道地区生存的时间不少于千年。不少于千年的时间,不少于10次的分支。我们的祖先,鹊人一定有很多的事情向后代讲述,而且,每一支分支始族都有自己分支的祖先歌。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份综合资料。下面作一些词语的解读:猿翼山:猿,是猴。翼,是鸟。猿翼山就是猴鸟山。招摇和堂庭是方言的音译词,猿翼是方言意译词。
腹虫:就是蛇,腹虫是对蛇的翻译。虺:也是蛇(蛇的古汉语方言还有龙)。不长的话出现了这么多同义词,说明了多种语言(方言)发生了融合,说明了在长的时间里多个方言的始族汇合起来。
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西海已经淤积成了湿地,成了河网地貌。鹊人的领地扩大了,能够到水边去。但是,对于不常见的龟,虫,蛇,木还是很害怕,巫传达祖先的警告:“不可以上。”
这是原资料的话,不要到有野兽的地方去,不要走出领地。鹊人的话很出乎我们的意料:既然是猴鸟栖息的地方为什么不可以上呢?可知这是鹊人祖先对后代的警告,那时候不是猴鸟迁徙的环境。在千年的时间里,祖先的话流传到猴鸟栖息的时期。杻阳分支不敢深涉水域,他们说旋(玄,黑)龟出没在怪水里。
鹿蜀:古时有麋鹿,又叫四不象,在水湿地栖息,在今天野生种的麋鹿已经绝迹。“佩之宜子孙”:是说有鹿蜀图案的饰物,只有图案才能是白首,虎文。
在杻阳出现了向东的流水。黄河从黄土高坡飞流而下,夹带的泥沙淤积在西海里。千年的时间过去了,西海高出了东南土地,西海的水流向了东,也就是今天地图上标记的废黄河。
两个地区,柢和亶爰,这两个地区多水,无草木,没有了猿。出现了两种新的动物,鯥和类。鯥似今天的蛙,冬眠,类浑身长了浓密的毛,以鯥为食物。鹊人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大片的陆地,河网的地貌继续缩小,出现了多水,无草木的水塘,湿地。在这样的环境里,蛙是常见的动物,鹊人也去扑捉。
从第8支分支开始出现怪物:“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如鸡而三首,六足,三翼”,“如狐而九尾”,“如鱼而人面”。怪物是时代的特征,标志进入“动物崇拜”时代。
就社会的进程讲,动物崇拜要晚于史诗时期。到了始族的晚期,在始族的集会上,出现了新的宣讲形式,就是对动物神的表演。这种新的宣讲形式很快代替了对史诗的宣讲。巫宣讲的场所普遍建立起房屋。这房屋就是供始族人崇拜的巫祠。由人打扮起来的动物神形象便是巫祠的图象和塑象的素材。总起来说,怪物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四千年,这也是始族史诗结束的时间。山经的记载除了后人的补充和说明而外,原资料全部在公元前四千年以前结束。始族巫不再以“山”的形式“宣讲”,转向了“歌舞表演”的新形式。
青雘:是染料。染料用来涂饰身体,金玉用来刻制饰物。
第十山的东海,汸水实际上是今天的废黄河和淮河水域。可知鹊人沿着废黄河向淮河方向迁徙。这是一篇史诗,记录了鹊人的分支始族在一,二千年间的迁徙经历。这支始族在泰山的西坡下,与白耳猩猩为伍,随着古河道土地的形成,他们逐渐的走向平地。这一篇史诗描绘了古河道地貌变迁的过程,从海沟到河网地貌,后是水湿地,当大片的土地淤积形成的时候,“多水,无草木”,昔时的水湿地形成了日渐缩小的水塘。在自然面前,始族人增长着生存能力。他们以祝余为食,采食嫩叶树果,当着在树间行走的时候,学会了以榖树辨识方向。他们走出山坡和树丛,来到水边。鹊人能够对金玉加工作装饰品,用蓝色(或黑色)的染料涂饰赤裸的身体以显示人体美。他们从采集植物食物到扑捉水边的动物,扩大了生存范围,提高了生存质量,在对生存环境的认识上,从辨识环境到对动物的崇拜。这一篇史诗结束于动物崇拜时期。史诗,又叫做古歌,祖先歌,祭祀辞,大多在祭祀仪式上唱,巫唱道:我们鹊人的祖先带着族人走过了一山又一山,涉过了一水又一水,这一个个的地方经历了什么事?饿了吃什么?病了用什么医治?在什么地方有金玉,染料?怎样越过多水无草木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受到了什么动物神的保护?我们鹊人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分支,扩展了大片的领地……看,我们不必去想像和补充那些在传唱中丢失的部分,仅就现在的资料已经是连贯的史诗。
原文: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sheng),食之善走。丽鹿(加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a)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a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腑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i)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di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鯥(lu)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尃(fu加犬右)也(加犬右),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加鸟旁)付(加鸟旁),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o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需(鱼旁),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萁尾之山,其尾踆(cun)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译文:南部有一支始族叫作鹊。鹊始族是一支古老的始族。它的一支分支叫作招摇。招摇这一支人在山东泰山的西坡住下来。在招摇住地的西面是黄河海沟,招摇人叫作西海。在招摇始族的领地盛产桂和金玉。有一种植物叫作祝余。祝余的叶子象韭,开蓝花,能吃。有一种树叫作迷榖。迷榖树有黑色纹理,花很鲜艳,传说招摇人看迷榖树辨识方向。常见的动物有白耳朵的猴子,叫作猩猩。猩猩肉滋补健身。丽鹿水从招摇领地流过,注入西海。招摇人在丽鹿水里拣叫作育沛的石头佩在身上,当作护身符。
随着分支人口的增多,鹊始族的领地也在扩大,分支也增多。堂庭分支的领地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猿翼分支的领地多猴,多鸟。还多怪兽,多怪鱼,多白玉,多怪蛇,多怪木。鹊人的祖先告诫后代:不要走出领地。
杻阳分支的领地多赤金,多白金。有一种动物叫作鹿蜀。鹿蜀形状象马,白脑袋,虎纹红尾,会叫唤。杻阳人刻了鹿蜀的形象当作吉祥物。在杻阳的领地有怪水向东流进宪翼水。在怪水里有玄龟。玄龟也是杻阳人的佩物。
柢分支的领地多水,无草木。有一种动物叫作鯥。鯥很象今天的蛙类,两栖,冬眠。柢人用鯥消炎治伤。
亶爰分支的领地曾经是多水无草木的水泽地。在水泽地里有一种动物叫作类。亶爰人将类当作药用。
基分支的领地是一块高地。高地的南坡多玉,北坡多怪木。基人佩带一种叫作尃也的护身符。尃也形状象羊,九尾四耳,眼睛长在背上。还有一种吉祥物叫作尚付。尚付形状象鸡,三个头,六只眼,六条腿,三个翅膀。
青丘分支的领地南面多玉,北面多青雘。雘是颜料。青丘人的护身符是九尾狐。传说九尾狐象小孩叫,很凶,吃人。青丘人还佩带灌灌。灌灌是一种鸟。灌灌这样叫:“呵,呵……”。在青丘领地有英水向南流进即翼湖。传说水中有一种动物叫作赤需。赤需人头鱼身子,可以治创伤。
鹊人最东面的分支叫作萁尾。萁尾临东海,多沙石,有汸水向南流进淯水。
鹊人的语言有:桂(不同于今解),鹊(不同于今解),祝余(文中说,如韭而青花),榖,狌狌,育沛(疑是玉佩的误传)。这些词语很接近古汉语的发音,但基本的意思与周,春秋时的汉语有差别,可知鹊语与古汉语接近,在古汉语以前。
揭秘山海经(4):南山经.二经 (请读者参照山海经原文)
在黄淮地区,一支始族保留了一部从祖先流传下来的史诗。这部史诗讲述了祖先从西方向东方迁徙的经历。这支始族的祖先叫作柜。
柜人的领地西临大山,北望渭河(上游),东面有猴群出没。有一条水叫作英水。英水向西南流进洮河。英水出产白玉,出产野生高粱。有一种动物叫作狸力。狸力长得象猪,猪脚,象狗叫。其实狸力就是野猪。柜人将狸力当作吉祥动物,说,在狸力出现的日子人口兴旺。有一种吉祥鸟叫作鴸。鴸长得象鸱鸮,只是翅膀上长手。其实,鴸就是蝙蝠。
北望渭河,英水流进洮河,出野猪,出蝙蝠,这分明是六盘山的山里。柜人的领地在六盘山。
从柜人的领地向东有猴群出没。长右是柜人的方言,意思是猴子。柜人的方言叫作长右,因此,地名也叫长右。长右这个地方曾经是一片水泽,无草木,到了柜人时期水退了,开始有猴子出没。柜人初到长右时常发洪水,柜人就作出四耳的猴子当作护身符。读者记得,山东丘陵的鹊人领地有白耳猩猩,六盘山的柜人领地长右成群。我们能够想象,在鹊人和柜人时代,肉食动物,虎豹,已经避开人的领地。我们还能够知道,柜人的领地是在渭河大湖的西岸,随着湖面的缩小,柜人的领地向东迁徙。
柜人向东,从长右来到尧光。尧光是一块高地。尧光的南面多玉,北面多金。有一种动物叫作猾裹(?)。猾裹长得象人,身上是猪一样的毛,在山洞住,冬眠。传说猾裹能够带来灾祸。滑裹就是今天传说的野人。在今天,野人已经绝迹了,但是在柜人时期,在六盘山地区有野人生存着。在今天,只是四川和西藏不时传出野人的信息。
柜人的分支后代向东迁徙来到羽山,瞿父和句余。书上说,从六盘山到这3个地方千里之遥。可知柜人已经是祖先的千年的后代。又说,这三个地方都很荒凉:羽山多水,多雨,多蛇,无草木。瞿父和句余都无草木,多金玉。怎么可能呢?可知,这是后人的补充文字,就象今天的考古报告。柜人后代是将这3个地方当作祖先的事绩讲述。这样,我们就能够合理的想象,这3个地方是著名巫祠的遗址,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在柜人时代,没有比巫祠和祭祀更重大的祖先事绩。古书说,鲧治水失败被帝杀死在羽山。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证实,羽山是巫祠的名字。
随着渭河大湖的淤塞,渭河从西向东延长。柜人的分支后代向东迁徙,渭河流经浮玉这个地方向南转弯,又继续向东。柜人后代来到浮玉,在浮玉和渭河之间集合起稠密的居民区。笤水从浮玉流过,向北流经居民区,注入渭河。有一种叫作彘的动物。彘形状如虎,牛尾,象狗叫。彘是什么动物呢?还是猪,从时间判断可能是家猪。从文字看,狸力是野猪,彘字在秦汉时频繁使用,可知是家猪。
渭河在浮玉蜿蜒曲折,淤积起来一块肥沃的平地。柜人在这里居住了几百年。象浮玉这样的土地不多见。
柜人的分支迁徙到了成山。成山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热运动,大地撕裂开,三块岩石从地下突兀而起。渭河(中段)就是这样的积水成湖。成山出产金属和染料。柜人用染料涂饰身体。著名的嘉陵江,汉水从成山发源。
从成山向东,柜人经过了会稽,夷,仆勾来到了秦岭的北坡。秦岭的北坡叫作咸阴。咸是秦岭的古名。成山,会稽,夷,仆勾都在秦岭的西段,是六盘山和秦岭的中间地带。发源嘉陵江和汉水的古水有:豕shi(门框)水,虖勺,勺水,溴,列涂,洵水,阏之泽。
汉水上游的一段在今天叫作西汉水。西汉水的古名是滂水。滂水从虖勺山发源出来。注入滂水的支流还有:鹿水,泽更之水。
从六盘山和秦岭的中间地段再向东是尚未淤塞的渭河大湖,漆吴在大湖的西岸。从漆吴向东望去,能够看到湖中的陆地。太阳也在湖上升起。柜人从六盘山的柜走来,到渭河大湖边的漆吴。这一路上,只有柜和浮玉两个地方是平地沃土,适宜居住。柜人在这两个地方发育起来。这一篇史诗记录到漆吴就结束了。
原文:第一山,柜山。南次二经之首曰柜ju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此(加匈),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士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bi其名曰鴸zhu,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第二山,长右山。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第三山,尧光山。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裹(衣鬼),其音如斫zhuo木,见则县有大繇。
第四山,羽山。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腹虫。
第五山,瞿父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第六山,句余山。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第七山,浮玉山。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县区,东望诸此。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笤tiao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县区,其中多鮆鱼。
第八山,成山。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豕(门框)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第九山,会稽山。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fu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溴。
第十山,夷山。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溴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第十一山,仆钩山。又东五百里,曰仆钩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第十二山,咸阴山。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第十三山,洵山。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患(羊旁)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yan之泽,其中多芘pi蠃luo。
第十四山,虖勺山。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木(丹),其下多荆杞qi,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第十五山,区吴山。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上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第十六山,鹿吴山。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第十七山,漆吴山。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注释与探索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柜,是地名又是一支始族的名字。文中说,北望诸毗,诸毗是渭河上游河段。渭河发源于六盘山的北段。这一篇史诗记录柜人从六盘山向东迁徙到渭河大湖边,史诗结束。渭河大湖淤积为渭河平原。柜人的后代继续向东迁徙到达了黄淮地区,柜人的迁徙记录在黄淮地区保留下来。这一篇史诗被古汉语收集整理为南次二经。
――流黄,诸毗,长右,英水,赤水――这些名字是柜山的地理位置,在渭河的源头。渭河发源于六盘山,英水向西南流,流向六盘山的西坡。柜山在渭河南。
――诸毗――是一条水,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在西山经记做诸资。“北望诸此”,诸此就是渭河。今天的渭河和秦岭之间是一片河谷平地,叫做渭河平原,又叫做八百里秦川,可是在这一经时还是不适宜居住的水域。
――丹粟――就是高粱。高粱能够在干旱地区生长,可知在柜人时期六盘山的气候条件与今天差不多。
――县,士功,放士――是秦方言,县是居住区,士是居住区的“人”。这一处是山经中唯一写社会村落的地方。一部山海经全部是巫祠的记录。是从巫祠的角度对环境的描述。因为巫祠没有从村落脱离出来,巫祠的地方也是村落集中的地方,所以,对巫祠的描述,也就是对始族村落的描述。
――狸力――猪。“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都是猪的特征,豚是秦方言,家猪。从柜到秦,柜方言也带进了古汉语。猪叫豚,脚叫距,狸力呢?模仿猪的叫声,流传在“经”里,“其状如豚”,却不知道就是豚。猪的又一个名字是彘。狸力在柜地区通用,彘在浮玉地区通用。豚也是猪。可知这一篇的柜人已经由多个始族汇合,使用过多种方言。
――鴸――“其状如鸱而人手”,是蝙蝠。
――多放士,多士功――人口兴旺。茂盛的水草引来了猪,柜人将猪和蝙蝠当做吉祥动物。
从语言看,柜人与鹊人的语言不同:诸此(渭河),流黄(不知),长右(猴子),豚(家猪),狸力(野猪),距(脚),鴸(蝙蝠)。再如:县(村落),郡县,士功,放士,这些词语在春秋以后和秦时大量使用。柜人的方言保留在秦语里,从语言来判断,柜人是秦人的一支祖先。
――长右――方言,就是猴子。其状如禺(猴子),如禺,就是说,不同于猴子,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面的图画。在鹊人,叫做狌狌,白猿,猨,在柜人叫做长右。“见则郡县大水”,这是巫对长右的解说。
――猾裹――“其状如人而彘鬣”,彘鬣就是猪毛,象人而长着猪毛,在今天,叫做野人。野人不同于灵长类,是人类的近支。万年来,人类进入了社会,野人脱离在社会外面,停滞在旧石器阶段。在今天野人近于绝迹。人形的动物在古书时有记载。这一经记录了野人,在渭河山里还有野人的踪迹,可知,野人是在社会以后消失。
――穴居而冬蟄――这是万年前人类,旧石器人类的生存方式,居住在山洞里,冬眠。这样具体地描绘,可知与野人接触过。距今万年以后,社会人逐渐走向平地,组成村落,拉大了与野人的距离。
――县有大繇――县,居民区。繇,灾难。可知山经人已经将野人当做动物。鹊人在水湿的环境,记载的动物和植物与健身,治病有关。这一经在六盘山山区,没有关于植物的记载,讲述的动物也是大体形的野兽。
――羽山――一个著名的名字,鲧神话流传在羽山。羽山在渭河,在渭河的上游河段的水湿地区。原来鲧是一位治理渭水的神话英雄。今天知道的尧舜禹故事由多个传说并合在一起,鲧这一部分神话起源在渭河地区,是“秦文化”。从这一山开始,进入渭河水域。鹊人从丘陵的西坡走向水湿的平地。在这一经,随着渭河土地的形成,柜人也走向了水湿的平地。
――多腹虫――腹虫就是蛇,是水湿地区的动物。动物有动物的领地,村落是始族人的领地。在始族时代,走进动物领地是很危险的,唯有蛇这种动物频繁在村落出现。从始族到后代,人们对蛇的态度不一样,有畏惧,有崇拜,有好奇,有想像。在这一经,是“多草木,多腹虫”,望而生畏。
――无草木,多金玉――以上三山“无草木,多金玉”,金玉就是山石和巫祠废墟遗弃物。流传鲧治水神话的地方竞这么荒凉,怎么可能?可知,这里讲述的是遗址。
――北望县区――从始族巫到专业巫,巫祠建立起来了,从巫祠角度看,县区在北面。下面的话:“笤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县区。”就是说,巫祠建立在秦岭的北坡,有笤水从秦岭流向居住区。
――东望诸毗――在柜山是北望诸此。从柜山到浮玉山,千余年过去了,渭河的土地形成,渭河道向东延伸,在浮玉是东望诸此,渭河水流向东方。
――彘――古猪字。“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犬吠,”也是猪的形象。猪,在柜山叫做狸力,一种动物两个名字,又叫豚。这是因为,在始族时代采集生存,逐食物而迁徙。就巫祠来讲,接受了不同始族的“朝拜”,保留了不同的方言。
――是食人――这是野猪,野猪是山林动物,说明浮玉山在秦岭的北坡。这是一块水草茂盛的地方,水草茂盛,引来了野猪,猪多为患,到了“食人”的程度。
读者是聪明的,一定想到了浮玉人就是千年前柜人的后代。柜人是浮玉人千年前的祖先。在柜山,“英水向南流注于赤水,”是说六盘山是渭河和洮河的分水岭,“东望长右”,是说六盘山的东坡,“北望诸此”,已经在山脚下,而“无草木,多金玉”是在山下的平地。这是一条始族人迁徙的路线。柜人源自六盘山山里,逐渐向东,随着渭河道的形成,来到了渭河边。在浮玉,描述了渭河道的一个弯曲。
(从柜山到浮玉山,这一经给出了详细的位置,能不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能够。打开地图,渭河的源头,沿河有:渭源,陇西,武山,秦安,天水,宝鸡几个市镇,柜山在渭源,浮玉山应当在武山附近。(秦安距武山七○公里,在秦安出土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座大型建筑,时间是公元前三千年,这座大型建筑的主人应当是柜人的后代,秦人的祖先)。
成山:突兀孤立,是地下火留下的地貌。
会稽:是一片山地,在武山东,宝鸡南。这片山地发源了嘉陵江和汉水。以下几山也在这个地区。会稽也是禹治水神话的一个名字。羽山与会稽相距不远,是鲧神话起源的地区。
咸字在书中频繁出现,是秦岭的古名。咸阴,秦岭北。秦岭的名字有咸,华,秦以后称秦岭。
――阏之泽――从全文看,柜山和浮玉山都是伸进水域的坡地,这洵山也同样是。
从第八山到第十三山离开了渭河,在渭河南,出现了虖勺,勺水,溴水,列涂,洵水几条水,这是坡,沟交错的地貌,柜人的村落散布在坡地上。
――虖勺,滂水――大约是嘉陵江(或汉水)的源头。嘉陵江在宝鸡南。以上从第八山到第十五山是在从武山到宝鸡的一段山地。
吴:似“昊”字。少昊是秦人的重要崇拜。在这一经,吴字出现了三次。从始族时代到今天五,六千年,能够流传下来的信息不是很多。而且,这些信息呈“碎片”状,需要我们细心的“并合”。在后来的古书中,少昊是崇拜,是神,在这里显然是巫祠的名字。
――蛊雕――状如雕,像婴儿哭,又吃人,鹿吴山怎么会有吃人的水兽?分明是山地间和大湖的猛禽。
――是惟日次――日次就是日出,从宝鸡向东是大湖,叫做东海。“望丘山”,是说有土地露出水面,太阳从湖中升起。
这是一篇始族史诗的片断。文中说到了多水,无草木的地貌,说到了东海日次,这是渭河平原形成以前的地貌,柜山和浮玉山是范围不大的山间平地,这里水草茂盛,始族汇集,多种方言融合。柜人的分支走出了秦安地区向东迁徙,在嘉陵江的源头东望大湖的日出。史诗到此结束。
这一篇史诗向我们传递了宝贵的信息。万年的中华古人汇合起来了4支著名的古汉语氏族。这4支氏族是夏(伏羲)人,商人,周人和秦人。夏祖先在山西,商祖先在太行山,周祖先在豫西山地(丹),秦祖先呢?柜人是秦人的祖先。随着渭河大湖的消失,秦人的祖先在8百里秦川繁育生息。
秦人是古汉语氏族,说古汉语。秦祖先说秦方言。渭河不是古汉语地区。秦祖先怎么放弃自己的方言接受了古汉语,走出这关键的一步?资料实在是太少了,无法知道细节。柜人的一支后代进入了黄淮平原。黄淮平原是古汉语地区。这是一条传播古汉语的通道。在古河道地区流传少昊崇拜,少昊是秦崇拜。少昊崇拜经由这一条通道在古汉语地区流传。从古汉语角度,对于来自西方的人口称作昊,称伏羲人太昊,称来自渭河的人口少昊。
柜人的起源人口能够找到。据考古,距今万年(和几万年)黄河土地的情况是: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黄河是一条海沟,渭河和黄河南北不沟通。在海沟北面有芮城人,芮城人的起源地区在山西南部。到了万年前,芮城人向西到达了今天的镇原,环县地带。柜人即是芮城人的分支后代。柜人应当是秦安地区的土著。一支芮城人的分支,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先是向西,经过了今天的陕北高原,走进六盘山。这一篇的柜人即是从六盘山走出来。
揭秘山海经(5):南山经.三经(请读者参照山海经原文)
在黄淮地区保留下来3部史诗,已经读过了鹊人和柜人的迁徙经历。这一篇读丹人的经历。
丹始族从天虞地区走出来。天虞在今天的汉水支流丹江地区,因此就叫作丹人。丹人是荆人的祖先,荆人是楚人的祖先。这一篇史诗是讲述丹人的一支分支向东迁徙的经历。读者知道古书常常荆楚并称,以为是两个地名。其实,从丹到荆,从荆到楚,楚人的祖先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
天虞地处高山深谷,流水湍急,生存环境很艰险,不可以当做住地。著名的天虞巫祠在这里,是主持祭祀的地方。收集资料的时候巫祠消失了,天虞是说一座山峰。天虞在什么地方?在秦岭的东坡,丹江的源头。山海经记录了周人的祖先,周人的一支祖先也是来自丹江的源头。原来,在丹江源头生存的古人(叫作丹人)分出来两个分支。向北迁徙的分支是周人的一支祖先。向南迁徙的一支分支是楚人的祖先。好了,周楚祖先的关系清楚了。这一篇讲述楚人的祖先,一支丹人向黄淮迁徙的经历。
丹人来到祷过。祷过这个地方有犀,兕,象栖息。兕就是犀,因为不同方言汇合,保留下来两个词语。有一种鸟叫作瞿如。传说瞿如鸟三足,人面,是由人表演的鸟神。这是从巫祠的壁画得到的资料。在祷过有一条水,叫作浪水。浪水和下面的丹水在丹江山地的南坡。浪水里有虎蛟(娃娃鱼)栖息。
丹江的古名叫作丹水。丹水从丹穴山发源,向南流注于渤海。丹水边栖息孔雀。渤海与今天的渤海重名。渤海其实是今天的江汉平原。汉水曾经是一片宽阔的水域,通向长江海沟。这一支丹人的分支后代向东迁徙,在黄淮平原定居下来。这一篇史诗也在黄淮地区流传。在黄淮,这一支后代接受了古汉语,方言也带进了古汉语。可知,渤字是方言。可知这一支丹人的后代分支叫作渤人。
犀,兕,象,虎蛟,孔雀,从动物分布看,属于热带丛林气候。孔雀也适宜在温暖气候生存。
从丹江向东是一片山地,从位置看,就是秦岭的余脉大别山。
在发爽,汎水急流而下。白猿在山间栖息。有一条山谷叫作育遗,多怪鸟,凯风吹。凯风就是南风。可知是南北走向。
旄山,无水,多金玉,多蛇。
阳夹,无草木,多水。
灌湘,上多木,无草,多怪鸟。
鸡山,是黑水的发源地。黑水和赤水,两条古水的方言名,在古书中多次出现,用今天的话说是两条母亲河。黑水在黄淮南部,是后来楚人的领地。赤水在六盘山以西,是后来匈奴人的领地。
令丘,有一条山谷,叫作中谷。中谷的风叫作条风。凯风,条风,可知这一片山地的山谷是沟通南北气候的通道。
昆者之山,多金玉,多染料。有一种植物叫作白咎jiu。白咎长得象树,有红色斑纹,汁液很甜,可以吃,又可以为玉石着色。白咎,南方特征的植物。还有大蛇就是蟒,也是南方动物。这一经的动物和植物与一经,二经明显不同。
禺稿,多怪兽,多大蛇。
南禺,这个地方有凤凰。凤凰就是孔雀。有佐水向南流入海。
上面的这些地名从位置看是在秦岭与大别山交界的山地里。史诗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是什么时间的事情?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这是因为以后的年代始族人走向平地长时间在大别山南坡的淮河平原生存。后来,这一支丹人的后代是怎么到黄淮呢?春秋时有一个“桔生南为桔,生北为枳”的小故事,可知,淮河的楚祖先和山东的齐鲁的祖先各自独立生存,直到周以后还保持地域的独立。
这一篇史诗记录了渤人向东迁徙,但是没有走出山地,史诗结束。这是因为江汉平原形成得晚。渤人没有进入江汉平原。这一份资料实在是太珍贵了。它显示出来楚祖先的轮廓:这是一片海边的山地,条风,凯风阵阵,热带动物栖息,宛如西双版纳风光。渤人在这片山地采集,游走,留下了分支始族的名字。丹人的分支渤人接受了古汉语。
这一片山地哺育了一支著名氏族,但是,我们看到的资料却是:1山是高山深谷。2山有犀,象,娃娃鱼,是亚热带森林地貌。3山有孔雀。这三山是秦岭南的山地和林地。4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5山,谷出凯风。6山,多金玉,无水,多腹虫。7山,无草木多水。8山,无草(与柜山的记录极相似),以上五山,是高山与平地的边缘地带,说明南山经人从山地走向了平地。9山,鸡山,出现旱情。10山,多火。11山,有南方树。12山,有蟒。13山,水夏出东闭。以上五山,描绘了严重的干旱气候。这是因为渤人的时代结束于公元前4千年。收集资料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3千年。收集资料的时候,长江海沟消失,渤人的领地也不再是西双版纳风光。
原文:第一山,天虞山。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第二山,祷过山。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交(鸟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名自号也。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第三山,丹穴山。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以下是后人的话,混入了正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ying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第四山,发爽山。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第五山,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第六山,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腹虫,
第七山,阳夹山。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第八山,灌湘山。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第九山,鸡山。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鲭鱼,其状如鲋而彘zhi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第十山,令丘山。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禺(鸟旁),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第十一山,仓者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仓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咎(草头),可以血玉。
第十二山,禺稿山。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第十三山,南禺山。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zhe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凰,宛(鸟旁)雏。
揭秘山海经(6):西山经.一经(请读者参照山海经原文)
这是一篇关于华人的史诗。华人是谁?在今天,我们常说,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黄,华、夏,是说我们中华民族的4位祖先。华就是华人,华始族。关于华始族的资料在西山经一经中。这是一篇华始族史诗。华山脚下,渭河之滨,栖息一支叫做华的始族。这支始族在今天的西安附近留下了一处遗址,叫做半坡遗址。据考古,公元前四千年,半坡遗址消失,可知华人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华人为后代传说,一直到今天崇拜为祖先,是因为华人起源了著名的女娲崇拜,女娲造人的神话。
已经读过南山经。南山经的稷人和这一篇的华人在同一个地区。那么,稷人和华人是怎样的关系?地区相同,但是时间不相同。在稷人时期有稷泽有丹水。但是在华人时期,稷泽和丹水都消失了。可知,稷人早了华人近千年,就是说,稷人是华人的祖先,或者说是华人的分支祖先。
华人长期生存在渭河下游,华山脚下。华人的史诗从钱来说起。钱来这个地方松树茂盛,水中出产细小的卵石,叫作洗石。洗石可以作饰品(其实,洗石就是玉石)。钱来的动物叫作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照明。
从钱来向西的地方是松果。松果有一条水叫作濩水。濩水向北流进了渭河,在水中出产铜。在松果有一种鸟叫作虫渠。虫渠鸟属于山鸡一类,但是红脚,黑羽毛。传说虫渠鸟可以治皮肤病。
从松果再向西是太华山。太华山就是今天的华山,由此知道,6千年以前的华人生活在华山脚下。华人这样讲述华山:太华山四方而突起,高五千仞,方圆十里,看不到鸟兽。传说在太华山有一种叫作肥遗的动物。肥遗六条腿四个翅膀,常常在天旱的时候出现。肥遗显然是画在巫祠墙壁的动物神。
从太华山向西是小华山。小华山其实是一块山坡地。华人曾经在这里停留了较长时间,因为与太华山邻近,就叫作小华山。小华山生长荆杞qi和萆荔,出产馨石和雩yu孚。雩孚是制作玉饰品的石料。有一种鸟叫作赤鷩bi。
从小华山再向西就来到符禺。符禺出产铜和铁。有一种树结出象枣一样的果实。还有一种叫作多条的草。有一种动物叫作葱茏。有一种鸟叫作鴖min。符禺水向北流进渭河。
从符禺向南是石脆。石脆出产棕丹木,多条草,雩孚玉,铜。灌(去水)水向北不再流进渭河,而是流进了禺水。可知石脆已经在渭河南方的山地里。
禺水发源于英山。向北流进招水。英山是华人祖居的地方,在渭河南方的山地。英山出产杻橿,铁,赤金,箭篃,丰鱼,乍牛,羬羊。华人在英山的时候是将一种鸟叫作肥遗。肥遗鸟象鹌鹑大小,红嘴黄羽毛。肥遗鸟能够去瘟除虫。在后来的传说中,肥遗传说成了飞蛇。
从英山向南是山地的最高处,叫作竹山。竹水向北流进渭河。丹水向东南流进洛河。竹山是竹水和丹水的分水岭。竹山的物产有:高大的树,铁,黄灌(去水),竹箭,苍玉,水玉,人鱼,豪彘。
在羭次山有漆水向北流进渭河。羭次的出产有:或(木旁)橿,竹箭,赤铜,婴垣玉。羭次的动物有嚣。嚣象猴子,长臂,能够投掷石块。有一种鸟叫作槖tuo巴(加非)。传说槖巴是人面而一足。其实槖巴是从巫祠的壁画传说出来。
时山,无草木。有逐水向北流进渭河。
南山,出产红高粱。丹水向北流进渭河。这条丹水不是英山的丹水,也不是今天的丹江。这条丹水在今天已经没有了。
大时山,出产穀乍,杻橿,银,白玉。从大时山上,涔水向北流进渭河,清水向南流进汉水。其实涔水就是丹水,清水就是今天的丹江。
华人讲述了英山,竹山,羭次山,时山,南山,大时山。这些地方都在今天的丹江源头。华人从丹江源头的山里走出来。对这一片山地华人的祖先叫作丹。从丹人到华人,从渭南山地到渭河边,从公元前6千年到公元前4千年,这就是华人祖先的经历。
关于华人的迁徙经历就是这么多。同一篇史诗还记录了一支来自汉水源头的始族。汉水的源头叫作嶓冢山。嶓冢山是汉水和嚣水的分水岭。汉水向东南流进沔mian,嚣水向北流进汤水。从嶓冢以下:天帝,皐涂,黄山,翠山都在汉水的源头地区。这是一支始族的经历。这支始族汇合进了华始族中,这样,两支始族的迁徙经历收集,整理在一篇史诗里。
天帝之山,出产棕丹,菅惠。有一种动物形状象狗,叫作席边。有一种鸟形状象鹌鹑,叫作栎。有一种草叫作杜衡。
皐涂之山,蔷水向西流进渭河,涂水向南流进集获。出产丹粟,银,黄金,桂木,白石,无条草。
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向西流进赤水,是在六盘山的西坡。有一种牛,叫作敏(加牛),苍黑大目。敏就是今天的牦牛。有一种鸟叫作鹦鹉。
翠山,出产棕丹,竹箭,黄金,玉,旄牛。
騩gui山,凄水向西流进西海。
原文注释:
――华山之首――华山,是说华地区。华地区东面的第一山叫做钱来山。
――羬羊――就是羊,古方言。在今天有地名咸阳。在南山经有咸阴山。咸,是秦岭的古称。
――西四十五里――这一经由东向西排。四十五里,这是巫祠(居住区)分布的平均距离,南山经是三百里,五百里不等,华地区人口很稠密。
――渭――这一经出现渭河的名字,一条渭河,河段不同,名字也不同。
――铜――在南山经没有铜,这是后人对原资料的补充说明。
――虫渠――野鸡。
――太华山――就是华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在华始族人的眼里,华山是这个样子。西山经时,古汉语已经形成,古汉语的中心在太行山的东坡。这一经使用的语言叫做华语方言。肥遗是华语,由古汉语配字,等于是古汉语的翻译词。古汉语的词语一般单音,华语经过翻译多是双音。
――肥遗――六足四翼,已经初具了龙的形象。华人崇拜蛇,幻化出了肥遗,“见则天下大旱”,华人将肥遗视做不详的神物。
――鸟兽莫居――太华山鸟兽莫居,独有肥遗,是蛇神居住的地方。这一段话是关于华山的最早文字。
――萆荔――有诗句,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御火――抗旱,赤敝预示降雨。
荒杂的荆杞,食草的乍牛,预示降雨的赤敝,缘木而生的萆荔,这是巫宣讲的记录,已经是荆杞丛生,食物枯竭,从第一山到第五山写了半坡地区,从潼关到华县,一派“墟”的景象。显然是收集资料时候的环境,当年华人生存的环境一定不是这样。
――以涂牛马无病――这一经的羬羊也是野生,也没有家养的牛马,这句话是后人收集资料时的补充说明。
――北流注于禺水――这是山间的平地和坡地,有灌水流过。
――肥遗――在太华山肥遗是蛇,在这一山是鸟。可知第六山以后是又一支始族史诗。
――招水――第六山和第七山说,灌水流注于禺水,禺水流注于招水,招水又在哪里?大约是又一支始族的方言。
从动物和植物看,没有怪物,鳖叫作丰鱼。英山不干旱,有水域,植物也很丰茂,与前五山不在同一个时期,比前五山早得多。
――箭媚――如果做箭杆用,是千年以后的事情。
――铁、赤金――这两个词语战国以后出现。许多山(巫祠)依据于画和塑像。所谓铁和赤金,是对画中巫祠废墟的想象。
竹山:出竹水,出丹水,又出洛水。这一山在今天的丹江源头。是丹江和洛水的分水岭。今天的丹江和洛河两个源头相距不到四十公里。
――黄灌――第六山说棕丹已疥,这一山说黄灌已疥。
豪彘:刺猬类。
――百二十里――巫祠间距离增加到百里以上,是在山地地区。
――冬见夏蛰――这是候鸟。
――漆――在周史有向西度漆的话。
――嚣――如禺,长臂,善投,这是野人。野人的记录在渭河多次出现。嚣,在商史是“都”名和地名。可知,这一篇资料经过了商时代的流传和整理。
――人面而一足――这是人扮演的形象,墙壁上的画像。
丹粟:似高粱。
――丹水北流注于渭――在第八山丹水是注于洛。今天的丹水注于汉水。三条丹水反映了地貌的变迁:注于洛的丹水是今天的洛河上游,南山是丹江和洛河的分水岭,在渭河大湖时期,水位低,丹水“北流注于渭”,华人时期,大湖淤积起来,丹水改道向东。华人从南山向北迁徙到渭河边不少于千年的时间。这一经的“山”没有按时间排序。
涔水也是“北流注于渭”的丹水,清水就是丹江。这一经经过了多个分支始族的流传,词语不统一。从第六山到这一山一共八山,这是一块从蓝田向南到丹江之间的一片山地。方圆不过一百公里。半坡人(华人)是这块土地的土著,当着渭河的河道形成以后,华人逐渐向北来到渭河边,(华人的这一段经历其实也是稷人的经历,可以证实,稷人与华人是祖先与后代的关系)。
这一篇以华山为中心,从渭河边向南,到丹江源头,一共收集了十三个巫祠的资料。多方面的资料显示,华人有南方来源,只是找不到确证。读了稷人和华人的资料,可知,是丹江构成了沟通南北的通道。
――潘冢――冢,意巫祠中心。嶓冢山是个巫祠名。“汉水出焉”,查一下词典,果然有,嶓bo冢,山名,在甘肃。沔水,在陕西省西南部。这一山准确的记录了嶓,沔地区的地理。嶓在汉水源头,汉水起源的一段水流叫做沔水。在地图上有勉县。这一山出现了嚣和汤,在商史,汤字用做人名,嚣字用做“都”名。许多资料显示了六盘山是古中华西段的起源地区。
这一经记录了两个地区,华地区和嶓沔地区。以下五山也是嶓沔地区。
皋涂,涂水:这两个名字再一次与“会稽”,“列涂”重合。嚣,汤,会稽,涂……这些词语不能不联想到大商。是嶓沔人汇合进了大商,还是大商的巫文化传播到了嶓沔?这些资料怎么又并合在华人的史诗里?公元前四千年,半坡遗址消失,华人又到哪里去了?
盼水流向了六盘山的西坡,敏,似今天的高原旄牛。
――御火――多在渭河上游出现,似防旱。
这几山记录了许多嶓沔地区的动物,都是依据于原资料。动物中有象犀和鹦鹉,可知嶓沔的始族比柜人更向南一些。
读后记:华人是华地区的土著。华始族与嶓沔始族远隔千山万水,终于走到了一起。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两部史诗怎样并合起来。
嶓沔与柜人时间相同,又在同一个地区,却是两支始族,各自使用不同的语言。
西山一经包括了华地区和嶓沔地区两个部分。南山二经从北望诸资开始向东,这二经都在秦安地区,在时间上,这二经都没有神话的内容,少有怪物,早于神话时代。这二经地区相同,内容基本相符,但语言不同。因为古汉语的翻译,因为山海经成书,合在一本书中,可知是不同的宣讲系统。在今天是统一(语言)的中华民族,在山经时代不是这样。从语言上,西山经显示了周语的特征,并且杂有商语的痕迹,南山经保留了秦人的方言。
在宣讲神话(帝)以前,有过宣讲山经的时期,山经宣讲的内容经过了书作者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地理知识,矿产资源和动,植物知识。地理知识讲述相近巫祠(居住区)的距离,方向等。矿产资源有金,玉(石),染料。玉是玉器的原料,山经时代是铜器前的玉器时代。金,人们已经注意到了金属的一些性质。染料用于涂身。动物和植物的知识用来健身和治病。在宣讲的过程中,对动物的传说越来越怪异,这是增加宣讲魅力的手段。在今天,却是当做史诗的资料。
巫宣讲是山经时代的文化生活,这样的内容自然不能与今天的丰富内容相比较,在社会的早期,有过一个采集的时期,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度的文化。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氏族人不再满足山经的知识,巫宣讲的内容不再是山经,转变到新的内容,出现了叫做国和人的怪物。怪物可以看做是原始的艺术创造,在宣讲怪物的时期,并不觉得怪物怪。怪物向神话提高,由动物崇拜转向了帝崇拜,帝崇拜已经脱离了实际的形象,达到了抽象思维。
南山二经和西山一经都记录了六盘山,可知六盘山的始族后来回到了渭河,如果不是这样,古汉语对六盘山就不能知道,象赤水,诸资,弱水,嶓,沔,这些水名,山名就不能准确的记录下来。
原文:第一山。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xian羊,其脂可以已腊。
第二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huo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旁)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月旁)。
第三山。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虫旁),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第四山。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乍(牛旁)牛,其阴多馨石,其阳多雩(王旁)yu孚(王旁)之玉。鸟多赤敝(加鸟),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第五山。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民(鸟旁)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第六山。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丹(木旁),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雩孚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第七山。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僵(木旁),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丰(鱼旁)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媚(竹头)。其兽多作牛,咸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第八山。又西五十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灌(去水)。其状如樗chu,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付(月旁)。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有水玉,多人鱼,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ji而黑端,名曰豪彘。
第九山。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只(木旁)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雾,佩之可以已疠。
第十山。又西七十里,曰俞(羊旁)次之山,漆山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或(木旁)僵,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tuo巴(加非),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第十一山。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第十二山。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第十三山。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榖作,下多杻僵,阴多银,阳多白玉,涔cen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第十四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bo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mian,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敝,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第十五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丹,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li,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第十六山。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啬(草头)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兴(加石),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稿茇ba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婴(犬右)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第十七山。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敏(加牛),有鸟焉,其状如枭,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第十八山。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丹,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麝,其鸟多(三田加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二首四足,可以御火。
第十九山。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龟(加马)山,是享(金旁)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揭秘山海经(7、8):西山经.二经
一支始族的史诗从铃地区记录。铃在渭河北,黄河西,也就是今天的黄土高原。从铃向西有一条浴水从泰冒发源,向东流进黄河。泰冒,在今天叫作梁山。
数历山出产很丰富:黄金,银,杻橿,鹦鹉,白珠。楚河向南流进渭河。
高山在泾水的源头。泾水是渭河的重要支流。泾水流域的出产有:银,青碧,雄黄,棕,竹,馨石。
在泾水南有女床山,在泾水北有龙首山,在泾水西有鹿台山。从鹿台山再向西是鸟危山。鸟危山是今天的六盘山。鸟危水从山的西坡流进赤水,赤水就是今天的洮河。以下的记录有:小次山,大次山,薰吴山,玄阳山,众兽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莱山。
从行文看,上面的山在洮河。著名的颛顼崇拜来自洮河。洮河地区不说古汉语,是后来匈奴人的故乡。可是,这些资料怎么收集进了山海经?想象是依据于巫祠的位置图。
原文:第一山,铃山。西次二经之首曰铃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第二山,泰冒山。西三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第三山,数历山。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jiang,其鸟多鹦鹉,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第四山,高山。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馨石,青碧。
第五山,女床山。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第六山,龙首山。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笤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第七山,鹿台山。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乍(牛旁)牛,咸(羊旁)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名自叫也,见则有兵。
第八山,鸟危山。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馨石,其阴多檀楮chu,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第九山,小次山。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第十山,大次山。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多乍牛,( )羊。
第十一山,薰吴山。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第十二山,玄阳山。又西四百里,曰玄阳之山,其木多稷,丹(木旁),豫章,其兽多犀,兕,虎,豹,乍牛,
第十三山,众兽山。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雩孚之玉,其下多檀槠,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第十四山,皇人山。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第十五山,中皇山。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第十六山,西皇山。又向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乍牛。
第十七山,莱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槠,其鸟多罗,是食人。
注释:
铃山:在渭河的北岸。与华地区隔河相对。
――铁――铁字见于诗经秦国风,“驷铁”。
――黄金,银,白珠――这几个名字不早于铁。可知,很晚以后依据于图画资料收集。
――鹦鹉――在秦岭有出产,不是渭河北的物产。
――南流注于渭――可知这一经在渭河北,由东向西排。
――高――高字组成专用词语,叫做“高阳,高辛”,这个字在周以后少见,这里是音译词。
――棕和竹――在今天的的渭河北都不出产。
――泾水出焉――可知在泾水在源头。古语“泾渭分明”就是泾水和渭水。
多竹:在今天,大熊猫栖息在陕西的竹林中。
――女床――见下文,似一种矿物,方言的音译词。
――赤铜――春秋以后的词语。
――虎豹和犀兕――的生存环境不同,不能在同一个地区出现。
――鸾鸟――就是翟,野鸡。
――龙首,黄金,铁,美玉――这些词语不能早于周。
无论是一经还是二经,都没有对渭河中段的记录。一经记录了渭河南的两端。二经记录了渭河北的两端。在三经的记载中,中间河段是大湖。渭河的中段确实是水域,没有人居住。六盘山地区的人口向东迁徙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后实现。
――凫徯――方言,发音fuxi,意兵呵。
――其名自叫,见则有兵――人装扮的鸟在表演:我是凫兮,我是凫兮,有兵来了,有兵来了。
――这一经一共十七山,使用了许多商,周之际的古汉语词语,鹿字也是古汉语,在方言里没有单音的鹿字。鹿台,在古汉语里意鹿原,有鹿的高地。
――赤水――在六盘山西。“其中多女床”,女床在第五山是山名。
――以下到十七山记录简略,想是后人依据流传下来的名字,包括巫祠的遗址,遗迹补充出来。有一些是重复南山经和西山一经的内容。这一经在黄土高原,是黄土高坡的地貌,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古今如此。这块地区很难形成稳定的村落,也没有成规模的始族中心(文化遗址)。这一经沿着渭河的北岸从黄河向西直到渭河的源头,写了十七山,可能是书作者得到的资料太少。联系相关的资料,渭河以北不是古汉语地区,古书中没有留下始族时代的记载。今天读起来觉得陌生。山西南部的芮城人曾经向西迁徙途经黄土高原。公元前三千年以后,六盘山地区的人口回到了渭河的下游河段,分流在渭河南岸的始族留下了一经的记录,分流在北岸的始族留下了二经的记录,二经的始族汇进了周人中。留在六盘山的始族建立起自己的中心,就是著名的匈奴。
原文:第一山,阴山。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榖,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无石:用词很准确。今天的阴山在河套北,中山经记载的阴山在黄河边。从“阴”字的分布可以猜测:这是一支来自黄河边的始族,这一支始族西渡黄河以后,发生了分支,一支向北迁徙到了黄河以北,一支向西。
第二山,劳山。第三山,罢父山。第四山,申山。第五山,鸟山。第六山,上申山。第七山,诸次山。第八山,号山。第九山,盂山。以上九山在高原东部,由南向北排,没有远离黄河。
第十山,白於山。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乍牛,咸羊,其鸟多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这一山在洛河的源头。第十一山。申首山。第十二山 泾谷山。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这一山在泾水的源头,叫作泾谷山,在二经叫作高山。
第十三山,刚山。第十四山,刚山之尾,这二山的位置不符。
第十五山,英提(革旁)山。第十六山,中曲山。
第十七山,邽山,据词典,上邽,秦置县,在甘肃天水,下邽,地名,在陕西。
第十八山,鸟鼠同穴山,这一山在渭河的源头。鸟鼠就是蝙蝠。
第十九山,崦磁(山旁)山。
揭秘山海经(9)西山经.三经(这一篇的资料极为珍贵,请读者参照山海经原文细心阅读)
今天的渭河还是一片大湖的时期。史诗从崇吾地区开始。崇吾在渭河南,大湖西。从崇吾向北(隔河)能够看到冢遂。冢就是巫祠。遂,用今天的话说是中心,圣地。从崇吾向南看叫作瑶泽。崇吾的西面叫作帝之搏兽之丘。搏兽就是打猎,猎场。丘是巫祠的祭坛。巫祠就是崇吾北面的冢遂。帝呢?自然是祭坛的崇拜了。帝之搏兽之丘,联起来,意思是,在曾经是猎场的地方建起了祭坛。祭坛向帝祭祀。崇吾的东面是一片水域,叫作焉渊。焉渊就是渭河大湖。崇吾人的村落依山临水。崇吾出产枳(桔),可知气候比今天温暖,因为渭河大湖还没有消失,也比今天湿润。(气候温暖,渭河大湖:从气候看,距今万年进入暖期,人类的社会在暖期发育出来,今天已经是暖期的末期。从渭河看,大湖消失不晚于距今6千年。可知,崇吾时期在距今万年到距今8千年)。
有一种叫作举父的动物。举父象猴子那样站立,又象虎豹那样爬行。举父能够投掷石块。举父一定是野人。距今万年,在六盘山,渭河源头有野人出没。传说有一种鸟,叫作蛮蛮。蛮蛮一只眼睛,一只翅膀。其实,这是画在墙上的画,自然是一只眼睛,一只翅膀。
(大湖淤塞,出现河网),有一条水叫作泚水。泚水从长沙向北流进(水幼)水。(水幼)水就是渭河。(泚水也是渭河。两水都是渭河的古名,方言名)。长沙无草木,出产青雄黄。长沙在水湿地怎么会无草木?显然长沙是巫祠废墟,生长青雄黄。
(大湖继续淤塞)在崇吾和大湖之间湿地扩大。这片湿地叫作不周。渭河向东延长经过不周流(潜)进大湖。在不周出产桃子,果大汁甜。
上面记录了三个地方:崇吾,长沙和不周。这三个地方连接成从山地到水边(渭河大湖的西岸)的一块土地。这块土地便是崇吾人生存过的地方。
在渭河大湖的东岸是又一片土地。这一片土地叫作(山大土),周人的祖先稷人生存在这里。在(山大土)生长丹。丹就是枳,就是桔。在崇吾是:“有木焉,员叶而白付,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不周是:“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花而赤付,食之不劳”。(山大土)是:“丹木,员叶而赤茎,黄花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
(山大土)在大湖东。这个地区古称又叫作丹。丹的意思是生长桔子的地方。这个地区用今天的话说,包括了豫西山地的西坡,丹江和洛河源头向北的一片山地。这时候的下游渭河还是水域和湿地。
大湖东部的水域叫作稷泽。有丹水从山大土向西流进稷泽,“其原沸沸汤汤”,跟不周很相似。稷人很崇拜稷泽和丹水,说:稷泽这一片湿地“多白玉,有玉膏。”。著名的黄帝崇拜起源在这里。黄帝是一位玉神。它将山大土的玉石投放到钟山。瑾瑁之玉坚粟精密,浊泽有光。从行文看,不周湿地已经消失,钟山在不周东,今天的宝鸡一带。
在钟山流传着钟山神的神话。神话说,钟山神的儿子叫作鼓。鼓人面龙身。鼓和钦丕在昆仑的南坡将葆江杀了。后来,帝又将鼓和钦丕杀死在钟山东面的瑶崖。鼓和钦丕死后化作两只凶鸟。
随着大湖的淤塞,黄帝崇拜向渭河的中游钟山传播。而西方的帝(之搏兽之)丘,冢遂也向东方迁徙。于是在渭河土地上,著名的崇拜中心,昆仑圣地产生出来。昆仑这个名字古人赋予它巫文化圣地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昆仑的内容不同,所指的地区也不同。在这一篇,昆仑包括了从崇吾到钟山的一片土地。
(在今天的秦安出土了距今5千年的称作宫殿的大型古建筑遗址。它的气势之庄严,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湛堪称世界历史之最。秦安遗址为昆仑作了考古的证实)。
渭河大湖淤塞出陆地来。这片土地就是今天的渭河平原。渭河的名字,前文说过叫作幼(水旁),也叫作诸泚。残留的水域从西部叫作东海,从东部叫作西海。在泰器,观水向西流进西海边的沙地。飞鸟在东海和西海间飞游。
资料汇合到一起,东海,西海收集成了一份资料。大湖淤积成为平地,东海,西海消失,只留下两个古名。
在槐江,丘时水向北流进幼。槐江出产:金,青雄黄,玉,丹粟(这些是收集资料时候的出产)。在槐江,不但始族人迁徙到这里,而且钟山的昆仑帝(巫祠)也来到这里,建立起帝之平圃。昆仑圣地的中心移到了这里。平圃神招英人面马身,虎纹鸟翼,在水域巡视。从槐江向南看,昆仑光熊熊,气魂魂。从槐江向西看西海,稷水从槐江流过。
在昆仑之丘,有帝的行宫,叫作帝之下都。下都的神叫作陆吾。
在渭河,有两个昆仑:钟山昆仑和昆仑丘。实际上,以昆仑冠名的巫祠已经泛滥成灾了。俱往矣,一座昆仑山脉巍然屹立。
再说丹地区:在乐游,有桃水向西流进稷泽。乐游出产白玉和骨鱼。骨鱼如蛇而四足。从乐游向西是一段流沙河段。在嬴母有长乘神。在玉山有西王母神。在轩辕丘有洵水向南流进黑水。轩辕丘出产丹粟和青雄黄。在积石山有石门,有流水从石门向西流。在长留有(石鬼)神,长留神管理蜃景。后来,白帝少昊来到了这里。
上面一段资料很明白了:周人祖先(丹,稷)的领地向西扩大到湖区,秦人祖先(少昊)的领地向东扩大到湖区。所以,少昊神住进了长留神的领地。
从长留再向西有:章我,阴山,符惕,三危,騩山,天山,幼山,翼望。这些地方秦祖先居住和迁徙过。秦祖先说秦方言,翻译成古汉语,流传在巫祠里,约向西资料的时间也约古远。就是后代的秦人也不能知道了。我们今天对秦人祖先知之甚少,这些资料将是探索秦祖先的珍宝。
注释与探索:
――在河之南――河是渭河,崇吾在渭河南。
――冢遂――用今天的话说,叫做巫祠的遗址,曾经建过巫祠的地方。这个巫祠很著名,祭祀圣地,以致崇吾人仍然记得它。叫做遂。
――瑶之泽――浅水为泽,深水为渊。但是,在今天的渭河上下找不到这个水域,焉渊也一样。在今天,是八百里的秦川平原。从泽和渊的消失,我们想到了古今地貌的变化。
崇吾东有渊,南有泽,东,南两面是水泽地。北有冢,西有搏兽之丘,西,北两面是高地和干爽的土地。
――搏兽之丘――这是原资料的话。原资料讲述了从崇吾到搏兽之丘这个地区。对搏兽之丘,原书作者叫做帝丘。“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以崇吾为中心,搏兽之丘在西面。搏兽,应该是猎场的意思,打猎的地方。崇吾是稠密的居民区,向东是一片大湖,向西是山坡高地,是野兽栖息的地方,叫做搏兽之丘。
――举父――就是举,这种动物叫举,父字是附加语。类似的附加语有:(伏)羲,(华)胥,(夸)父,等等。举父善投,善投的动物是什么?是野人。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并不是都进入了社会,那些停滞在社会外面的古人类能够使用石器,或砍砸,或投掷。
――蛮蛮――巫祠墙壁(或岩石)上的图画故事,鸟的侧面,自然是一目,一翼。
这一经对崇吾作了这么细致地描绘,可见崇吾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心。两个问题,崇吾中心在哪里?崇吾人是谁?
――幼水――幼水就是渭河,泚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渭河的上游河段,水不很大。崇吾和冢遂隔河相对。“无草木”,瑶之泽无草木。泚水出长沙山,冲出了沙石水面的瑶之泽,向北流过崇吾,再向北流进渭河。
――不周山――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这个山。“不周”是方言的发音,原义已经无法知道。不周不是山,而是湖边的一块湿地。“临彼崇吾”,是在崇吾东,在崇吾和焉渊之间。
――河水所潜――渭河流进了一个大湖,叫做幼泽,幼泽也就是焉渊。幼泽水边的不周山水湿松软,“浑浑泡泡”。这是对渭河平原形成时期的描绘。
――北望诸毗――诸此是渭河的又一个方言名,从文字看,渭河进入平地,分散开,不成河形,用了一个“诸”字。“临彼岳崇之山”,指长沙山,是说不周山在长沙山脚下。
――长沙山的泚水流过瑶,崇吾,向北流进渭河。渭河分散成诸此,向东流进幼泽。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这是怎样的一块地方?与柜山的地理多么相近?这块地方在南二经叫做柜山,在西一经叫做嶓沔,在这一经叫做崇吾,在地理上叫做六盘山,在考古上叫做秦安地区。在三万字的山海经书中,没有第二块地方留下这么频繁的记录,没有第二块地方引来这么多始族的朝拜。始族时代结束于公元前四千年。始族时代结束以后进入帝崇拜。一千年以后,在秦安地区出土了公元前三千年的大型建筑,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木结构的巫祠宫殿。
丹水:这一山回到了“丹”地区。读者记得,丹在蓝田南。
西流注于稷泽:稷和幼都是大湖的方言名字,在大湖以西叫做幼,在大湖以东叫做稷。(山大土)山在稷泽东。在周史,稷,后稷是周的起源名字,稷泽,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大湖。稷是周的起源地区之一,记载在这一经里。
――丹水出焉――流向稷泽的丹水在今天已经没有了。随着渭河大湖的填平,丹水逐渐改道,或者改向南(丹江),或者改向东(洛河)。从这一山看,稷泽距蓝田并不远。这是水泽时期的蓝田地貌,周人的祖先(能够记得的祖先)在蓝田!
这一经的前三山讲了崇吾人,这一山讲“稷”,稷是周人的祖先。稷与崇吾有什么关系?书作者为什么将崇吾和稷合并在一经?
“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 )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瑁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是一篇对黄帝的千古颂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文字看,(与尚书的文字对照)不早于周初,从内容看,在玉的盛产时期,(公元前四千年,石器晚期,彩陶出现,三千五百年玉器开始,三千年玉器盛期,二千五百年进入晚期)。
渭河大湖的消失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公元前三千年,巫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在湖区出现两个巫祠崇拜。一个是原始动物神的帝崇拜,一个是石器崇拜的玉神黄帝。在两个崇拜的基础上,巫文化蓬勃兴起,集合起来以昆仑命名的神话群。
――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说大湖。
――这一山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神化作鸟的故事。“鼓”是人面龙身的神,管兽的神。故事中名字都不是古汉语。“其状如人面而龙身”:就山经的巫宣讲来说,可以分做几个时期。在早期,采集时期,始族人选择远离动物的地方做住地,对动物不怎么接触。这个时期巫宣讲的动物能够健身治病,预示安全,灾难,等等。距今六千年以后出现动物崇拜,奇鸟,怪兽,奇鱼制作了出来。动物神逐渐改变动物的实际形象,出现半人半动物的神。又过了几百年,出现了帝崇拜。公元前三千年帝崇拜普遍建立起来。人面而龙身反映了半人半动物时期。
――文鳐鱼――从文字看,是禽鸟。山海经书中的动物分类与今天不一样,水上的是鱼,天上的是鸟,地上的是兽。对动物做这样的认识,早到始族时代。
――流沙――出大湖的一段水,沙石铺底,禽鸟在这里孵卵。从文字看,在大湖东。这个时期,湖面升高,湖水外流。
――帝之平圃――祭祀圣地,帝的花园。
河水:指向南流向长江的水,无达,就是无法到达(的远方)。赤水是流向黄河的洮河,黑水在秦岭南,流向长江。汜天之水,洋水,丑余之水,大杆。“是多怪鸟兽”。这些话是巫祠对古昆仑的宣讲,没有实际意义。
“桃水西流注于稷泽”:是在大湖东。
从乐游山到嬴母山中间经过一段流沙,嬴母山在大湖与乐游山中间。以上三山在大湖东。
轩辕:在西山经的记载只有这三十四个字。洵水“南流注于黑水”,应该是很著名的巫祠,到了三经时代,轩辕之丘“无草木”,已经是很荒凉的遗迹。轩辕两个字极特殊的配了车旁的文字。
大范围的,长时间的生存历史只能得到不多的“考古文化”,同样的,大范围的,长时间的生存历史只能流传下来很少的一点记载。千年的时间里,古人寻找轩辕,锲而不舍。轩辕是个巫祠,起源于丹地区。
河水冒以西流:这是湖水低于河水的时候。
三经记录了两个始族,崇吾和稷。以下九山,没有明确的位置。后面续写到第二十三山,(实际是二十二山,山经将流沙算作一山)。后面续写的九山是大湖淤塞出平地的资料,是秦祖先的迁徙记录。
揭秘山海经(10):西山经.三经
原文:第一山,崇吾山。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瑶(去王)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焉(虫旁)渊。有木焉,员叶而白付(木旁),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第二山,长沙山。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幼(水旁)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第三山,不周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此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幼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付,食之不劳。
第四山,(山大土)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山大土)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山大土)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瑁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山大土)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第五山,钟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旁)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山旁)崖。钦丕化为大鄂(鸟旁),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声如告(鸟旁),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骏(鸟旁)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告,见则其邑大旱。
第六山,泰器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有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第七山,槐江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幼水。其中蠃其上,金,青雄黄,多藏良(王旁)干(王旁),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瑶(木旁)木之有若。北望诸此,槐鬼离仑居之,鹰单(鸟旁)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博。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第八山,昆仑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若(下双虫)鸟兽则死,若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宾(草头)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第九山,乐游山。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骨(鱼旁)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第十山,蠃母山。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第十一山,玉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声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第十二山,轩辕山。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第十三山,积石山。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第十四山,长留山。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鬼(石旁)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第十五山,章莪山。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音蛾)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狡)。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名自叫也,见则其邑有(为)火。
第十六山,阴山。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谷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第十七山,符惕山。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丹,其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第十八山,三危山。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双人熬双人因),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
第十九山,騩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马鬼)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老曰)童居之。其音常如钟馨。其下多积蛇。
第二十山,天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党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第二十一山,幼山。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水幼)山,神(草辱)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人,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第二十二山,翼望山。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灌。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光鬼)(余鸟)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孙忠勤博客的其他文章:
黄帝是谁树起来的?
黄帝当真是部落首领吗?
玉神黄帝、轩辕、从渭河到黄河
黄帝杀蚩尤、炎黄(黄帝传记结束)
探索人类起源之一、探索人类起源之二

探索人类起源之三、探索人类起源之四
索人类起源之五
揭秘山海经连载地址:
1、石全专栏:揭秘《山海经》
2、[人文社会]石全专栏:揭秘《山海经》
3、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66/3712.shtml
周易第四次演易的博客:揭秘《山海经》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6巴蜀】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5巴蜀】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4巴蜀】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3巴蜀】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2】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1】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0】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9】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8】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7】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6】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5】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4】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3】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2】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1】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0】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9】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8】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7】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6】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5】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4】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3】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2】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1】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0】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9】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8】
文化丛谈第一部: 揭秘《山海经》【7】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6】
文化丛谈第一部: 揭秘《山海经》【5】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4】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2】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1】
·[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1)·[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2)·[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3)·[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4)·[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5)·[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6)·[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7)·[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8)·[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9)·[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10)·[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11)·[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12)
·[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13)揭秘上古奇书的史实与真相
转自周易与鸟图腾http://blog.sina.com.cn/hyt1957
笔记小说?清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一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二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三山海经山经柬释卷四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五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一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二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三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四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五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六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七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八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九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一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二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三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东晋记室参军郭璞注山海经叙旧本山海经目录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所据板本及诸家旧注书目引用书目
山海經校注增補修訂本前言目錄頁 序
山海經山經柬釋
卷一(山海經第一)
卷二(山海經第二)
卷三(山海經第三)
卷四(山海經第四)
卷五(山海經第五)
山海經海經新釋
卷一(山海經第六)
卷二(山海經第七)
卷三(山海經第八)
卷四(山海經第九)
卷五(山海經第十)
卷六(山海經第十一)
卷七(山海經第十二)
卷八(山海經第十三)
卷九(山海經第十四)
卷十(山海經第十五)
卷十一(山海經第十六)
卷十二(山海經第十七)
卷十三(山海經第十八)
附錄1、山海經敘錄
附錄2、所據板本及諸家舊注書目
附錄3、引用書目
王心湛山海经集解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晋)郭璞注山海经(1-3卷)
(晋)郭璞注山海经 穆天子传
(晋)郭璞足本山海经图赞
韩格平山海经译注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 上编
张岩《山海经》与古代社会
天书在线 >《天机.山海经》
揭秘 《 山海经 》--巴蜀文化1
揭秘《 山海经 》: 山海经 中无怪物_
《 山海经 》中的独目人山谷揭秘
古代奇书《山海经 》研究 揭秘
石全专栏:揭秘《 山海经 》(1)
《 山海经 》 揭秘 1-失落的远古藏宝图
黄帝《山海经 》节选 《山海经 》之当代揭秘
揭秘《山海经》:为山海经中的怪物们确认真身
加密的历史:〈 山海经 〉大 揭秘 : 揭秘 上古奇书的史实与真相
《山海经》全本说明山海经校注 的目录:目 录卷一 南山经卷二西山经卷三北山经卷四東山经卷五中山经卷六 海外南经卷七海外西经卷八海外北经卷九海外東经卷十 海內南经卷11海內西经卷12海內北经卷13海內東经卷14 大荒東经卷15大荒南经卷16大荒西经卷17大荒北经卷18海內经附錄山海經敘錄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山海经》大揭秘加密的历史
《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社会。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的经典之义。《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社会。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的经典之义。
历史记录被神话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历史往往是当权者的禁忌。破解《山海经》的远古悬疑,能够让我们尽窥历史烟云之后的中华文明进程,解读这些激动人心的远古往事是本书的主要宗旨。
历经无数代人的加工、扭曲与神化,史实与真相在时空的挤压中面目全非,它们在重重加密后呈现给现实人光怪陆离的形象。雾满拦江十年酝酿、三年沉寂,重出江湖之后再掀历史解密风暴,重磅揭开中华民族最为禁忌的历史记录!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雾满拦江重出江湖,再掀历史解密风暴道不尽的真相(1)道不尽的真相(2)遍地机锋的“读史鬼才”色与罚的幕后推手(1)色与罚的幕后推手(2)真相,每个人都有权知道老雾是怎样解读山海经的性崇拜的万古长歌《山海经》大揭秘加密的历史:《山海经》大揭秘加密的历史历史上,炎帝是黄帝的死敌,最终炎帝被黄帝打败。其部落中的男人被杀光,女性被掳,所以我们现在自称炎黄子孙。这个故事,讲述的很可能是黄帝与炎帝战争时候所发生的事情,黄帝无故杀害了一名少女,这对他来说当然是影响很坏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企图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永久性地抹除。而民众被迫以隐语的方式交流,最终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神话故事。
1、未成年少女的悲剧——老雾解读精卫填海背..2、刑天的头在哪里3、黄帝利用绯闻打倒政敌蚩尤(1)3、黄帝利用绯闻打倒政敌蚩尤(2)4、炎帝骚扰部下妻子的真相5、火神祝融的亲爹是谁(1)5、火神祝融的亲爹是谁(2)6、别让领导上火(1)6、别让领导上火(2)7、远古时期的富二代8、大禹是环保破坏者(1)8、大禹是环保破坏者(2)8、大禹是环保破坏者(3)9、老祖宗的养生之道10、太古时代也有小广告11、原始办公室恋情的破坏者12、原始社会的二流子13、黄帝是个身世不明的野孩子(1)13、黄帝是个身世不明的野孩子(2)14、一切战争都是不义的15、嫦娥为啥奔月16、警惕大人物17、原始男人流行裸奔18、年轻原始小夫妻被高度关注的私生活19、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20、原始女性的择偶标准21、战争是男人的游戏(1)21、战争是男人的游戏(2)22、原始社会的美女战争23、原始社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24、原始社会的红粉兵团25、酋长的分配体制南山经一:1、中国地壳处于不断抬升之中,那么10000年前西川海拔比现在低200m左右,假设大禹治水事实属真,大禹之前,三峡没有开通,那么四川盆地无疑就是西海。
2、峨眉山乃是鹊山,鹊山临于西海之上,峨眉山处于盆地中央
3、黄山乃是箕尾,那时海岸线可能比现在更接近黄山。
南山经二:
1、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干赤水。
水向西南流,应该属于滇西或缅甸境内,流黄,应该是印度洋。长右,是高黎贡山。
2、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
水北流,属于贵州境内了。诸毗:是大海的意思吗?如果是,就对了。
3、再向东,水都是南流。所以应该是湖南、江西、福建了
4、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
丘山,就是台湾了。
南山经三:
1、天下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应在缅甸境内。
2、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滇南或缅甸、老挝,水南流,不是长江流域。
3、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渤海:为越南南部海域
4、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氾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5、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
南禺山属于关系境内,有穴焉,洞穴就是广西的大量分布的溶洞。
【视频资料】
CCTV4 发现之旅《山海经密码》
————————————————————————————
孙见坤:《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
这一篇文章是我在08年底为我的《山海经新释》所作的序言,去年作为参赛文章投给了复旦的博雅杯,结果得了个一等奖。不过由于参赛文章字数有限,所以有所删节,注释全部删除,正文也有所缩略,而这里放的,则是全本。
《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要有人这么问我,我只能用一句说了等于没说的话来回答他:《山海经》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奇书。如果他还要追问,那我也只能说:它是一部由几部分组合而成的性质非常奇特的书。
《山海经》一共十八篇。前五篇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合称《五藏山经》,也简称为《山经》。藏者,内也。《五藏山经》意即按南、北、西、东、中五大地区来讲述中夏内地的山,以及源出于这些山的水流,还有山上的动植物,矿物——其中包括了不少带有神怪性质的东西——和山神的形象与祭祀的方式。《五藏经》据清代学者郝懿行的统计一共有两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字[1],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多。剩下不足全书三分之一的部分称为《海经》,郝懿行统计其共有九千五百六十个字,一共有十三篇,分为四组。第一组是《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篇,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第二组是《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篇,杂记海内的神奇事物。第三组是《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四篇,第四组是《海内经》一篇,这五篇在刘向(歆)校书时并未收入《山海经》,直到晋朝郭璞在为《山海经》作注时才将它们收了进来[2]。这五篇最为杂乱无序,但却也是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五篇。这里的“海”,据黄永年先生所讲,应当是《尔雅·释地》中“九夷、八狄、七戒、六蛮谓之四海”的海,即指不属于华夏的边远之地而言。我是同意黄先生的看法的。在这些边远之地中,距中夏不很远的称“海内”,较远的称“海外”,更远的就叫“大荒”了。
我们这下大体将《山海经》的结构与内容讲明白了,可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盖古之巫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列入子部小说家;而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史部地理类;《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与《宫宅地形》《人相》等书并列。可见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与归类一直有争议。要想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剖析《山海经》。《山海经》的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地理、生物、矿物之外,还包括民族、历史、民俗、天文、宗教、哲学、医药,简直可以说是古人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如果从这一点看,那么上面无论哪一分类都是正确而不全面的。但是倘若我们再做一番细致分析的话,情况可能就要有些变化了。
我们姑且先抽取其中谈历史、民俗、天文、宗教的部分内容来分析一下,以尝鼎一脔。
《海内经》与《大荒西经》中各存有一段黄帝的“家谱”: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豖啄、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以上《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以上《大荒西经》)。
而在《大戴礼记.帝系篇》中也有一段黄帝的“家谱”,这个“家谱”后来被《史记》、《帝王世纪》等史书广泛采用: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
两相比较,除了多了韩流一代及以重、黎为二人外,两个“家谱”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读一下的话,《山海经》中记载的又是“麟身”又是“豖啄”,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这哪里是人的“家谱”,完全是一部“神谱”!
《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及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这一段记载的应当是舞龙祈雨的民俗,这样的民俗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仍在四川民间有所保留。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一民俗的起因,乃是一段神话!
《大荒东经》中记载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合虚、明星、鞠陵于天、猗田苏门、壑明俊疾;《大荒西经》中记载日月所入之山亦凡六:丰沮玉门、龙、明、鏖鏊钜、常阳、大荒。这段明显的神话,实际上却是先民用山头观测日月出没以纪历的现象,是天文学知识在神话方面的折映[3]。
《海外西经》中有一段对于当时的“宗教工作者”——巫师们的记载: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以上这四处,它们记载的虽然分别是历史、民俗、天文和宗教,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神秘、非常、超自然、换言之,即笼罩在一片浓郁的巫傩文化之中。不独这几篇如此,整部《山海经》等笼罩在一片巫傩文化的氛围之中。
但是对于《山经》和《海经》而言,它们的巫傩文化氛围又彼此不同。《山经》虽有巫傩文化的影子,但大体上来讲仍是一部地理书。它里面虽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但那是古人谈地理的通病。西方直到十六七世纪的世界地图上还画有海妖、水怪、美人鱼什么的,《山经》自然也无法例外。再来看《海经》,它的巫傩文化氛围比起《山经》来不知重了多少倍,要说“古之巫书”,单独的《海经》比整部的《山海经》更适合这个称号。因此,考虑到它们那悬殊的份量,我们可以说:《山海经》是一部以巫书做附录的地理书。明白了它的性质,现在我们应该来解决《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了。
历来著录《山海经》时都说它是大禹或伯益所作,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记载《山海经》的作者,反倒是《吴越春秋》中提到了这件事:
禹……巡行四渎……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
而王充在《论衡·别通》中也说道: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后世的学者大都不相信禹益所作之说。除了所记多异物、奇怪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中竟然出现了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时期的郡县名!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但仅凭这一点就要把《山海经》的生日定在汉代乃至汉代以后,则未免太过武断。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曾为《山海经》辩护道:
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复加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
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
新会梁任公(启超)先生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中也说:
书中所见秦汉郡名,则出于附益,古籍多然,不独此书矣。
后代的学者虽然怀疑《山海经》,但却对同样托名于大禹的《禹贡》却深信不疑。究其原因,不外乎《禹贡》被收入了煌煌圣典之一的《尚书》,而且它文体简洁严整,记录各地方的顺序一丝不紊,对于民族及物产中奇怪者一概不予记录,而且历代学者又对它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可《山海经》非但奇怪杂乱,而且从郭璞、郦道元之后一千年,直到清代中叶才由毕沅对它进行了初步的考释。对比之下,便可知道学者们对待同样托名禹、益的《禹贡》和《山海经》态度上何以冰火两重天了。
但是《禹贡》的这种简洁严整,一丝不紊以及对奇怪事物的不予记载,实际上却是因为其成书太晚,大致已到了战国之世;而且又被儒家不断地削删改订,最后才成了今天的样子。相比之下,它对古史地理的记载,可信度大概还在《山海经》之下!
《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段: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郭璞注引《竹书纪年》云: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
这段话,千余年来治殷商史的学者基本上皆以其出自《山海经》而少于采信。直到近代殷墟甲骨的出土,王静安(国维)先生才依据甲骨文材料考证出这个“亥”,就是《吕氏春秋·勿躬》中的“王氷”、《世本·作篇》中的“骇”、《天问》中的“该”、《史记·殷本纪》与《三代世表》中的“振”、《汉书·古今人表》中的“垓”,是殷商的先王。而他的名字在甲骨文中正作“亥”,其余的“氷”、“胲”、“该”、“振”、“垓”反倒是后世的讹误[1]。这至少表明了一点:《山海经》——至少是《山海经》的一部分,最晚应当也已在春秋时代成书了。
走到这一步,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窘境:我们即证明不了《山海经》是禹、益所作,也证明不了不是他们所作。但我们却还有一条线索可抓,那就是图。古时《山海经》是有图的,而且还占着主要的地位,故而《山海经》又称“山海图”,陶渊明的诗中也有“流观山海图”之句,连郭璞的注中也有“图亦作牛形”、“亦在畏兽画”中之类的话。《山经》部分的文字条理性较强,应当是先有文字,后绘插图。而《海经》则不然,它的文字散漫似乎是先绘有图画,然后再作文字以说明之。图为主,文为辅,先图后文,这本身就表明了《海经》部分的古老,甚至在《山经》之前!而我们之前所举的那些古老的或是带有浓郁巫傩文化氛围的文段,也正是全部出自于《海经》!再结合我们上面对《山经》与《海经》性质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山经》与《海经》本身两部完全不同的书,而且《海经》的年代远远早于《山经》。《山经》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以周都洛阳为中心所撰写的一部带有巫傩文化影子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而《海经》则可能是未经整理,或仅经初步整理的古代巫师记录。它们虽然不一定是禹、益所著,但很可能是身为部落酋长和巫师于一身的禹、益等人历代传承下来的[2]。
可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山经》与《海经》本是两部不同的书,如果一概认为它们是禹、益等人历代传承下来的,则有不妥。无疑,《海经》很有可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但《山经》却绝对不是。那么《山经》是什么人作的呢?我认为应当是随王子朝逃到楚国的东周学者或是其后代所作的[3]。《山经》中巫傩文化的影子,其来源只能是在楚国——甚至连来自楚文化圈中[4]也不可能。但它的记载却是以东周都城洛阳为中心的[5]。周与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也各不相同,在楚国以洛阳为中心撰写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的人,只能是从东周逃往楚国的人。而且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物产,内容中还牵涉到了上古三代的历史还可以从楚国的史书中寻得的话,那些全国范围内的山川物产,则只能从中央政府——周王室的典籍中得来。能兼顾这两点的人,除了王子朝那一批人或其后人外,还能有谁呢?
因为不明白《山经》与《海经》本是两部不同的书,故而历来治《山海经》的人在注解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本可被避免的失误或缺憾。而我则对它们分别整理注释,分为《山经略解》五卷与《海经臆说》十三卷,合为《山海经新释》十八卷。
--------------------------------------
[1].详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外二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P212—P214。
[2].参见袁珂《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3].王子朝在西元前519—510年参与王室内乱事件中,与尹氏、召伯、锚泊、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春秋左氏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P2112页)。
[4].“楚文化圈”这个说法并不恰当,这里为了行文方便,姑且这么说。实际上,在春秋战国之际,楚、晋、郑、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与齐鲁文化圈分庭抗礼。老聃、列子、长卢子、詹何、邓析、鬼谷子、尸子、子华子都属于这一文化圈。
[5].这一点毕沅在《山海经新校证》中已经有很详尽的论证了。可参看张心徵《伪书通考》,上海书店1998年版,P587页。
山海经研究文集 全文《山海经》的作者是谁?《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古怪离奇的《山海经》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尧舜禅让之谜汉字的起源黄帝名号的由来夸父逐日意图何在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山海经研究的现实意义少昊立国的方位神秘的释龙诸说神农氏是炎帝吗涂山在哪里文明与气候的关系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夏文化探索一昆仑一词何时始见于中国载记《逸周书》的来历《山海经》与美洲《山经》古图的山神与祠礼《越绝书》出自谁手大禹其人大禹治水禹划定九州吗禹铸九鼎夏代九鼎何处寻《山海經》為最古老全球地理書夏代前有个五帝时代中国古代文明将探溯至炎黄时代浮云岂能蔽日——评西方民族学理论最新考证:黄帝文化的范围包括中国南方伏羲的称号黄帝大战蚩尤之谜《穆天子传》的真伪《山海经》的医学价值《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天干地支的发明者山海经的来龙去脉沙漠来自哪里《地图的力量》的作者不知中国地图史。你作为中国人又知道多少呢?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普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科学考察活动读《山海经》,画祖先的生存状况之一:洪荒的眼睛看世界读《山海经》,画祖先的生存状况之二:魂牵梦绕的故国景观读《山海经》,画祖先的生存状况之三:辉煌的大禹帝国景观失落的文明在中国--找到它们,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谁来开发山海经文化产业神秘的圣经世界两千五百年前的图书失踪案活字印刷咏叹调--汉字改革的失误与方向山海经与现代世界地理的惊人吻合 《山海经笺疏》
《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触碰》
《山海经文白对照本》
《破译<山海经>——文明的魔方:神袛的世界与人类的方舟》
《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
《山海经物语配图本》
《山海经插图全译》
《山海经穆天子传》
《山海经故事》
《全像山海经图比较》
《古巴蜀与山海经》
《山海经的文化寻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山海经现代版》
《破解山海经古中国的X档案》《挑剔经典——耳语众神山海经批判》
《山海经与中华文化》
《新山海经》
《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
《山海经校译》
《山海经古老的藏宝图》
《山海经图赞》
《山海经补注》
《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
《山海经译注》
《山海经与古代社会》
《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
《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
《白话插图山海经》
《山海经全译》
《医学山海经》《山海经新探》
《足本山海经图赞》
《山海经注证》
《山海经考》
《红山玉器与山海经关联内涵研究》
《珍藏本山海经》
《海王邨古籍丛刊山海经笺疏》
《山海经神话的故乡》
《吴越山海经》
《山海经全本》
《山海经外二十六种》
《山海经文白对照》
《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
《神话之源——山海经》
《山海经与华夏文明》
《走出中华伊甸园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山海经集解》
《译注山海经》
《山海经图说》
《白话山海经》
《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
《山海经神话画本》
《山海经绘图全译》
《山海经浅注》
《山海经探源》
《山海经管窥》
《中国古代怪异图山海经插图选》
《山海经传》
《垛积衍术山海经地理今释》
《山海经存》
《山海经通解》
《破解<山海经>》
寻梦桃花源 中华文明之源
陶渊明写桃花源传伏羲圣道
颠覆正史之三星堆九台神树谜团(三)
秦代咸阳儒生(术士)为啥逃往酉阳?
中国上古神话与长江大三峡神话比较研究
发掘南方古盐丹之路找回失落的中华上古文明
读《酉阳直隶州总志》·补释 桃花源——中华文明之源
读《酉阳直隶州总志》·补释 桃花源——中华文明之源
读《酉阳直隶州总志》·补释桃花源中华文明之源3
大洪水绝密档案--《山海经》全解密_和氏璧发现者的博客
李建军揭秘《山海经》_人体工程学李建军的新浪博客
《神话的真相》——山海经揭秘 林间苍月的新浪博客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呼润廷的新浪博客
《山海经》大揭秘:加密的历史_ 武陵君的新浪博客
纵想历史横看全球 “中国”别称知多少
余慕兰:《山海经》复原上古秘史
山海经研究园地
肝榆之尸即赣榆之人?
《山浮海经》中的鱼
《山海经》中的鸟
《山海经》中的兽(二)
《山海经》中的兽
《山海经》中的兽
《山海经》中的兽
《山海经》中的山
《山海经》中的山
《山海图》的成书年代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
《山海经》成书的年代
李建军揭秘《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