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和“道源圣地”之美誉。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崆峒山顶有两级平面:2100米的香山 顶,1900米左右的一级分割为、 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各有奇势胜景。仙人广成子最先发现这个好地方,在这里修炼玩耍。轩辕黄帝在天水成了部落首领的时候还身着兽皮树叶,不会治理国家。听说不远的崆峒山有个仙人广成子,就领着一帮人跑来求教。当时广成子还拿着架子不见,楞让黄帝等了好几个月。不过广成子可能还是告诉了黄帝不少东西,于是黄帝从甘肃打到了陕西、河北,成就了中华的先河。这些《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以后秦皇、汉武凡成大业都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登崆峒也就成了各代明主的一件大事。
东汉有了道教,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所以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自然就是“天下道教第一山”。后来各代皇上藩王支持,道教的仙观就陆续修在了崆峒山的五台。到了唐代,崇尚佛教,佛寺也上了崆峒山,什么东台的宝庆寺,中台的凌空塔。到了明代,皇上又崇道又信佛,不但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还给佛寺赐匾赠经。直到清代诸平台与山麓带先后修建了佛、道二教基地的“九院”、 “十二宫”,共有寺观42处,大多集中分布在“五台” 区,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仙山不但吸引仙人佛爷也引得儒派学者在这里潜心攻读,有个皇甫谧就在这里研究中国的针灸,写出第一篇针灸巨作《甲乙经》。不过,开始的时候,没什么房子,佛教东进的时候到崆峒山也和道教的道士挤在一起,儒家的学者也挤在一起,一般都住在洞里,大家也相安无事。后来各个教派都找到了后台,发达后三教共荣的局面也没改变。
至于文人墨客登崆峒必留痕迹: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都有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在案。
历史上古刹名山道士和尚都习武,防止战火烧了老家。中华五大名派少林、武当、峨眉、昆仑,西面的就是崆峒派了,崆峒的剑法也是名扬天下。可惜没有金庸们着力重笔一把,塑造个崆峒英雄来弘扬。 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从武当归隐崆峒,也没听说对崆峒的武术有什么新贡献。
-
1 弹筝峡 -
2 问道宫 -
3 问道宫 -
4 问道宫 -
5 崆峒山南门 -
6 王母宫 -
7 王母宫 -
8 -
9 雷声峰 -
10 上天梯 -
11 洞天 -
12 树上挂的是钢鞭 -
13 -
14 -

15 三教洞 -
16 皇城 -
17 皇城 -
18 皇城 -
19 皇城 -
20 -
21 -
22 -
23 三官殿 -
24 三星殿 -
25 -
26 圣母宫 -
27 -
28 -
29 法轮寺 -
30 塔院 -
31 -
32 塔院 -
33 -
34 -
35 -
36 莲花寺 -
36 莲花寺 -
37 莲花寺 -
38 莲花寺 -
39 北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