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家乡有句谚语:“三月桃花水,鲤鱼逆水来。”意思是农历三月份,常常春雨绵绵河水上涨,这时也正是桃花盛开之际,故此水谓之“桃花水”。而随着“桃花水”上涨之势,鲤鱼在这里也特别活跃,纷纷逆水产卵。于是,又有“三月桃花鲤”之说。唐朝的戴叔伦有诗曰:“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上滩来”。
当然,除了鲤鱼,还有其他许多鱼儿也都在这个季节产卵繁殖。如鲫鱼、鳜鱼等。诗人张志和《渔夫》一词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名句至今脍炙人口。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桃花水”也深有记忆。记得在我幼年时,家乡几乎每年都会在农历三月桃花盛开之际接连下几天大雨,河水便迅速上涨,漫上河岸,田畈里的水也都满溢出来,哗哗地往河中急泻,那些鱼儿便会逆水而上,跃入田里。这些鱼中最多当数半斤左右的鲫鱼了,另外也有一些鲤鱼。每当天稍稍放晴,村人们便都拿上渔具纷纷去田畈里捕鱼。
其实,去田里捕鱼的渔具十分简单,如一张渔兜(即用一根长一米左右的竹片扎成一个椭圆形的环,再绷上一张小网),一个竹笼(又称洋笼,用竹篾编成的一只筒形笼子,口成漏斗状,鱼进去后再也无法出来了),两扇小箔(一种用十几根一尺多长的小竹竿用绳子编串起来,状如篱笆)和一口渔罩(又称“鱼倒”,也是用竹篾编成,形似一只鸡笼,上面有一圆形小口,下面无底)。捕鱼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把这些小竹笼、小箔拦放在田水入河的缺口处。不久,那鲫鱼便会自己游入笼中或小箔内,人们便可轻易地捕捉到这些鱼。
至于用渔兜捕鱼更为简单,你只要在麦畦或豆畦间的小水沟中,从这端往另一端一路捞过去,直至沟的尽头,取出渔兜,这条沟中的鲫鱼便悉数被网在兜里面了。
记得那年我正读小学四年级。一天,又发桃花水。中午放学回家,我从家里拿了只米淘箩(因为我没有渔具,只好用淘箩代替),匆匆去离屋不远处的田里捉鱼。我用这只淘箩在大豆田两畦间的小水沟中,一路捞过去,等我捞到田的尽头,从沟中取出淘箩,哈哈,只见一条半斤多重的“老板鲫鱼”在淘箩里活蹦乱跳。我兴冲冲地把鱼拿回家,叫母亲立即剖了放进饭镬里蒸。嘿,这餐中饭我吃得最有滋味了,因为我觉得这条自己刚捉来的鱼味道特别鲜美,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至于那渔罩,是用来捕捉在已插下禾苗的大田里的鲤鱼的。村人们拿着这些渔罩,四处察看,一发现有鲤鱼,便立即扑过去用渔罩把鱼牢牢罩住,然后死死摁住不放,等到鲤鱼把力气挣扎尽了,就可从容地从渔罩内把鱼捉住。
到田里来产卵的鲤鱼都不会很大,一些五六斤以上的大鲤鱼是不会到田野去的。因为田里毕竟水太浅,况且泄水的缺口也太小,根本上不去。于是,人们便去河里捕捉大鱼。在河里捕捉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渔具也不一样。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扳罾,就是用两根长长的竹竿交叉弯成弓形,然后再绷上一张约四五平方米的网,上面再缚上一根长竹竿,岸边搭个支架,把扳罾放入水中,长竹竿的中间点放在支架上,每过一二十分钟,人们只需在竹竿的另一端用力往下压,这扳罾便会露出水面,看里面有没有鱼。这里面的鱼有鲤鱼,也有鲫鱼和一些其他的鱼。
另一种捕鱼的工具是“滚钓”。那在鲤鱼较多的水中竖几根竹竿,再拉上几根线,上面挂满了锋利的鱼钩,等到鲤鱼从这里游过,便会被这些鱼钩钩住,鱼儿受疼一挣扎,又会被旁边的另几个钩子钩住(故称“滚钓”),越挣扎钩子钩住得越多,直至鱼儿不能动弹。人们发现竹竿动了,就知道有鲤鱼被钩住了。我的一位表哥就有这门绝活,有时一天能捕五六条大鲤鱼呢。
生于水乡,捕鱼的乐事层出不穷。现在尽管环境变化较大,江河之上,偶尔仍能看到几叶小船在汛期放钓布网。在喧嚣的世界中,这一幅“钓鱼图”更引人入胜,令人回味。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