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击国民党自1957年以来不断叫嚷“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大小金门等岛屿。此时,美国又一次举起了“核大棒”。
这是无耻的美国第三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
第一次是在抗美援朝期间。1951年4月,在志愿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攻势后,杜鲁门下令向关岛地区紧急运送核部件,并举行核战演习。一时间,核战争的阴云密布朝鲜战场。对此,中国方面已有所估计并作了相应的准备,同时通过舆论加以揭露。这使美国在杜鲁门时代始终未敢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

第二次是在解放一江山岛之后。1955年1月18日,我军解放一江山岛,2月8日到12日,国民党军队全部撤逃大陈岛等岛屿,美国认为中共将对金门、马祖发起总攻,担心美国可能会卷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对此,美国采取了两手策略,首先向中国发出核威胁。对此,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根本不怕,于是美国的此次核威胁也就无疾而终了。
据去年解密的《1945年7月至1977年9月:核武器部署与监护历史》透露,1958年9月2日,美参联会主席特文宁提出了对中国的核打击策略:“向大陆沿岸地区的5个机场先各投1枚当量为7千吨~1万吨的小型原子弹,看看中国的反应。”
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美国侵略者的这一套,只能去征服那些时刻准备向美国原子弹、氢弹投降的机会主义者。”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先硬后软,借口会招致苏联的报复,称“对任何地区问题都不想使用核武器”,转而反对使用核武器。
美国国务卿杜勒当时判断,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毛泽东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7月末在北京会晤时达成的一致行动”。然而,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提到台湾问题。面对毛泽东的“突然袭击”,莫斯科十分恼火,但却有口莫辩。
而这次危机得以化解还有一个原因,是毛泽东和中央意识到,美国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是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于是权衡利弊,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门、马祖的决策。至10月25日,历时64天的金门炮战终于告一段落。
此后,我国政府对美国侵犯我国领海、领空不断发出严重警告。到1960年5月25日,我国外交部已提出第100次警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置之不理,还决定在6月17日跑到台湾来支持蒋介石。中央军委决定在6月17日和6月19日艾森豪威尔到达台湾前夕和离开台湾的两个时节进行炮击示威,炮轰瘟神。
1961年8月以后,为了稳定台湾形势,我军不主动炮击金门了,只打一些宣传弹。至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政府与台湾断交并撤军。我国防部长徐向前当天发表声明,决定停止对大小金门的一切炮击。
炮击金门这场战斗,从开始重拳出击,到“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再到双日不打单日打,停停打打,半停半打,一直都是由毛泽东亲自决策、导演、指挥的,甚至《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命令都出自毛泽东的大手笔。最高统帅巧妙地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与外交斗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成功地把握了战争的发展方向,稳操战争主动权,既严惩了蒋军,又挫败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担任福建前线指挥员的叶飞上将赞扬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说:“美蒋完全被毛主席高明策略牵着鼻子走,打炮也变成了美蒋我三方之间一种特殊的对话,一种不在谈判桌上进行的谈判。这真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又说:“毛主席决定不拿下金门,现在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留下一个‘对话’的渠道,后来讲‘三通’,其实福建前线和金门间早就用多种特殊的形式‘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