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限制条件是:
1. 严重的心理创伤,已经严重影响到将来正常生活的。
2. 被父母打所引起的,而不是其他问题引起的心理创伤。
其实想问的是,社会普遍环境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再假设一个环境:
一个孩子生活在蛮荒时代,吃不饱穿不暖,所有人都一样。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面对豺狼虎豹的威胁,经常半夜被叫醒,紧急转移,颠沛流离。
另一个孩子生活在当代的发达国家,周围人都衣食无忧,但只有这个孩子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动辄半夜里被叫醒躲避(有债主突击上门讨债)。
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王雪岩,说心理,要用听得懂的话首先,我们如何界定心理方面的创伤性影响。太多太多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中会将人格缺损的表现形式归类于“好”。比如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很听话,从来不打架不惹事,那就会让父母感觉“这是个好孩子”,甚至邻居们都会羡慕。可是,对于这个男孩子来讲,他可能已经失去了他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东西:活力、攻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等。在中国,家里的乖孩子,领导的乖下属,社会中没有创造力、没有独立人格的公民有多少呢?
从 08 年开始,河北宽城开始做一个儿童性保护的项目,几年后对这个项目评估的一个标准,不是儿童性侵案件降低了多少,恰恰相反,评估的一个标准是报案率是否有增加,因为案件发生后,不敢寻 找帮助往往是比侵害事件本身对孩子的伤害还要大,报案率增加说明成人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对孩子的保护渠道通了,对孩子的保护意识比传统的受害后因羞耻而放弃保护的意识增强了。所以,在国外,动不动就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是因为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好,成为了一种普遍意识,所以当遇上情绪困扰、关系困扰、工作困扰,等等不爽时,就会去寻找心理专家的帮助。而在中国,意识到应该寻找帮助,有能力寻找帮助的人有多少呢?没有冒出水面的,不等于水面之下没有暗流。
你所假设的两种环境对孩子可能的影响,后者对孩子来讲会更艰难,更容易形成创伤。因为如果整个群体都处在艰难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人对于艰难是容易接受的,因为“每个人都一样”,这样,内心就不会那么孤独,因为和一群一样的人在一起,很容易获得认同感。但如果别人都物质丰富精神满足,只有这一个孩子生活在糟糕的环境里,那对这个孩子来说内心中处理这些落差太困难了,他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存在,无法融入一个与他的世界不一样的世界里去,在情感中,他会将自己感受为被拒绝、被惩罚、被抛弃的孩子,而在孩子的内心,自己之所以会被这样对待,是因为“我不好”,一个自私、自卑、偏执,甚至是病态的人,可能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了。
而被父母打的孩子,也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信奉父母权威的年代,被打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处于被惩罚的位置,所以他内心的痛苦可能并不会那么强烈,只是,当他做了父母之后,他可能也会成为一个惩罚孩子的父母;在尊重孩子为社会主流的年代,对孩子的打骂更容易造成伤害,因为一是他可能会与那些尊重孩子的家庭做对比,感觉到自己是被伤害的,同时社会文化也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被侵犯,但是他又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权力,所以内心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冲突,这些冲突会成为创伤反应的源头。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人内在的成长能力都是非常强大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没有经历过创伤的,但是大部分创伤都可以被每个人内在的成长力量所修复。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才不至于到处充满了因创伤而精神出现病理性症状的人。
李晓煦,心理统计专业PhD / 移动设备社会学与心理学关注者从专业角度提供另一面的常识:
1. 体罚并非中国大陆公众直觉的那么中国特色,其实相当普世。英国体系(包括前殖民地比如香港)的小学体罚有传统的程序,不过老师不能想打就打,校内的判罚确定后,由一位分担这项职责的副校长操刀。体罚曾经是清教徒的家庭传统,所以美国有不少州父母体罚子女不违法,比如科罗拉多州。新泽西州体罚子女违法,不过新泽西来拉人的警察私下说他也揍熊孩子,但会小心开车到山上揍,免得邻居投诉。
2. 主流的心理学并不那么排斥体罚。主要批评的是在体罚中不能控制家长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体罚成为施加者发泄负面情绪的习惯方式,体罚就失败了。我经常举一个体罚的正面例子:还很小甚至没学会讲话的孩子,对 220 伏电插座感兴趣,每次碰家长如果狠下心打孩子几下,为人父母者都会理解,其中不少还会赞同。
体罚适用斯金纳的行为学习学说。行为之后的奖惩会改变类似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次。与弗洛伊德的学说不同,斯金纳的学说获得实证数据压倒性的支持,弗洛伊德的学说基本被证伪。斯金纳学说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发展证实,奖励的效应比惩罚大很多,奖惩与行为的时间衔接越紧凑效果越好。
3. 我对体罚的观点和实践经验——
*体罚利弊因人而异,目前在专业学术圈没有压倒性的支持体罚或反对体罚的观点(弗洛伊德的学说被压倒性的证伪;斯金纳的观点在实证上没有争议,但在政治上不正确,或者说不受欢迎)
*家长在自身未能控制负面情绪的时刻,无权体罚子女。在家长控制自身的负面情绪时,其他人最好不干预家长的决策
*家长如果控制自身负面情绪,判断体罚有利,此时建议:体罚要瞄准,比较理想的是面壁、蹲马步之类孩子自己配合的安全形式;如果是尺子打手,家长应该把自己的另一只手和孩子的手放一起挨打,对孩子所受到的痛苦感同身受;体罚的中止要与行为的改变密切挂钩,比如孩子只要肯控制自己讲话的声量和行为,家长就停手。
4. 重要的事情要再讲一遍:务必要有一项孩子清楚知道的正面行为一旦发起就即时中止体罚。根据 Seligman 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不是体罚造成抑郁,而是无法由承受者主动发起行为中止的体罚造成抑郁。如果承受者可以主动发起行为中止体罚,这种体罚不仅不会促成抑郁,甚至还会治疗抑郁。我的实践是,只要孩子能小声准确说出自己刚才错在哪里,体罚即刻中止。
*关于弗洛伊德儿童期心理创伤学说的批评,请参考 TED 科普讲座 http://www.ted.com/talks/elizabeth_loftus_the_fiction_of_memory (可选中文字幕)
利益相关:身为人父、身为人子
朵拉陈,临床心理博士生,精神疾病的评估与诊断赞同@李晓煦 的回答。
但是,作为一名专门做创伤的心理咨询师,我必须得要说明的是,体罚和肢体虐待是两回事情,问题中的“打”没有讲到底是哪种情况,但以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来看(80 后 70 后),虐待的情况远远多于体罚。

体罚(Discipline):这是父母对于特定的不良行为的一种反应,是事先与孩子商量好的规则,当孩子做了某不良行为,他 / 她是能够预料到体罚的到来的。
肢体虐待(physical abuse):虐待是孩子不能预料的,往往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 / 她被父母打了。之前父母没有与孩子达成过规则,孩子不知道他 / 她做了什么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体罚和肢体虐待往往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愤怒。
然而,体罚,一般来讲,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和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达成父母的希望。体罚有度有量,不会因为父母的情绪而改变。而肢体虐待,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泄愤怒情绪,并且用“打”来告诉孩子:我的力量比你大,你必须要无条件服从我。父母越是愤怒,肢体虐待越严重。
一般受到体罚的孩子,不会害怕父母,而是会尊敬父母与父母制定的规则。
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一下,小时候被打的情况到底是体罚还是肢体虐待。
说完了这两者的区别,再来说说看被打大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创伤,可以对照中国社会的现象来看看是不是这些创伤的折射。
P.S. 这里被“打大”指的是肢体虐待。虐待会直接导致的心理疾病童年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我在另一个回答童年时的家动荡且无法给予自己安全感,成年后能做些什么让自己安宁下来? - 朵拉陈的回答中已有解答,在此不再重复了。
1. 情感上的影响
被打大的孩子一般都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好像捉摸不透,常常困惑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比如说突然暴怒,或者社交恐惧等),这是因为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不鼓励,甚至严厉地惩罚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没学过怎样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并且由于中国社会“家丑不外扬”以及“棒下出孝子”等在我看来是 victim blaming 的文化传统,孩子们对被父母打骂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只能转化为向自己的攻击,例如认为“都是我不好好做作业所以才会被我爸爸揍”,通过攻击自己为父母的虐待行为作出解释。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虐待中生存的策略是相信自己是那个有罪的人生活在上帝主导的世界,而不是接受自己其实生活在由魔鬼主导的世界里。他们心力内投的“客体”(父母),其实不是真正的父母,而是自己的想象。这往往也影响了他们日后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因为他们要保护想象中父母的“好”,不愿意接受真相发现自己的“好”。
这是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做心理咨询的原因呢?据 CNN 报道显示 2009 年,我国患精神疾病的人口已超过 1.7 亿,而住院治疗的不超过 15 万(CNN 原文:“Around 173 million Chinese suffer from a mental disorder, according to a 2009 study published i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The Lancet. ” )。
成年后,这些内化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产生一系列的心理 / 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还有些人会用酒精、毒品、赌博、滥交等自我毁灭行为来麻痹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些其实都是源于他们对于童年阴影的“自我调节机制”。
许多成年人的“无名之火”,其实都是冤有头债有主。你开车的时候对着路人大吼的时候,你其实是想对谁大吼?你回家了以后向着老婆臭脸的时候,你其实是想给谁脸色看?你对着孩子屁股狠狠踹了几下,你其实是想告诉谁你比他 / 她强大?
你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那么的强烈?我觉得很多中国人从小到大都没有细细想过这些问题。然而,只有把情绪归根究源了,才能化解。不然的话,极端的例子就是会出现拿刀捅人、路怒症、摔孩子等等骇人听闻又莫名其妙的社会事件。
2. 自我认识和他人关系的影响
被打大的孩子一般往往觉得很难信任别人,因为在儿童时期,本该保护和养育儿童的成年人却对他们虐打和辱骂,这是对儿童深深的背叛。这在我国社会也很常见,人与人缺乏基本的信任。
难以信任别人的结果,就是难以形成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澳大利亚的一个调查显示,被打大的孩子们,成年之后会比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败,而且比他人有更少的社交圈 (Draper, Pirkis et al. 2008)。我想中国这愈演愈烈的离婚率和小三率,也说不定是这暴力家庭背景的衍生。
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不对?当被父母一直骂“你这个笨蛋”,“你这个没用的人”,孩子会不知不觉地相信这些评价,并且认为这就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就导致了当孩子长大了以后强烈的自卑感和自轻感。
比如说,当一件事情没做成的时候,一个受过打骂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脱口而出“我真他妈的没用,真他妈的是个笨蛋”,并且感到十分的泄气并且轻易地放弃。
在婚恋方面,被打大的孩子会想到“我这么蠢 / 笨 / 懒,不值得被人好好爱”,所以自暴自弃,甘当二奶,或者遇人不淑再遭家暴这种事情,在家庭不幸的孩子身上也很多见。
重新建立对自己的信心以及他人关系的信任,是治疗童年创伤最重要的一步。
3. 身体健康的影响
从小被打大的孩子,是一直处于“惊吓”中的,因为打骂的不确定性。这让他们的情绪一直处于警惕和高涨的状态中。
一般都有睡眠问题,免疫系统很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比如说妇科问题,肠道易激综合征,偏头痛,心脏问题等。
更别提这些年来孩子被父母虐打致死致残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了。
文献:
Draper, B., Pfaff, J. J., Pirkis, J., Snowdon, J., Lautenschlager, N. T., Wilson, I., & Almeida, O. P. (2008).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bus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Depression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Suicide in General Practice Projec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6(2), 26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