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俄罗斯的历史
您好:⌒_⌒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希望您会满意⌒_⌒ 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作为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大国,特别是在由1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组织内。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中文称:俄罗斯联邦英文名称:Russian Federation简称:俄罗斯所属洲:欧洲首都:莫斯科主要城市: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国庆日:6月12日国歌:俄罗斯国歌国家代码:RUS官方语言:俄语货币:卢布时区:UTC+2至+12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梅德韦杰夫,普京人口数量:1.41亿(2008年俄政府估算)人口密度:8.3人/平方公里主要民族:俄罗斯族主要宗教:东正教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水域率:13%GDP总计:2.076万亿美元(2007年)人均GDP:14,600美元(2007年)国际电话区号:+7国际域名缩写:.ru道路通行:右侧通行国花:向日葵 概况 国名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罗马语:Rossiyskaya Federatsiya 英语:Russian Federation)。简称俄罗斯(Russia)。公元9世纪,在建立以基辅(Киев)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罗斯人的祖先古罗斯部族人(东斯拉夫人),并成为此后国家名称。
汉语译名 中国(Китай,俄语称中国,音意约同“契丹”)对俄国的称呼是通过较早接触俄国人的蒙古人学来的。在蒙古语中很少有以R辅音开头的词。所以借用其他语言以R开头的词时,都要加上相应的元音。俄罗斯在俄语中是Россия,蒙古语音译为OROS,第一个音节为O。汉语通过蒙古语间接音译时就译为俄罗斯。

国旗 俄罗斯国旗 俄罗斯联邦的国旗采用传统的泛斯拉夫色,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
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三色的排列显示了俄罗斯幅员的辽阔。但另一方面,白色又是真理的象征,蓝色代表了纯洁与忠诚,红色则是美好和勇敢的标志。
1699年彼得大帝到荷兰学习造船术时,他意识到需要为俄国的海军设计一面军旗。他因此效仿荷兰的三色国旗设计,但颜色是另选的(当时的荷兰国旗是橙-白-蓝三色)。彼得大帝当时选择的颜色是红、白、蓝三色,也就是后来的泛斯拉夫色。
1883年5月7日这面旗帜正式成为俄国国旗,1917年十月革命后三色旗被取消。1991年8月21日这面旗帜再次被采用,成为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国徽 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 俄罗斯国徽 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二:俄罗斯有多少年历史?
1,苏联之前(公元9世纪-公元20世纪)
俄罗斯的祖先是斯拉夫人,在公元9世纪,斯拉夫人在欧洲建立了他们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现乌克兰地区).公元10世纪,当时巴尔干半岛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将东正教(属基督教)传入基辅罗斯.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俄罗斯的欧洲化进程在13世纪由于蒙古人的入侵而中断.基辅罗斯分裂,蒙古人在此建立了金帐汗国,由此进行了200多年的集权统治.
俄罗斯由于战争失败,反思之前分权式统治的错误,为后面的中央集权统治形成了共识.随着蒙古人的衰弱和莫斯科的逐渐崛起.到16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国统一了其他几个公国,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集权制国家.
在蒙古入侵前的基辅罗斯,王权,教权,民权是平等的,农民可以自由迁徙.蒙古进行集权统治时期,农民还是自由的.到16世纪,由于农业危机和大量土地被贵族占有.农民开始被限制自由,逐渐形成农奴制.
俄罗斯在独立之后开始向外大量扩张领土,17世纪彼得大帝成为执政者后,重新开始向西方学习,推进俄罗斯的欧洲化,兴建向欧洲学习的窗口--圣彼得堡市,并首次定义俄罗斯为帝国. 到叶卡捷琳娜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国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从此,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到亚历山大二世,由于农奴制度严重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内的激烈反对中,于1861年宣布彻底废除农奴制.
在20世纪初,中国已经被列强入侵,俄国和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殖民地利益发生战争.最终俄国惨败.从此国内危机开始发展.国内出现革命的萌芽.但最终被镇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东线俄国对德奥的交战中失利.,最终俄国被迫退出战争.由此俄国国内矛盾开始激化,到1917年1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同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进行武装起义,经过几年国内战争.最终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击败了孟什维克的白军和英美法日等国的联军.于1922年正式成立苏联.
2,苏联(1922-1991)
苏联在成立之初, 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3.8%,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执政,决定采取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前苏联一跃为当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苏联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轻工业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5%,相对重工业40%左右的投资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为支持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推行农村集体化,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充公,到1937年左右.99%的土地成为国营农庄.其中1933年造成了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几百万农民饿死自己的土地上.从1926年到1953年,农业生产仅增长21%.还不及1913年的水平.如果考虑耕地增加的因素.农业一直处于倒退的状况.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遭到苏联的顽强抵抗.最终败退.苏联作为战胜国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明星.苏联模式成为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效仿的榜样.战后,苏联继续实行以国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路线.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相继上台.......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三:俄罗斯有多长的历史?
俄罗斯帝国沙皇世系表
自始称沙皇算起:
俄罗斯帝国沙皇
1547年 - 1584年 俄罗斯帝国世祖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伊凡大帝)
1584年 - 1598年 俄罗斯帝国度宗费多尔·伊万诺维奇
(留里克王朝亡)
1598年 - 1605年 俄罗斯帝国宁宗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 - 1606年 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 - 1613年 空位时期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3年 - 1645年 俄罗斯帝国太祖米哈伊尔三世
1645年 - 1676年 俄罗斯帝国英宗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年 - 1682年 俄罗斯帝国穆宗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年 - 1689年 俄罗斯帝国德宗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1年 俄罗斯帝国武宗彼得一世
1721年 - 1725年 俄罗斯帝国武宗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俄罗斯帝国成宗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俄罗斯帝国代宗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俄罗斯帝国懿宗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年 - 1741年 俄罗斯帝国僖宗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俄罗斯帝国宪宗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1761年 - 1762年 俄罗斯帝国中宗彼得三世
1762年 - 1796年 俄罗斯帝国圣宗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俄罗斯帝国仁宗保罗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俄罗斯帝国高宗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俄罗斯帝国宣宗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俄罗斯帝国神宗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俄罗斯帝国明宗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俄罗斯帝国文宗尼古拉二世
相关解答四:俄罗斯有多少年历史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是封建国家;1721年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建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1993年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思相同。
相关解答五:俄罗斯的历史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包括解体前的苏联)社会对苏联70年历史的评价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987年1月,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众所周知,其结果导致了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并对苏联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1]第二次发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点是逐渐抛弃了那种否定一切的态度,能够比较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历史。[2]
1.二月革命那么,为什么革命没有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性质上?这是因为,十月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及孟什维克所代表的企业主和地主试图雄心勃勃地尝试同“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破坏现象”作斗争。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非政府途径克服这些现象。他们内心深处是想恢复原来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观现实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他们也没有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由于存在着群众极为蔑视的“资产者”即有产阶级,所以劳动群众关于平均财产的呼声日益高涨。各政党的教条主义者(主要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断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机“平稳”发展的机会,而且他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顺应了群众情绪的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就不足为奇了[8]。
判断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种理论(如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旧俄国从落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为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充分证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过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宁看到了旧俄国的落后性,发动十月革命是在一种受围困、受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利用有限资源以克服“落后性”。但不能把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模式化,社会主义发展应该呈现出多种模式,多样化。俄国缺乏民主传统,没有议会、多党制,革命中激进主义占上风,导致后来执政党内缺乏监督机制。俄罗斯学者认为虽然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后果,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2.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
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的评价在俄罗斯学界争论最多、分歧也最大。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苏联70年历史、特别对斯大林时期进行了全盘否定,苏共28大决议写道:“集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一体制现正在被取消。”[10](P88)由此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近年来,特别是普京总统上台后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苏联历史。在一场革命和急剧的社会震荡后,俄罗斯社会失去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团体,群众成了一盘散沙,群众对那些毫无意义的政治斗争已经感到厌倦,强烈希望社会稳定和恢复秩序,甚至产生了对所谓“自由”的厌恶,渴求出现“强力的手腕”。2000年5月7日普京在俄罗斯总统就职仪式上说道:我们不能成为那种不明自己历史的人。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要从历史吸取教训。我们应当始终记住:是谁建立了俄罗斯,是谁捍卫了俄罗斯的尊严,并使俄罗斯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大的国家。[11]2003年1月16日普京出访波兰前对记者说道:“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与斯大林的名字分不开的。”在2000年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纪念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建立了纪念碑,上面篆刻了全部在1943年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奖给在卫国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苏军最高指挥官的“胜利”勋章获得者的名单,斯大林排在第一。
1999年12月21日,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拜谒斯大林陵墓时说道: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历史上,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六:俄罗斯在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领土历史
在波罗的海东岸,立陶宛与波兰(不是白俄罗斯)之间,有一块面积1.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是俄罗斯最小的一个联邦主体——加里宁格勒州俄罗斯前总统普京的夫人柳德米拉就出生于此。这个俄最西部的州虽然一直属俄联邦管辖,却距俄联邦本土有600公里之遥,是一块实实在在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的大部分位于普列戈利亚河流域。地形以低地、沼泽和平缓丘陵为主,20%的土地生长着混生林。加里宁格勒州原先是德国东普鲁士的一部分,中心城市是哥尼斯堡。二战结束后,根据苏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协议,哥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地区划归苏联版图,东普鲁士另外的三分之二领土分给了波兰。1946年,这片土地成了俄联邦的一个州。为了纪念刚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加里宁,该州以他的名字命名,哥尼斯堡改名加里宁格勒,并定为该州首府。苏联政府强行将这里的德国居民迁走,并迁入大批俄罗斯居民。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成为主权国家,把俄联邦本土和加里宁格勒州隔离开来,使该州变为“孤岛”。从此,该州居民走陆路进出俄本土,必须经过两个主权独立国家——立陶宛和白俄罗斯。首府加里宁格勒濒临波罗的海,有人口45万,接近全州的一半。这里是俄罗斯的重要海军基地,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就设在此。加里宁格勒还是俄罗斯的贸易港和渔港,有闻名的造船厂和琥珀厂。这里的琥珀生产驰名全球,储量占世界储量的90%。琥珀厂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每年生产琥珀400吨,创产值300万美元,产品出口到日本、波兰、立陶宛和德国等国。加里宁格勒州自然资源缺乏,工厂所需90%原材料主要靠铁路和汽车从俄本土及它国运进,80%的电能来自俄本土。
相关解答七:俄罗斯解放军的历史故事
关于弗拉索夫排实际上,弗拉索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控制名义上由他指挥的俄罗斯解放军。他们上战场的时候,作战非常顽强。但是这与其说是自觉的英雄主义,还不如说是岌岌自危。弗拉索夫这类人在德军撤退时面临的是德国人的严厉打压,而俄罗斯战俘面临的是频繁发生的死亡。我想起了我的一个白俄罗斯远亲讲过的一件事,他在1944年7月解放布列斯特时还是一名中士。德军撤退后不久,有两个苏军上校来视察布列斯特堡垒,想看看它的防御工事。地下工事里藏着一个弗拉索夫排,他们打死了这两名苏军上校。红军战士开始寻找失踪的上校,他们最终发现了弗拉索夫排,并用发烟罐迫使他们投降。红军部队指挥员对俘虏们说:我可以把你们送交法庭,那样你们肯定会被枪毙,但我现在打算问问战士们,看他们决定怎么处理你们。红军战士用刺刀把弗拉索夫排的人一一挑死,根本不听他们解释为什么效忠于德国人。建立俄罗斯解放军从1942年起,德军高级将领们已经认识到,对付斯大林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俄罗斯解放军和俄罗斯傀儡政府,以及别的民族的政府和军队,这是在东线取得胜利的惟一办法。但是,直到1944年初,希特勒和希姆莱一直反对这一建议,他们只是把东方领土看做德国的殖民地而已。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和西线不断的失败,纳粹的首领们也开始在这方面做出让步。还在1943年时,德军就建立起了一个东方部队司令部,把所有的苏联投敌者的武装都聚集起来。1943年4月6日,北方集群的参谋长金采利将军批评了建立这些武装的命令,他给东方部队司令格尔米赫将军写信,说他们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信中说,对于这些东方部队的战士们,他们的将来怎么办,战后他们的祖国在哪里,因为,如果认为他们愿意站在德国人一边作战,是因为他们为德国人把他们从布尔什维主义解放出来而感激,这是大错特错的。实际上,对东方部队的战士来说,问题就在于,是选择从布尔什维主义的奴役之下摆脱出来后接受德国人奴役,还是应该为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斗。俄罗斯解放军的司令类似的建议即使要得到象征性的同意,也要等到1944年夏天德军在法国和白俄罗斯溃败之后。1943年9月14日,弗拉索夫被希姆莱召见。作为俄罗斯解放军的司令,弗拉索夫被告知,要想恢复1939年9月1日前俄罗斯的疆界,必须赋予非俄罗斯族和哥萨克地区更大的自治权。希特勒和希姆莱同意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第600步兵师)。1945年1月,开始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第2师(第650步兵师)。1944年秋天时,德国人准备向阿登地区发起反攻,打算给西方盟国以毁灭性打击,并迫使他们单独媾和,然后把所有兵力调集到东线,粉碎红军,而在东线俄罗斯解放军的部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1944年11月14日,在布拉格成立了以弗拉索夫为首的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他把俄罗斯委员会和其他民族的委员会,以及在德国人庇护之下(除了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以外)建立起来的其他军事力量联合起来。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通过了宣言,这一宣言基本上是重复了1942年12月27日俄罗斯委员会的宣告的内容。不过,宣言中只字未提向英美资本家们开战的事,对于德国的帮助则表示欢迎,但是带着一个前提,即不损害我国的尊严和独立。宣言同时强调,此时德国的援助是可以同斯大林匪帮们进行武装斗争的惟一机会。在宣言中,还表示了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愿意在战后同所有的国家维持和平友好关系。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还指出,红军向东欧、中欧和巴尔干半岛进军,战争已经明显演变成苏联人进行的侵略战争。这些内容给人的印象是,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宣言与其说是针对红军和苏联居民的,还不如说是针对西方盟国的。鉴于德国人注定很快......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八:俄罗斯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希金(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最重要的作品有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普希金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 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 练。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1851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弗拉基米尔·列宁 (Vladimir Lenin, 1870-1924)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的化名.他的著作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彼得·柴科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相关解答九:俄罗斯人的历史名人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苏联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国家领导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加里宁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特维尔省,为农家子弟,年轻时曾受雇于地主。后来他前往圣彼得堡的炮兵工厂工作,并且于1891年参与革命运动;1898年加入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加里宁加入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并且之后有好几次被帝俄政府逮捕与脱逃的纪录。 苏联元帅。曾以加伦为化名担任国民革命军军事总顾问,参加中国大革命和北伐,并指导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又译为布留赫尔。号称“远东军魂”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 )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一颗将星,他曾创造过用一个步兵师打垮了装备有大量坦克、装甲车的机械化的白卫军的奇迹。他是1935年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远东方面军司令,也是苏联远东方面长期防御日本侵略的最高将领。于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处决,罪名是:打入苏联内部的日本间谍。1956年被平反。
相关解答十:俄罗斯历史上的首都都有哪里
莫斯科.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后改名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