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山村 Seagull_Fly
该镇(又称洞庭东山)距苏州城区37公里,是太湖东麓的一座湖中半岛,三面临湖,一面连陆,全镇总面积9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余人。
东山镇位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又受太湖小气候环境影响,四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 东山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江苏重点中心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区十三大景区之一。东山景区以其湖山秀美,花果成林的自然景观特色及民风淳厚、古宅名园众多的江南古镇、古村而著称,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沿湖重点景区。素以“鱼米之乡”名闻中外。自然风观,得天独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天堂中的天堂,花园中的花园”。
秀色太湖青青子衿
太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水域三分之二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其中位于吴中区境内的太湖堪称太湖最美的地方。吴中东山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新修建的环太湖沿线路上太湖美景尽收眼底。
太湖边围网养殖的鱼塘,引来了众多的白鹭,远远看去以为是白鹅,待到汽车开过,它们受惊飞散,才看个清楚。
苏州东山镇的古村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这里的古老似乎与急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些“格格不入”,历史气息相当浓厚。几十处古建筑积聚于此,其中很多都是明清时期的官宅,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保存至今实在难能可贵。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人类珍贵的历史遗产却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古宅缺少相当的保护,或空关着,或堆放杂物,已很少有人居住。条件好的宅主人尚且还可以自行修缮或翻建,以缅对先祖的敬重之情,条件差的就只能任其“自生自灭”,在风雨中破败、飘摇、倒塌。。。。。。着实令人心痛!虽然政府也对其有相关的重视以及法律文件的下达,并出资修缮了其中小部分,但也许是因为力量有限、古建筑数量太多,保护、修缮的困难相对较大,许多古建筑虽被划为控保单位或文保单位,但仅仅只是空挂了一个牌子而已,并未采取实际修缮措施。
在此小住的几天,我在当地亲友的伴随下走访了不少古宅,尤其对清代嘉庆年间张氏的官宅“久大堂”印象颇为深刻,它也是我所见古宅当中保护最为完好的一个。从外观上看,久大堂青瓦朱门、朴素淡雅,封闭严谨含蓄的气质透露出大气而又内敛的儒家风范。从侧边角门入内,厅堂(应该是古时的会客厅)的高大敞阔着实令人为之一振,只可惜厅内早已摆满了桌椅杂物,颜色暗淡,略显破败之气;抬头,精美绝伦的梁雕、木雕怎一个“美”字了得!!“巧夺天工”四字由此而来吧?放眼院内,杂草横生,绿树掩映,爬山虎的藤蔓布满院墙,更添一丝凋零之感。绕过厅堂,过了一条隔廊,踏过一条青石小道,来到正屋的正厅,高大宽敞不亚于前面“会客厅”,屋内东西早已搬运干净,厅内地板是几百年前的青石,保存相对完好,很有古韵。因为两边厢房门壁紧锁,所以没能有幸上楼一睹古宅别样风韵,实为遗憾!
现附“久大堂”以及其他一些古建筑相关照片于此,希望留下一些历史信息资料,能够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救救苏州东山古建筑群、救救“久大堂”!!
清代古宅“久大堂”
“久大堂”大门
“久大堂”后院正屋
“久大堂”后院正厅室内屋顶古木
“久大堂”隔廊与后院的石门

“久大堂”厅堂
“久大堂”厅堂房梁精致木雕
“久大堂”厅堂“云鹤雕”
“久大堂”的“牌楼”
“久大堂”侧面小巷
上湾至陆巷途中随拍
经政府修缮后的“陆巷古村”
陆巷墙壁精致的砖雕
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法》中有“谁使用,谁维修”的规定,然而,古民居住户大多为租住杂居,认为古宅产权并不属于自己,不愿花钱修缮。“很多古宅甚至租给农民工居住,一些居民还在楼道中点煤炉,安全隐患极多。”由于高额的修缮资金,完全依赖政府出资不太现实,而通过拍卖不仅可以动员民间资本,更可以为濒危古建筑赢得“抢救”时间。《苏州保护古建筑条例》和《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的出台,明确了:允许和鼓励海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实行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社会化、运作市场化。这也为控保古建筑“上市”提供了政策依据。
苏州古宅拍卖已有多处成功先例,拍卖出的古宅大多已经修缮好或正在修缮。这些被卖出的古宅要么成了公司的会所,要么成了私人度假的别院。
救救苏州东山古建筑群、救救张氏“久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