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桃花源 楹联添丰采
——桃花源名胜风景区桃花观楹联赏析
文/钟胜天
人间仙境桃花源,面临滔滔沅水,背倚巍巍雪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而举世闻名。
桃花源是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阳春三月,游人如织,桃花盛开,落英滨纷;一年四季,林茂竹修,风光秀丽,雅静幽然。历代骚人墨客到此游览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不少文人雅士更是即兴挥毫泼墨,为这里留下了众多宝贵而美妙的诗词和楹联。
说到桃花源的楹联,笔者以为,那副长达66字的桃花观楹联则更具名气,此联可谓创作手法别具一格,联语内涵丰富多彩,因而为桃花源这一名胜景观增添了诸多雅韵。联曰:
卅六洞(1)别有一天,渊明记(2),辋川行(3),太白序(4),昌黎歌(5),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6)问今何世?鹿亡秦(7),蛇兴汉(8),鼎争魏(9),瓜分晋(10),颂者,讴者(11),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此联由清末湖南省桃源县罗润章老先生题写。作者联想丰富,文采非凡,全联巧借四位文坛泰斗名篇和四朝战乱惨烈史实,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人们对血腥战乱的痛恶和对梦幻仙境的向往情感。
上联从“卅六洞别有一天”入手,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仙境随即映入眼帘。三十六洞本来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桃花源则是远离现实社会的三十六洞天之一。难怪文坛泰斗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他们无论是渔人、樵夫,还是隐士、神仙,都为这里幽雅的山水、自由的生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留下了吟唱千古的赞美名篇。
下联从“五百年问今何世”起笔,接着便拉开了“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的战乱帷幕,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权贵倾轧、尔虞我诈的历史画卷。随着秦、汉、魏、晋四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血腥的战乱总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尽管战乱的结局总离不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客观规律,然而,最可悲的还是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无辜百姓。最后,作者笔锋一转,用拟人的手法以“未免桃花笑人”作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辛辣嘲讽和无比失望。
桃花观的这副楹联既是一副仙境名胜联,也是一副寄情抒怀联,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笔者以为其可贵之处主要有三:
选材独到,此为其一。古往今来,前来桃花源参观游览、吟诗撰联者可谓不计其数。可为什么作者在此偏偏却要选取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这四位泰斗的轶闻逸事入联呢?仅仅是因为他们四人有着其他人不可比拟的文坛名气吗?不是。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奥妙。原来,是因为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的经历相仿,遭遇相同:他们虽然处于不同朝代,但同是文坛天才;他们既想为国尽忠、为民办事,却又同样不满仕途坎坷、朝庭黑暗;他们同样在残酷的现实中屡遭挫折,同样的结局总让他们心灰意冷;在无可奈何中,最终他们都不得不弃官挂印,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成为“名山知己”。作者如此选材,其目的就在于充分抒发自己厌世、避世和追求“世外桃源”美好自由生活的强烈情感。
层次分明,此为其二。上联仅用“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十二个字就讲述了四位文坛泰斗的轶闻逸事,下联同样仅用“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就囊括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尽管作者处处惜墨如金,但却层次分明,读后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可见文字功夫非同一般。
颇具文采,此为其三。一是首句引领,一气呵成。上下联均用首句引领下文,随即按照时间的推移分句用典,全联有起有伏,韵味无穷。二是对比反衬,寄情抒怀。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上联极力赞美桃花源仙境之优美,下联愤怒控诉五百年战乱之悲哀,从而直接反衬出现实生活与理想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与自由的强烈愿望。三是用典较多,音韵优美。此联虽然长达六十六字,但长短句式,错落有致,激情吟诵,朗朗上口。
虽然此联立意高远,且颇具文采,但细细品味,笔者以为其中还是存在两大问题:
1、上下联对仗欠工。上联中“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本是一组自对。既然是自对,则对句相应位置的词性应完全相同。可是这其中却是三个人名与一个地名相对,如此搭配,既令人费解,又着实出律。既然“渊明记”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指王维的《桃源行》诗、“太白序”指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昌黎歌”指韩愈的《桃园图》诗,那么,其准确的联句就应该是“渊明记,王维行,太白序,昌黎诗。”倘若如此修改,则可让读者一目了然。上联中“渔耶?樵耶?隐耶?仙耶?”也是一组自对,他们分别指四位名家诗文中的主人翁。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渔、樵、仙”三字都属名词,但“隐”字却属动词,如此组合,显然不妥。若能将“隐”字改为“客”字(因为太白序诗的主人翁是李白的客人)则显然更好。再如,“都是名山知己”与“未免桃花笑人”相对,在平仄上也有两处不对(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2、在用典上概括史实欠妥。比如在某些用字上,作者也许是为了照顾其形式的统一而忽视了其内容的表述,以致出现了一些歧义:如本是“逐鹿亡秦”,却成了“鹿亡秦”;本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兴汉,却成了“蛇兴汉”;本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最终魏统一天下”,却成了“鼎争魏”;再者,“瓜分晋”用在此处似乎更为不妥。从“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的句式看,“鹿亡、蛇兴、鼎争、瓜分”都应该是主谓词组,可“瓜分”在此却明显为偏正词组,如果强行把“瓜分”视为主谓词组,就完全与作者的原意不符了。
尽管此联存在上述不足,但笔者以为此联在当地仍然不失为一副颇具文采的名胜长联。
【注释】
(1)卅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
(2)渊明记:陶渊明《桃花源记》。
(3)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
(4)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
(5)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
(6)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经五百余年。
(7)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8)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在丰田泽中斩白蛇,从此起义兴汉。
(9)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
(10)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
(11)呕者:呕心沥血,感到伤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