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亚,王万杰,王明芳
专业医学团队只为优质内容,右上角点关注。
《审视瑶函》中称该病为近觑,表现多以虚为主,或虚中挟实,虚为其本,实为其标。
高度近视中“虚”的形成中医
《审视瑶函》中认为该病为“禀受生成近觑之病”;或“久视伤睛成近觑”,认为近视因先天禀赋不足,与生俱来,肝肾两亏,或因长期过用目力,久视耗血伤精,致气血不足,精血亏虚,不能上充于目,或平素择食、偏食、脾胃虚弱、脾胃精血化生匮乏,使神光不能远达而导致近视的发生。
陈达夫教授所著《眼科六经法要》中关于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的内容提出:视神经为目系(入脑),当属肾主髓;神经与筋相类,又应属肝主筋。视网膜为视神经末梢,也应属肝肾。脉络膜为血管组织,因心主血,故属心。
黄斑色黄,因脾主黄色,故黄斑属脾。玻璃体为肺所主。五轮学说中白睛属肺。玻璃体液化和巩膜变薄,均为肺气虚之征,而高度近视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符合中医学“久病必虚”的理论。

临床研究也显示,高度近视随着度数的加深和眼底病变的出现,患者呈现气阴两虚、肝肾亏虚的发展规律。因此,临床上治疗高度近视应从虚着手,并根据病情从脾、肺、肾等脏腑虚损方面考虑。
中医
高度近视中“瘀”的形成本病以虚为主,虚必致瘀。
高度近视患者因久病体虚,精气日损,气血日衰,血行不利,易脉道阻塞,血行失度而发生瘀血。或因阴精亏损,阴虚血热,迫血妄行,或因气机不畅,瘀阻脉络,血不循经,均可使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为瘀,瘀血阻络,使目不能视。眼底有形改变如色素萎缩灶、漆裂纹等改变均属瘀滞表现。
总之,该病病性属虚实夹杂,因虚致瘀,虚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气血阴精亏耗,血行不利,瘀阻脉络,阻碍神光发越,而导致视力下降。因此,高度近视治疗应化瘀通络。
补虚化瘀法治疗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中不伴眼底出血者,治疗应补虚化瘀。高度近视补虚以补肺气、益肝肾,化瘀以活血通络为主,治疗主要采用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法。
选方用生脉散、杞菊地黄丸和四物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山药、桑椹各30g,麦冬、茯苓各20g,枸杞、丹参各15g,白及、菊花、山茱萸、川芎、郁金各10g。有黄斑出血的患者则应以凉血止血为主,上方减活血中药丹参、川芎、郁金,加白茅根3g,藕节30g,川牛膝20g以凉血止血,待病情稳定时再佐以活血治疗。
【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为补益剂,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组成: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杞菊地黄丸】,出自:《医级宝鉴》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是一首养血活血之方。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中医中药
病案举例患者:女,39岁,10月6日初诊。自述近视26年,右眼视物模糊半年,伴久视有眼疲劳干涩感,矫正视力VOD0.2、VOS0.8,矫正度数为-16.00DS,双眼前节(-),双眼玻璃体轻度液化,视乳头边界清,眼底呈豹纹状眼底改变,尚未见漆裂纹、脉络膜萎缩灶及黄斑出血等病理改变,伴见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为双眼近觑,证属气阴两虚,方用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处方:太子参、山药、桑椹各30g,麦冬、茯苓各20g,枸杞、丹参各15g,菊花、山茱萸、白及、川芎、郁金各10g。2天1剂,水煎服。
10月19日二诊:
疲劳干涩感明显缓解,矫正视力VOD0.4、VOS0.8,舌淡苔薄白,脉细。
上方加白芍、鸡内金、制香附各10g,鸡血藤30g,以加强健脾、柔肝、通络之力。
10月29日三诊:
视力明显提高,但时有闪光感,矫正视力VOD0.8、VOS1.0,舌淡苔薄白,脉细。
继续在初诊方上加黄芪30g,蒲公英15g。
11月17日四诊:
视力有所提高,矫正视力VOU1.0。
继续服上方,随访半年,矫正视力仍保持1.0。
友情提示: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下载 “中医智库” App,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专业医学团队,只为优质内容。
右上角点关注,获得更多专业中医健康内容。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