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牙科诊疗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下述三种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在日常临床接诊病例中的诊断:牙周疾病、猫破牙质细胞重吸收性病变(FORLs)、淋巴性-浆细胞性龈口炎综合症(LPGS),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大体病征和交叠的组织学表现。后两者(FORLs和LPGS)表现

牙周疾病
牙周疾病是成年猫的常见疾病,它常表现为牙龈炎——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牙周炎——牙龈支持组织的附加损坏(包括牙骨质、牙周韧带和牙槽骨)。牙龈炎是牙周疾病的可逆阶段,它能够通过适当方法加以治疗,也能够通过彻底的菌斑清除及持续的龈上菌斑控制加以预防。牙周炎却往往更加严重并且病程难以逆转,更加复杂的治疗以及更加深入的菌斑控制才能防治病情的恶化。微生物菌斑是牙周疾病的首要病原,菌斑一种主要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胞外多糖在牙齿表面形成的软粘性物质。其中细菌以及产物引起直接牙龈炎症,并间接性的激活宿主的免疫反应,此后牙龈将持续性发炎,病情持续性恶化,除非入侵细菌被清除。
未予干预的菌斑将矿化为坚硬的钙质壳,钙质壳为细菌的存在和更紧密的附着提供了稳固的表面,它的存在将推动病程的发展。钙质同时还充当了牙龈炎症的机械刺激来源。
影响牙周炎严重程度和发病率的其他因素包括:品种、遗传、年龄、饮食、咀嚼习惯和机体的系统健康状况。
虽然具体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未予治疗的牙龈炎将会发展成为牙周炎,引起口腔疼痛、机能退化和牙齿脱落。
牙周疾病在其他口腔疾病(例如FORLs和LPGS)的病原学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仍不明确,牙周组织健康的保持依赖于适当专业的治疗和持续的家庭牙科护理。龈上下菌斑、钙质、食物碎屑的深度清洁;齿面抛光;以清洁碎屑控制微生物为目的的齿龈沟冲洗,以及含氟药物的应用都是日常牙周治疗的内容。根据病程发展状况,类似牙周手术、牙根平整和刮治术、牙髓拔出和疼痛控制这些辅助手段也需要使用。为了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准确地确定牙周疾病的当前发展状况是相当关键的。
猫破牙质细胞重吸收性病变(FORLs)
于1976年第一次被报道的“猫破牙质细胞重吸收性病变”(FORLs)如今威胁着半数以上超过4岁龄的成年猫,上颌骨和前磨牙最容易被影响,其次是磨牙、犬齿和切牙。病变最初表现为牙齿边缘红肿凸起,并诱发对触碰的震颤性疼痛反应。
病变发生在牙骨釉质界,起初是浅部缺陷,继而向更深部发展。某些FORLs病例呈无痛和无反应征象,这有可能是病变重构阶段的表现。在这些病例中,病变牙齿需要进行整体和影像学的检查,以便确定疾病的发展程度和病部重吸收的状况。这些病变的发生原因现在尚不清楚。某些刺激源诱发牙髓的生理性变化,引起血管扩张,释放炎性介质,并最终激发破牙质细胞活性。
从组织学方面而言,破骨质细胞及其他组织反应将病程划分为重吸收期和恢复期两个时序上十分紧密衔接的阶段。以前的研究曾尝试在FORLs和食粮酸化、FCV感染、食粮钙平衡失调、牙周疾病或其他潜在因素之间建立起联系,但是却都没有明确证据。在对博物馆收藏的猫头骨标本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人们发现1960之前FORLs出现得很少,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些疑问——改良的喂养方法、疫苗接种以及其他猫只管理技术是否有助于FORLs发病率的增加。(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