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民革海南省委会的《关于加强走私冷冻肉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食品安全的建议》的提案,引起新组建的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高度重视,他们随即组织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封杀走私冷冻肉、维护食品安全的保卫战。
2014年,海南省局把打击走私冷冻肉列为重点整治对象,但打击行动并非一帆风顺。该局最初通过三个渠道查处走私冷冻肉:一是在沿海码头设检查站,以期把住入岛关,后来发现走私冷冻肉是通过蚂蚁搬家式方法从其他渠道入岛的,防不胜防;二是在销售市场查处,又发现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还不一定好;
三是在肉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查处,又发现走私冷冻肉交易都是通过电话隐秘进行的,很难现场抓获。最终,海南省局把重点放到冻库——走私冷冻肉必须停留之地。
海南省局通过电网公司,摸清备案冻库的数量、规模。又利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发动各市县局、乡镇所对电网公司提供的冻库信息进行实地核对,逐一摸清每一个冻库的地址、面积、联系人及电话,将未备案的冻库一并纳入全省冻库数据库。
摸清底数后,全省打击行动统一展开。省、市县、乡镇三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海关、检验检疫、公安等部门,采取不打招呼、直达检查点的方式,先后于2014年8月、10月、12月和2015年2月、5月,对全省325个冻库进行5次统一地毯式突击检查,有效避免了泄密、办人情案和不法分子转移走私冷冻肉行为的发生,分别查获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嫌走私的鸡爪、猪肚、牛排、牛肚等10多个品种,5次行动查处的数量依次为203.7吨、50.8吨、13.28吨、7.5吨和2.3吨,数量逐次大幅减少。
为了海南百姓今后再不受走私冷冻肉危害,海南省局将全省325个冻库的监管责任分解到省局、市县局、乡镇所,明确2~5名监管人员负责一个冻库,实施“定人、定库、定频次”监管,责任人名单上墙,每月要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及时上报。
在日常检查中,监管人员也要对肉类生产经营重点场所进行重点检查,对于来历不明、无中文标识的冷冻肉产品一律追根溯源。海南省局还制定了《食品冷(冻)库规范管理清单》,列出“必做清单”和“禁做清单”,明确冷库应拒绝储存无中文标签或标识为繁体中文,品名、批次与《报关单》、《卫生证书》、《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不符的冷冻肉,省局不定期组织突击抽查。
为发挥社会共治力量,海南省局在媒体定期发布黑名单,公布最新查处的走私冷冻肉经营单位、冻库名单及冷冻肉的品名、标识产地,要求餐饮单位、肉类食品加工单位不要购买、加工,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食用走私冷冻肉,并积极举报相关违法行为。

延伸阅读:三部门严打走私冷冻肉品“僵尸肉”调查 一块冻肉的“前世今生”过期冻肉难上餐桌 业内称其在大城市无法生存内部员工举报 万件“问题冻肉”涉走私被封冰箱冻肉别超三个月 专家指导科学储藏肉类“冷冻肉”问题多多 食品安全风险很大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