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 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A)。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C)。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
C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C)。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5、新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是(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新课程改革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三、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的改正)
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
改为:开发校本课程意味着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2、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改为:
3、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 )
改为: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 (× )
改为: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
5、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结果和学生的收获。 (× )
改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四、简答(本大题含3小题,共10分)
1、 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是什么?(2分)
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是: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
2、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4分)
教师角色的变化:①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封闭型→→→→→→→开放型的社会型的教师。
3、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特点?(4分)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部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五、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某中学初二(3)班是全校有名的乱班,上课纪律混乱,打架成风。班上有一名“在野学生领袖”,喜好《水浒》人物打抱不平,常常“为朋友两肋插刀”。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蜂拥而上。班上正气不能抬头,班干部显得软弱无力,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请分析说明:
(1) 如何将乱班教育转化为优良的班集体?
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③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④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2) 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
①严格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规;
②利用其特长为班集体做好事,争荣誉;
③将“在野学生领袖”转化为“正式学生领袖”。
2、 有一次上课时,初二(3)班的刘强不好好听课,而把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扰乱了课堂纪律。青年教师小李发现后先是高声喝斥,说刘强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又将刘强推出教室,罚站在楼道走廊。请分析说明:
(1) 小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要求?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2) 小李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益?
人身权、名誉权、受教育权;

(3) 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
正确做法多种多样(略)
六、作文(40分)
请阅读下面一段材料:
孟二冬,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严谨施教,精心育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2004年3月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教,每周讲授10学时必修课,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唐代科考》选修课。一段时间后,他患上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然坚持上课。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近一年来,孟二冬在北京接受了三次大手术,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鉴于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决定授予孟
二冬同志“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同志学习。 请以“向孟二冬同志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体裁不限,字数
立意20分;表达20分。3个错别字扣1分。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C )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7、( A )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 A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 B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 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 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 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