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
我爱太谷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是全国8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县人民政府驻明星镇。邮编:030800。代码:140726。区号:0354。拼音:TaiguXian。
太谷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汉族为主,有回、满、朝鲜等十三个少数民族。面积1033.6平方千米。西汉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县合并置太州,六年废州复县。1958年11月祁县并入。1961年祁县析出复设。自然资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动物等。土特产主要有龟龄集、定坤丹、太谷饼、太谷果。名胜古迹主要有白燕遗址、三多堂(曹家大院)、无边寺、净信寺、鼓楼、孔宅。
行政区划
太谷县辖三个镇、六个乡:明星镇、胡村镇、范村镇、侯城乡、北洸乡、水秀乡、阳邑乡、小白乡、任村乡。
县名考源
太谷县——太行山间大峡谷
(2005-04-1316:07:58)
太谷县境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因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原县治在今阳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阳邑县始移治于白塔村,即今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据《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原来太谷县名源于一条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据清《太谷县志》解释为“太行之谷”,其实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县通往沁县的子洪口谷。这里古属阳邑县地,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现已属祁县了。
太谷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桓冯传》:“上党见围,不窥太谷”。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水经注》中也记载:“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经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称为胡甲水、甲水,今人称为昌源河。
太谷古称侯谷、胡谷,历来为太原通往晋东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战场。五代时,北汉刘继元在此筑隆舟城以抗宋军,所以宋代又称这里为“隆舟谷”,金元时期讹为“龙州谷”、“龙猪谷”。清代以来,又因谷口为祁县紫红镇,故称“紫红口谷”,俗写作“子洪口谷”。
这条大山谷北起祁县子洪口,南至沁县西汤,长约60公里,昌源河流贯其间,两岸悬崖壁立,鸟道崎岖。明代文人王世贞在《适晋纪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险途:“两岸皆高山绝云,中为巨涧。沿涧水而北,泉声益奇,崩峡束流,为瀑布、为帘、为怒虬、为渴虹者不一,盖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尽则渡而右,右道尽复渡而左,其险视西塘不啻类之,凡数十渡,气竭兴亦尽矣。”
太谷中部最险仄的地方叫南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武乡县志》评价这里的形势:“南关一镇,北界祁县,西达上店,山界连平遥,尤冀南户牖,潞泽咽喉。”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师南下,途经南关时被这里险绝的地形所惊愕,然而宋军却无一人设防,粘罕立刻转惊为喜,仰天叹道:“关险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谓无人。”金兵终于顺利南下,威胁东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后人在南关曾立“粘罕仰天叹处”石碣,记下这一军备不振坐致亡国的惨痛教训。经游者有《南关怀古诗》抒发了千百年来游人的感怀:“一水回还渡,山多路易穷。危岩顶上压,断岸足边空。高鸟飞难度,单车辙不通。可怜宋君相,坐失此关雄。”
近代以来,这条通道曾多次拓宽修筑,特别是近年来,交通条件更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作用也愈加显得重要了。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00年,太谷县辖三个镇、十一个乡:城关镇、胡村镇、范村镇、城关乡、侯城乡、北洸乡、水秀乡、阳邑乡、小白乡、任村乡、王公乡、窑子头乡、东庄乡、浒泊乡。总人口255807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57435胡村镇47199范村镇12313城关乡23480侯城乡32086北汪乡25046水秀乡24489阳邑乡19622小白乡17203任村乡15937王公乡3626窑子头乡2077东庄乡3237浒泊乡205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距山西省会太原仅60公里。早在上个世纪以前,在晋中、吕梁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这是对晋中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的赞誉。听老人们说起历史上的太谷县,也无不啧啧赞叹!但是,"金太谷"的历史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则是1个难解的谜团?许多宣传资料说:明清时期太谷的第一富商是北汪"三多堂"的曹氏,但太谷的民间普遍认为城内的孙家才是真正的太谷第一富户。昔日,青堂瓦舍遍布太谷城乡,如今,十之八九已经夷为平地。不过,好在目前太谷城内尚有8000余间老宅子,古城旧貌依稀可见,特别是150余处四合院保存基本完好,价值有待开发。但令人沮丧的是一些很有气派的豪宅深院,竟然无人知其何人所建,曾经的主人是谁?距太谷县城仅15公里的西庄村有一处名曰"延寿庄"的避暑山寨,地势险峻,旧貌尚存,但不知何故,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陈尔鹤老先生编著的《太谷园林志》中,居然一笔未及。今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后,3月7日的《山西晚报》28版刊登出大清光绪年间晋商财富的1个排行榜,榜上共录14家,其中太谷有曹、刘、武、孟、杨五家,论实力太谷最强,但关起门来细考证,曹、武、孟家尚知一、二,而位居榆次常家之后,总排名第六的刘家就是太谷史志办的同志也如堕五里雾中,刘家主人是谁?居住何处?这些都成了悬疑。还有更令人让人无法相信的是《山西日报》5月9日的3版燕治国先生写的《惊天大盛魁》一文结尾处写道:"人们都不知道大盛魁的始祖姓甚名谁,当晋商研究成了门热学之后,有人考证出大盛魁是山西太谷武家堡人王相卿在雍正初年创立的,不知根据是什么。"说起大盛魁,其规模与显赫远胜于乔致庸的复盛公。然而,"大盛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歇业,至今也不过六七十年的时间,而了解"大盛魁"历史的后人又有几何?为了弘扬晋商精神,让后人不忘那段辉煌的历程,我开始寻访"金太谷"的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