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十二大劲功
源流:
《十二大劲图说》最早见于道光初年手抄本。原名为《调气炼外丹图注》、《计艺外丹》、《内炼丹图说》和《调气丹图注》,皆三套二十二式。因第一套第十二式为三式的组成,固有人谓之二十四式者。为清·坦夫亦编。坦夫生平无考。清·王寿按坦夫《调气练外丹图式》法习之,颇有奇验。香茜评曰:此诚探天地奥义之奇书也。调其气无暴其力,培其子以培其母,…气积则神全,神全则驻形,岂非长生之真诀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王寿以《调气炼外丹图式》(三套二十二式)刊出。由于其炼功夫效果奇佳,很快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名称随练功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异,诸如《千斤劲》、《大力神功》、《大力士静力功》、《易筋经》等。
光绪初年(1875年),山左梁世昌在《易筋经图说》作跋:余气体素弱,中年多病,适于友人处见《易筋经图说》一书,朝夕按图炼气,不数月间果觉身体人畅,诸病全消。年叨八旬以外,谓非本书之功欤,因致数言以信来者。据此跋所言,王寿《调气练外丹图式》刊出不久,几或同时,即有人将其称之为《易筋经外经》(三套二十二式),或以《易筋经外经图说》(十二式)出版。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周述官编撰之《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在十六卷选入其第一套十二式,称之为《十二大劲图说》。宣统三年(1911年)梁士贤作序又以《全图易筋经》(三套二十二式)出版。在此刊出沿用《十二大劲图说》(第一套十二式)的名称。实以此有别于少林所传出之《易筋经》。考其功理功法,实为内丹修炼的佳法,取逆人体阴阳生化之机,行阴阳颠倒之求,通过精气神之内炼,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将人体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生命中枢中的元阴互相置换,则人体生殖之精和生命中枢的神,均可返还媾胎之初的原始生命状态,衰老机制得到逆转,生生之化不绝,使人体寿命大大超越自然寿命的极限。此功法以手、足导引为主的锻炼方法,较传统静坐的内丹术见效快速,且安全无副作用。一般晨夕坚持练功至百日后,精衰体弱者可转振作畅美,诚有易筋易骨、洗髓炼神之妙。不仅能强身怯病,益寿延年,且可作为有志于健身和武术爱好这的良师益友。
功法:
凡行练力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练力练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务须严谨有恒,戒酒色,日夜行五六七次,工无间断,食饭四五顿,专心练习至百日,能长千斤之力,此指少壮者言也。即软弱无力之人,亦可练至五六百斤,倘年老精气不足者,肯如法操练,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真神妙也。
第一式: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肩齐,不可参差,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仰翘朝前,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指尖朝上翘,掌想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翘,四十九按,四十九宫也。
第二式:前式数字毕,将十指卷曲为拳,拳背朝前,以两大拇指朝身,每数一字拳一紧,大拇指一翘,数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紧,又即四十九翘也。
第三式:前式数宇毕,将大指叠在掌心,捏紧为拳,趁势往下一伸,肘微曲,两拳虎口向前,每数一字,拳加一紧,亦数四十九字,四十九紧也。
第四式:前式数字毕,将臂平抬,拳伸向前,与肩齐平,两肘微曲,虎口朝上,两拳相距尺许,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
第五式:前式已毕,即按此势将两臂竖起,虎口向后,手臂不可贴头,拳紧如前,数四十九宇。
第六式:前式已毕,即接以两拳下对耳一寸远,以虎口向两肩,数一字拳一紧,想前两肘尖往后用力,数四十九字。
第七式:前式已毕,将身往后一仰,以脚尖离地为度,趁势将两手分开,直与肩齐,虎口向上,数一字,拳一紧,想两拳往后排,胸微向前合,数四十九字。
第九式:前式已毕,将两拳收回两乳之上,即抬起翻拳,向前起对鼻准头、拳背、食指、大节骨去鼻准二三寸,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
第十式:前式已毕,将两手分开,虎口对两耳,如山字形,每数一字,拳一紧,拳想上举,肘想往外抵合,数四十几字。
第十一式:前式已毕,将拳翻转至脐下两膀,以两食指大节离脐一二分远,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毕,吞津三口,随气送至丹田。
第十二式:吞津吸气毕,不数字,两手松开,手垂下,复掌齐向上,三端与肩平端时,脚后跟微起,以助其力,如端重物状,拳亦往上三举,肘亦往下三扎,两脚六跌全功。
神功意手
起式:双脚等肩宽,脚尖齐。
第一节:双臂前伸,掌心朝下,配合呼吸,双手握拳四十九次,吸握呼张,越握越紧。
第二节:双臂平伸,掌心朝下,配合呼吸,双手握拳三十六次,吸握呼张,越握越紧,完毕保持三分钟,然后手指尖朝上翘,呈鸟振翅状,上翘十二次。收功,深呼吸三口。放松站立五分钟。
第三节:在做到上节自如的情况下做。双臂上伸,掌心朝前,抓握拳四十九次。呼握吸张,越握越紧。
第四节:在做到上节自如的情况下加做本节。双臂朝前,然后小臂朝上,掌心朝面,握拳四十九次,呼握吸张,越握越紧。
第五节:在做到上节自如的情况下加做本节。双臂自然下垂,抓握一百零八次,呼握吸张,越握越紧。
第六节:在做到上节自如的情况下加做本节.。双臂自然下垂,小臂在体侧上弯,掌心朝上,抓握一百零八次,吸握呼张,越握越紧。
第七节:在做到上节自如的情况下加做本节。双臂前伸,然后小臂上弯,左右交错,掌心朝面,抓握一百零八次,吸握呼张,越握越紧。
练到此节,可随意握破核桃。
第八节:在做到上节自如的情况下加做本节。双臂自小臂处上弯,双手在耳侧,掌心朝后,抓握一百零八次。呼握吸掌五十四次,吸握呼掌五十四次。越握越紧。
第九节:在做到上述全部八节以后加做本节。双臂朝上,小臂分别向左右弯曲,右小臂横贴额头,左小臂横贴后脑,掌心朝下,抓握一百零八次,其余同上节。
此即是佛家九节神功意手。主要用于技击。可配合铁指寸劲练习。主破金钟罩铁布衫。也是强身健体的好功法。配合基础功为千圈合气法以及本尊大手印。
陈林峰先生的《神功意手》
一箭透三关
谈谈体育(近日对体育健身感兴趣,坚持锻炼,小有收获)。
借用一句“一箭透三关,方表神仙手”一诗,谈人体的力源在何处。
传统的医、武、道认为,力源在下丹。不能说错。
但从应用角度,力源另有其处。为什么?
因为,你的力源点在下丹,外用的时候肯定来不及。
所有的东西,速度最快的,肯定是上边,即脑袋。光速都比不上人的念头。
而人体(形上的),速度最快的,肯定是手。
手上的力从何处出?
从下丹出不行,太慢。你把下丹的东西调出来,来不及用,早就被拳击手打趴下了。这就是大部分练传统武术的人,永远打不过拳击、散打的一个原因。
练武有专门的练法,但各家多走歧路,不明本夷大道。
手上的力,从“后背十字”处发出来,才是内家之道。
站桩、塌腰、挺胸、双拳垂耳、肩向后展,这里有个解释,名字叫“先竖后横”。结合点,就是力源点。
应用时,此点通透,诸行皆成。
这就是传统武学的一个秘诀(一共只有两个秘诀);也将是现代体育理论的明天。
传统功夫中消除疲劳的几个方法
得到某师兄所传的一个方法,来自北方某市的一位太极拳大师。这个方法不载于书籍,是属于此大师家传的东西。大致的意思是,练拳不疲劳的一个办法,就是常常转动转动脚踝。
莫笑!
这些东西,点点滴滴,就是民间传统功夫的真东西。
我自己的体会,就是练反正法。活动了手腕子,脚踝,同时,激发了全身的诸大脉。练后神清气爽,有时候不由自主地打呵欠流眼泪伸懒腰,非常解乏。
道家恩师刘先生曾传过一个好方法,就是多饮白开水,趁热饮。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睡觉的时候,让双手合什在胸前,双脚也“合什”。当然,这个动作需要用一些枕头什么的帮一下了。
还有,就是当有疲劳感的时候,如果能够安下心来打坐半小时左右,那真是妙不可言。
十八式
某天,感觉自己需要练一练动功,就查找各类资料,然后自己琢磨开了。
其实,平时也练一些动功。但感觉运动量还可以再加点,功法可以再丰富些。
经反复体会,暂集十八式。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我是偶尔练之,感觉效果还不错。
这些动功,主要是命功范畴(其中也有高深的部分)。在我练习的体系里面,属于辅助的内容,不是主要内容。而且,都不是我创的,而是来自网上、书上、师传等等。我就是把其中自己喜欢的动作什么的,拣出来,组合在一起。然后,平时没事的时候,比划比划。
因此,这个贴子的内容是没办法固定的,我可能要多次修改。
当然,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自己检查需要用的。不是推荐大家来练习。
当然,如果有人有兴趣,也可以参考一二。但我是不负责的。
而且,其中详细的练法,我也不甚清楚。我就是不求甚解的态度,比划比划,活动一下身子骨,就可以了哈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天因工作、生活习惯等原因,坐的时间太久了,难免身体发胖、发重。对我这个很不喜欢运动的懒人来讲,有几种动功,偶尔习之,是不得已的办法。
我喜欢的动功,还有:神手功,反正法,等等。
暂时,把那些动作、功法,称为十八法吧。当然,这个与以前流行的那些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具体内容:
1.吞丹入腹
就是类似一气三清、搂气灌顶那样的动作,把天上的气全划拉到你小肚子中心的意思。返还功、川派易筋经、武当养生功里,都有类似的动作。许多气功里面,也往往有类似的动作。我做的不同点,还有两处,其一,是有一个仰头望空的动作。其二,每个动作,都有手按动小腹三下这个动作。这样,如果做三次,就可以按小腹九下。这个小腹处,就是关元穴。
这个动作练练,是有好处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意念、动作、呼吸都能够完美结合的一个动功,很有深意的。而且,费力不多,你练多少次都没问题,甚至练半小时,也行。肯定有好处。川派特别讲究类似的一个动作(与我这个不完全一样,但差不多),据老辈的人说,如果不练此动作,那么,动功的效果会减少一半。好家伙!
2.阴阳转
类似华山导引的那个上元功。身体左转,右转,腿胯挤一下下元。据说是能够激发元气什么的。我也没太多体会。反正也不累,就转着玩几下子。
3.三盘落地
这个来自于松溪派武当内壮功的铲膀子。三盘落地是武当硬气功排打的练法,我是借用三盘的名字而已,不是练真正的三盘。原传的三盘落地很吃功夫,练不好会吐血、筋脉断折的。原传的铲膀子,也是武功的练法,马步架打至少五十下,功夫上来后往往要打五百下的。我的练法,不用马步,就是直接站着铲打。我自己玩轻松的了。因我的目标是健身,不是武功。这样,功法的效果、差别就太大了,没办法与原来的比了。想练武的朋友,建议玩原来的铲膀子吧。谁累谁知道。
4.四正式
这个是低架马步桩。只要求大小腿成直角,不要求膝不出脚尖什么的。我只是摆一摆架子,锻炼一下腰腿而已。并不坚持太长时间。
5.举手式
就是八段锦的双手托天,加上调整脾胃单举手。
6.车轮手
这个来自松溪武当内壮法,就是弓步抡手臂。我练这个感觉很舒服、顺畅,肋部都打开了。
7.拍打小腹
这个是刘先生所传的功夫,是激发小肚子功能,打开一些阻碍物的。刘先生的道家功夫,非常重视小肚子的能量。当然,拍打的时候要适度,不要太用力了,那里面包的都是性命之器啊,小心谨慎为上。
8.礼拜八方
这个好理解,就是活动腰部的。什么两手攀足固肾腰、弥天架彩、侧弯腰什么的,反正是活动腰的,怎么玩都可以。我感觉这个动作很好,腰一活,形就活了。
9.龟缩功
华山派的。自己查去。
10.蛇步功
这是刘先生的功法。我选的是最后一步,就是弯腰后仰,用手划大圈,越划越大。这个动作练后很舒服。
2013.9.14补充:这个动作,与武术基本功的“涮腰”类似(虽然有点不一样,但不必详细区别了,当涮腰练也差不多,反正是练腰部、脊椎的)。现将百度的涮腰贴在下面供参考----两臂与上体向左或向右划圆,带动腰部转动称涮腰。运动方法是: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两臂自然下垂。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前俯,两臂向左前下方伸出。随之向前、向右、向后、向左翻转绕环。尽量增大绕环幅度,以使腰部涮动增大。练习时:上体先做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侧屈的动作,然后再做涮腰动作;速度由慢到快,次数逐渐增多。左右方向交替进行。还可以在网上找一下视频,涮腰的练法是差不多固定的,没很特殊的变化。
11.七星罗汉
这个动作来自刘百川先生的功法。就是蹲起。刘百川先生的原传功法,是做几十个各样的蹲起。我只做十个左右。呵呵。中里巴人把一个类似的动作传出来了,说是强肾的。我看了一下,差不多吧。还有一位中医,讲三二一健身法,里面有一个要求,就是双腿运动。
12.气补乾坤
这个动作来自武当养生导引功。就是拍打前丹田、后命门,甩起来打。
13.提膝蹬腿
原来我练的动作是车轮转,来自武当太和门,那本书里说学会车轮转不用捧药罐。我练几下,感觉没什么劲头,就换别的了。后来琢磨好长时间(差不多一天),想出这个提膝蹬腿的动作。这个动作在武术基本功里面,是常见的。不知为什么,我总想比划这个动作,大概是我自己身体需要吧,潜意识方面的。后来一练,发现这个动作好像对小腹有作用,而且,蹬腿的时候,能抻一下小腿肚子。这样,膀胱经就动了。练后,感觉双腿很轻松,很舒服。看来,我也可能是电影《功夫》里面的那个练武奇才啊。
14.引气归元
这个动作来自松溪派武当内壮功,具体练法,感兴趣的自己去查吧。此法是王维慎先生在生前非常重视的功法。我因为照书练不太好掌握分寸,有些细节地方现在也没搞明白,就照图划拉划拉,差不多就行了。这个功法,我非常重视,感觉是道家武当功里面的非常精髓的东西。王维慎先生在生前说,这个功法可以多练,但以3次为最低数,6、9……老先生说,这个动作练好了,小肚子及全身一些要穴可以发热、发烫,睡眠亦觉香甜。有兴趣的可以体会体会。
15.颤抖
这个动作来自张延生先生,他在书里推荐过的。
16.通中脉
这个来自童朝雄先生的气入宫百泉,是通中脉用的。其实通中脉是一整套功夫。我只借来第一式,而且只是偶尔比划几下子。体会不太深,练的不太多。
17.开合练气
这个来自慧学陈先生的快速训练法,按摩双掌两分钟,双手合什两分钟,然后双掌开合108下,双手合什两分钟。这只是第一个动作,还有其它的动作。我为了方便,暂没练全套的。这个动作体会的也不太深,练的也不多。
18.采气
这个来自梁健生先生的行气活血功第二式“采气升降真元充”。我感觉这个动作很不错,符合丹田聚气的要求。我用这个,为的是做一下收功,收气在丹田。并且为下一步打基础。
原来想把“默运五行”加进去,但后来发现,这个属独特的静功范畴,当初练功的时候,我们是静坐着练的。而且,这个功夫练一次,一般需要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些,就算你少练,至少也需要半小时吧。因此,这就不必划入动功了。这个来自龙门道家王先生的功法。练道家功夫,据王先生说,五行是必须要练的。惭愧的是,这个功法我练的并不多,体会还谈不上。只是练这个的时候,往往要打呵欠,流眼泪,特别是划动肺部、肾部的时候。
上述内容,全来自各种资料,非本人创造,只为本人健身之用。而且,动作安排,只是初步的草创阶段。以后不定期会修改。如有方家有高明功法、建议,也欢迎大家提出来,共同进步、提高。
此外,这些动作,本人是偶尔为之,做修道之辅助而已,并不常练。(动功方面,我平时还喜欢练反正法、九节功)。
壮身硬气功法述真
今提供的功法,是传统武术流派中的真正功夫,是合了武术、气功、技击为一体的实用性强的功法。已有多名习练这一功法的武友,参加了我国举办的武术功力大赛,并获得大奖。现将这一功法的练气、得气:得气的基础功和腹部抗打及断砖(初级)功法,介绍给喜爱《搏击》的朋友们,让更多喜爱武术,又无过多经济来源的好武者学到真功夫,才是我将此功献出最大的心愿。
习练者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舌抵上腭,双腿直立,全身放松。左手拾起,手心向内按扶于肚脐上;右手心向内贴扶在左手背之上,双手劳宫穴内外相对(女右手在里),形成两手重叠,按贴在下丹田(静立一分钟)。双腿屈膝下蹲,随下蹲之式,用鼻子轻柔地吸气,同时撑鼓小腹,让气感集中下丹田。下蹲成大腿水平后,再慢慢起立;随着起立之式,鼻子轻柔地呼气,同时小腹放松内收,让气感通发全体。如此连作9次(如图1—4)。
弹簧劲气通功:
接上式,双腿微屈膝成虚坐势,双手于胸前抱成球状,双手与胸相距约30公分。抱球状要两手劳宫穴相对,手指相对,双手指相距约3—5公分;双眼微闭合,头顶悬,双手慢慢向左右两边平拉约10公分左右并轻柔地吸气,再慢慢向内收合时轻柔地呼气。当双手收合到约2公分时,再慢慢向两侧平拉开。如此练习,要求双手开合习练时以慢、轻、柔为好,呼吸要与两手开合相配合(如图5、6)。
注:习练时意想双手间如弹簧一样,双手向外拉时有一股撑力感,收合时有一股吸引力。练习者若能一练功就有气感,双手有用很大力量也向外拉不开,收合也合不拢之感时,就可知练习者功法姿势正确,弹簧劲经终通,丹田气成。在一习练开合时,全身会发热出汗,双手也会出汗。收功时,以自然松通强壮桩连作9次收功即可。每天练功最少一次,时间不可少于1时;练功时间最好在晚间11点到1点。也可由习者自定。
腹部抗击功:
习练者先练松通强壮桩功9次,再练弹簧劲气通功15分钟,后可将两脚尖微内收扣,双手成抱球状于胸前。同时意想两手上的气感,顺着双手臂经胸部到达下丹田,丹田(腹部)徐徐向外鼓起。每天最少练一次,时间为一小时。随着练功的加深,下丹田将形成气团,意想腹部会有发胀发热的感觉,丹田气团也变得坚壮强硬,习练15天左右(快的7天左右),就可双手握拳往腹部击打,同时口发“嗨”声,小腹猛往外撑鼓。击打10次后,再站桩20分钟,意想下丹田。
注:在击打腹部时第一天用拳力量以40斤击打,第二天用45斤力量击打,第三天用50斤力量击打;如此用每天增加5斤的力量击打自己的腹部,至腹部能承受150斤到200斤左右拳力击打时,可选用砖块、石板、棍棒等击打时为功。最后,双手掌重叠轻揉腹部一分钟,收功(如图7、8)。
手功力断砖(初级):
练习者两腿成马步,左臂屈肘,抬于胸前,左手成立掌虎口向上;同时右臂向双腿中间下伸,右手掌指向下;气沉下丹田,眼看右手。全身协调左手掌猛向下劈切,右手掌猛抓握指向上提拉,要收腹提肛,同时双腿猛跳起,再猛振脚落地,口发“嗨”声。如此左右手各连做9次,再练松通强壮桩功半小时后,再接着练习。
断砖试功:
把一块红砖平架放在两块砖间,双腿开立与肩同宽,屈膝半蹲站立在架起的砖前,左手屈肘抱于胸前,右臂微屈肘,右手掌放松,眼看砖中间部位,猛收腹提肛,全身顺达,双腿下蹲,口发“嗨”声,右臂上提,手腕向上一仰,形成劲力顺达掌部,猛发爆发力向架砖中间速击,架的红砖中断。
注:练者在掌断砖前要练松通强壮桩20分钟和弹簧劲气通功20分钟。断砖后再练桩功20分钟。断砖前全身必须放松,击砖时意感集中在架的红砖上,想着砖从中间部位断开。击砖时手掌要越松越好。断砖时,砖断了,掌就不会痛,如击不断砖时,手掌会很疼痛(如图9、10)。
新式擒敌拳用法拆讲新式擒敌拳是武警公安边防部队目前正在使用的一路擒敌基本套路,它比原有擒敌拳更实用。新式擒敌拳以腿法见长,手脚并用,拳打脚踢,摔擒合一,架高势小,自然实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一势多用,力战四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现择其中两路试述如下:
一、直拳横踢
1.正面迎敌:设敌(右者)出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出左拳由敌拳下向前上崩打防护(图 1).继而我挪左步出右拳,拧腰向敌面盖打(图 2)。如敌已贴我身,我可以右膝撞敌裆部、腹部 (图3);此时我右手还可从敌右耳根处穿过,向下搂打敌后颈部,与我右撞膝形成合力。如敌离我身稍远,我可速起右脚向敌小腹蹬踹(图4),右脚蹬踹后落步,随之左拳向前劈打敌面部,令敌防不胜防。
要点:(1)蹬踹脚发出时要有爆发力。
(2)横踢,根据实战需要,一般只击肋部和膝外侧,出脚要有鞭意,如鞭打而出。横踢有时要变为蹬踹脚,以增大打击力度。
(3)直拳使用中,根据需要可变化为崩拳、劈盖拳,有时为便于打击,可化拳为掌。掌可挥、劈、撩、砍、腾、搂、内展、指尖戳、掌根打,用法多多。
2.侧面迎敌:设敌在我右侧,上左步出右拳击我面部,我右转身,右手向外侧格挡敌拳(图5),继而盖打敌颈部或截打敌之手臂(图6,图7),此时视敌招架情况,可提膝或横踢、蹬踹(图8,图9),这要视其距离我远近而定。我前脚一落步,后手又可以拳冲打,敌则难以应付(图10)。
3.背面迎敌:设敌在我背后上左脚出右拳击来(图11),此时我可左脚前跨一步,右转身挥右手拦截敌拳臂 (图12),继而我左拳冲打敌面(图13)。视敌距我远近,还可逼近连施。如敌近身,我可在右拳击打后再变右肘击敌心胸(图14),击有穿山洞石之势,敌必受重创;如敌闪身避我,我可垫左脚腾步跟上,以石脚踹敌胸部(图 15),右脚—落步,左拳又冲打而出,如此可循打不已,直至敌败倒。
二、抱腿顶摔
1.正面迎敌:设敌上左步出右拳击我,我左手向左外侧搂打防护(图16),同时向右躲闪,视敌距我远近情况疾速反击。如敌已贴身,我可直接提右膝击敌裆腹,如稍远则左脚垫步以便接敌,我右脚蹬踩而出,击敌小腹部,趁势右脚前落,同时上体前俯,两手插抱敌大腿外侧(图17),猛然后拉的同时,微左转体,以右肩为力点,向前顶击将敌摔倒(图18)。敌已倒地,此时我可骑压撞裆擒敌(图19),也叫肘击后卡喉擒敌(图20),方法多变,可因敌施用。
2.侧面迎敌:设敌由我右侧上左脚出右拳向我击来,我右手向敌右举臂里侧挂打防护 (图21),视敌距我远近情况,或提右膝击敌右肋腹,或用右脚蹬踹敌右肋腹;右脚,—落步,我即刻前冲俯身,速左转右肩,以肩臂为力点撞敌腹侧(图22),敌必即刻倒地。如敌不倒,此时可另寻打法或擒法(图23)。
3,背面迎敌:没敌在我身后上右步小右拳向我头部砸来,我可速右转身,提右肘向上,截敌拳臂(图24),或以右手向外搂打防守,视情而定,继而我速提右膝撞敌腹裆(图25),若稍远可蹬踹击敌腹部。我右脚一打即落步,此时我速跟左步前俯身,两手抱抄敌大腿侧,以左拧腰转髋之合力,以右肩臂力力点,把敌撞摔倒地,然后以擒拿法制敌(图26正,图26背)。
洪洞通背一路快拳
【引用】俯卧撑8种练习方法 本文引用自俊策《俯卧撑8种练习方法》
一、扩胸式。双手的手掌作为支撑点,双臂张开,与肩同宽,或比肩更宽,背部、腰部和臀部呈一条直线,肘部用力,屈臂运动即可。此方式主要锻炼的是胸肌、上臂的肱三头肌以及腹部肌肉。
二、夹肩式。动作与上同,只是双手间距较窄,并以双拳作为支撑点,拳眼向前。这种方式锻炼的是臂力,而且能增加手腕的力量和拳的硬度。练习时应注意,所选的支撑地面可以先软后硬,手腕支撑时要绷紧,以免扭伤。
三、铁牛耕地式。用拳或用手掌作为支撑点。双手撑地,双臂张开,与肩同宽。双脚趾着地,双手双脚平行。头向斜前方顶,前脚掌、双手、颈、腰一齐用力,同时腰下塌,贴着地皮。然后臀部上翘,腰再下塌,身体后拉,整个动作完成。斜前斜后的动作反复做即可。这种练习主要针对颈部,并增强背肌、手腕、脚踝力量。
四、手指功法。主要是以十指为支撑点,其他动作与前两种方式相同。随着力量增加,着地的手指可以依次递减。该方式主要练习指力,增强手的握力、抓力、合力,力透指尖。应注意的是,若指力达不到支撑身体的力量,可以先让手指顶着墙面练习,身体斜撑。待指力慢慢增强后,再逐渐放到水平地面来练,以防手指受伤。
五、鲤鱼卧莲式。身体侧卧,单拳或单掌着地(一般是单拳),斜撑地面,双脚交叉斜撑。例如,右拳撑地,左臂向上伸展,双臂呈十字形,掌握身体平衡。左脚内侧、右脚外侧着地支撑。屈臂下撑时,腰部用力,头和腰后仰,如同盘卧的鲤鱼,然后恢复原式,再反复下撑。
该方式主要锻炼三角肌(俗称“虎头肌”)、上臂、腰部和腹部的力量。练习时若力量不够可以先选择较软的地面,臂部的力量要用足。
六、倒立式。初练者可依附墙面倒立,脚搭在墙面上,双手与肩同宽,双臂弯曲,做屈臂下按。后期,脚可以离开墙面来做俯卧撑。该方式主要训练颈部和臂部的力量。练习时注意掌握身体平衡。
七、负重练习。动作与扩胸式和夹肩式相同,只是在背部放上重物,如哑铃片。在臂部力量增强、身体动作协调后,重物的重量可依次递增。
八、单掌或单拳练习。动作与扩胸式和夹肩式相同,但单掌或单拳着地,做动作时双手交替撑地。该方式主要练习单臂力量。若臂力不够,开始时可先在斜坡上练习,随着力量增强,逐渐抬高脚的支撑点,最后可单掌或单拳甚至一个手指支撑,身体倒立,练习时要循序渐进。
引用 李小龙的前臂训练法...
武术健生
引用
先解风情后解衣 的 李小龙的前臂训练法...
本文引用自xingyi《[转载] 练拳(最经典的练拳体悟)》
练拳1练拳贵在专一,专一则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无穷。练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练一刻。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练拳必求心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运动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学拳性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俏皮,难得精髓矣。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灵活。
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百会会阴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用意采用'以无所守为守’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意。
单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练拳2
练拳套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炼时心中毋庸假想一敌,炼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炼拳套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致用非拆炼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俨然劲敌在前。个人练习时,两目须注视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随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学者不明夫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其着于人者无几,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用势吐气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稳,斯过半矣。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练拳气喘色变病在不识松紧,从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点,凝神集气,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劲但注于一击之中,手既打出,立须松放,则演数十百次亦必行所无事。
拳以打空为能,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进行攻防招法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最简单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练习整劲和周身协调的方法,亦是最实用的御敌之法。通背摇根尽量把速度放慢,大约一个星期后人就可以觉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不是一般的蛮力。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潜意识而爆发的,但后天可以温养使之壮大。
拳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机关枪一样,一阵接一阵,直至摧垮对方。习武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
练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毛孔为血梢。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三尖对(眼尖脚尖手尖),六合力全。
练拳3
气息经锻练一阶段后便自然能感觉得到体内所产生身体的伸缩。开始时感觉到的是身体的动,后来便是气息的动,产生所谓的气感。当气感碰肉体时,敌人尚未有感觉时,我们早已有知觉。除非是速度过快或过于尖锐,使气感来不及反应,这是因为人是有一定的极限。自己的气息若不均匀不稳,便不可能感觉到外来气息的变化。
形意拳练一会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将这口气化在体内,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练习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练气要使意念不断,意断每个动作的劲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档。练气就是要使空档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续不断。若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练十年也没用。练拳时出一拳一脚会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虽说是很用力,看起来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没有。劲道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结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开始,造成拳与拳之间都会顿一下不能连贯。
拳法有练法用法之分。练法宜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用法宜紧密,使精神内守,不虚耗气力,得势则进有余裕,失势亦不致落空敌所乘。练拳用力,不外横直二劲,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则存神在射击,如鎗中人,含有来复线之旋螺意味;横力则注重弹簧性,如电风扇然,藏有研碾精神,着之即横飞。具此心理以练拳,则用自可胜敌于不觉间矣。然非深于此道者不易领会。
技击功劲赖精神之处甚多。人日从事于运动,若每一动作必统一其精神,注全力于一举一动,使气力从丹田出发,由胁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炼,久而久之,其功劲猛鹫。不过祗注全于其动作,以意使气,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则身强力壮,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练拳4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再行收视返听功夫,自然感觉灵敏,于各家门路,无不水到成渠。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未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之后而动,并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变身中功劲犹整,一停式无非是沐浴为养。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处求之,一切动作灵敏与否,系以身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运化系以手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让功夫管用,要练下盘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悬空绳上的凌空意。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极沉重然后极轻灵,因为沉重与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松净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
练拳5
初学拳时,往往会遇到三个关卡。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于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于对穿至命门。过这关的要领便是敛胯、收臀、提肛。如坐马桶、如忍便状等等。过了这关,是下丹田的功夫,脚便生跟,整劲由此而来。其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克服这一关的动做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时完成的一个动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气互生互化的总部。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而贯穿三个丹田的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练拳的基本条件。领悟“三田合一”的感觉,便会有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直穿涌泉的中轴。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练不专在筋骨,也不专在劲路,而在一气。此一气,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乱。手脚腰身完整一气,五脏四稍处处整齐,心意一合,内外相合才算是一气之完整。习拳者力求恢复无为之身心,后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气神明。练气也是静忘,则阳气自然而生,则所谓静极则动。
练拳6
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第四阶段为灵急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恰到好处之时。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练武的心思怎么动?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只能这么说,否则越说越说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还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学武得整个地学,练功夫的时候,一个动作,什么都练在里头,比武的时候也要整个地比,什么都带着,管它用的是崩拳还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个形意拳。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一定要练到指尖,手指一弯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难练出劲道的。
练拳7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起势双手从体侧如抚一巨大之圆球,从球底到球顶,不能草草地举起、下按,这样练不出内劲。三体式,不用力气,手掌前如触实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细沙之中之阻力。
关于抻筋拔骨,一个极度的伸展而已,用桩功练,到位后静耗就可,盘架子练,就只管一个打字。单操一个劲打,其它不管,不用辅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训练,任其自然,功夫一样上身。若有整劲的基础,加上类似静坐中的身体自然变化,提高整劲的质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
先修外家经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未来入了内家,先有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好看身手敏捷。刚尽则柔现,柔极则刚生(柔劲如水中者脏腑碎,刚劲坚如石中之骨断)。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观察动物或婴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都是纯任自然的,所以动物会敏捷、有力,婴儿摔到也不会伤着,在地上撒娇时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们。三回九转是一式,举手头足无一不是一式,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太极一套拳成一式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转成一式,须更高明才能为。
手上是触点,劲根和劲源并不在手上,试试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躯干来打五行拳的效果。试试背着双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觉和伸出双手无异,可以说是打对了。
柔要从顺中求,顺要符合拳式和规矩。在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开始练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
练拳8
练低架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发劲的模式,把习惯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浑圆一体的定型,等到练成这种定型,才可以练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打法,不然的话,空有千百招动作,却没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会用很大的动作来蓄发内劲,周身一动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迹。心意形意高手,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矮身低架的。但见一抖之下,对手已经败北。练太极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练拳只要敛臀,本就蹲不低。
练习套路或单操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先求形展,不开展不足以抻开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种劲法,但这时还只是一个毛胚,还不够精致。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对拳法上的各项细节要求渐渐悟通,拳架也就越往里收,越顺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顺利地完成各种发力和身法转换,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拳架越小对自己防护越严,随着对后发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拳架也会缩小。再后一举动周身随意,意到劲发,无不和拍中节,似无规矩却全然暗合规矩。动作本来就少,一个动作上万遍不足为奇,动作看似简单纯朴,学易习难,练就上乘工夫难之又难。
练拳先要舒展开放,使内部之气要舒展而不拘,外部关节松放而不可滞,这样自然练到身心愉快。练上一小时才出功夫。初练只需注意一个开展,就是一个极度的伸展,全身骨节拔开。第一阶段身上必然会用很多拙力,劲力的培养必须是按部就班的来。先松着练,顺劲后再发力。发力先求开展,把劲放出去,再求得各种劲别。第一步,先放松全身,让肢体的运动轨迹附合某个形,练至熟练。第二步,把第一步练熟的动作加速的练,也就是练明劲,练至捷又准。劲达梢节。第三步,在第二步练熟的动作的基础上,让肢体运动的速度缓慢下来,全身绷紧,劲含中节。练至劲充足又厚实。第四步,放松全身,练化劲,练至灵劲上身。从放松练,最后回到放松,才算是高手。
内家训练强度体现在要费脑筋保证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正确要领上,这种训练不体现在时间上,而体现在注意力上;例如我们练拳时要保证半小时内每时每刻全都把拳做对,就会体验到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和生理强度了。
练一遍觉得气感很强,如练上两遍就感觉第二遍反而没有第一遍气感强,如隔一二天练那气感比一天练一遍更强,是因为练完后没有收好功,只理顺气机,没有把气收归中元。只要把气归入丹田,练功就会一遍比一遍气感强的。练功后收功程序过简单,就使下元更亏损,产生下肢萎、拉稀病状。
练拳9
练拳不能太用劲,要用脑子调,太紧了人受不了。越练越松快就对了,练着乏味痛苦,就要赶快变招。凡是打完拳气喘吁吁的,或是练完后筋疲力尽的都不对。正确的感觉,应当是一想练拳,就兴奋;练完后,精神振奋。有时能够感觉,好象今天比昨天上涨了一大块。所谓日日新。打拳练功,关键在于中道,要适可而止,保持兴趣,怡养精神,此为大要。练拳小有效果的人,有时不免粗俗,气反沉不下。练拳练到一定时候,就想练了,不练身上起急。练着练着,很舒服地痛了,说明长劲了,筋骨起了变化。再后得病一场,身体很健康,但就是觉得病了,哪都不对劲。得适应一阵子,能自己把自己调理过来,就走上了大道。如此循环往复,适应一次就长一次功夫,长了就管用,与人交手,鬼催着似的就把人打了。
常练拳为防止脑血管出问题,最好能坚持经常倒走。拳练好了,应该四面八方都能招呼。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共八个方向,一般人只练了一个方向,无论你怎幺转圈,你也只练了前边。因此,你的前边就灵敏点,其它的地方不行。关键是督脉不行;意到气到,往前使劲,真东西全跑前边去了。凡是练拳的,大多督脉在后脖子玉枕处都不行,那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此处有时因汗而多受风袭,脑袋供应的气血就不通顺。特别是练拳比较专业的人,一倒走,就全明白了,可以试几天,看是不是气往背上贴。这个动作非常简单。
起落束展就如同人的手攥拳松开一样,请重复做以下动作:把五指叉开成掌,再迅速握紧成拳,如此连续几次,叉开要带劲,握拳要攥得劳,起落束展不过是用身体来做以上动作。
形意宜从松练和站桩入门,掌握对拳架的要领,到了一定程度再刚练,开始先不用力,把架子走顺,走到位,等熟练了然后开始发力,就是所谓的刚练。其实这时候的发力和刚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发力,为的就是由极紧求松,极刚求柔,这时练出的才是真刚真柔。
练拳10
只要你把头顶脚踩,含胸拔背,膝盖顶拔,胯腰坐提,沉肩坠肘,这些要领都留意,且各部位均衡着力,勿过紧勿过懈,前后左右上下不偏不倚,再加上时时注意别使拙力,想不象盲人探路都不行。大脑留意上述要领,则你从神情到全身的细微动作,都给旁观的人以谨慎,认真的感觉。关键的问题是别撅屁股,屁股一撅,身体的立柱就塌了,你身子从胯就上下分了家,形不成整体,从而使上下肢劲力串联起来的拳意丧失殆尽。不撅屁股,是改掉了行拳的大毛病,但此时还说不上有什么拳意,要做出拳意应该在不撅屁股的前提下,把小腹稍微向上翻一下提肛,翻小肚子,大腿和臀部肌肉就会收缩,使髋关节立旋,撬动大腿骨对膝关节产生一个向上提的力;另外,翻小肚子可拽动背肌下拉。这时,身体中部“上提下拽”就和“脚踩头顶”形成了对拉的张力,使身体从头到脚变成上下互相牵引的弹性整体,如果你撅屁股,上下的张力顿失。把微翻小腹做好了,切记是微翻。每做一个式子,能够在意识的关注下,使处于运动中的
“头脚肩胯腰肘膝手”,同时合乎拳学要领。这个过程,有人用半年,有人用两年,视个人的天资和用功而定。通过意识调控达标,还只算入门的水平。再往下朝非自觉的自动化上深化。就是说拳式一出,不用脑子想,身体头脚肘胯全部到位。达到这一步得下水磨工夫,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做。
两个肾脏往下沉,尾椎往上提,但不能翘屁股,大家以命门为中心,横向以一个手掌那么大画一个圆,再前后画一个圆,这样就构成一个立体的圆,上达颤中,下达会阴,前到肚脐,后至命门,我们先叫丹。你用意把它往上一提你的步法就会相当的轻灵,如果在你发力的时候你把这个立体的"丹"用意念往下一沉,你自己体会一下你的力道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想向前进步就用意念让这个立体大球往前移动,你看看你的前进速度有什么变化。
行拳要有周身鼓荡之意,内家象水,要练的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龙水上游。水的运动以波浪的形式威力最大,因此周身鼓荡是最好的运动形式。
随着练功的深入,会发现腿的修练比手要重要得多。而若做到松沉,也确实有东西往下沉,一直沉到脚下,沉到地里;沉到最后,反而又有一般东西往上走,此时气清神爽。想要桩劲,第一步先要激活感觉到下盘,这就要下气,其实就是逐步的放松。这还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说还是上盘主动的过程,还不是最高。这只是中间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盘,感觉到下盘沉实,有分量了。那么,立刻转入下盘自主,自己出力,转入由下往上反力。也就是说气“沉到脚底下”还不够,还要再升上来才行。但经过此一锻炼,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虽然气又反上来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体沉实,很明显根在脚上,看上去下盘比上盘有力,有种胯比肩活的感觉。但决不是笨重,要有随时能扑过来的感觉。这才有小成。
练拳11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勿需明白。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形意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且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有基础后,即能领悟。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多练,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次数多,而是内容多。一个形里生出许多东西来,这才叫多练。能多练自然有趣味,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遇敌好似火烧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是练拳不练根节,什么地方没劲,就烧在什么地方。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功在根节。
拳劲初平正,次开阔,再追求含蓄。平正使根基坚实,心气沉稳,拳架圆熟;开阔则力透拳锋,练就雄浑无俦的气势;含蓄则破绽全无,余意不尽,是克敌制胜的先基。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务实求简,由小悟大,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套路,以练明劲。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迅如闪电。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动作到位,立即放松。习艺时心中寂空,旁若无人,无念无想,浑然于天地融为一体,虽姿势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一旦练出,终身不退。人的两条胳膊就应该象挂在肩膀上,丝毫不能用力,用力时打到身体上感觉不是很大,不用力打到身体上,轻松就能把人打出去。
练拳1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感必明,虽柔必强。练拳宜在静处用功,要一势精灵,得练千遍,若不熟练,还得千遍。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勃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练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调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动作要合乎拳法中规矩,不可使身体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运动循环无端,无形式之间断。要纯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内中之气要中正。练拳时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开始练拳要像夜行贼、捕食猫一样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静下来了。然后随着打拳打开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灵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细,身体更能受用。
养吾正气周于吾身,以彼虚嚣之气,与吾静定之气接,则自无幸矣。故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
训练的时候,师傅隔5米用石头砸我,一开始可以闪避,然后必须接住石头,最后师傅换用鸡蛋,能够接住鸡蛋而不碎,则防守之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动作,都能有适当的反应。然后训练攻击,蒙住双眼,先与师傅贴手,再先发力攻击师傅的身体,开始往往连身体都摸不到,直到能够击中,有小成,击中时师傅不能回击,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身体反应,都有清晰明确的判断。本人在训练接石头的时候,全身青肿是常事,已经让旁人难以理解,至于可以接鸡蛋而不碎,必须在接到鸡蛋的瞬间用螺旋力消除冲力,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以后无论对方的拳如何刚猛快捷,都能把他们的拳头整个接住,引往一边。
心意六合拳半小时的练功,其效果相当于太极慢练数个小时的功夫。而心意六合拳功法极简单,通常是一、二、三就完成。十大形的利害就是取单一动作不停反复地在运动状态下练,最后将简单动作练到滚瓜烂熟,出手自然就比一般练少林的利害了。
于化龙鹰形其势神气逼人,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扑面而下,又好似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你整个身体,使之无法逃脱,有如身临绝境之感触。其气势凶猛如龙若虎,似黄河奔腾咆哮,又像饿虎雄踞眈眈虎威。
陈守孚老师演练龙调膀,就那么一个动作,居然势若惊雷,好像能听出骨节之间嘎嘣一声响,时空在那一瞬之间被凝固。龙调膀前手置于前膝内侧。从劲道来讲有明显的不同。当前手曲肘护于胸前,前手和前脚的合一就很难做到;前手置于前膝内侧,前手和前脚自然相合,整劲不请自来,真正是奇妙。 【引用】气功分类: 【武术杂志】 本文引用自m13805021917_1《气功》
本实践锻炼易筋经的外壮或内壮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诀,唯是九转呼吸法法。此法因为过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经中,没有透露,黄师传功时,对一般人只说呼吸有九转,也没有发挥,我既得师秘传,今特将师授口诀,结合个人经验,扼要叙述如后。
1、预备功法
易筋经的呼吸锻炼,若练外壮神勇,一般系从立鼎安炉的站功姿势下手;若以内壮为主的,则以坐法为先,双趺最好,单趺或自然盘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浊气。以鼻吸体外清新空气入内,直入下腹,吸气已,随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浊气。次又如上吸气,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浊气,三又吸气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浊气。如时练作三遍,共吐九口浊气。此为早课必行之功。余时炼气,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无需念字。
再次,安身,口唇闭合,眉头舒展,面带微笑,舌尖抵上鄂齿间,两目向前平视,凝光不动。俟凝定,渐渐内收,由两眼当中的鼻梁处(山根穴)入内,再向下行,直注于脐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两耳也随之入内,倾听丹田所在之处。
2、九转正功
此为练气正行。练气,有刚气、柔气,中和气之别。刚气,呼吸有力,气入充满全身;柔气,多用于自然体呼吸,气之出入,当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应;中和气则介于刚柔之间。本法属中和气,则更偏重于柔。又有顺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顺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缩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则是吸升腹缩,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顺呼吸,个别特殊体质,感到逆呼吸较舒适,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与吸,俱全身肌肉向内收缩,逼气入骨的,则为内壮呼吸,但初学是不能随便采用的。
此下分别介绍九转功夫
第一转 服气
除浊定神已,即以两鼻孔徐徐细、匀、深、长吸气,直入脐后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时舌尖微向上舐,整个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胀为度;吸后就呼,中间不可停顿,仍要细、匀、深、长,直趋两鼻孔而出,舌尖同时微微下移,腰腹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缩,以帮助压气外出。出入的气,细入一线,往来到底,出完即吸,吸后即呼,如胶似漆,绵绵不辍。这样一往一来,不断地吸气呼气,舌尖随着不断地轻轻上下动摇,腰腹部也随着不断四向外张内缩,并且口鼻不可见呼吸之形,自己不得闻呼吸之声,外相要好似无呼无吸一般。如津液充满,即分小口微微仰头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时鼻孔里还感觉到有气出入,后来功夫深了,就只觉腰腹外膨,气即摄入,腰腹内缩,气即挤出,鼻孔如同虚设一样了。
此功夫专修,早上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业余修习,早午晚各一次,总以不感疲劳勉强为原则。若计数修习,一呼一吸为一度,初学四十九度,渐加至一百余度,最多不超过三百六十度为准。
第二转换气
练气功夫,很难一帆风顺,初学服气,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须集中精力,克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轨。但已上正轨之后,又经若干时日,可能又出现呼吸不匀,心气不能一致,甚至气喘如牛,心乱如麻,这是脏腑受炼而起急剧变化之故,名之为“换气”,是好现象,不要惊疑害怕。当全身放松,心神放自在,照样锻炼下去,所以换气的口诀,只有坚韧二字。
换气,是炼气中的一个过程,大抵初学炼气的人,多数要经过这个阶段;还有炼不如法,身体或精神上有勉强不自然时,也能出现这个现象,说他是好,因已有明显之故,但终究要超越它,故有放松,自然之诀。若是在先已练过气功,或者资质特别相应,也有可能不出现这一过程,总要任其自然,有了不惊疑,不有也不着急,才能顺利前进,不入歧途。
第三转 调气
经过换气阶段,渐渐又可达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为“调气”,调气的意义有二:一是有为功夫,就是使不调者仍归于调;二是功夫的阶段,则是指气已调顺的境界。什么是调气的有为功夫呢?服气时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细匀深长,此调气的呼吸要求,则要求专在自然从容四字上留意。应当能调到几许细即几许细,几许匀即几许匀,几许深即几许深,几许长即几许长。做到自在悠闲、缓急中度,一点也没有勉强为准则。呼吸已调的境界又怎样呢?气息往来自然、匀整而有力、舒适,即已达到“调气”的境界。
功到“调气”阶段,大脑宁静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种种证验感觉发生,或身轻如毛,或体重如山,或四体动荡,或觅身不得,或有寒热骤生,或有见闻异境,其他尚多,难以尽举,此当不惊不喜,不见不闻,专心行持,他非所知,是为至要。
第四转凝气
于空气清新所在,以两鼻从容细匀深长吸气,纳入丹田。于吸气的终了,即心气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动,用以增益气神,填补虚损,约经三、五秒钟,稍觉不耐,即将气缓缓放出,同时存想清新之气并未随出。每次停住的时间,随功力进展,逐步增加,由数秒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缓缓而进,总以呼气仍然从容自在为度。
以凝气功夫,只限于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体或精神上的紧张不自在,都是错误。前此一至三转,忌饱腹行动,此功则正宜饱腹从事。于每座功完,最后一口气呼出时,更应神入丹田,觉气亦安住丹田,并未随呼而出;并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当常保此意态而勿失,且要勿忽。天气晴朗之时,每早宜于朝阳初出之际,增加对日行动,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长胆力,亦是要着。
按前此流传的内养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过内养功的停气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过九字(即入气出气各占一字,中间停气七字)。本法最初停气的时间,亦只一字、二字,后则可以尽量延长。
又高级层次至此,当修体呼吸。体呼吸亦有浅深层次,当根据学人之资禀量级而多种变化,须量体裁衣,勉强不得,此赖明师之指点,非纸币文字之所能为力矣。
第五转闭气
此是大停气功夫,前此凝气,至不耐即出,此则须尽力多住,此为不同之处,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之多出少,以鸿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侯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须有前面四转为基础,若无基础,是不能修习的。若勉强为之,无益有损。
此转即是修刚气,不过是由渐而至,与下手直接修习为有别。此种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别强调,但对修习者的年龄限制很严,一般都要在三十五岁以前,并且要体质强壮的才能胜任。
第六转导气
导气是在闭气功夫已稳固之后的作法,功至此步,须炼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通彻,心中有白色号(倚天按:应该不是“号”字,大概不是梵文就是藏文)上升出顶门,摄集宇宙间所有精英,化为白色金刚;再由顶门下入心中,自身即化为金刚,坚固至极,无物能坏。
再入正修,此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密语通关。诀曰:“*字导气起丹田”,即用气之后,存想心气凝结于丹田,现一白色*1字。*2字导气至命门,*1字下行而穿尾闾至命门,转成白色*2字。*3字导气在夹脊,*2字沿脊上行至夹脊变成白色*3字。*4字导气至顶门,由*3上行过玉枕,入泥丸,变成白色*4字。*5字导气至喉间,泥丸之*4下行至喉,变成白色*5字。*6字导气至心原。*5字下行入心间,变成白色*6字。此*6字又下行至丹田,化为白*1字轮流一周。至此方让气出,又再闭气行之,周而复始,每座至少修一百零八转。
第二阶段,是导气四末。即闭气之后,存想气透手指脚趾之末梢,更或从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讲的发放外气,即是此类。此是气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导气至于身外之法,黄师戒谓不宜多练,多练恐于身无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坏、诛四法,除诛法不宜乱用,坏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长可多用。盖高级功法,自别有善巧,此须学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倚天按:文中之*1、*2、*3、*4、*5、*6在原文中应该是藏文,可惜无法打出来,故只好这样代替了,且原文中的藏文恐怕也印刷有勿,我怀疑这六个藏文就是六字大明咒,但由于印刷有误也不能确认,不过我想不必观想出具体文字的形象,只要存着这个意念就可以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七转火气
火气的修习,是增加健康、延长寿命、揭开人体生命奥秘的钥匙,须于闭气、导气已得自在之后修之。其法:观想丹田所在,有一红日,色红,光明,透亮,火热,炽燃,任何物体遇着,都会立刻变成火焰,其火焰温暖、舒适,能使人产生无限安乐。以观鼻前径寸之地,乃宇宙大气之精华,能使丹田之火,不断增长。于是,从容细匀吸气,纳入丹田,前后二阴之气,同时微向上提,与外入之气,会于丹田,尽融入于红日之内,光热因之愈益增长炽盛。至气步能耐,缓缓放出,但红日的观想不要放松,每次最少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稳固之后,应观光热外侵,凡火热触处,立刻转成红热之火体。初由丹田而满腰腹,又由腰腹而满两肋,而满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发,整个身体成为一轮红日。凡火热到处,皆有温暖、舒适、安乐之感觉,尽力而往。
炼此火气之时,应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热之品;或更以壮阳益气之药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菌、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红铅等药适当配丸长服之。

又此火气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长不宜超过顶轮,此点值得注意。
第八轮水气
火满全身,应修水气。先将全身放松,意想自身玲珑光洁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观顶上高约一尺,悬一月轮,清凉皎洁,寂照光明,与秋夜碧空的月轮一样。次想皎月流出清凉甘露像乳一样润泽,冰一样凉爽,功能润枯泽朽,起死回生。斯后调整呼吸,用小停气法,于吸气之时,想甘露随气罐入顶门,直趋丹田,停息时,想润泽全身,安适异常,停后不需久主,吸、停、呼各占一字即可。随呼气时,清凉安适观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积愈多。充满全身,全身即变成一个月轮。以后专住此观,呼吸任其自然,时间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气,一贯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调理阴阳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过观想不同。此处观想,与佛法密宗相近,不过不观脉轮。古哲云:“性在天边,命沉海底”。授此水火的观修,也是性命双修的一法,不要轻视。
第九转伏气
伏气亦称胎息,是呼吸气微,仿佛鼻中无出无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为功夫,到此入无为正定。其法:先须停止头脑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运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无所着”之正念。不思过去,不想未来,不辨析现在,安安稳稳,舒舒适适。自在寂照而住,时间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长住,需随时提起此念,不断熏习。不断缓缓增加住的时间,日积月累,自然可以达到长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这里,境界体验甚多,唯一的要诀,是见若不见,闻若不闻,既不跟着内外缘境转变牵缠,也不要去制止压服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难以住止的境界里,这就叫“转不住为住”却成大住长住。
此上九转功夫,每一转修习时间的长短随修习者的体格、年龄、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别。一般的情况是:一至三转,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转,大约需修习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两转,最少修习一百天,至九转伏气,则是终生(身)行持功夫了。
善后尾功
此中分二。
(1)还虚功
实修九转功夫,每座功之后,皆当接修此功。其法:初将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长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时间久暂不拘,能久一点更好。然后,遍身完全松开,呼吸任其自然,将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随之放开,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云絮中,遍体空松通透,一呼一吸,无处不相通连,恍如身体与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松空透的云霞一样。如此约五至十五分钟为准,可免走漏滑遗之险。
(2)解座法
凝气宁神,两手掌互相搓擦,至觉火热,一手在内,一手在外相叠,按于小腹之上,顺转三十六,逆转二十四,觉外摩内应,腹气随之盘旋,愈旋愈宽,广无边际,感觉舒适清泰为则。又再搓热,摩两腰,不计其数,火热为度。再双手浴面,开口吐气,令火外散。再摆腰腹,扭肩胛,旋颈项,舒手足,起身,活动手足,散步片刻而终。
如身热有汗,应以干毛巾拭干,不可当风贪凉。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时后,始可行之。
此真传易筋经功法的优点,是见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级而登,引人入胜。凡年龄不大,身体较好的人,修此最为相宜。
若年老体弱,最好按柔气功修习法行动。
武林绝技之家
提供武林动态、少林绝技、峨嵋绝技、现代武学、气功养生等。
http://www.wulinjj.com
武当拳法研究会
包括功夫视频、拳械套路、养生、实战、原本秘籍、练功器具、派系继承、教学交流合作和论坛。
http://www.wudangquan.net
扬龙武馆
本武馆专业教导:咏春,小念头,沉桥,标指,木人桩,现代散打,武术套路,南拳,刀、 枪、剑,棍等,本武馆由咏春木人桩全国最快速度的中国切尼斯纪录者黎伟军创办。
http://www.chinayanglong.cn
中国武术网
中国武术协会,国际武术联合会,章程、协会信息和动态等。
http://www.wushu.com.cn
中国峨眉武术网
中国峨眉武术网是中国峨眉武术唯一的官方网站。她是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与国内外80多家大型武术、文化、教育团体、平面媒体与影视传播机构签署有合作协议的以文化、健康、时尚、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网站。
http://www.dfwwx.com
北京剑道友会炼津馆
北京剑道友会炼津馆是专业剑道俱乐部,也是当代中国大陆地区中国人修习剑道的源头。
http://www.kendocn.com
李娜专辑(121首)
【全国天气】
【在线字典】【中国地图】【法律法规】【法治在线】【世界地图】【违章查询】【在线书架】【电脑报价】【电视查询】【影视娱乐】【免费算命】【理财工具】【存款利率】【医疗查询】【博客展示】【在线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