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恩格斯看甲午战争:清朝政府闭关自守排外必输

  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作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在120年后的今天,重温恩格斯的信件,仍可感受到他作为哲人的智慧光芒。

  偏重防御的战略战术使得

  北洋水师的覆灭不可避免

  在恩格斯看来,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他在信中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恩格斯对于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否定,反映了他对于军事技术发展中攻防不对称律的深刻认识。军事技术的发展往往源自进攻与防御需求的推动。原则上,有何种进攻手段,就会有对应的防御手段,因而攻击技术与防御技术的发展本应是基本对称的。然而,在军事技术史上,攻防技术发展不对称的情况却是经常发生的。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技术长期落后于守城技术,从而使得攻城战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城则力屈”,正是对冷兵器条件下攻守不对称状况的客观反映。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9世纪末,膛线、速射火炮和蒸汽动力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攻防不对称性向攻易防难的方向逆转。具体而言,在攻易防难的格局下,构建防御系统比构建具有同样效率的攻击系统,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因此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甲午战争 恩格斯看甲午战争:清朝政府闭关自守排外必输

  围绕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展开的军事博弈,实质上可视为消极防御战略与积极进攻战略的对抗。从国家战略的视阈来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发展方略,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相形之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仍然奉行着“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在恩格斯看来,这种封闭的状况,只能通过战争来打破,他指出:“这种全盘排外的状况,已由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而部分地打破了;这种状况将由目前这场同亚洲人、即中国人最邻近的敌手的战争来结束。”

  就甲午海战的具体战况而言,中日两国的攻防偏好在战略和战术层面均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进攻与防御的战略选择差异,直接影响中日双方舰队的总体设计与作战效能。据统计,中日舰队的平均航速比是1∶1.4,平均马力比则是1∶1.8。奉行攻击战略的日本联合舰队,舰只马力大、航速快、机动性能良好,因而能在战场中迅速占据有利阵位,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在火炮的配置上,虽然北洋舰队拥有更多的大口径炮,然而日舰却装备了更多的速射炮。前者威力虽大,但射速慢、操作不便、命中精度低,后者射速快、操作便捷、命中精度高,两者相较,日本舰队在相同时间内的射弹量和命中率都要高于北洋舰队。另一方面,攻与防的差异同样体现在战术层面。力主进攻的日本舰队采取纵队舷侧炮击敌的战术,将火力与速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被动防御的北洋水师采取的却是横队舰首炮击敌的战术,舰队整体的攻击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偏重防御的战略战术加之“保船制敌”的消极心态,使得北洋水师的覆灭不可避免。

蓝月传奇 美女陪玩 热血传奇 套装赠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4351/171285041044.html

更多阅读

勿忘国耻——甲午战争博物馆探秘48P 九一八勿忘国耻

勿忘国耻——甲午战争博物馆探秘【48P】表情原创首发于第一会所 探索频道2013年8月,我们一家和朋友一家一起去威海旅游,以前只知道朋友当过海军,上过舰艇出海巡逻,结果这次到了威海才知道原来朋友竟然就是在威海服役,而且新兵连就是在刘

甲午战争 120周年纪念日 能战方能止戈 甲午战争120年祭

能战方能止戈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解放军报》近日刊发新年特稿《甲午的殇思》——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1894~2014,就是两个甲子之年!发生在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然而,岁月

甲午战争的反思 甲午战争教案反思

甲午战争的反思孔庆东(本文刊载于《军事文摘》2014年9月号)今年是公历2014年,农历又逢甲午年。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又要回顾两个甲子之前的那个甲午年,回顾那场中日之战。10年前,我以嘉宾身份参与陕西卫视的“开坛”栏目,在北海舰队的

声明:《甲午战争 恩格斯看甲午战争:清朝政府闭关自守排外必输》为网友喜风喜干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