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谷积山 北京房山:北车营—谷积山—吕峪沟穿越兼识谷积山的文物古迹

 

谷积山的文物古迹

 

 

 北车营——灵鹫禅寺——谷积山——鲁家滩,此路线是户外经典路线之一,为京西南古香道之一部分,以谷积山为分水岭,岭南是房山区青龙湖镇,山北为门头沟区鲁家滩镇,沿途景物的精华集中于谷积山南麓的盆地山坳中。据文献记载,因风水绝佳,谷积山唐五代时期便有佛寺存在,以后历代累有兴建,以至梵刹林立,塔碑纵横,是古代北京地区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因时代变迁,此处诸多古迹早已荒废甚至湮灭于山野之中。

 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都是从鲁家滩到北车营(或反向)的穿越,但如果这样,就会漏掉谷积山东麓吕峪沟内的几处文物古迹,而且谷积山岭北到鲁家滩这一段也没什么古迹可考,于是决定:走北车营——谷积山——吕峪沟这条线路,最后从晓幼营村出山。

 房36公交北车营村下车,北行下坡沿村内东西向沥青路西行近 300米,向北进入山谷,沿水泥路行4.0公里(这个距离是我在地图上测量而得,我看到很多文章提到要走一小时以上),到达灵鹫禅寺山门前。
.



 

 灵鹫禅寺(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位于谷积山南麓中心位置,始建于五代前,称“谷积山院”,元代最盛,称“灵岩禅寺”,明代改名为灵鹫禅寺。历经战乱、文革,早已破败不堪。近年对殿堂进行了修复,而从院落四周散落的残破砖雕、石刻、琉璃等建筑构件看,原来的寺院一定十分瑰丽辉煌。从寺庙各处的碑记、额匾看,该寺应具有一定的宗教历史价值。

 该寺是一组两进殿宇,坐北朝南,据说寺内原有一株千年银杏树,解放初期被当地村干部砍伐。山门为硬山式,上书“菩提场”三字,屋内为石顶板。前院东、西各有一组残破的夹杆石,西侧有一通石碑,龟趺方首,额篆“敕赐灵鹫禅寺”,落款为“大明正统四年(1439年)岁次己未四月初八日”,两侧无配殿。前殿、后殿及后院东、西配殿均为殿内两根石柱,木架顶。前殿门额漫漶不清,殿内匾书“灵鹫禅寺”四个大字。后院内西南角处,有“圆通禅寺”的石额尚存。后殿保存还好,面阔三间,额书“普光明殿”,石券门雕有花纹、宝瓶等纹饰,券门顶由汉白玉砌成,刻有梵文佛经,殿内东西墙壁下部有大佛龛九个,四面墙壁上还有无数小佛龛,供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后院内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额书“僧宝之殿”,其南边有一座明代石碑,龟趺方首,额篆“敕赐灵鹫寺修建记”,落款为“大明正统五年岁在庚申四月八日”。碑东面有侧门可供出入,门外的停车场北侧有古井一口。西配殿为近年原址复建的。后殿的后面有辽、元碑各一块,均为龟趺螭首:东侧为辽碑,额篆 “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落款为“大康四年(1078年)岁次戊午四月甲辰初十五日”;西侧为元碑,额篆 “大元敕赐灵严寺碑”,落款为“大元至正七年(1347年)三月吉日立石”。
.



















































   

 东门外停车场内有“谷积禅寺塔、碑及其他”(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房山这处区保与普查登记文物划分不清楚)的文保碑。东面的坡上有二层钟楼一座,北面柏树林里石阶上还有一座和尚坟,据说是寺里最后一位和尚的墓丘。








 

 

 

      灵鹫禅寺北面200余米有一座明朝正统年间修造的圆通寺(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只存一间六角形攒尖顶正殿,也是用砖石彻成,门额为“圆通殿”三字。殿内也有两根石柱,殿顶为汉白玉蟠龙藻井及彩色图案。殿前有两座龟跌螭首石碑,各述修葺庙宇之经过,形制几乎完全相同。殿前东为天顺元年(145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圣旨”碑,殿前西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三月吉日“敕赐圆通寺创建记”碑。






















   

 从圆通寺西北侧拾级而上,是一个峭壁下的小平台,峭壁底部有一个山洞,洞口略高于地面,须弯腰方可通过,洞内豁然开朗,想必是当年寺僧闭关修行之所。



向西上坡,转向北走上一条新修复的石板路,西北向上升几十米,去往最西端山头上的铃铛塔,又称西塔、白塔。建于明代,八角形九层寿塔,塔身为汉白玉石料砌成,塔内有环状回廊,可逐级上至塔顶,原仅存下面二层,2013年已重新修复。塔身的每个檐角都留有孔洞,当初设计时用来悬挂铃铛,因此很多人称此塔为铃铛塔。塔下有地宫,塔后有一石碑,风化严重,碑额位置有个“若”字隐约可辨。铃铛塔属高僧寿塔,但主人目前无法确定。《房山历代寺观》认为这是明正统十三(1448)年重建的“般若禅寺”的寿塔。







 

 铃铛塔的西北,经过几间已废弃的房子及一口至今尚可打水的古井,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谷,上行约200余米的西侧崖下,有谷积山慈云洞(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据说属于现已无存的“般若禅寺”,台地西侧岩壁上有当年僧人们开凿的方形石窟,窟穴深3米余,外口长4.4米,高2.8米,内口略小,中间由4块白石刻件镶嵌连接,形成内方外圆式样,外圆直径1.65米,中间方孔边长1.08米,进深0.63米,形似一个巨大的石刻铜钱;远看又似一轮满月,因此有人形象地称其为“月亮洞”。中间的方形石龛上原有一尊汉白玉盘腿佛像,无头,是一尊观音坐像。这里原有一块石匾。该石匾长0.9米,宽0.6米;顶端右起横刻“移嵩山祖庭大少林禅寺宗派之图”字样,下端右起竖刻70字的碑文,每行5字,共14行,现抄录如下:

    福慧智子觉

    了本圆可悟

房山谷积山 北京房山:北车营—谷积山—吕峪沟穿越兼识谷积山的文物古迹

    周洪普广宗

    道庆同玄组

    清净真如海

    湛寂淳祯素

    德行永延恒

    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

    谨悫愿济度

    雪庭为导师

    引汝归玄祖

左侧竖款为:时大明正统十三年八月吉日立石。

 

现在无头石像及石匾均已去向不明。只剩洞窟以及石刻铜钱。










 

 从这里继续上行(路在沟底的东侧)约300米,迎面有一道残存的条石垒砌的石墙,石墙上面有洞窟,这里就是三仙洞,附近的断崖下不规则地排列着4座天然洞穴。洞内原有一块掉落在地面的石匾,上刻三个隶书大字“戒定惠”,石匾左侧竖款 “光禄大夫柱国都总运闲居书”,我们去时石匾已无存,这张照片摘自网上。




 

回到铃铛塔附近,向北去往山坳中的张公墓(由此向北共有两条小路,要走上面的路),在铃铛塔东北侧山根处,墓前有汉白玉石门,额上刻有“内府共用库掌印南溪张公寿域”。后面正中有一六棱形经幢,顶端横刻“明皇”二字,下面竖刻“乾清宫管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御马监太监南溪张公之墓”,以前经幢是竖立在石门后中央的,近几年由于偷盗已被移位并倾倒,看其他网友的照片,以前经幢还有石刻攒尖顶,现已无存。据考,张南溪墓建于明代。












 

 

 

向东南到达第二座山头上的鞭塔(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也称中塔、红塔,坐落在谷积山正中,建于辽代,六角形七级密檐砖塔,通高约7米,全部为砖结构,原塔基缺损较为严重,从残砖特征看,是典型的辽金绳纹砖,是谷积山标志性建筑,具有难得的科考价值。此塔也应是某位高僧的寿塔。2013年已重新修复。


 

沿路去往第三座山头上的叶公墓,墓前也是一座汉白玉石门,风化较严重,墓门额枋处原有精美的火焰珠云纹石刻,门框两侧雕有云朵、花卉和虫鸟图案,现已不存。石门额枋处提款虽不太清晰,但仍可辨认出 “内官监太监叶公之墓”几字。石门后面有好几处盗洞,一个盗坑边半埋的墓碑碑额:“内官监左少监叶公寿藏碑记”,应为明代太监之墓。主路三岔口处一个敞开的洞口内,地宫尚存。




..












.

    在去东塔的石砌挡墙路北侧,有谷积庵旧址,虽近在路边十来米,但林密不易发现。密草中躺着一块石碑。额篆:“敕赐谷积庵记”。落款为:正统七年(1442年)岁次壬戌正月十五日住持沙门行一立石”。由此可见,谷积庵与灵鹫禅寺、圆通寺、般若禅寺同时存在。另有其他石刻散落周边。









   

继续东行就到了东塔,又称和尚塔、舍利塔。是谷积庵的附属建筑,建于成化15年(1479年),高约10米,由谷积庵住庵比丘通善主持修建,是一个舍利宝塔,形制为白石所砌覆钵式,须弥座以仰莲承托覆钵形塔身,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龛,各置一尊佛身坐像,原仅存东侧一佛,面部已残。地宫内原有一座小铜塔,内置水晶瓶,瓶内珍藏两粒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地宫正面有“释迦涅槃图”彩绘,右为“宝塔记”。2013年已重新修复,地宫已填埋。在东塔东南下方台地,有一块斜卧的石碑,碑阳额:“舍利宝塔”,碑文字迹风化,难以辨认全文,但隐约有“…天顺七年塔倾圮…敕赐谷积庵之东建石塔一座…始于成化十四年五月十三日…迄于十五(1479年)年…”字样,落款为:大明万历二年(1573年)谷积庵十月十五日。碑阴额:“檀越芳名”,刻捐款人名。












 

沿舍利塔东北角山路,向东北方,经过路南侧一座残存的塔基,到达垭口1,这里为一道分水岭,其西南为谷积山,东北为吕峪沟(看网上的文章,从圆通殿向东北,直接向上,有抄近路可达垭口1附近,我也圆通殿东面看到了向东北方有路,在但未在垭口1附近看到岔路,不知能否走通)。从这里继续向东北,去往高桥寺。


 

 在路东侧有建筑遗迹(也有许多精美的汉白玉石刻构件,这里就是高桥寺遗址)的地方就可以向东下坡(如果继续顺路前行,在路南侧有一个深坑盗洞A的地方应离开主路右转向南)。可以看到一间残存的房子,上面有“快乐房山情”的字样(字迹面朝东),这应该是文革期间利用旧材料搭建的房子,现已废弃,这一片遗迹都是高桥寺遗址。高桥寺建于明代,因地处荒野,很早就遭毁坏,详情已无从考证。从遗址地形上看,寺庙建在半山腰上,坐西朝东,视野开阔,原应有三套院落。






 

 从这房子向东南行,陡坡边缘下有一石券洞(已经快被淤土掩埋了,只露出券洞顶部),这就是高桥寺山门的内侧(北侧)。从券洞出去就可以看到山门的全貌,顺路前行左转,经过一座残存的塔基,再下一个陡坡,到达高桥。









..

 

在布满荆棘的沟壑间有一座砖砌石面拱桥,为横跨涧谷的单孔拱桥,砖砌拱券,汉白玉拱脸,干插石边墙,花岗岩桥面及栏板。桥长13米,高10余米,底宽约3米,桥面宽2.2米,两侧有10对护栏(有缺失),护栏高1.5米,栏板部分已被淤土覆盖,只露出高约0.4米的方形栏柱。该桥造型简洁流畅,据说已有约六百年历史。桥面为东西向,从东北及东南有小路可以下到桥下看清古桥全貌。




 

沿高桥东侧的小路继续东行,300余米可达高桥寺过街塔。原在过街门洞上建有覆钵式佛塔,塔身在1994年被盗宝人炸毁,现仅剩下孤零零的台座,保存尚好,周边有许多散落的石构件。台座方形,长宽均为4.2米,高3米,券洞高2.3米,宽2.2米。过街塔东北侧有小路,下坡可以去往东南方的吕峪沟内。


 





 

 以上路线是走的山谷间的高桥寺内,实际在北侧山坡上还有一条路:从深坑盗洞A继续前行(路在树荫中,很顺畅),在一个三岔口右转向东(向北可以到达高桥寺北侧山脊上的垭口2西,翻过山脊去往鲁家滩),一直东行,可以看到过街塔(有小路向南可以下到过街塔),继续东行经一片旧房遗址(这里也有汉白玉石构件遗存,有屋舍几间,中有石砌垒墙,北侧有两块立石。周边汉白玉石构件零散可见,几件较整,呈望柱形制。地面一石板已断成数截,上写:“□故太监□公之茔”,似石门之物,估计这里也是一座太监的墓地,详细介绍始终未看到)。








.

 

 也可以经过垭口2东,翻过山脊也可以去往鲁家滩。但去往鲁家滩这两条路(即垭口2东、西这两条路,后来合并进入乱石沟内)除了鲁家滩村内的关帝庙及徐公墓石柱以及古道(我是从垭口2东走的,先走一段铺石古道即从鲁家滩到谷积山进香的古道,然后走乱石沟内)之外,没什么古迹可看。因此推荐走山谷内。从过街塔继续向东南下坡去往广智禅寺,走吕峪沟内从晓幼营村出山。

 关于高桥寺的行政区属问题,我看到的相关资料为:驴友多将高桥寺认为是门头沟区地界,有《门头沟文物志》为依据。按说在编辑《门头沟文物志》时,编辑部门对区界应该是经过仔细核准的。但该书只提到了过街塔,对其西面的高桥、山门以及高桥寺遗址却未提到。个人认为:行政区划要有依据,或以山谷,或以山脊。若以山谷为界,过街塔当属门头沟区,高桥、山门以及高桥寺遗址也应属于门头沟区,《门头沟文物志》也应该有介绍。若以山脊为界,则都应属于房山区,但目前房山区的文物介绍上面也没有。个人的观点认为应以北侧的山脊为两区界,这一片文物遗迹都应属房山区。 

 关于高桥寺的名称:高桥寺只是“形象的俗称”,这样的称呼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到底叫什么却始终不明。很多文章在介绍高桥寺时常常把它与山下吕峪沟内的广智禅寺混淆(包括《门头沟文物志》亦如此),但高桥寺与广智禅寺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属于广智禅寺的一部分,至今尚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以《门头沟文物志》为依据,好像两者之间的距离较远及路线也实在不便。我倒希望:广智禅寺和高桥寺同属一处寺院,现都属于房山区。只是其建筑过于分散,山上又没有可以明确认定的碑文出土,所以至今仍是悬案。



 关于那座高桥,无论属于门头沟还是房山,总应该属于一个区的,但目前据我所能了解到的资料,门头沟和房山都没有将其列入普查登记文物名单中。个人认为:高桥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完全应该。

 

 本文部分照片摘自网上。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4551/666002246898.html

更多阅读

北京房山:谷积山 灵鹫禅寺 宿灵鹫禅寺

北京房山:谷积山灵鹫禅寺  (2014-01-07 12:11:40)-1- 谷积山谷积山位于房山和门头沟的交界处,海拔711米,从这里翻山即可到达门头沟的鲁家滩。谷积山在唐五代时就有寺庙存在,以后历代不断修建,到了明代时已有五座庙宇。抗战时期谷积山被

北京飞度车友会活动记录 北京车友会活动

感谢信感谢北京飞度车友会为乡村图书馆在北京展开捐书活动,广大车友积极参与,最终为乡村图书馆捐书312册,特此感谢,我们将于8月开馆后为飞度车友发起专门的感谢信乡村图书馆志愿者附:活动记录2008-7-6下午1点,气温33度,户外相信已达到3

中国北车:智造时代先行者

     再过不到一年,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在巴西举行了。而如果你 2014年去看世界杯,除了能到处看到巴西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一只头部带有蓝色甲壳,背部和尾部亦为蓝色,脸部和四肢为黄色的犰狳,你还有机会坐上疾驰在里约热内卢的轻

西安市振兴路137号 追投50亿元中国北车助力西安工业振兴

     在“央企进陕、落户西安”大潮中,中国北车集团进军的号角更为嘹亮。  12月17日,西安市政府与中国北车集团在西安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北车在完成首轮战略合作协议投资70亿元的基础上,追加投资50亿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

声明:《房山谷积山 北京房山:北车营—谷积山—吕峪沟穿越兼识谷积山的文物古迹》为网友麋鹿恠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