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成规的习得与创新
我们接着刚才的课上下去,中间的这一段莫言的《檀香刑》,我对它的论述有篇论文,叫做《九十年代文学宏观》,会发在上海社会科学杂志上,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着看一看。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小说家才真正的想起来或者说找到了小说的意义。小说的意义就是要真正的摆脱那种抽象的共同文化的想法,要真正的去发现我们这个民族内在的文化逻辑。所以莫言的《檀香刑》恰恰是这样子的一部小说。他不是用“五四”那一代人世界性的启蒙逻辑来对待,杀人的人是代表统治阶级,所以他们是无知的,被杀的人阿Q他是可怜的,因为他是愚昧的,旁观的人吊着鸭脖子在那儿看,看别人流血、吃人血馒头是可悲的。
恰恰相反,莫言认为呢,我们这种文化就是这么一种狂欢的文化,你杀我,我就安安心心,神奇地死去,只有我在接受这种死亡才显示我的英雄气概。而杀人的刽子手呢,是通过我把这个杀人的仪式完成的特别的好,来体现出他专业精神。所以这种描写是写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西方启蒙逻辑理解的那种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内生性的这种文化逻辑。我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这体现我自己对小说、对文学的一种深度的认识。实际上这种认识,我认为我们现代小说摸索了七八十年才摸索到,在上世纪末才摸索到。因为上个世纪我们基本是用西方的启蒙逻辑,你要有个性,讲民主,讲自由这一套逻辑。还有第二套逻辑是阶级斗争、革命解放的逻辑。你之所以穷,是因为被剥削了,所以你要暴力革命。这两套逻辑都来自于西方。
大家都知道我为《中国现代文学》写过一篇悼词,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评价不高,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我认为渐渐地找到了我们中国文学的角度,所以有了小说相对深度的可能性。小说开始深入到社会文化成规中,深入描述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在面貌。
认识了成规之后,我们的训练方法是什么呢,首先是机械式的训练,我们上节课已经见证过了机械式训练的神奇价值。我们这几位同学,刚才课间的时候我也在说,我希望你们把这些写完,就用这种语式语调写下去。下面你就模仿,沿着前面的几段发展出去,发展完整。有的没有情节的,就把你的情绪发展那完整;有情节的,就可以起伏跌宕,把情节发展一下,相对很成熟,很容易完成的。这个就是我机械训练的方法。我认为每个人都要找不同对象的作品,反复的实验这种机械模仿的办法。就像我自己,我曾经很认真的去模仿过索罗,一个美国的作家,我曾经反复的模仿过。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像索罗那样把大自然描写的那样神奇、那样美好。他把冰面的咳嗽、火苗的摇摆、小昆虫的颤抖都描写的非常神奇。我也模仿过卢梭,到最后我是反复寻找,我真正的感觉到找到这种灵感,是《我的N种生活》和《沙床》。此前我写过科幻小说《未来战士三部曲》那是我印量非常大的小说,但是我认为我没有找到,最后才找到。所以我用这种方法训练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够慢慢找到。也是我为什么要训练大家做PPT,把你喜欢的作家拿出来看看,然后告诉大家我要如何模仿他,试验一下。往往你最喜欢的作家,就是在主题、语言、人生、风格、思想方法跟你很一致,你模仿他,模仿这样的作家,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怕模仿,你模仿一个两个三个,到最后你就真正找到你自己了。就像我们刚才三位同学一样,根本看不出在仿照我写,而且我觉得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甚至非常非常成熟的语言。刚才的模仿训练我们回头还可以继续做下去。
成规的习得与创新。机械性的模仿只是训练方法,还不能帮助我们去创作。真正的创作就要去研究怎么去习得创作成规,然后怎么创新。所以模仿的第二阶段叫做创造性的模仿。下面我们以小说为例,因为小说是最容易来分析的。那么小说里面怎么揣摩成规,找到成规现象、成规规律。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主体层面:谁来讲,第二个是如何讲,第三个是讲什么,第四个是怎么讲。现在我们沿着这个规律来看一下。
谁来讲。我们就发现鲁迅小说里面的成规现象,鲁迅经常使用“我来讲”,鲁迅《狂人日记》都有这个现象。而且鲁迅写的最好的都是“我来讲”。那什么是我来讲呢,《狂人日记》最容易让我们看出来是谁来讲,就会彻底使这个小说变得不一样。比如说《狂人日记》的最开始是作者写的一段话,当然更专业的术语是臆想作者,但是我们假设这段话是鲁迅写的:“某君……一字不易”这是鲁迅作为作家的叙事语言,如果以鲁迅真实的作家身份来讲的话就是这样,现在用文言文去写,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出现白话文小说,所有的作品都是文言文小说,那个时候的作品就会出现这种写作模式。这就是谁来讲的魔力。如果你用当时鲁迅真实的身份去写就会用文言文,整个的体貌都一样。但是鲁迅呢,那个时候非常奇怪,他一下子突破大家谁来讲写作的模式,而是假想自己是一个疯了的精神病病人来写自己的故事。这样就变成了我写自己的故事,就变成了白话文,变成了自我分析,变成了自叙。这个就是要在分析我们喜欢的人的时候该怎么样。贾平凹模仿《红楼梦》、《金瓶梅》,用它的语式语调,甚至于文化模式,在九十年代初期写了一个《废都》,这不妨碍《废都》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最好的小说。这就是谁来讲,决定你的语式语调。
如何讲。就是这个故事的结构到底怎么样,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么把这个事情讲圆了。那么我们会发现这个方法是多种多样。我们来比较一下,你们自己在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时候也要这么分析,我们要研究他是怎么个结构法,他是怎么讲起的。那莫言的《檀香刑》是怎么讲起的呢。他是用四个人分头讲述一件事情,然后四个人合起来,就成了这个故事,每一章都是四个人讲。第一章:媚娘浪语,第二章:赵甲狂言,第三章:小甲傻话,第四章:钱丁恨声。四个人合起来讲一件事,四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最后让我们读者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是这种结构来讲。这种结构也是莫言模仿来的。
讲什么。我发现每个作家都有讲什么的成规。摆脱不了这个成规,因为你的思维、人生经历、最关心的事是有一定倾向的。比如说鲁迅,他的思想最最受影响是什么,是他小时候在家乡,因为从富贵落入到贫穷,祖父坐牢,父亲生病早亡,自己被人看不起,那种童年记忆对他影响很大。所以鲁迅一生都写童年记忆和黑暗的故乡。其他的作家不会这样,都是美好的故乡。所以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讲什么的时候,我们建议要找你真正有感触的,永远也忘不掉的去写。所以讲什么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定规律,比如说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英雄成长故事。男人很容易倾向于写武侠小说,女孩子很容易去写言情,这个基本上都是写“我怎么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所以,讲什么都有一定的成规。言情的成规、武侠的成规、网游的成规,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要反复思考你最喜欢、最能讲什么、最想讲什么。像鲁迅,他的一生写小说,主要就是童年记忆、故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城里生活时候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分析,他也有限度。所以,限度不是缺点,是优点。要找到自己的界限,一个真正成熟的作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界限,把这一部分写好,那才是成熟的作家。鲁迅是这样,我们就更是这样,可能我们比鲁迅还要狭窄一点。曹雪芹一生一部作品,如果要他写科幻小说,也是不行的。
最后是语式语调。为什么我在要大家机械模仿的时候,一定要大家模仿文章的语式语调?写小说可能给大家留下真正记忆的,根本就不是主人公的名字、事迹,故事情节大家都会忘记的,散文集更是这样,最后留下来的是它的情感。比如说《红楼梦》中那份忧伤的情感,为什么黛玉总是哭,那种感伤的情感,那种叙事的语调,为什么许多女孩子拿起《红楼梦》,读上里面几个句子就会落泪,这就是喜欢的缘故。记住《红楼梦》就是记住里面的语式语调,里面具体的情节具体的人物情节我们都会忘记。散文也是这样。现在同学们能记住散文中的哪些情节?它的整个的情感基调、语调语式,大家都会记得。所以,语式语调很重要,很感染人。
所以,我们分析成规的时候,也要找到这种语式语调,找你最喜欢的。语式语调是最大的个性。《圣经》中,上帝的语式语调你永远不会忘记的,就是启示语言,这是人写不了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就是上帝能说的话。后来有一个人模仿过上帝,就是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模仿得真好,也成了绝作。之后,他在另外一个自传体散文中反复问自己说: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说他杀死了上帝,又打着灯笼寻找上帝。尼采找到了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要像上帝一样说话,这是他哲学原理告诉他要做的事情。他认为要杀死上帝,要造超人,他有能量模仿上帝说话,他自己是超人,他要造超人。这是我们大家最最重要、最最需要模仿的。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举个例子:这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的大片《功夫熊猫》。它里面的故事成规,比如,“仗剑行侠”、“快意恩仇”、“笑傲江湖”、 “浪迹天涯”,第二集里面更加明显。所以它是英雄成长、平暴安良的故事,是救世主、英雄成长起来成为救世大侠的故事。它这里面的故事成规脱离不了这些。
那么这里面的人物成规也是到处都有。比如说里面的“母老虎”、“大鹤侠”、“螳螂兄”、“美女蛇”,为什么蛇“仙”没得做呢?里面的乌龟作“仙”,这就是人物成规,我们大家都能接受的,如果是美女蛇变成了仙,那么西方文化里(包括东方文化)对于蛇的传说是不能接受的。而“猴子”通常在我们的人物成规里是聪明的,所以是以“猴大师”的形象出现。所以各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个性,但是又符合文化心理,而且是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在里面。这是西方人做的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电影,但是西方深层文化心理在里面有小小的作祟,他们让“熊猫”成为“鸭子”的儿子,为什么没能让“熊猫”成为“猴子”的儿子?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美国动画片是《唐老鸭》,里面的“鸭子”的形象深入人心,是非常可爱的,又智慧又傻、又快乐又悲伤、有强悍又软弱,是美国形象的象征。这种心理定式是对美国人自己的安慰,虽然“熊猫”是大英雄,但是“熊猫”的爸爸是“唐老鸭”,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里面就是有成规和对成规的突破。中国人实际上是不接受“鸭子”是“熊猫”的父亲这一事实的,但是没有人指出异议。它是成规和反成规的例证。我们可以通过图片(ppt)看到它们的设计图像:有“懒熊猫”、“傻熊猫”,还有“苦练的熊猫”,以及到最后成为大侠的“熊猫”。每一个熊猫的动作在我们看来都是熟悉的,但每一具体的动作又是我们不熟悉的,即每个形象的设计都符合我们对熊猫的印象,但又完完全全超越我们的设想。我很欣赏周星驰版的《西游记》,它里面的猴子、猪八戒、唐僧都非常可爱,我认为这次的《新西游记》都没有它好。
再举一个例子:《投名状》,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其中李连杰扮演的就是一个“浪迹天涯”的人物——“大哥”形象,因为失败了,成为丧家之犬。武侠小说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人物。“二哥”是“仗剑行侠”“笑傲江湖”(谁妨碍他做事情,他就反对谁,“大哥”不让发钱,还是要发)。“三弟”最后杀“大哥”,“快意恩仇”。另外,中国传统武侠里面一个有趣的现象——“女人”总是“红颜祸水”,成为“坏人”。
当然,武侠小说有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ppt),类型、成规,会有演变和变体。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有了爱情,传统的武侠小说是没有的。今天,“起点中文网”中,武侠小说有许多变体:玄幻、奇幻、仙侠、网游,都是借用武侠的变体,这是我们讲的创造性。
下面还有十几分钟,请1—2位同学来介绍作品的ppt。然后,为下节课做准备,来做一个想象力的训练。
同学:我ppt的名字叫《听听那缕清风》,之后我的每一张ppt都有一个名字,并且都带一个“风”字,因为我喜欢的作家是张晓风。我觉得喜欢一个作家,并不是像学者一样研究得很透彻。喜欢是一种感觉,她的文字会给你带来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有一种产生共鸣的感觉,就像在练书法时,将自己的力量运用到毛笔尖一样,是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我并没有将张晓风的所有书都读完,只是读过她的一些文字,会带给我一种享受的感觉。我想把她介绍给大家。
第一,凝晓拂风。主要是讲张晓风的经历。她的笔名是晓风、桑科等等。我认为写作关键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如果将自己路上不同的风景用一种形式(作家自然是用文字)表现出来,那么你所收获的是将所有人不同的生活轨迹展示出来。张晓风的人生(包括她与病魔抗争),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对人生的启迪。
第二,望晓追风。这是对张晓风写作历程三个阶段的大致介绍。这些事她的作品(ppt),主要是小说、散文、戏剧以及文集。今天我带来一本书,是《张晓风经典作品文集》,其中有很多很好的散文、小说,我特别喜欢她的散文,她的文字很曼妙,读起来是一种很美的享受,仿佛有一位身着纱裙的仙女在你身旁舞蹈。
第三.晓情风韵。这是著名作家、编辑等对她作品的评价。
第四,聆听风雨。有一段文字写得很好,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可以跨越生死”。
第五,絮语风情。这张ppt是我自己写的。是我对她的一种情感和一种感怀。张爱玲说过,“人生三大憾事,其二就是海棠无香,只有如花似月的迷人容貌而无半点才情的美女才像有色无香的海棠。”喜欢听风那清新柔美的音,嗅风那馥郁温馨的香……感受着读与写的无限魅力。
最后,我想说今天上课让我很有感觉的是,大家刚开始说写小说的时候,其实我想说我小时候就有写过一个开头,但是后来在摇篮中就不行夭折了。但是让我像我想起以前一些事情,小学六年级时,我第一次挣钱是在《小星星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赚了20元稿费,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认为,写作最重要的真情流露,像水波一样激起一层涟漪,这是一种很美的享受。我觉得成为作家不是梦想,其实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作家。
老师:讲得很好。看了你的作业我知道了,你想做一位散文家。我们再请一位。
同学:我最喜欢的作家是三毛。首先是她的人物简介。在她短暂的人生中,她完成了20几部作品。她并不是专业作家,她是全职太太,因为喜欢写作,于是在闲暇的时间写一些小故事,一般都是散文,只有一部作品《红尘滚滚》,并被改编成剧本。
接下来是三毛语录。他讲得话都是有感而发,她是很诚实的一个人。
我觉得三毛最有标志性的是她的“真”。她有很多作品,但没有小说。我想是因为她太过真实了,不屑于虚构故事,还有是因为她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她作品种的语言都是她的生命和经历拼接而成,然后倾泻于笔端。
老师:下一节课,我们要讲创造力,想象力训练。作家要有特殊的本能:视觉思维、视觉记忆能力。比如说,我们今天在这样的场景里面,我今晚闭上眼睛,我要能够回忆起我对面坐的人穿的什么衣服,什么扣子,甚至戴什么样的眼镜,要历历在目。将这个场景用一幅画画出来。我上大学的时候,考试都是死记硬背。比如,外国文学,202页左边第三行是什么,然后再考试。在扬州大学时,连续很多年100多个同学里面,我总是考试前两名,得优秀三好学生奖。不是我很用功,而是用视觉记忆。像写小说中:古铜色的门把手,有一定的手温,黄色的门……这就是我的视觉记忆。我们的想象力也来自于这种记忆。所以,我们要有这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怎样训练?闭上眼睛,集中精力,用想象。待会儿我放一段(音频)来做一段训练,这种训练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做。大致有五分钟时间,跟着它(音频)做,它后面会让我们想象一幅图景。
(……放音频……)
好,大家结束了。这一段是瑜伽冥想训练,是非常典型的。前面引导我们进入安静的氛围,身心全部打开,精力十分集中之后,想象阳光是如何透过云层一缕一缕地洒下来,云层的金边是怎么勾勒出来的,想象草原上的露水,每一片叶子的颜色,在摆动的这种感觉。这是我们训练自己形象思维,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示自己去想象。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