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恩赐,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不是学校“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是完全平等的非正式聚会,是师生自然状态下的谈心与交流。
某学校曾经推出这样一个举措:校长请学生吃饭。
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跟校长共享盛宴呢?在全校数千名学生中,层层选拔,精挑细选出十几位“尖子生”,选拔标准是看学期末的考试成绩。
不知是什么人,不知是出于何种用意,把这顿晚餐发到了网上:豪华的总统套房,多达21道热菜的丰盛佳肴,激动得哭了起来的学生……图文并茂,生动感人。众网友蜂拥而至,争睹豪筵风采。
我丝毫不怀疑校长的良苦用心,我也不怀疑这顿晚餐对那些被邀请的学生的激励作用——虽然我在心里反复这样换位思考,反复替这位很敬业的校长辩护,但总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反驳我:这是真正的教育吗?通过这顿豪华晚宴,我们究竟要向孩子——参加的和没有参加的,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我看着那些稚气未泯的孩子们,西装革履,手执酒杯向校长敬酒——甚至有女孩激动得当场掩面而泣的时候,这个反驳我的声音就愈加强烈了起来。
让我们来看看晚宴的几个要素:
就餐的座位是专门安排的——
高三文科第一名、高一年级第一名紧靠着校长坐。这是不是意味着,分数就是一切,分数决定人的价值?连跟校长相处的距离、座次都要用分数来衡量,在校长的眼里,除了分数,大概其他神马都是浮云。当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把分数当做最高追求的时候,这种教育是不是已经步入了危险的深渊?
有女孩当场激动地哭了起来——
跟校长吃一顿饭,就激动得掩面而泣,孩子的淳朴固然让人感动,但是这是不是也说明我们的校长平常是不大与学生来往的,或者说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很亲密的,或者说是有些高高在上的领袖权威的,否则学生不会这么激动,这一点就和某国家的国民见到自己年轻的领袖总是要激动得大哭是差不多的。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与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诸如民主精神、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等等,距离十分遥远。
豪华的总统套房,晚宴由学校买单——
在豪华总统套房就餐,孩子吃出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国家的大吃大喝、奢靡挥霍之风如病毒般蔓延,几乎无药可医,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播下的不就是奢靡和挥霍的种子吗?人们还要追问的是,学校的钱——如果是公办学校,那就全部来自于纳税人,校长有什么权力为了几个高分学生如此浪费?
其实,校长请学生吃饭,完全可以吃出不同的境界。
北京十一学校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活动。
这是十一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李希贵的创意——
每周一中午,李希贵(和其他校领导轮流)都要邀请几位学生共进午餐。
哪些学生有资格参见午餐?

回答是:全体学生都有资格——只要你有这个想法和兴趣,就可以通过学校网络自己报名,每周六个名额,额满为止。
午餐在哪里?
就在学校餐厅,有一个小包房,供校长与被邀约的学生一起聚餐。
谁来买单?
AA制,所有参加聚餐的师生都要自付餐费——当然没有21道热菜,就是食堂买来的普通饭菜,和在大厅里吃的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在小单间里以便交流。
午餐都聊些什么?
“学习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对学校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
有意思的是,很多学生,其实也没有什么建议要提,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好玩,就在网上预约,要跟校长吃顿饭。
十一学校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恩赐,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不是学校“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是完全平等的非正式聚会,是师生自然状态下的谈心与交流。这样的聚餐,给学生播下的是民主平等的种子,是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意识,是校长和学生关系的深化与升华。
都是校长请学生吃饭,两相比较,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