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法医手记之来访者 是病人,还是来访者、消费者?


By faith we understand that the universe was created by the word of God.


女法医手记之来访者 是病人,还是来访者、消费者?

– Hebrews 11:3


英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 Doctor Who(主角)旅行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遇见了年轻的莎士比亚。面对这个尚未充分认识自己力量的语言大师,Doctor 大叫着告诉他 :


THE WORD HAS POWER !


是的,语言是有力量的。



同一群人的不同称谓

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称呼,也会用它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认知。


同样是接受精神和心理治疗的人,在国内,心理咨询师管他们的顾客叫「来访者」,心理治疗师管他们的顾客叫「患者」。


而放眼国际,这个行业对顾客的称呼有很多:病人、来访者、消费者、接受者、使用者……


不同的临床工作者,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对患者的称呼也可能不同。


虽然行业内最「政治正确」的称谓是「消费者」,而我本人在澳洲做心理治疗师的几年里,比较习惯的称呼,仍然是「来访者」或者「病人」。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叫法?尤其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纠结于名称?在这里,我将简单的介绍下这些称呼背后的故事,试着向大家展示一下语言背后蕴藏的力量。



不同的名字有不同的含义

简单的名字,却能暗示着相互之间的关系、态度、权力、义务。


Patient(病人)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 pati(忍受),指的是患有疾病、忍受痛苦、需要治疗的意思,暗示临床工作者和病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商业上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临床工作者也有帮助病人消减痛苦的道德义务。


这个称呼赋予患者的角色是「等待受到治疗」「请医生缓解自己的痛苦」,医生是权威的一方,患者需要「服从」「接受」。


Client(来访者)

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卡尔 罗杰斯 1951 年提出的 Client-centered therapy(来访者中心疗法)。


把原来的「病人」改称为「来访者」,意味着精神心理治疗从临床人员权威、病人被动参与治疗的「大家长式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来访者逐渐成为医疗行为的中心,这个称呼,展现的是来访者与临床人员共同协作的平等关系。


这个转变,不仅仅是把权威或权力从临床人员身上转移到来访者本人,同时也是把治疗的责任相应的归还给来访者。


来访者作为治疗的中心和主体,由临床工作者提供专业的帮助和医疗服务,来访者与临床工作者共同为来访者的健康承担责任。


从「病人」到「来访者」的变化,反映了人本主义对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的尊重。



Consumer(消费者)

到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开始使用「精神卫生服务消费者」这个词,相应地,临床工作人员又被称为「健康服务提供者」。


消费者更加强调来访者的主体地位,和医者对其选择权的尊重:对于消费者是否消费、在哪里消费、什么时候开始消费以及什么时候终止消费,医者都应当尊重其决定权。


消费者作为健康管理的主体,对自己健康负责,主动消费现有的医疗资源;医疗行业从业者的职责,则是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正因如此,消费者对公共卫生和预防性医疗的需求也逐渐得到公立和私立机构重视。


但是,有人认为,消费者这个词不能体现患病者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且带有一种很强买卖交换的商业运作意味。


此外,一些精神心理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和自我意识,甚至完全不能意识到自己患病的事实,也不能主动地消费医疗资源。因此,消费者这个词,并不能体现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复杂性。


Recipient(接受者)、User(使用者)

这两个称呼,仍然强调患者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方式,淡化了「消费者」这个词所代表的强烈商业交换色彩。


然而,即使换用「接受者」和「使用者」这类中性的名词,也没有完全表现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为这个称呼完全可以套用在其它任何行业上,否定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身心上的痛苦和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换个称呼,还能消除歧视

有些时候,患者不希望被称作患者,是因为有种「因为得了病所以低人一等」的受歧视感觉。


更典型的例子,是对有残障患者的称呼。


残障人士过去被叫做 disabled people(残疾人),重心在残疾上,听上去仿佛这整个人都残废掉了;而现在的叫法是 people with disability,改了两个字,意思就变为某个有残障的人,重心在于人,但是在某一个功能上有障碍。


智力障碍方面的术语变化,同样与之相仿。


Mental retardation(心智迟缓)一词于 1961 年正式取代了之前带有贬低歧视意义的称呼,比如 feeblemindedness(低能),idiocy(白痴)和 mental subnormality(心智低下)。


但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 WHO 国际疾病分类(lCD-11)中,「心智迟缓」的说法也被取消,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成为了唯一正式用语。



你喜欢怎样称呼?

一项西方的研究表明,医、患以外的第三方更喜欢把患者叫做消费者、来访者、接受者等,而患者本身更喜欢被叫做病人。这一点,似乎与国内医患的习惯有所不同,但并没有面向国内的研究。


另一个研究调查了 100 名医生和 100 名心理学家,发现医生和心理学家更喜欢直接叫患者的名字,不论医生还是心理学家都不喜欢被称为提供者(provider)(Naseem, Balon, & Khan, 2001)。



作者介绍:王怡蕊博士,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上海纽约大学

责任编辑:刘冬宸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4851/198161913128.html

更多阅读

论女帝生涯之男主 女帝生涯txt

最近一直在追一部小说,叫《女帝生涯》,是讲一个在现代中的平凡女子,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并成为了夏国王位的继承人,随后成为了第一位女帝。围绕在叶明净身边的男子有表哥齐绩、世家公子薛凝之、有才学有野心的陆昭、忠心耿耿的护卫计

易胜华律师办案手记之血疑 律师办案手记

易胜华律师办案手记之《血疑》一、接受委托这是我从事律师职业以来最纠结的一个案子。做律师时间不短了,辩护过的刑事案件,大大小小也有数百起,见过的当事人形形色色,我已经能够做到波澜不惊,游刃有余。但是,这起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却

《倩女幽魂》:不是新版太差,是老版太经典了

今天上午,在17.5影城看了叶伟信导演的《倩女幽魂》。或许是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老版《倩女幽魂》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看片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拿来与之对比。结果,“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觉得新版远远不如老版,看片的兴致也大打了

我在法医王雪梅博客上的最新留言 女法医手记 王雪梅

今晨去王雪梅博客,除了诸多骂人的垃圾话外,难得看到了一个清醒的新浪网友留言:新浪网友无法无天等法医:我作为一名上了点年纪的主任法医师,给你们几句良言:1、近来几个月我反复看了王雪梅的博客,我敢肯定王患有偏执性精神障碍,当然是不是

中国首席女法医——王雪梅 首席女法医

中国首席女法医——王雪梅王雪梅是一位军人的女儿,1956年出生在朝鲜。生下来时不足三斤重,军歌、军号、军旗成了童年的记忆。1970年,14岁的王雪梅入伍当兵。1973年复员分配到西安市儿童医院工作,曾任病区护士长。1978年考入西安医科

声明:《女法医手记之来访者 是病人,还是来访者、消费者?》为网友带泪的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