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儒生多习医
刘小斌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僻处南服的广东由于其南临南海,沿海诸多优良港口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我国与外国沟通贸易的重要口岸,逐步地形成工商业都市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大规模通海。当时流传有歌谣:“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华南地区对外贸易通商中心,省港佛一带,商贾云集,出现百业竞争、花繁柳茂的情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亦得到相应提高,据近人刘伯骥《广东书院沿革制度》统计,宋代广东书院据方志可稽查者只有27所,至明代已有168所,到了清代猛增至411所。书院教育与明清两代广东中医的兴起关系极大,前人有云:“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未有不读书而能精医者。”
明清时期,由于广东经济的发展,以及沿海通商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广东逐渐得到朝廷的重视。过去南选入粤的京官顶多只有五品,如今却多次委派一品大员南下广东巡抚。为接待这些官员,同时也因为广东经济的发展,广东与南岭以北地区的道路交通也有了改善。在这种改善下,许多有名的学者、医学家也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广东。这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医家,从中原江浙等文化、医学、教育发达地区南下入粤,促进了近代岭南文化事业的建设,使岭南成为人才荟萃的地方,也使明清时代岭南地区出现了不少“儒而通医”的医家。
丘浚(1418~1495年),字仲深,号琼山,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人,是我国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15世纪的杰出学者,他同海瑞被称“海南双壁”,是海南老少皆晓的着名历史人物。祖籍西厢,世家泉州,出身于医学世家,其先祖为福建晋江医科训导。丘浚自幼习儒读书,幼年丧父靠母教养,勤奋攻读,聪明过人,童年时就有诗名。明末清初大诗人钱谦益编《列朝诗集》,曾选入丘浚的诗,并在小传中说,丘浚“七八岁能诗,敏捷惊人……生平作诗几万首,口占信笔,不经持择,亦多”。景泰五年(1454年)科中进士弟,官历掌誉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在海南办琼山县学(琼山书院),藏书甚富,名曰“石室”,以饷士人。丘浚为明代着名文学家、教育家,着有《大学衍义补》、《琼台会集》、《家礼仪节》等,且儒而通医,又是岭南著名医家,着作有《本草格式》、《重刊明堂经络前图》、《重刊明堂经络后图》、《群书抄方》等书。
丘浚为医学世家,医术传长子丘敦,季子丘京。丘敦,字一成,品励学酷,嗜《素问》,着《医史》,对运气学说与三因学说的解释有独到之处:“其运气表曰,运有五,金木水火土是也。气有六,燥暑风湿寒澳是也。其三因说曰,病有三因,因于天,因于地,因于人,岂但内因外因不内外而已,皆有利于世。”丘京也是海南名医,琼州大疫时,施送良剂,救治甚众,延续着丘浚济世救人的理想。
明代另一位儒而通医的着名医学家是熊宗立。熊宗立(约1415~1487),一名均,字道轩,自号勿听子,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十岁受业于刘仁斋门下,天资颖敏,书无不读,读无不通,学有师承。因自幼多病,故尤喜读医书,师从刘剡学医,推崇五运六气之说,取古人医学源流及所着书会同一选,着述甚丰,并医名远播海外,日本医生真长兰轩曾从其学。
熊宗立的代表作有《名方类证医书大全》24卷。该书署名“鳌峰熊宗立道轩编集”,据考证,鳌峰,又名鳌山,在广东省龙川县,宋时建有鳌峰书院。广东《潮州府志·艺文志》将熊宗立另一著作《集医便宜》收入,可以证明,熊宗立曾到龙川鳌峰书院及潮州等地讲学行医,为乡人口碑载道,故能收入地方志。
熊宗立一生着述甚丰,除了上述两部着作之外,还有《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1卷,《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7卷,《伤寒运气全书》(又名《伤寒活人指掌图论》)10卷,《医学源流》1卷,《增补本草歌括》8卷,《山居便宜方》16卷,《备急海上方》2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1卷,《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注有宋代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10卷。

随着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儒生习医而成为着名的医学家,所谓“是为大儒乃大医”。古代儒生博览群书,对方书的涉猎使他们具备更多的医学知识,也使医学借助这些学者有了进一步发展,迎来了岭南医学发展的一个全盛时期,包括了药学及内科、妇科、儿科甚至于中西医汇通的全面发展。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