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孩子,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

孩子,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它又往哪里去?

  每个人的生命是否都是一个偶然的幸运?

  我们的生命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吗?

  是否真有生命的奥秘?

  如果有,我们又是否能够完全揭破这奥秘?

  我们如何面对必不可免的死亡?

  我们又如何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死亡和伤害,不轻掷我们的生命?

  生命是否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

  身为人父之后,我愈发留意名家谈孩子,以及教育孩子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不仅最见性情,还有助于测度其人格与思想完善与否。胡适说,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孩子,二看他们怎样对待女人,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这三点尤其前两点,同样可以挪过来判断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何怀宏先生是哲学系教授,不过无论其研究,还是声名,都不限于哲学界。我最早读他的著作,是《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属于历史学;最早读他的译著,是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属于政治学。他还能写一手好散文,犹记得罗尔斯去世之后,他在《书城》(2003年第一期)撰文谈“罗尔斯的思想遗产”,文字平白而富有深情,那期杂志佳作甚多,如北岛《饮酒记》、虹影《在东京拜访一事无成者周树人》等,何文置于其中,并不逊色。

  何怀宏著译等身,加起来足有数十本之多,倘若罗列,估计一张稿纸都捉襟见肘。其简介往往对著作分门别类,在“其他著作”一栏,有一本《珍重生命》,出版于1996年。2009年再版,书名改作《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而今三版,书名改作《心怀生命》。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二版的书名,一、三两版充满了心灵鸡汤的气味,“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则在哲思之外,不无温情,而且更契合主题:“我在这本书里所写的,首先是我想对自己的孩子说的一些话。”

  学者给孩子写书,抑或写作以孩子为主题的书,不止何怀宏一人。同侪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周国平,许多人知道其人,恐怕都是因为《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还有《宝贝,宝贝》),而非《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学术著作。这对一位学者而言,到底是美丽的误会呢,还是忧伤的错位,端看他如何取舍。不过,成为一个好学者,与成为一个好父亲并不矛盾。能把这两个角色合而为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身为人父之后,我愈发留意名家谈孩子,以及教育孩子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不仅最见性情,还有助于测度其人格与思想完善与否。胡适说,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孩子,二看他们怎样对待女人,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这三点尤其前两点,同样可以挪过来判断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如一些文化人,才望高雅,学识渊博,却视女人如玩物,始乱终弃,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连最起码的抚养义务都不愿承担,这等人,空有文化,却与文明无缘。

  爱你的孩子,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当然爱并不等于教育,教育孩子,并不等于能教育好孩子。如梁启超者,举世能有几人?反例可见胡适,他背负教育家之名,谈起教育笔下千言,对幼子胡思杜的教育显然并不成功。所以,在爱与教育之外,还有一个怎么教的问题。

  我们提到的两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的主题,可归结为爱;《心怀生命》的主题,可归结为教育。这便是二者的根本差异。

  不要低估孩子,正如不要高估自己

  不要低估孩子,正如不要高估自己。关于自由,须知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由,假如教育的方式并不自由,则难以想象,教育这棵树,还能结出自由的果实

  自我教育之外,则是自由教育。

  我对自由教育的理解,首先是平等,其次才是自由。所谓平等,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并无高下之分,而能平等相待,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语,父子有高下,兄弟则对等。父母不是视孩子为被动的客体,而视之为与自己一样的自由的主体,基于此,父母教育孩子,最忌说教,因为一旦说教,则不免居高临下。

  何怀宏与孩子谈生命,语气平实而温和,不过还是夹带了一丝说教腔。成年人给孩子写书,大都有此弊病。当然,其说教集中于讲道理的文章,至于那些讲故事的文章,如《小男孩独自远行》、《愿望井》、《心安草》等,姿态便放低了许多。这一分裂,决定了这本书的读者,当以父母为宜,他们更容易接受作者的文风,父母读罢,再挑选一些文章,如《小男孩独自远行》,给孩子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么说,不免吹毛求疵。何怀宏对孩子的教育,堪称自由教育的范本。他和孩子在柏林旅游,最后一天,他心里非常犹豫:要不要带孩子去看一下北郊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换作一般父母,可能会自主安排。何怀宏则不然,他询问孩子,去看关押和处死囚犯的集中营怕不怕,要不要先看一个博物馆,再看集中营,孩子答不怕,于是他们成行。不要忽视这样微不足道的细节,这正呈现了自由的精髓:首先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其次请孩子自由选择,并为其选择承担代价,此即自由的代价。

  关于平等,我有一句口头禅:不要低估孩子,正如不要高估自己。关于自由,须知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由,假如教育的方式并不自由,则难以想象,教育这棵树,还能结出自由的果实。

  【书摘】

  每一代人自己的经验

  当我们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慢慢长大,心里开始出现有关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苦闷、惊慌甚至恐惧。

  这些问题,由于它们太内在,太抽象,我们常常不知道怎样提出,或者提出了也不易得到回答。而坊间有些自诩为给出了解答、甚至最终解答的流行文字,只能说明作者自己并没有好好想过这些问题。

  一个孩子也许会独自沉重地负担起这一切,但这有时可能是太沉重了,她(他)哪能知道另外有人也在想着同样一些问题呢?

  这些根本性的类似问题一代代地发生——尤其在人们年轻的时候发生;也由一代代人尝试做出自己的回答——需要用他们毕生的努力。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的回答都需要有自己的特殊经验,包括独自亲领默会的体验,但是,我们也不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包括有一些在不同世代之间的文字沟通。

  对这些问题,我只想说一些在我看来对你们重要,并且被我的经验和思考推测为合理的话,但这些话并不就是固定的答案,也许它们只能说明,我也和你们一样,为这些问题深深地焦虑过和苦苦地思索过。我们也许可以借此深深地、倾心地交谈,哪怕隔着千山万水。而对话者有时候保持某种留有余地的距离,或许反而可以更从容和深入地做一种心灵的沟通。

  【书摘】

  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孩子是有差异的。有些孩子不会太多、太沉重地想起死亡的问题;而有些孩子就可能会较多地、也很绝望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关死亡的问题,如果孩子没有直接问起,如果没有直接面对的死亡事件,或许可以不有意去说起,不特地去“教育”。但是,我想我们即便不主动说起,却一定要仔细地去观察:如果我们的孩子无端地闷闷不乐,如果我们的孩子突然开始非常害怕黑暗,那么,我们也许就应该非常用心而又小心地去寻找原因了。而且,今天的孩子还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有自己的房间。

  我们最好不让孩子独自承担这世界上最大而又最令人恐惧的秘密,而这可能是一个主要不是要用脑子,而是要用心灵去回答的问题。我们要保持与孩子的心灵的沟通,要让孩子至少能有一个对他/她可以说出自己一切最隐秘的事情,最害怕的事情的亲人。而当孩子说了,我们也不要轻易地打发这样的问题,甚至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式的回答。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承受力和大人是远不一样的。我们要问清他/她害怕的缘由。哪怕我们一时不易说出什么,也可默默地握住他/她的手,或者拥抱他/她,表示你已经理解到这个问题的真实和重要,且无论是什么重负,我们都可以共同分担。

  我们要告诉他/她,每一个人的死亡的确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互相珍重、各自珍爱,生命的路还很长很长。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大人们也会好好地活着。我们要告诉他/她,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交织着所有人的心愿和期望不断地延伸,包括在隔代之间延伸。

  如果说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就像黑暗,那么,我们的确需要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我们还要告诉他/她,黑夜终将过去,而一个明朗的天又将来临。我们毕竟是因为死才更深切地知道生。我们也是因为死,才更深切地知道爱。因为死,我们才知道我们对我们所爱的人的牵挂有多长、有多深。我们要通过对死亡的认识而更加珍爱生命。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就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一颗果子掉落下来,也就会有新的种子发芽萌生。

《心怀生命 和孩子共读的生命启蒙书》
作者:何怀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

 

  自我教育

  我教他走路、说话,他则教我克制情绪,使我的心胸平和、辽阔,我教他成人,他何尝不在教我成人呢。他的天真是一缕阳光,我的成熟则是一道深渊,有时,正是他照亮了我,拯救我于幽暗。

  何怀宏说,最好的父母教育与学校教育,终将转化为自我教育,不过,到了那一步,还能叫“教育”吗?其实他并不怎么喜欢“教育”这个词,只是难觅合适的替代,“或者说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用心地生活,一起有品质和心智的成长”。这段对教育的反思,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孩子面前,我不止一次陷入了对自身教育资格的质疑: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我能教给他什么,我教给他的东西,与他教给我的东西,哪个更多呢?这最后一问,可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育儿二年,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何其浮躁,何其易怒,我的躁与怒,何其伤人。教育孩子的过程,便是克服这些缺陷的过程,我教他走路、说话,他则教我克制情绪,使我的心胸平和、辽阔,我教他成人,他何尝不在教我成人呢。他的天真是一缕阳光,我的成熟则是一道深渊,有时,正是他照亮了我,拯救我于幽暗。

  对孩子的教育,绝不能是一种单向度的教育。如果局限于家长教,孩子学,如果家长强行用自己的思维教化孩子的思维,用自己的世界覆盖孩子的世界,如果家长对此不加反思,不能与孩子俱进,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请看这个故事:

  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有一对母女并肩而坐。女孩说一个谜语让妈妈来猜:“上边毛,下边毛,晚上睡觉毛对(毛)……”最后一个毛字尚未出口,女孩的嘴就被妈妈紧紧捂住,并厉声喝问:“谁教了你这个坏谜语?”女孩一愣,继而大哭,旁边的老人解围说:“宝宝莫哭,这个谜语我猜出来了,谜底是‘眼睛’,对吗?”“是啊。”女孩不哭了,对妈妈说:“这是今天上午幼儿园老师出的谜语。”那位妈妈的脸,已经红到了耳根。

  幸好,幸好有一位老人,否则这个故事的悲剧色彩将更加浓厚。那位妈妈的教育,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以成人的阴霾,遮蔽了孩子的纯真,以成人的好恶,败坏了孩子的无邪。而且在此权威人格的支配之下,注定了教育者缺乏反思能力。那位妈妈能够脸红,已经大不容易,也许是写故事的人故意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

  我心中最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的自我教育,还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更是孩子与父母的互相教育。所以,亲爱的孩子,对你的教育,于我而言,就是“用一生学习做父亲”。

  孩子激励家长前行

  如果我们不去关注教育,不做抗争,不寻出路,那么我们的孩子将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置身于危险之中。与其让他们冒险,不如我们担当。

  何怀宏文字平淡,叙事波澜不惊,不过这本书中,却有一句话,如异峰突起,可视为豪言壮语:“你们现在还很小,生命的道路还很长。确实有一些很危险而必须做的事情,那也应当由我们大人来做。”

  此言一度令我浮想联翩。单说与这本书相关的一点,我曾与一些朋友探讨,为什么会关心、投身教育,大家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为了孩子。换言之,如果我们不去关注教育,不做抗争,不寻出路,那么我们的孩子将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置身于危险之中。与其让他们冒险,不如我们担当。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些人若有幸成为教育家,则是被逼出来的教育家。

  我读《心怀生命》,一再感叹生命的神奇。如果没有孩子,这两年我会怎么度过呢?现实则是,孩子使我不安,孩子使我平静,孩子使我宽容,孩子使我勇敢……孩子对我们的改变,也许远胜于我们对孩子的改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谈何使孩子改变;如果我们与黑暗为伍,谈何使孩子光明;如果我们不敢追寻自由,谈何使孩子自由?

  卡夫卡曾说:父亲,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如果我与孩子谈生命,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

  □羽戈

  【书摘】

  直面残忍

  我和孩子在柏林游览的时候,是住在那个二战中被炸成“蛀牙”形状的威廉大帝纪念教堂附近的一个青年旅店。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经过这个断头大教堂。但可惜的是,它那时被蒙起来了,正在重修。

  柏林和巴黎在20世纪的命运相当不一样,它曾经是一座“毁灭之城”,后来又是一座“分隔之城”。它在二战中被相当彻底地轰炸和攻打,几乎完全成了一片废墟,然后又是战后四十多年的冷战和隔离。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昔日的古典风华,而展示的主要是一种现代化新建筑的宏大。

  快临近在柏林逗留的最后一天了,我心里非常犹豫:要不要带孩子去看一下北郊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头一天我们还去了波茨坦,在壮观的宫殿之间流连,还在公园的大草地上快乐地野餐,但是不是也要让他看看社会和人生的另一面呢?那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但不是安宁和善意,而是狂暴和残忍。我询问了一下孩子,去看关押和处死囚犯的集中营怕不怕,是优先再看一个博物馆还是看集中营,他说不怕,更愿先看集中营。于是,第二天我们就成行了。

  我们早晨九点坐火车动身去那里。柏林的北郊似比南郊萧条一些,去集中营,远不如到波茨坦方便。参观者也要少得多。

  我和孩子走进了那个非常大的、用铁丝网围墙围起的广场和野地。有一处是下沉的场地,有一边是枪决犯人的地方,当年四人一排赴死,他们身后的木材垛是用来回收子弹的。这里珍惜的是子弹而非生命。还有一处是毒气室,用毒气杀起人来更为大量和快捷。萨克豪森集中营在纳粹时期死了十万余人,有希特勒的政敌、犹太人、苏军俘虏等。在东德时期又死了一万两千多政治犯。

  而入门口的一片绿茵茵的林木草地,如今看起来是多么适合家庭野餐的地方啊!可是,到处耸立着坟墓和墓碑,死者中也包含在二战快结束时坐上了那艘“死亡之船”的人们,船在波罗的海被击沉,数千人葬身大海。

  那天阳光灿烂,一片和平,甚至呈现出一种懒洋洋的天人和谐的景象,不了解历史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将这片土地与人类的残暴联系起来。我们真不敢、或者不愿相信,竟然有十多万人就死在这安静祥和、沐浴着阳光、看起来就像一个非常普通的农场的地方。为什么阳光驱散不了黑暗?而且这黑暗竟然就离阳光这么近,这么近。人们就这样把本来应该是花园的地方变成了被杀害的死难者的墓园。

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孩子,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

  我们也去看了柏林墙。让人感到痛心和不安的是:世界上曾有过多少这样的集中营或者劳改营?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有形和无形的墙?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集中营和墙,正是因此,保留一些这样的遗址来展览人类在一些非常时期的愚蠢和残忍是恰当的。我们不能掩盖,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残忍并没有灭迹。用一种残忍并不能消灭另一种残忍。

  对抗和战胜残忍的将是从一种恻隐之心中成长起来的道德情感和理性。一个守卫柏林墙的士兵可能无法完全直接地拒绝射击的命令,因为那样做的代价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承受的,但他却可以悄悄将“枪口抬高一寸”而不射中那翻墙者。

  在狂暴和残忍的“大海”中,总还是会有一些善意和怜悯的“小岛”。日后驯服这狂暴和残忍的,其实也还是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恻隐之心。而我们有时需要直面过去的残忍来唤起和壮大我们的恻隐之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5051/398972448766.html

更多阅读

好音质是调出来的 大师教你咋调试音响 音质最好的迷你音响

好音质是调出来的 大师教你咋调试音响不少音响师、调音师面对琳琅满目的音响设备时,往往感到难于操作。现向读者介绍一些调音操作技巧。人耳对音色的感觉是比较灵敏的,它能直接判别声音是否逼真。如果对音色处理不好,不但会使声音单调,

怜悯他人的人是有福的 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

怜悯他人的人是有福的孩子,我们抓紧时间来说故事。今晚我给你说一个怜悯他人的人是有福的故事吧!有一个人极富同情心,他自己生活非常贫穷,却除了日用必需品,其余一切都周济穷人。他在一个公司上班,职务是打杂扫地倒开水,在别人眼里他干的

第4节:前言:人是最重要的(1)

系列专题:《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  前言:人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上下级之间森严壁垒、泾渭分明的模式早已不适用了。当今的工作关系则变成了一种伙伴关系,是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的合作关系。工

牛人是做出来的 做牛人的路径

   如果有人表扬你牛,那说明你有值得别人佩服之点。新一年是牛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牛人,那么是不是你想成为牛人就能成为牛人呢?是不是你以为自己是个牛人就成为牛人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而且很可能恰恰相反,你越把自己说的牛,大家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没有哪个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没有哪个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有那么一天,你看了老徐的《亲密敌人》,你觉得投行男好帅,开凯迪拉克,去澳大利亚度假,随手签个几百万的合同,把世界踩在脚下;  有那么一天,你看到一条精妙的广告,你赞不绝口的时候,觉得做Marketing好潮

声明:《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孩子,你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为网友淡淡稻花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