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南北朝沈约墓位于何处 沈约墓

  沈约墓

  公元513年,一代文豪沈约病逝,享年72岁,谥号“隐”,世称“梁隐候”。那么,沈约死后魂归何处,沈约墓在哪里呢?

沈约画像

  据清朝史料记载,沈约墓在今德清县武康镇。据《德清县志》载,沈约的墓地与战国名相蔺相如的庙堂在同一个地方,即武康镇蔺村。蔺村因是蔺相如庙和沈约墓所在而为人所知。近年来,随着各地“文化节”的兴起,蔺村也开始举办文化节,这使得原本静谧的村庄名声大噪,大批游客纷至沓来,为的是瞻仰古代名人;也有不少考古专家和文化名人纷涌而至,想在这里找到他们想要的遗迹或灵感,更有不少沈约后人也来此寻根问祖。

  遥想当年,沈约身为“竟陵八友”之一,文采斐然,他的诗歌和所著史书皆有创新之处,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史书和诗歌创作。但沈约不仅是文士,也是政客,他的政治身价随着梁武帝的登基而抬高,最终做到尚书令。不过,自古伴君如伴虎,沈约本来和梁武帝关系密切,但萧衍一朝称帝,二人身份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萧衍自负才名,但实际上的才学造诣远不如沈约,因此对沈约生了妒忌之心。再加上沈约看重门第,屡屡强调门阀的优越性,以至于出身不如沈约的梁武帝对这位昔日老友的忠义之心产生了怀疑。沈约深知梁武帝心机深重,因此忧惧不已。虽然梁武帝没有直接杀掉沈约,但沈约却得了心病,不久便死了。于是,便有了今日所见的沈约墓。

  沈约传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南北朝沈约墓位于何处 沈约墓

  沈约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武康人,著有《晋书》《宋书》等多部史书,在著作的过程中开创了史书“家传”的先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颇有成就的史学家;沈约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开创的试客体裁“永明体”促成了中国诗歌向近体诗的转变。关于沈约的生平事迹,在《沈约传》中有较为清晰的记载。

沈约所著《宋书》

  家世渊源

  南朝注重门阀,士族子弟享有特权,朝中官职也多被士族子弟垄断,而沈约就出生于江南豪强士族,当时“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之说,可见沈氏一族的地位比一般士族更高。沈约的父祖都是南朝宋国的大臣,祖父是宋国的大将军,父亲则是一方太守,因罪被杀,所以沈约虽家世显赫,但自幼孤贫流离。

  沈约与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在称帝之前也颇爱附庸风雅,经常与一班文士相往来,当时的南齐竟陵王喜欢招揽名士,梁武帝和沈约、谢朓等八人经常出入于竟陵王府,被称为“竟陵八友”。沈约和梁武帝关系密切,后来萧衍取代南齐皇帝自立为帝,据说也是沈约和“竟陵八友”的另一位名士范云“劝说”的结果。可以这么说,在梁武帝当皇帝之前,沈约与梁武帝既是朋友也是“战友”,关系非同一般。

  沈约之死

  沈约有着高贵的出身,同时具有不凡的才名,后人总喜欢将沈约想象成一个俊美潇洒的美男子,也总是喜欢从史书上找到蛛丝马迹来证明他的风流倜傥。事实上,沈约有才不假,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当他不再受到梁武帝信任,并且受到庶族官僚排挤的时候,他病了,人也越来越瘦,没过多久就在忧惧中死去,结束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沈约笃志好学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文风繁盛,不仅士大夫阶层以吟诗作赋为时尚,还出现了像“竟陵八友”这样的风流雅士,沈约是其中文学成就较高者之一。沈约文采斐然,为后世所推崇,但这绝非天生,而是与沈约笃志好学分不开。

沈约雕像

  沈约出身于南方豪族世家,但早年丧父,因此“孤贫”。但是没有父亲管教的沈约既没有像其他世家子弟一样不务正业,也没有自暴自弃,他酷爱读书,每天都读书到很晚。沈母担心儿子积劳成疾,常常劝他早点休息,但沈约手不释卷,仍旧挑灯夜读。尽管让母亲多操了点心,但刻苦的沈约的没有白费功夫,往往白天读过的书,晚上就能背诵出来。

  沈约喜欢吟诗作文,尤其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生著作有《晋书》《宋书》等多部史学作品,可惜的是除了《宋书》以外,沈约的史学作品大多没有流传到后世。《宋书》文风清逸,除了史学价值之外,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由于沈约本人在宋齐梁三朝都做过官,而《宋书》又在宋齐梁三朝期间分阶段完成,所以书中“为尊者讳”的地方很多,后世学者评价宋书“讳莫如深”。

  除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之外,沈约在诗歌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沈约开创的“永明体”使中国诗歌开始由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他本人的诗歌作品《悼亡诗》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四首悼亡诗之一。

  

  沈约瘦腰

  “沈约瘦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风流轶事,不了解出处的人常因此认为主人公沈约乃风流潇洒人物,就如同后世因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戏文就误以为唐寅的“风流”才子一样。事实上,沈约瘦腰的来历和“风流”二字扯不上半点关系,相反它含有病体消瘦之意。

后人想象中的沈约形象

  “沈约瘦腰”的典故来自沈约的传记,在《梁书》《南史》中均见载。原文大意如下:沈约想当宰相,大家都觉得很合适,而梁武帝却始终不允许。于是,沈约就请求外调,梁武帝又不答应。沈约于是心灰意冷,想告老还乡,但是又担心皇帝有所不满,所以写了一封信给与他交好的徐勉。信里说道,自己年老多病,腰肢每月要缩小半分,皮带常常要缩紧,希望能告老还乡。

  沈约之后,关于沈约瘦腰的说法开始流传,并被赋予了其它含义。在诗文中,“瘦腰”大多时候是写一个人因忧愁所致,身体逐渐消瘦,有时候也借以描写男子身材苗条,具有赞美其仪表之意。同时,也有人将“瘦腰”二字借来描述细细长长的物体,比如人的皮带之类。另外,“沈约瘦腰”在后世被戏曲和艳情小说广泛引用,以指男女因相思不得,形容日渐消瘦。繁此诸类,常因作者的用意不同而衍生出不同含义。

  在历史上,除了沈约瘦腰的典故为人熟知之外,亦有其它不少因病致瘦的记载,以南梁为最。如沈约昭明太子传记云:“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南梁简文帝萧纲所作《赋得当垆》诗云:“欲知心恨急,翻令衣带宽”。可见,以“瘦腰”形容病体日渐消瘦在当时很是流行。

  悼亡诗沈约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诗歌体裁之一,本意是“悼念亡人”,自晋代潘岳悼亡诗得到广泛流传之后,悼亡诗开始成为丈夫悼念亡故妻子的诗歌专称。历代文士所著悼亡诗颇多,南梁时期的沈约也曾著《悼亡诗》一首,用以纪念他逝去的夫人。那么,悼亡诗沈约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呢?沈约《悼亡诗》如下:

沈约像

  悼亡诗·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全诗不过短短几十字,却将沈约心中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露无遗。诗的前四句以四季周而复始表现自然的永恒,到了第五句突然笔锋一转,发出人生无常,一去不复返的悲叹。而诗的后半部分则着重描绘妻子逝去之后的悲凉情境,借景抒情,借“虚座”“空床”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悲伤。沈约诗歌的特点在于“清怨”二字,即凄清幽怨的意思。在沈约之前,悼亡诗大多哀而不伤,而自从沈约的《悼亡诗》流传以后,悼亡诗开始向“既哀且伤”的境界转变。可见,沈氏悼亡诗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沈约之后,唐代的元稹、宋代的苏轼、明代的吴伟业以及清代的纳兰性德也都写过著名的悼亡诗体裁。其中,苏轼的《江城子》知名度最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谓字字真情,句句催泪,为沈约之后历代悼亡诗的代表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5251/588614915403.html

更多阅读

心愿 心愿-汉语词语,心愿-同名歌曲

隐藏在心中的最理想的事情或是某一天,某一个瞬间,一般都很难实现的事情。心愿,心中拥有的美好愿望,渴望通过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心愿是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盼,是奋斗的原动力。《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王善来墓志》:“不以在世公侯

顾炎武 日知录 廉耻顾炎武阅读答案翻译《日知录集释》

廉耻顾炎武阅读答案翻译《日知录集释》[明]顾炎武吾观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②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

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 重庆方言的谚语、俗语

中国的谚语、俗语都有很多,其实中国也有各地的一些谚语俗语,就是方言版的谚语俗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庆方言的俗语、谚语,欢迎大家阅读。重庆方言的谚语、俗语1、好手难提四两。2、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收。3、娘家饮食香,婆

中国常用典故集录大全 古诗文常用典故集释

0推荐 古诗文常用典故集释陈洪茂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12期 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后来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四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四陈友冰 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 紫骝马歌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  南朝陈代的释智匠《古今乐录》收录《紫骝马歌》六首,皆属于梁鼓角横吹曲。其实,六首中的后四首是将《

声明:《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南北朝沈约墓位于何处 沈约墓》为网友别过计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