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陈独秀是哪里人
陈独秀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在历史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兼首任总书记,他倡导了我国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那么如此伟大的一个人,是何方土地养育了他,陈独秀是哪里人呢?
陈独秀故乡——安庆
1879年,也就是清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乙丑,一颗巨星降落在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小家庭内,这颗巨星就是陈独秀。陈独秀是哪里人?他就是安徽怀宁人。陈独秀的父亲陈衍中因为瘟疫死在了江苏怀宁会馆,那时候陈独秀才刚刚满2岁,从此他就失去了父亲,感受不到父爱。之后陈独秀先后由他的祖父陈章旭和他的大哥陈庆元将他抚养成人。陈独秀在家中独自学习《四书》、《五经》,有人称赞他说,陈独秀长大后要不成龙。要不就是成蛇,成人后的陈独秀真的应征了这句话。
安徽怀宁,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安庆市,这里的地理位置极好,是安徽西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舒适。安庆更是产人才的地方,这里养育了很多伟人,陈独秀、邓稼先、严凤英、韩再芬等都是安徽安庆人。安徽安庆更是一个旅游胜地,安庆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安庆还是中国黄梅戏的发源地。
陈独秀是哪里人?他就是享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安徽安庆人。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交往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两个国家的共产主义思想家与领袖,或许当年的陈独秀说什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戴眼镜的大胡子俄国人,会在他的后半辈子抹上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悲剧,甚至直到如今这层阴影都久久挥之不去。
托洛茨基照片
当年陈独秀提出“四大”的思想时,便说过当世只有列宁与托洛茨基二人集思想与革命于一体,但他在大革命中推行的是斯大林的路线主张,与托洛茨基并无任何关联,当然,让陈独秀没有意识到的是,26年起,苏共党内斯、托之间的斗争逐渐加剧,而对于中国的路线方针则是两方斗争的一个重要极为重要的焦点。
斯、托之间关于中国革命路线方针的观点完全对立,斯大林主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应当联合,促成统一战线;而托洛茨基的观点则带有左倾色彩,他预见到了蒋、汪的叛变,因此强烈主张中共必须立刻退出国民党。斯大林为了获得苏共党内斗争的胜利,坚决不肯承认在中国革命路线上所犯的错误,一再坚持完全正确,他将中国革命失利的原因全部摒弃到中共党人领导不利的原因上,显而易见,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抽当其冲地背了黑锅。
真是由于苏共党内的斗争愈演愈烈,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此斯大林为了战胜托洛茨基不得不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正是在大革命期间,托洛茨基的阴影已经深深地笼盖在了陈独秀身上,之后陈独秀在党内工作逐步走向深渊,惨遭停职直至开除党籍。
陈独秀敬告青年什么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一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而陈独秀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人骨干,主要得益于陈独秀创办的杂志《青年杂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陈独秀敬告青年这篇文章的发表。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是在1915年的9月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刊物为月刊,主编就是陈独秀本人。并且陈独秀于《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名作《敬告青年》。陈独秀敬告青年一文的发表,可谓是《青年杂志》中的一篇堪称纲领性的文章,更是中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特别宣言书。陈独秀在文章中鼓励青年同志们追求自由、科学,崇尚进步、民主。其中,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贯穿文章始终,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和没有方向感的革命者们都提供了一套检验的标准,为中国近代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敬告青年》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对于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个政治性事件具备深远的长久的影响,而且对于当时中国民众的思想领域也是一番全面的启迪。可以堪称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文章中突出了对近代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同志的希冀和愿景,并为他们摆脱了前进的迷茫,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唤醒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同志的爱国爱民意识和救国救民意识。
陈独秀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1879年出生,是安徽怀宁人,他官名叫乾生,字仲甫。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这一生最伟大的事迹就是引领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是一名思想跟上时代的民主主义者,他对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十分不满,他要实现真正的民主主义。他否定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陈独秀认为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救中国。早年,陈独秀赶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化,这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所发起的一场革新运动。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是因为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导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缺乏民主意识,想要救中国,必须从文化思想上抨击旧社会制度。所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民主与科学,大力宣扬德先生与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1923年结束,这场运动由陈独秀领导,他是这场运动的主导人。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运动,后期是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这本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是新文化运动的土壤。
陈独秀之子陈乔年资料
陈独秀之子陈乔年,他不仅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陈乔年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他将生命完完全全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于1928年光荣牺牲于上海的枫林桥畔,其遗孤苗玉也在新四军部队中表现优异。
陈独秀之子陈乔年
陈乔年于1902年出生在怀宁,13岁左右的时候在上海培训法语,后来进入震旦大学学习,1919年底前往法国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涯,三年后加入共产党。1925年,陈乔年已经在组织内担任一定的职位,两年后被选为中央委员。
在大革命败北以后,1927年,党中央紧急召开会议,作为陈独秀之子陈乔年也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中出席,并且义正言辞地对自己的父亲在这次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在这次会议结束以后,他被调往湖北任组织部长,也是这一年的秋天,他又再次调往江苏任相同职位。陈乔年一心向党,为了革命全心全力,他多次不顾自身而秘密深入工厂、学校以及各个机关中,费心费力地恢复多个被国民党破坏的党组织,努力将革命力量重聚起来。
1928年,陈乔年的女儿出生了,这本是一件喜事,但不幸的是陈乔年却在这一年光荣牺牲了。当时江苏省的中共机关被反动派破坏,而陈乔年作为中共的骨干力量也被捕。在监狱中,无论敌人施用多惨无人道的酷刑,陈乔年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英勇就义。
陈独秀晚年生活是怎样的
世人都知道陈独秀的功绩以及他在中共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但是谈及陈独秀晚年生活的凄苦境遇,却极少有人了然知晓,他不仅在工作上不尽如人意,生活上步履维艰,还接连遭遇了丧子之痛的打击,甚是落寞。
晚年的陈独秀
自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两次政变以后,无数党员与群众倒在血泊之中,而陈独秀由于曾与汪精卫签署联合声明而免不了遭遇声讨与清算的强势攻击,置身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被套上一顶右倾的帽子,直到他走进坟墓都未能摘下。
27年至28年的这段时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悲凉的阶段,由于大革命的失败而被通缉,四处漂泊躲藏。1929年,他被中共开除党籍,并被判为“反革命”,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重创。这段期间,他的长子与次子纷纷在革命中献身,到了30年冬季,其原配高晓烂去世,第二年,他的第二位妻子高君曼又因病逝世,面对亲人一个个离开,他内心的煎熬与痛楚可想而知。

陈独秀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始终是潘兰珍相伴左右,32年陈独秀再次入狱,将近五年的时间里潘兰珍始终不离不弃地照顾他。后来陈独秀沿长江向上,伶仃漂泊,过着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与著作,并开始反思之前走过的人生路。
陈独秀晚年生活中,有不少人给予他资助,但他绝不接受不清不楚的钱财,这一段煎熬的岁月,正是因为有了潘兰珍的陪伴,而给予了他内心的安宁,最终病逝于1942年。